资源描述
中国园林史 复习资料
(1) 园林生成期:商、周、秦、汉
(2)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最早出现“园林”一词)
(3) 园林全盛期:隋唐
(4) 园林成熟期(一):宋 园林成熟期(二):元 明 清初
(5) 园林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
1. 园林的定义: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开辟山水地貌,结合建筑造型、小品艺术和动植物观赏,从而构成一个以视觉景观之类为主的游憩,居住环境。
2. 研究园林史的意义:研究我国及国外各国园林的发生和发展及其特色,系统地总结园林经验,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便发展现代园林,使其为人类精神文明服务,更好地使人有美和艺术上的享受。
3. 构成园林4个基本要素: 山 水 植物 建筑
PS:植被:1)古典园林植物一律采用自然式种植,与园林风格保持一致,不必规范化,也无需行列式;
2)更注重追求景观的深、奥、幽,因而植物配制有助于环境气氛的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3)按照植物季相演替和不同花期的特点创造园林时序景观,是园林植物配植的一贯手法(春来看柳,踏雪赏梅,夏日荷蒲熏风,秋景桂香四溢=>直接利用树木花卉的生长规律来造景)
PS:1).“理水”:包括对原有水体利用改造和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引泉蓄池;
2).叠石假山:写意/相形~
1. 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公元前11世纪,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囿”是王室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其建置与帝王狩猎活动也有直接的关系,囿还兼有“游”的功能,其游观功能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其原初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后修筑高台、模拟圣天。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殷、周时代,已有园圃的经营。园: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种菜的地方。台、囿、园圃都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
2. 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游,观)发展的社会因素是人们对大自然环境生态美的认识—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除了社会因素之外,还有3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
天人合一思想(利用大自然各种资源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
君子比德思想(从功利、伦理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因为水的清澈象征人的明智,水的流动表现智者的探索,而山的稳重与忍者的敦厚相似,山中蕴藏万物可施惠于人,正体现仁者的品质)
神仙思想(原始宗教中的鬼神崇拜、山岳崇拜与老庄代价学说的融糅混杂的产物,东海仙山(蓬莱一带)和昆仑山)
3. 总结——先秦时代的园林已有了组成风景的设施:穿沼凿池,土山筑台,自然山水的造园风格出现倪端;此外此时的园林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囿了:构亭营桥,植花树木,园林的组成要素已具备。
西汉(长安)
1. 上林苑(“苑中苑”,十二宫),对其3点认识:
.上林苑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其建筑(宫、苑、台、观等)就其已知的数量而言,它们在这个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内的分布显然是极其疏朗的,间距也很大,一般需乘马车和骑马方能当日往返;.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具备生成期古典园林的全部功能—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求仙、生产、军训等。此外,苑内还有帝王陵墓。
2. 建章宫是上林苑内主要的十二宫之一。建章宫的西北部开凿大池,辟为园林为主的一区.大池名叫太液池,仿效了秦始皇的做法,在太液池中堆筑三个岛屿,象征东海的瀛洲、蓬莱、方丈三仙山。(“一池三山”遂成为历来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建章宫的总体布局,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以宫殿为主。
3. 兔园(梁园):其规模相当大,而且已具备人工山水园的全部要素:山、水、植物、建筑。兔园内有“奇果异树”等观赏植物,放养许多“瑰禽怪兽”。
4. 秦汉园林的特点:一.秦汉多功能用途的宫苑园林 二.私家造园气派宏大、尽显豪华富有 三.汉代在造园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四.汉时已经注意风景点上的植物配植。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背景:1.政治动乱分裂,思想解放,人性觉悟
