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含答案).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10311552 上传时间:2025-05-22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8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此书与《 大学 》、《 论语 》、《中庸》合称为“四书”。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2.一词多义 (1)于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 而 ① 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可是) 为 ①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动词,做、采用)  3.词类活用 患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动词作名词,祸患,灾难) 4.古今异义 ①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今义:豆子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益处 今义:增加 三、重点词语解释 1.鱼我所欲也                      2.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                3.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                  4.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5.行道之人弗受  (弗:不)            6.乞人不屑也  (不屑:因轻视而不可接受)            8.妻妾之奉 (奉:侍奉)             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假使)             10.贤者能勿丧耳(丧:丢掉)              11.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12.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益处,加:益处)             13.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弃)                 14.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本来的思想,天性) 15.一箪食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16.一豆羹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17.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18.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 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形容位高厚禄) 2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四、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7. 《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 五、重点句子默写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3.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8.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不也是可以停止了的吗? 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唐雎不辱使命 一、文学常识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册。为国别体史书。 二、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 三、词类活用 1.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2.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3.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4.伏尸二人,流血千里(伏、流均为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四、一词多义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遣)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徒 1.亦免冠徒跣(动词,裸露)  2.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 夫 1.此庸夫之怒也(读fū,名词,指成年男子)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读fú,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与 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2.与臣而将四矣(连词,加,同) 五、古今异义 1.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2.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与难相对) 3.长跪而谢之(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4.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成直线) 5.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六、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前一分句用“……也”表判断;后一分句用“非……也”表否定判断)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倒装句 1.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先王受地”) 2.休祲降于天(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休祲于天降”) 七、重点词语解释 ⑴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⑵易安陵(交换) ⑶其许寡人(表示祈使语气)(答应) ⑷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⑸故不错意也(所以)(错同“措,放置”)⑹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 ⑺逆寡人者(抵触,不顺从) ⑻非若是也(这样) ⑼虽千里不敢易(即使) ⑽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 ⑾秦王怫然怒(愤怒的样子) ⑿布衣之怒(平民) 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 ⒁以头抢地耳: 碰,撞; ⒂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 ⒃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⒄休祲: 吉凶的征兆 ⒅秦王色挠(屈服) ⒆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⒇免冠徒跣(脚) 八、翻译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来交换。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5.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8.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9.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九、常考点 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  答:《战国策》 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答: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答:从容镇定、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答: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答: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整理 一、注音 叱咄(chì duō)  俟(sì)  负箧曳屣(qiè)(xǐ)   皲裂(jūn) 媵人(yìng)    衾(qīn)  容臭(xiù)  烨然(yè)  緼袍敝衣(yùn) 二、文学常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文体名,有赠序和书序之分,这是一篇赠序。 三、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四、古今异义 1.录毕,走送之    走 古义:跑;  今义:表行走。 2.媵人持汤沃灌   汤 古义:热水; 今义: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古义:借;  今义:表虚伪的,不真实的。  4.右备容臭 古义:气味,文中指香气 今义:难闻的气味,与香相对 5.主人日再食 古义:两次 今义:表示又一次 五、一词多义 以  1.以衾拥覆(介词,用) 2.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3.俯身倾耳以请(相当于“而”)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一个“以”,介词,因,以是,即“因此”;第二个“以”,介词,把) 家贫,无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从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介词,向) 2.当余之从师也(动词,跟从) 足    1.以中有足乐者(副词,足以,足够) 2.足肤皲裂而不知(名词,脚) 至    1.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到底)  若    1.烨然若神人(好像) 2.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 之    1.弗之怠(代词,抄书) 2.走之送 (代词,它,指书) 3.当余之从师出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益慕圣贤之道(助词,解释为“的”) 六、重点词解释 1.致:得到。      2.假借:借。      3.走:跑。      4.以是:因此。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    之,指代抄书。      6.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7.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8.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9.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叩,请教。  10.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11.叱咄:训斥,呵责。      12.至:周到。  13.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14.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尊敬而专心)。   15.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  16.俟:等待。    17.穷冬:隆冬。      18.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19.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0.汤:热水。   21.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22.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23.寓逆旅:住在旅店。    逆旅,旅店。           24.沃灌:浇洗。  25.衾:被子。      26.缨:帽带。      27.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28.腰:腰佩。  腰,用作动词。       29.容臭: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30.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緼,旧絮。   敝,破。                 31.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      慕艳,羡慕。  