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双曲线
双曲线是圆锥曲线的一种,即双曲线是圆锥面与平行于轴的平面相截而得的曲线。 双曲线在一定的仿射变换下,也可以看成反比例函数。
双曲线有两个定义,一是与平面上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的点的轨迹,二是到定点与定直线的距离之比是一个大于1的常数的点之轨迹。
一、双曲线的定义
①双曲线的第一定义
一动点移动于一个平面上,与该平面上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始终为一定值2a(2a小于F1和F2之间的距离即2a<2c)时所成的轨迹叫做双曲线。
取过两个定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M(x,y)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那么F1、F2的坐标分别是(-c,0)、(c,0).又设点M与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a。
将这个方程移项,两边平方得:
两边再平方,整理得:
由双曲线定义,2c>2a 即c>a,所以c2-a2>0.设 (b>0),代入上式得: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两个定点F1,F2叫做双曲线的左,右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焦距,长度为2c。坐标轴上的端点叫做顶点,其中2a为双曲线的实轴长,2b为双曲线的虚轴长。
实轴长、虚轴长、焦距间的关系:,
②双曲线的第二定义
与椭圆的方法类似:对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我们将代入,
可得:
所以有: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可描述为:
平面内一个动点(x,y)到定点(c,0)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其中,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定直线叫做双曲线的准线,常数是双曲线的离心率。
1、离心率:
(1)定义:双曲线的焦距与实轴长的比,叫做双曲线的离心率;
(2)范围:;
(3)双曲线形状与的关系:
;
因此越大,即渐近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就大,这是双曲线的形状就从扁狭逐渐变得开阔。由此可知,双曲线的离心率越大,它的开口就越阔;
(1)双曲线的形状张口随着渐近线的位置变化而变化;
(2)渐近线的位置(倾斜)情况又受到其斜率制约;
2、准线方程:
对于来说,相对于左焦点对应着左准线,相对于右焦点对应着右准线;
位置关系:,焦点到准线的距离(也叫焦参数);
对于来说,相对于下焦点对应着下准线;相对于上焦点对应着上准线。
3、双曲线的焦半径:
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双曲线焦点的连线段,叫做双曲线的焦半径。
设双曲线,是其左右焦点,
, ∴,∴;同理 ;
即:焦点在轴上的双曲线的焦半径公式:其中分别是双曲线的左(下)、右(上)焦点
同理:焦点在轴上的双曲线的焦半径公式:
二、双曲线的性质
1、轨迹上一点的取值范围:(焦点在x轴上)或者(焦点在y轴上)。
2、对称性:关于坐标轴和原点对称。
3、顶点:A(-a,0), A'(a,0)。同时 AA'叫做双曲线的实轴且∣AA'│=2a;
B(0,-b), B'(0,b)。同时 BB'叫做双曲线的虚轴且│BB'│=2b。
4、渐近线:
由,当所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焦点在x轴:,焦点在y轴:
5、双曲线焦半径公式:(圆锥曲线上任意一点P(x,y)到焦点距离)
右焦半径:r=│ex-a│
左焦半径:r=│ex+a│
6、共轭双曲线
双曲线S: ,双曲线
双曲线S'的实轴是双曲线S的虚轴 且双曲线S'的虚轴是双曲线S的实轴时,称双曲线S'与双曲线S为共轭双曲线。
特点: (1)共渐近线
(2)焦距相等
(3)两双曲线的离心率平方后的倒数相加等于1
7. 焦点到一条渐近线的距离
特别如图2可知: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到一条渐近线的距离等于半短轴长.这个性质很重要.
三、例题求解:
例1:已知双曲线的渐近线是,我们可以判断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个数
①当直线的斜率时,如果,显然它就是渐近线,与双曲线没有任何交点,如果,则它与双曲线有一个只有一个交点。
②当直线的斜率时,则与双曲线有两个交点。
③当直线的斜率时,则与与双曲线没有交点
例2 已知直线与双曲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试确定的范围.
解:由可得,
从而,解得.