2.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的思想发展导致行动上两个极端倾向:贪婪奢靡、玩世不恭
3.老庄、佛学与儒学相结合形成玄学(重清淡,逃避现实;超然物外的洒脱思想)
4.竹林七贤(士大夫知识分子(“名士”)—饮酒、服食、狂狷的具体行动
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作风
从审美的角度对大自然的再认识
士人们游山玩水的浪漫风习(谢灵运、王羲之、陶渊明、顾恺之) 对自然风景审美观念的成熟=>使山水风景大开发 山水艺术大兴盛 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白莲社——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隐士集团
文学方面,客观上为山水诗兴起创造条件
山水艺术的兴盛 绘画方面,开始出现独立的山水画
建筑技术方面,木结构梁架、斗拱已趋于完备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家园林:
北方:邺城 洛阳 南方:建康
² 邺城,利用东西干道划分全城为南北两大区,南区为居住坊里,北区委宫禁及权贵府邸。城市功能分区明确。
仙都苑:苑中封土堆筑为五座山,象征五岳。五岳之间,引来漳河水分流四渎为四海——东海、南海、西海、北海,汇为大地,又叫做大海;
不仅规模宏大,总体布局之象征五岳、四海、四渎乃是继秦汉仙苑(“一池三山”式)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苑内的各种建筑物包含形象丰富。(在皇家园林史上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
² 洛阳——芳林园,相当于“大内御苑”,是当时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后因避齐王曹芳讳改名华林园。大内御苑华林园位于城市中轴线的北端,历经曹魏、西晋直到北魏的若干个朝代200余年的不断建设、踵事增华,不仅成为当时北方的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其造园艺术的成就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也是占着一定的地位。
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概念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
² 建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建都之地。
大内御苑“华林园”位于台城北部,与宫城及其前的御街共同形成干道—宫城—御苑的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序列。它是南方的一座重要的、与南朝历史相始相终的皇家园林。除大内御苑之外,南朝历代还在建康城郊以及玄武湖周围兴建行宫御苑多达20余处。
² 此时期的皇家园林与上代不同的特点:
1. 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但其规划设计则更趋于精密细致: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一定水准;植物配置多为珍贵品种,动物的放逐和圈养仍占着一定的比重;建筑的内容多样、形象丰富,宗教建筑偶有配置,驿站建筑物开始引进宫苑,但其性质则完全改变成为点缀园景的园林建筑
2. 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
3. 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的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
4. 以筑山、理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家园林:
东汉末,民间的私家造园活动已经比较频繁了。魏晋南北朝时,经营园林成了社会上的一项时髦活动,出现民间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的情况。南朝文人士大夫善于鉴赏园林,并逐渐培养了一种园林审美的心态。这时期私家园林有建在城市里面或城近郊的城市型私园—宅园、游憩园,有建在郊外的庄园、别墅。
ü 城市私园 北方---洛阳(北魏首都)—园林不仅是游赏的场所,甚至作为斗富的手段。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不能再运用汉代私园那样大幅度排比铺陈的单纯些是摹拟的方法,必得从写实过渡到写意与写实相结合。(这是造园艺术的创作方法的一个飞跃) 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也像北方那样多为贵戚、官僚所经营。讲究山池楼阁的华丽格调,刻意追求一种近乎绮靡的园林景观。
“玄圃”—南朝的一座著名的私家园林;“湘东苑”建筑形象相当丰富化,均具有一定的主题性,园林经管的总体规划方面是经过一番精心构思的。
城市私园,大多数追求华丽的园林景观,还讲究声色娱乐之享受,显示其偏于绮靡的格调,但亦不乏有天然青春的立意者。 一是设计精致化的趋向,二是规模小型化的趋向。
东汉发展起来的庄园经济,到魏晋时已经完全成熟。
庄园规模有的极宏大,也有小型的。一般包含4部分内容:一是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二是农业耕作的田园,三是副业生产的场地和设施,四是庄客、部曲的住地。
