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337613 上传时间:2025-05-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史学史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56分) 《汉纪》 六家二体 《新五代史》 《资治通鉴纲目》 《廿二史札记》 《宋书》 袁枢 二、简答题:(每题22分,共44分) 1、列举十部有关少数民族的史著。 2、简述黄遵宪史学。 三、简答题(任选一题,50分) 1、司马迁、班固史学之比较。 2、试论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一、简答题 1.试析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特点与联系 二、论述题 1.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著述宗旨上的异同。 2.试述魏南北朝史学思想与其时代间的关系 3.说明唐朝设官修史书的历史背景 4.说明《春秋》《左传》《史记》《汉书》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传承与演变 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 科目代码:489 一,名词(50) “属辞比事”、《三国志》、马端临、赵翼、《新史学》 二,问答题(60) 1, 简述郑谯的史学思想 2, 试析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特点与联系 三,论述题(40) 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著述宗旨上的异同 一、         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牧誓》篇选自_________,是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因誓师在_______ ,所以题目名《牧誓》。 2、__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3.《左传》,原名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 4.《国语》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 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_______ 所作。 5.《山海经》是中国一部古代________ 书。《山海经》的“经”是_____ 的意思。 6.《秦始皇本纪》篇选自______ 卷六,是______ 为古代封建帝王个人写的一个专纪。 7.《三国志》作者_____ ,此书的体例属于_____________- 。 8.《宋书》全书上起_______________,下讫__________  ,共_____ 卷。 9.《梁书》的作者是________ ,由_________ 监修。 10。《隋书》包括帝纪_____卷,列传_____卷,志______ 卷,共_____ 卷。 11。《新五代史》原名 _________ ,由宋代__________ 所撰。 12。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部志是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 13。《明史》共三三二卷,其中包括本纪_____ 卷,志____ 卷,表____ 卷,列传______ 卷。 二、解释字、词或句子(每问1分,共10分) 宋人使门尹般(1)如晋告急。公曰:“(2)宋人告急,舍之则绝;(3)告楚,不许。我欲战矣,(4)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5)使宋舍我而赂齐、秦,(6)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7)爱曹、卫,必不许也。(8)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9)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10)畀宋人。                  ―――选自《左传》 (1)如: (2)宋人告急,舍之则绝: (3)告: (4)齐、秦未可: (5)使宋舍我而赂齐秦: (6)藉: (7)爱: (8)喜赂,怒顽: (9)说: (10)畀: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就《日知录》的内容,略论顾炎武的学术思想? 2.简析《国语》在体例上的特点? 3.《史记》的史学成就?     中国史学史试卷 姓名             学院班级                  成绩         命题人    一 连线(将作者和著作连线,20分) 范晔                      《中州集》 崔鸿                      《日本国志》 郦道元                    《国榷》 杜佑                      《通典》 欧阳修                    《文献通考》 袁枢                      《宋史新编》 元好问                    《十六国春秋》 马端临                    《明儒学案》 谈迁                      《通鉴纪事本末》 柯维骐                    《新五代史》 黄宗羲                    《水经注》 黄遵宪                     《后汉书》 二 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30分) 《竹书纪年》      《廿二史考异》    编年体 《洛阳伽蓝记》    裴松之        “史才三长论” 三 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春秋》的史学价值 2 、 宋代史学繁荣的原因 四 论述题 (共30分) 材料一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书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 材料二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肩三尤难,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虽然,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 材料三 撰述欲其圆而神,记注欲其方以智。 指出以上材料的作者和著作,并分析作者的史学思想。 答案: 一 连线 范晔                      《后汉书》 崔鸿                      《十六国传球》 郦道元                    《水经注》 杜佑                      《通典》 欧阳修                    《新五代史》 袁枢                      《通鉴纪事本末》 元好问                    《中州集》 马端临                    《文献通考》 谈迁                      《国榷》 柯维骐                    《宋史新编》 黄宗羲                    《明儒学案》 黄遵宪                     《日本国志》  二 名词解释 1、《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2 、《廿二史考异》:为清朝乾嘉三大考据家钱大晰所著。共100卷。“考异”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以考订、校勘、训诂见长。他对所涉及的史籍及其注释进行了去全面详细的文字校勘,使许多矛盾地方进行了疏通辨析,为后世史学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正式本书价值所在。 3、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4、《洛阳伽蓝记》:作者杨(阳)衒之,北魏北平人。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6、“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三 简答题 1)《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带有鲜明政治目的的写作的史书,称为“春秋笔法”;《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由私人独力编撰而成的史书,开创了我国私人修史的先例;《春秋》重视近现代史思想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春秋》记载了许多宝贵的自然科学内容。 2)宋代是在结束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战乱以后建立的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出现一个经济发展、社会相对安定的环境,为史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宋朝以儒立国,提倡“右文”致治;宋朝科举事业发达,读书人队伍不断壮大,社会上读史讲史风气浓厚,各阶层士民对史书需求很大,史学收到广泛重视;宋朝学术探讨气氛浓厚,学派频出,学者治学往往兼容并包,创立新说。 四  论述题 答案:作者为清代章学诚 《文史通义》 史学思想:1 系统阐发《六经》皆史说。“六经皆史”说并不是章学诚首创,但在章学诚之前没有艺人对这一理论系统阐发。他认为《六经》并不是“圣人有意作为文字以传后世,”而是“三代盛典章法度见于政教行事之实。”因此他在《文史通义》里反复论述《六经》是史。而且六经既然是“先王政典”的记录,自然在当时也就不会像后世那样奉为经典,至于尊之为经,那是后世儒家所神话的。这样章学诚就剥去了《六经》神圣外衣,当作经世致用的书籍。这在当时反应了章学诚在史学理论上力破陈说的勇气。“六经皆史“说的理论对史学作用:一个是扩大了历史研究和史料搜集的范围。第二是批判了空谈义理的宋学和专事考据的汉学。2  倡言“史意”章学诚所说的史意,是指史学理论和史学观点,史意即史义,指出义、事、文这史学三要素应以义为主,史家应先树立正确的史学理论和观点,而史实与历史文笔是次要的,三者有轻重。他提倡史学要有通识别裁,成一家之言;要阐明自然界变化与人事的关系,阐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以他反对刘知几贬低通史说。 3 强调史德章学诚首先肯定了刘知几关于良史三长理论,认为品评良史的标准好要有史德。他所谓史德,乃是“著书者之心术”,就是指史家能否忠实于客观史实,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的良好学术品德。他认为才学识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史德,对良史来说,就要以客观事实为准,如实反映历史本来面貌,而不能掺杂史家个人主观好恶。4 提出历史编纂体例改革方案  章学诚根据史籍内容不同,把以往史籍区分为“撰述”与“记注”两类,他所说的撰述,是指将所能占有的史料,根据史家的“别识新裁”,整理编纂新观点和新材料,体例完备成一家之言的著作。而记注,则系掌故史料性质的史书,是原始资料的记录,选辑和汇编。因为记注是记录具体史事的,所以需要无遗;而撰述则可不拘绳墨,通过总结史实得出经验教训,以为将来之借鉴,因此要独断于一心,成一家之言。章学诚揭示了以往史学理论所没注意到的撰述和记注的区别,是一大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