又因为的渐近线方程是,所以.故
例3 已知双曲线的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是其顶点到原点距离是2倍,则有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解:由已知可知,所以
例4 双曲线上一点与左右焦点构成,求的内切圆与边的切点的坐标。
分析:设点在已知双曲线的右支上,要求点的坐标。即求的长度,而,其中,只需求的长度,即是圆⊙的一条切线长,可用平面几何知识(切线长定理)求解。
解:设点在已知双曲线的右支上,由题意得,,,又,,,又,
当点在已知双曲线的右支上时,切点为顶点,当点在已知双曲线的左支上时,切点为顶点
例5 已知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在双曲线的左支上,,,求的值
分析:如右图,先做出的内切圆⊙,则⊙切于点,等于内切圆的半径。且,
解:做出的内切圆⊙,则⊙切于点,
,,,,
例6 设是曲线:的焦点, 为曲线:与的一个交点,则的值
分析:利用双曲线及椭圆的定义找出、之间的关系。
解析:设,,不妨设,显然椭圆和双曲线共焦点,由椭圆和双曲线的定义可知且
,在三角形中,由余弦定理可知
例7 已知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过作倾斜角为的直线交双曲线右支于点,若垂直于轴,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解析:由题意的,,由定义知,则。
例8 已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若双曲线上存在一点使得,求双曲线离心率的范围。
解析:由双曲线的定义,,在中,结合双曲线的图像,,即
例9 已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以为直径的圆与双曲线交于不同的四个点,顺次连接焦点和这四个顶点恰好组成一个正六边形,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解析:设为圆与双曲线在第二象限的交点,则,,在
中,
例10 已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内角平分线为,过的垂线M,设垂足为,求点的轨迹。
解析:延长交于由角平分线及垂直关系得,有是的中位线,从而,故为定值,即点的轨迹是以坐标原点为圆心,为半径的圆(去掉与轴的交点)
方程为
例11、已知⊙:,⊙:,若⊙与⊙内切与⊙外切,求⊙的圆心的轨迹方程。
解析:⊙:,圆心,半径,
⊙:圆心,半径,由题意的,。,即是以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左支。
,,,,。
点的轨迹为
例12、已知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是双曲线内部一点,为双曲线左支上一点,求的最小值
解析:双曲线的定义,即
当且仅当、、三点共线时“”成立。
例13、已知双曲线方程为两焦点分别为设焦点三角形中证明:。
证明
又
综上
例14①一个动圆与两个圆x2+y2=1和x2+y2-8x+12=0都外切,则动圆圆心的轨迹是( )
②、已知两圆,,动圆M与两圆都相切,则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
例15、设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点在双曲线上,若点到焦点的距离等于,求点到焦点的距离。
分析:已知双曲线上的点到一个焦点的距离,求该点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是双曲线第一定义的直接利用形式。
解析:由及,得 或。
由, 知右支的顶点到的距离为,而已知,说明点在左支上,此时,,所以,点到焦点的距离为。
点评:此类问题可以是一解,也可以是两解,如:当时,有两解;当时,有一解,因此,对运算结果必须做合理性分析。
例16、如图,双曲线
其焦点为,过作直线交双曲线的左支于
两点,且,则的周长为 。
分析:本题中,都是焦半径,而的周长恰好是这四条焦半径之和,应用第一定义便可得。
解析:由;
由,;
故的周长为。
点评:本题结合定义,求出,再求周长,简便易行;假如本题未给图形及条件“过作直线交双曲线的左支于两点”中“左支”两字,情况又会怎样呢?
例17、已知双曲线的左、右两焦点分别为,为双曲线上一点,若,且,求的面积。
分析:欲求面积,首先要确定的值,由第一定义及可以构成方程组,通过方程组求得及的值。
解析:由,又
或,
由于,得,又,即,从而得,因为且,得或;
若,则,此时,不合题意;
若,则,此时,符合题意;
那么,从而
故的面积为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双曲线的定义及常规的运算能力;运算过程既要用要方程思想又要注重分类讨论思想,体现了重思维、轻运算量这一大纲要求。
例18、解方程
分析:对第一个式子配方,得。联想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设,此时变为,问题即可解决。
解析:原方程可变为,令,
则方程以变为,显然,点在以,为焦点,实轴长为的双曲线上,易得其方程为。
由,得。
双曲线学生练习和重要结论
1. 点P处的切线PT平分△PF1F2在点P处的内角.
2. PT平分△PF1F2在点P处的内角,则焦点在直线PT上的射影H点的轨迹是以长轴为直径的圆,除去长轴的两个端点.
3. 以焦点弦PQ为直径的圆必与对应准线相交.
4. 以焦点半径PF1为直径的圆必与以实轴为直径的圆相切.(内切:P在右支;外切:P在左支)
5. 若在双曲线(a>0,b>0)上,则过的双曲线的切线方程是.
6. 若在双曲线(a>0,b>0)外 ,则过Po作双曲线的两条切线切点为P1、P2,则切点弦P1P2的直线方程是.
7. 双曲线(a>0,b>o)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 2,点P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则双曲线的焦点角形的面积为.
8. 设过双曲线焦点F作直线与双曲线相交 P、Q两点,A为双曲线长轴上一个顶点,连结AP 和AQ分别交相应于焦点F的双曲线准线于M、N两点,则MF⊥NF.
9. 过双曲线一个焦点F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两点P、Q, A1、A2为双曲线实轴上的顶点,A1P和A2Q交于点M,A2P和A1Q交于点N,则MF⊥NF.
10. AB是双曲线(a>0,b>0)的不平行于对称轴的弦,M为AB的中点,则,即。
11. 若在双曲线(a>0,b>0)内,则被Po所平分的中点弦的方程是.
12. 若在双曲线(a>0,b>0)内,则过Po的弦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