(士族子弟由丰厚庄园经济供养,有高贵门第和政治特权,又受到良好的教育,不少人成为高官、名流或知识界的精英。他们对自己庄园的经营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氢气,把普遍流行于知识界的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融糅于庄园的生产、生活的功能规划之中)
庄园、别墅是生产组织、经济实体,但它们的天人谐和的人居环境,及其所具有的天然清纯之美,则又赋予它们以园林的性格。南朝的私家造园活动的一股潮流,开启了后世别墅园林的先河。从此以后,“别墅”一词便由原来生产组织、经济实体的概念,转化为园林的概念了。
庄园、别墅以及它们所呈现的山居风光和田园风光,经过文人的诗文吟咏,逐渐在文人圈子里培育出一种包含着隐逸情调的美学趣味。
ü 金谷园 是西晋大官僚石崇所经营的一处庄园(平原上的庄园),生产和经济的运作占主要地位
潘岳庄园 大体与金谷园的规模和性质相似,均属于生产性的经济实体的范畴
扬州的三吴地区是江南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发达的庄园经济,加之当地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再结合于士族的崇尚老庄、玄学的高度文化素养,这便催生出很多园林化的庄园、园林化的别墅。
南朝的一些庄园、别墅,它们的居住聚落部分往往从田园等部分分离出来而单独建置。这种情况到南朝后期尤为普遍,因而逐渐消失其经济实体的性质,到唐代已演变成为农村的聚落—村落了。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寺观园林:
东汉佛教传入,道教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佛、道兴盛,作为宗教建筑的佛寺、道观大量出现(相应地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个新的园林类型),由城市及其近郊而遍及于远离城市的山野地带。随着佛教的儒学化,佛寺建筑的古印度原型亦被逐渐汉化。
寺观园林包括3种情况:1.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
2.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3.郊野地带的寺、观 外围的园林化环境。
城市的寺、观不仅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居民公共活动的中心;
郊野的寺观,在选择建筑基址的时候,对自然风景条件的要求非常严格。基址既经选定,不仅经营寺观本身的园林,尤其注意其外围的园林化环境。
寺观建筑与山水风景的亲和交融情形,既显示佛国仙界的氛围,也像世俗的庄园、别墅一样,呈现为天人谐和的人居环境。 以寺观为中心的风景名胜区(庐山、茅山)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其他园林:
5. 兰亭与《兰亭集序》
亭 汉代是驿站建筑=>演变为点景手段=>又逐渐转化为公共园林的代称
小结
n 与生成期相比,园林的规模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n 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
n 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的自然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谐调、融糅关系。园林的由此前的粗放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n 皇家园林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宫”已具有“大内御苑”的性质,大内御苑居于都城中心区中轴线的结束部位,这个中轴线的空间序列构成了都城的基本模式。
n 私家园林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城市私园多为官僚、贵族所经营,代表一种华靡的风格和争奇斗富的倾向。庄园、别墅随着庄园经济的成熟而得到很大发展,它们作为生产组织、经济实体同时也是文人名流和隐士们“归田园居”、“山居”的精神庇托。
n 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这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
1. 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
经济:地主小农经济得到恢复
政治:国家出现大一统局面
意识:儒、道、释共尊,以儒家为主,儒学重新获得正统地位
知识分子改变消极无为态度
文化:兼容并蓄,对外来文化襟怀宽容
文学艺术:群星璀璨、盛极一时
山水画:趋于成熟;山水画家总结创作经验,著为“画论”
山水诗与山水游记:成为两种重要的文学体裁
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意识地融糅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尤为明显)
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
观赏植物栽培的园林艺术有了很大进步(如牡丹)
2. 长安、洛阳
² 隋朝的大兴城(长安在隋朝称“大兴”)由宇文恺主持兴建,总体规划形制(保持北魏洛阳的特点):宫城偏处大城之北,宫城和皇城构成城市中心区;中轴线自北向南通过皇城和朱雀门大街,直达大城正南门,形成大兴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纵横相交成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形成居住区“坊”和“市”,市坊严格分开;开凿四条水渠解决城市供水,为城市的风景园林建设提供用水的优越条件,促进皇家园林发展.
