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生物必修三46章检测试卷.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0339784 上传时间:2025-05-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5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三46章检测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46章检测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年级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5小题,1~40题,每小题1分,41~4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第2题图 D.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全部生物 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 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3.种群密度的大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下列现象主要体现该观点的是 A.农业生产中,常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减少害虫的危害 B.用性引诱剂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C.为了维持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不捕获年龄较小的鱼 D.我国某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来人口剧增,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 4.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5.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群落演替只能在自然情况下,随机发生 C.人工制作的封闭生态瓶中不能发生群落演替 D.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稳定性不断提高 6.最近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米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蠕虫。这些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取营养。像树根一样的附肢可深入到死鲸的骨髓里“挖掘”营养,其中的细菌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些蠕虫与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蠕虫与细菌的关系在生物学中属于互利共生 C.这种细菌在繁殖时不可能发生有丝分裂 D.可创造一个富含有机物和氧气的人工环境培养这种细菌 第7题图 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 J/cm2·a),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输入甲的能量数值是1250 J/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 D.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 8.图示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一种大面积、敞开式污水处理池塘(即氧化塘)。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A可以表示氧气,B可以表示二氧化碳、无机盐等 B.由图示看,氧化塘净化污水途径有物理沉降和生物的分解作用 C.氧化塘实现净化污水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细菌和藻类寄生关系来分解有机污染物 D.随着距水面深度的不断增加,不同水层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类型变化顺序可能是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 9. 1970年,美国玉米由于受到一种叶菌的危害而严重减产。后在墨西哥发现了对这种病菌有抗性的植物,从而为改良玉米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这一事实体现野生生物的      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实用价值     D.潜在价值 10.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的是 A.增加对农田的物质投入(如施农家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 B.北京奥运会前大量植树造林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C.在夏季通过缩短对菊花的光照时间可以使其提前开花 D.四川大地震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使其食物短缺 11. 有关设计并制作生态缸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生态缸置于光线良好的地方,注意避免阳光直射 B.生态缸所模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大小只由缸内物种丰富度决定 C.利用生态缸稳定性观察记录表,可定期记录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情况及基质变化等,对不同生态缸进行比较,分析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异的原因 D.生态缸可制作成封闭型,也可制作成开放型(即不加盖)。前者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12.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 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 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13.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14.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15.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 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16.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17.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18. “猪一沼一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 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人了废物资源化的良胜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人 19.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生产者是1,只包括全部的绿色植物 B.碳元素在图中1、2、3、4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 C. 图中1→2→3可构成食物链 D. 图中3是分解者,它通过呼吸作用将含碳有机物最终分解成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20.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 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    B.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 C.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           D.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 2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 A.带有全球性               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D.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 22. 某海滩黄泥螺种群现存量约3000吨,正常状况下,每年该种群最多可增加300吨,为充分利用黄泥螺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每年最多捕捞黄泥螺的量为 A、3000吨 B、1650吨 C、1500吨 D、不超过300吨 23. 两位同学在观看恐龙影片,甲同学说:“我体内的能量中可能有远古恐龙体内的能量”,乙同学说:“我体内的物质中也可能有远古恐龙体内的物质”。你认为这两位同学的说法 A.两同学的说法都有道理 B.两同学的说法都不对 C.只有甲同学的说法有道理 D.只有乙同学的说法有道理 2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 Ⅱ、Ⅲ、Ⅳ分 别代表不同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25.右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A.绿藻上升 B.白鲢下降 C.水溞下降 D.乌鱼上升 26.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 27. 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28. 会导致田鼠种群内个体间斗争加剧的是 A.发生流行病 B.鹰数量增加 C.繁殖能力提高 D.迁出率增加 第29题图 29.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 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0.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 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 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 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第31题表格 31.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的物种数和密度(个/m2)调查数据。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化肥田的土壤动物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物质减少 C.化肥田的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的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32. 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右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A.1.875倍 B.1.375倍 C.1.273倍 D.0.575倍 33.