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课题实验方案.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0311774 上传时间:2025-05-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课题实验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课题实验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课题实验方案 ——建设小学 李洪春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数学教学焕发着充沛的活力。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等等,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素的融合。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对《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进行进一步地理性解读之下,以上的种种也或明或暗地隐藏着一些误区。如:强调形式、忽视内容;强调过程、忽视结果;强调理念的体现、忽视成效的检验等,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进一步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步伐,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一种反动力。 我认为,要真正地落实《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除了应正确地解读之外,还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需要种种操作方式方法的跟进更新;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与“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相互辩证和补充的;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离不开教师所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引领。这一切应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特别是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活动之中。 我认为,教师所组织的数学活动是否有效,有效度的大小等相关因素就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提高学生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就是提高学生发展的有效性;更大程度地推进学生数学活动历程中的有效性,就是更大程度地推进学生的发展,也就在很大地程度上推进了课程改革的开展。基于以上考虑,提出“小学数学活动有效性研究”的课题实验。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小学数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关注活动设计、关注活动调控、关注活动成效、关注持续发展;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发展的活动组织模式。 2、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所指出的“数学活动”,来源于《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实施建议所提出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指的是学生进行观察、操作、实验、归纳、类比、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反思等富有思维含量的活动,包括探究式活动和体验式活动。“有效的数学活动”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起点,以学生的主动性为“发动机”,以“数学化”为本质特征,实现数学活动与学生发展、数学活动与学生经验、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等有序而有效地整合。 (1)是活动化数学学习的研究。活动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根本途径和载体;本课题直指的就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活动,包括教师活动及学生活动。 (2)是指向于数学化的活动有效性的研究。数学教学的根本指向是通过活动来达到学生“数学化”的发展,学生数学学习“数学化”的程度是检验本课题成效的重要标准。 (3)是关于活动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有效性的研究。数学活动过程,是多个要素综合、有机作用的过程;各个要素之间有效地整合和相互促进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和亮点。 (4)是对于有效课堂一种探求性的研究。通过数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建立起关于有效课堂的设计策略、组织策略或诊断方法的探求性研究。 3、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数学活动有效性的相关要素: A、学生方面(学生参与面、参与状态、参与深度、持续发展等) B、教师方面(活动设计、调控机智、关注焦点、生成把握等) (2)数学活动有效性的组织策略 几组范畴: A、学生的“自主”与“自由”;B、教师的“组织”与“主导”; C、教学的“预设”与“生成”;D、活动的“有趣”与“有效”。 (3)数学活动有效性的诊断方法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2、“数学化”理论。“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3、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活动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组织、诊断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四、预期创新点 有效数学活动的设计策略;有效数学活动的组织策略;有效数学活动的诊断方法。 五、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手段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各课题组成员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和基本途径。在行动研究中,除采用传统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外,还大力提倡进行“叙事研究”,加强研究者的“教室即研究室”的课题意识,以提高实验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研究过程中,拟根据各工作阶段的任务,按开展如下工作: (1)加强理论的学习、培训。主要采用两种形式:由课题指导组成员举办专题讲座,进行专业引领;各实验基地校的课题组组织相关的老师定期或不定期的学习研究或外出培训。 (3)加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通过课堂教学研研究,教学设计、反思、教学案例、教学经验的交流,发现问题,调整实验计划,提高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效。 (4)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除了日常的集体备课和交流外,网络为教师获得跨区域的同伴互助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服务。在松原教育博客网上建立个人博客,通过发表日志、反向引用和留言、评论的方式等来进行交流,定时参加网络课堂。同时登陆“课题之家”,交流课题研究经验和成果,构建立体的交流平台。 六、课题实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9月至2008年12月) 个人进行子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学习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的层次上、层面上达到一定的认识,为课题的实施奠定较为扎实的理论指导基础;确定好课题实践的重点、班级等。 2、实施阶段。(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 在实施过程中我初步确定四个研究重点,根据以上研究重点有步聚、分层次地进行研究,分别是:数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数学活动组织的有效性;数学活动深化的有效性;数学活动有效性相关要素综合研究。 (1)开展实验研究,积累实验的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评析和教学优质课(录像带或光盘)。 (2)与其他教师一起交流。 (3)进行课题实验中期总结。 3、总结阶段。(20010年1月至20010年5月) (1)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 (2)整理优秀教学设计、课例(录相)、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科研论文成果汇编。 (3)形成实验研究报告。 (4)展示、汇报实验成果。 七、成果呈现形式 论文 、研究报告及其他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