² 唐朝的长安城,为当时世界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城市,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轴线北端。逐步突破市坊界限。保留汉代的昆明池,修整为城郊公共游览胜地。
² 隋唐的洛阳城 —— 隋炀帝在洛阳另建新都,唐代则以洛阳为东都,以长安为西京,正式建立 “两京制”。规划与长安大体相同,但形状不如长安规矩。中轴线一改过去居中的惯例。城内水道密布如网,供水和水运交通十分方便(促成洛阳兴盛的一个重要条件)
3. 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
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集中建置在两京(长安、洛阳),两京以外的地方也有建置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的皇室园居生活多样化,相应地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这三种类别的区分就比较明显,它们各自的规划布局特点也比较突出。皇家造园活动以隋代、初唐、盛唐最为频繁。天宝以后,皇家园林的全盛局面消失,终于一蹶不振。
ü 大内御苑 紧邻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
宫与苑彼此穿插、延伸(宫廷区中有园林成分,苑林区内有宫殿的建置)
宫城和皇城内广种松、柏、桃、柳、梧桐等树木
宫廷区的绿化种植很受重视,树种也是有选择的
大明宫——位于长安禁苑东南的龙首原上,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宫城。格局呈典型的宫苑分置。南半部为宫廷区(正殿含元殿),北半部为苑林区(即大内御苑,是多功能园林),中央为太液池。
禁苑——在长安宫城西南,即隋朝的大兴苑。包括禁苑、西内苑、东内苑三部分,故又名三苑
兴庆宫——北宫南苑格局,苑林区的面积稍大于宫廷区。以牡丹花之盛而名重京华,也是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观赏牡丹的地方
ü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郊外的行宫、离宫,绝大多数都建置在山岳风景优美的地带(如骊山、天台山、终南山)。这些宫苑都很重视建筑基址的选择,不仅保证了帝王避暑、消闲的生活享受,为他们创设了天人谐和的人居环境,同时反映出唐人在宫苑建设与风景建设相结合方面的高素质和高水准。
西苑——隋朝的西苑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唐代改名为东都苑,武则天时叫神都苑,面积已收缩大半。
——是一座人工山水园,园内的理水、筑山、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的工程都极为浩、、大。西苑不仅是复杂的艺术创作,也是庞大的土木工程和绿化工程。设计规划方面的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
——大体上仍沿袭秦汉以来“一池三山”的宫苑模式,总体布局以人工开凿的最大水域“北海”为中心,海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山上有道观建筑,但仅具有求仙的象征意义,实为游赏景点。海北有十六组建筑群和数十处供游赏的景点,海南有五个小湖。苑内不少景点均以建筑为中心,用十六组建筑群结合水道的穿插而构成园中有园的小园林集群,是一种创新的规划方式。苑内植物配置范围广泛,移栽品种极多。在长安的远郊以及关中、河南一带,行宫、离宫星罗棋布
仙游宫——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长恨歌》
华清宫——在今西安以东。规划布局基本上以长安城为蓝本,北宫南苑,是规模宏大的离宫御苑。苑林区——以建筑物结合于山麓、山腰、山顶的不同地貌而规划为各具特色的许多景区和景点;在天然植被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人工绿化种植
九成宫——隋朝原名仁寿宫,唐太宗改其名为九成宫。是与华清宫齐名的离宫御苑
建筑顺应自然地形,因山就势。规划设计能够谐和于自然风景而又不失共同的皇家气派。唐代以九成宫为主题的诗文绘画对后世影响很大,九成宫几乎成了从宋代到清代怀古抒情之作的永恒题材
4. 隋唐时期的私家园林:
Ø 盛唐之世,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准和文化素质提高,民间追求园林享受之乐趣。中原、巴蜀有关私家造园活动的记载很多。长安、洛阳民间之风更胜。
唐代确立了科举制度;园林的享受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士人(入世者)的避世愿望,在“显达”与“穷通”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催生出新的风格:士流园林