某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迅速,分解者分解速度快,腐殖质积累少,植物层次分明。该生态系统最可能是 A.热带雨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草原 D.北方针叶林 3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35.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 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种信息的作用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36.图中A、B、C、D、E、F各代表某食物网中的一种生物,据图分析合理的是 A.图中生物可组成一个生物群落 B.E和F间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C.若D种群为增长型,则E的种群密度可能会逐渐增大 D.C同化的能量约占A同化能量的10%-20% 37.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生态系统的一些相关问题:取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甲瓶的氧含量比丁瓶的低 B.乙瓶中生物比丙瓶的维持时间长 C.丙瓶的有机物比丁瓶的多 D.丁瓶的抵抗力稳定性比丙瓶高 38. 分布在广东沿海的红树林,既是海岸的天然保 护林,又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这体现的是 ①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②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④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39. 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人口众多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B.人口自然增长与地球的环境容纳量无关 C.人口增长可促使人们开垦出更多的农田,使耕地不断增加 D.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时期,由于人口数量不是很多,人口对环境没有破坏 40.下图是某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 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 1.1×105kJ / m2.y B.由生产者,I、Ⅱ、Ⅲ、Ⅳ构成的捕食食 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C.I为第一营养级,Ⅱ为第二营养级,两 者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5.6 % D.在生物圈中,除了全部的微生物,一些腐生动物也属于类群Ⅳ 41.下图中①~④曲线表示在a、b、c、d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a.不断供应养分、水、氧气,除去有害废物;b.随着时间延续,养分耗尽,有害物质积累;c.随时间延续,养分逐渐减少,无有害物质积累;d.随时间延续,养分耗尽,由于突变出现了新菌株,可分解原细菌的代谢废物,其合成的物质又可作为原细菌的食物。 上述生长条件与生长曲线①、②、③、④相符合的是(  )。 A. a、b、c、d    B. b、c、d、a     C. c、d、a、b    D. c、b、d、a 42.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一中的甲和己代表了不同的营养级 B.调查图一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 C.当丙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如图二中的曲线X D.若图二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C点对应的是图三中的t1时刻,此时丙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43.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下表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从第Ⅱ营养级到第Ⅲ营养级的能量传 递效率约为11.28% B.第Ⅰ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863.9 kJ·m-2·y-1 C.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 D.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 生演替 44.如图表示美国阿拉斯加旅鼠种群的周期性消长 曲线:旅鼠过多时,大量吃草,草原植被遭到破坏, 种群数量因而减少;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 旅鼠的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旅鼠种群数量和食物之间的动态变化体现了反馈调节 B.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1951~1953年间,M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N 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差最大 D.杀死旅鼠,将其数量降低一半是控制其数量最有效的办法 45.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D.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请将相应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46.(8分)下图为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 (1)写出该生态系统的简单食物链 。 (2)种群丙繁殖速度最快是在图中的哪一点? 。 繁殖速度在A-B段受到限制的原因是① ; ② 。 (3)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处于 期;在C处时 种群的年龄组成属 型。 (4)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图中曲线的振幅越 ,周期越 47. (12分)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大会,中国政府作出了降低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到2020年中国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一50%,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起人们重视。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的形式进行,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的是 过程,生物群落中的碳又是以 形式传递的,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为图中的 (填数字序号),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 。 (2)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回收后无法直接利用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 成分,它们通过 和____ _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 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 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请另外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 。 (4)若上图虚线框中的种群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假设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kJ;B种群中的能量为1.3×108kJ。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中的能量至少是 kJ。 48.(16分)为加强水体治理,珠江流域某城市构建了较大面积的人工湿地。 (1)当污染物随水流进入该湿地时,湿地水体中碳元素的迁移和转化途径如下图。请用箭头和文字补充虚线框中的碳转化途径。(6分) (2)一段时间后,湿地中出现了轮虫等浮游动物,可控制绿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和鸭,为城市增添自然气息。请写出可能存在食物链(两条)。(2分) (3)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连续多次发生蓝藻爆发,引起沉水水草死亡,请回答: ①湖泊中导致蓝藻爆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过量的 。导致水草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草生长的环境中缺少 和 这两种非生物因素。 ②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湿地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 组,理由是 。甲组水样中的O2含量 于乙组,理由是 。 ③如果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请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出可能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一条即可) 49.(14分)下图中甲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 。 (2)请根据甲图中的生态系统,写出乙图中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名称:① ;② ;③ 。 (3)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结果如丙图所示。从中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 。 (4)为了调查该系统沼蟹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则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进一步调查线虫的种群密度时,应选用 法,原因是 。无论调查沼蟹还是线虫,所用方法都属于 法。 (5)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死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 。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大米草死亡导致细菌数量增加,通过甲图中 的食物关系,引起沼蟹数量增加;同时因含磷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藻类数量增加,通过食物链 也会引起沼蟹数量增加,从而造成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 (6)上述事实说明,人类活动会引起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 容易受到破坏。 8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生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