文人士大夫竞相兴造园林,竞相“隐于园”
Ø 各地的私家园林发展状况——长安:私家园林集中荟萃;洛阳:私园之多不亚于长安;江南:扬州私园兴建不在少数,多以主人姓氏作为园名;成都:杜甫浣花溪草堂;唐代风景名胜区遍布全国各地,白居易的庐山草堂便是一例
ü 城市私园
长安——“山池院”、“山亭院”即是唐代人对城市私园的称谓;不仅有皇亲贵戚、大官僚的绮丽豪华格调,也不乏士人们清幽雅致的格调;筑山理水追求缩移摹拟天然山水、以小观大的意境;不仅有叠石为山或单块置石,还有土堆筑的土山
洛阳——私家园林以水景取胜,颇多出现摹拟江南水乡的景观;叠石技艺也达到较高水平;与长安一样,纤丽与清雅两种格调并存
ü 履道坊宅园——白居易在洛阳的宅园;造园目的在于寄托精神和陶冶性情;白居易专为此园写下了《池上篇》,介绍了此园内容:园林主体为大水池,池中筑三岛;清纯优雅的格调和“城市山林”的气氛,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前宅后园的布局
ps:唐代私园既有前宅后园的布局,又有园宅合一的布局(住宅庭院内穿插园林,或园林中布置住宅建筑)
ü 郊野别墅园—指建在郊野地带的私家园林。渊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别墅、庄园,但性质已从原先的生产、经济实体转化为游憩、休闲,属于园林的范畴;在唐朝称之为别业、山庄、庄,规模较小者也叫山亭、水亭、田居、草堂等(虽名目很多,但含义相似)。唐代别墅园,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而且风景比较优美的地带
长安近郊的别墅园林极多。东郊:贵族、大官僚别墅园林,格调华丽;南郊:文人官僚的别墅,格调朴素无华,富于村野意味。洛阳在近郊的别墅也很多(例:平原庄)
一些经济、文化繁荣的城市(如扬州、苏州、杭州、成都)等的近郊和远郊也有别墅园林建置,如成都的杜甫草堂(浣花溪草堂),历经历代改建一直延续至今
2.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
李泌的衡山别业 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白居易著有《草堂记》)
3.依附于庄园而建置园林
此种庄园别墅多为文人官僚所经营,往往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对唐代“田园诗”的长足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王维的辋川别业(诗集《辋川集》与画卷《辋川图》)总体以天然风景取胜;卢鸿一的嵩山别业(《草堂十志诗图》);辋川别业与嵩山别业都涵蕴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ü 文人园林兴起——唐代文人对山水风景的鉴赏具备一定水平。文人出身的官僚,不仅参与风景的开发、环境的绿化和美化,而且还参与营造自己的私园,并把对人身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慨注入造园艺术中
n 代表人物:中唐的白居易、柳宗元、韩愈、元稹、李德裕、牛僧儒等。因此,文人官僚的士流园林具有的清沁雅致格调被附上了文人色彩,出现了“文人园林”
n 文人园林:是士流园林中更侧重于赏心悦目而寄托思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者。广义上不仅指文人经营或拥有的园林,也泛指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
n 文人园林的历史:渊源可上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已呈兴起状态。
辋川别业、嵩山别业、庐山草堂、浣花溪草堂都是其滥觞之典型
n 文人园林的特征:在造园技巧、手法上表现了园林与诗、画的沟通;在造园思想上融入了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文人官僚逐渐形成较全面、深刻的“园林观”
n 意义:文人参与造园,意味着文人的造园思想(“道”)与工匠的造园技艺(“器”)开始有了初步结合
u 白居易——造诣颇深的园林理论家,是历史上第一个文人造园家;他的“园林观”是经过长期对自然美的领悟和造园实践的体会而形成,不仅融入儒、道的哲理,还注入了佛家的禅理;最早肯定“置石”之美学意义的人,著有《太湖石记》;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文人承担了造园家的部分职能,“文人造园家”的雏形在唐代即出现了
5. 隋唐时期的寺观园林:
1) 唐代采取儒、道、释三教共尊的政策,佛教、道教达到了兴盛局面;寺、观的建筑制度已趋于完善,大的寺观往往是连宇成片的庞大建筑群,包括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四部分功能区;寺观往往在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也开展社交和公共活动,寺观园林具有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在寺观的环境处理把宗教的肃穆与人间的愉悦相结合,更重视庭院的绿化和园林的经营
2) 长安——城内佛寺多数都有园林或者庭院园林化建置
城内水渠纵横,许多寺观引来活水在园林或庭院里建置山池水景
郊野山岳风景地带的寺观
3) 全国各地以寺观为主体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到唐代差不多陆续形成
寺观作为香客和游客的接待场所,对风景名胜区之区域格局的形成和原始型旅游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寺观的建筑力求谐和于自然的山水环境,起着“风景建筑”的工作
植树造林作为僧、道的公益劳动,有利于风景区环境保护
4) 水庭
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的西方净土变中,另见一种“水庭”的形制
在殿堂建筑群前面开凿方整的大水池,池中有平台
也是唐代寺观园林的一种表现形式
6. 隋唐时期的其他园林:
² 衙署园林
唐代两京中央政府的衙署内,多有山池花木点缀,个别还建置独立的小园林(唐代衙署园林的建置已很普遍了)
² 公共园林
以亭为中心,因亭而成景的邑郊公共园林有很多见于文献记载
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一般都有公共园林,作为文人名流聚会饮宴、市民游憩交往的场所
长安的公共园林(绝大多数在城内,少数在近郊)
长安城内开辟公共园林比较有成效的,包括三种情况
1) 利用河滨一些坊里内的岗阜—“原”,如乐游原
2) 利用水渠转折部位的两岸而创为以水景为主的游览地,如曲江
3) 街道的绿化
乐游园是一处以佛寺为中心的公共游览胜地
小结
n 皇家园林——皇家气派完全形成,这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宏大,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皇家园林在隋唐三大园林类型中的地位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重要,出现了像西苑、华清宫、九成宫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就园林性质来看,已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及其类别特征
n 私家园林——艺术性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和局部的细致处理;园林山水景物赋予诗画的情趣;通过山水景物诱发联想活动、意境的塑造初见端倪;“中隐”思想与士流园林的发展;文人参与造园活动,把士流园林推向文人化境地,促进文人园林兴起,形成文人的园林观;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深化
n 寺观园林——其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
城市寺观园林:发挥城市公共园林职能
郊野寺观园林:寺观成为点缀风景的手段,促进原始旅游发展,保护了郊野生态环境
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山岳风景名胜区的普遍开发)
n 公共园林与城市绿化——公共园林更多的见于文献记载;长安、洛阳尤其重视城市绿化
n 风景式园林的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跨入新境界
置石:肯定石的美学价值,置石比较普遍
筑山:“假山”开始作为筑山称谓,既有土山又有石山(土石山),以土山居多;但都能表现“有若自然”的气氛
理水:皇家园林水体广大,并与城市供水结合
植物:题材更为丰富
建筑:种类繁多(大到华丽的殿堂楼阁,小到朴素的茅舍草堂);个体形象和群体布局丰富多样
n 隋唐园林作为一个完整的园林体系已经成型
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互相渗透,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
意境的涵蕴尚处在朦胧状态
影响亚洲汉文化圈内的广大地域
n 隋唐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风景式园林艺术的基础上,随着封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臻于全盛的局面;隋唐园林不仅发扬了秦汉的大气磅礴的闳放态度,又在精致的艺术经营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