3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七、重点句子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译: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译: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带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译: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译: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译: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又苦于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八、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写借书的句子: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6.写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7.写还书的句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8.写跋涉之苦的句子: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9.写冷冻之苦的句子(1)足肤皲裂而不知;(2)四肢僵劲不能动。 10.衣食简陋的句子:(1)缊袍敝衣处其间;(2)无鲜肥滋味之享。 11.最能体现作者求学之“勤”的句子是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12.最能体现作者求学“艰”的句子是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11.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写自己緼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 反衬自得其乐。说明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3.写出有关“勤学”的诗句、事例、成语和名人名言。 勤学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勤学事例:①唐朝李白铁杵磨成针②西汉匡衡凿壁偷光 ③战国时代孟柯改过勤学 勤学成语:①囊萤映雪  ②悬梁刺股 ③凿壁偷光 ④韦编三绝 ⑤圆木警枕 勤学的名人名言: ①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②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③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④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词四首知识点归纳 渔家傲•秋思 1.《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渔家傲•秋思》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写景以一“异”领起,描绘了“雁去衡阳”、“边声四起”、“落日孤城”三个画面。分别写了雁去、边声、孤城、长烟、落日,渲染了西北边塞 荒凉萧瑟 气氛 。下阕先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将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最后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点明主旨,抒发了将士们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思想忧国的情怀。 3.重点字词 (1)渔家傲,词牌名 (2)塞下:指西北边地。 (3)千嶂:崇山峻岭 (4)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考点归纳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4)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雁去 ”(限2个字)。 (5)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睡觉 (6)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9)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1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不眠、头生白发? 爱国激情,浓重思乡,兼而有之。 (11)词中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的句子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12)词中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又饱含为国戍边的责任感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1.《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代表人。 2.江城子•密州出猎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写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阕言志,抒写词人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3.重点字词 聊:姑且,暂且。 黄:黄犬。 苍:苍鹰 千骑:形容随从之多。骑:一人一马。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 胸胆尚开张: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 微霜:稍白。 会:定将。 天狼:星名。这里借指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4.考点归纳 (1)词中的“倾城”的意思是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为报倾城”体现了当地百姓对苏轼态度是:表面是跟随太守,实质是对苏轼的拥戴、赞扬、敬佩(或:对苏轼政绩的肯定)(能从“实质”上说对,即可给满分)。 (2)“江城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3)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5)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的一个词是“倾城”。 (6)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 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 (7)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这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8)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狂;突出自己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 (9)“遣冯唐”和“射天狼”有什么特点?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都用典故;“遣冯唐”表达了作者希望的到皇帝的重用,“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外敌,为国力功的决心 (10)“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运用典故的作用) 通过“挽、望、射”这几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勾勒出了一个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渴望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天狼”代指西夏军队,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11)“亲射虎,看孙郎”表达了此人什么意思和情感? 意思是作者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突出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的狂气。 (12)词中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戍边抗敌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13)词中表达词人报效国家的宏愿和伟大气魄的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辛弃疾,南宋(朝代)豪放派词人。破阵子,词牌名 2.重点字词 (1)赋:写作 (2)八百里:牛 (3)八百里分麾下炙:分牛肉给部下享用 (4)翻:奏 (5)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各种乐器 (6)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7)沙场:战场 (8)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 (9)霹雳:特别响的雷声 (10)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 (11)天下事:这里指收复北方的大事。 3.考点归纳 (1)上阕写军营中的生活,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五件事情;下阕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写了骑快马、挽强弓、收失地、留美名,最后回到“可怜白发生”的现实中,词作有雄壮转为悲壮,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2)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3)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4)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5)最能体现壮词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6)表现作者政治远大理想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7)表现作者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8)抒发词人一生的事业与抱负,并抒发无尽感叹的句子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9)说明战斗激烈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10)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1分)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1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运用比喻;从视觉、听觉角度生动形象的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12)请分析“可怜白发生”中“可怜”的表达效果。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可怜”一词,是全词情感抒发的转折点。由“雄壮”转为“悲壮”。这句话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当他看到自己鬓边的白发时,感到自己已入暮年,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 (13)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14)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从题材上写出了军营中的勇猛、雄健的生活情景;语言风格上壮丽而不“纤巧”,情感上表达了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所以叫做“赋壮词”。 满江红 1.《满江红》,作者秋瑾,字睿卿,近代革命烈士,中国女权和女学倡导者 2.重点字词 (1)拭:擦 (2)徒:空,徒然 (3)未屑:不屑,轻视,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 (4)类:属类,范围。 (5)青衫湿:指因感叹无知音而落泪。 3.上阙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下阙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内心充满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一个革命者刚踏上征途的思想状况。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对外国入侵国土,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5.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引用典故,抒发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6.词人用典故暗示自己和国家的危难处境的句子是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二、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一鼓作气 (名词作动词,击鼓) 3.下视其辙 (名词作动词,向下) 三、一词多义 故: 1.故逐之(连词,所以) 2.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其 1.公问其故 (代词,那样做) 2.吾视其辙乱 (他们,指齐师) 3.其乡人曰 (代词,他的,指曹刿) 加 1.弗敢加也(动词,虚夸,夸大) 2.万钟于我何加焉(名词,益处) 之 1.肉食者谋之 (代词,这件事) 2.公与之乘 (代词,指曹刿) 3.小大之狱 (结构助词,的) 4. 公将鼓之 (助词,无义) 5.故克之 (他们,指齐师) 以 1.何以战 (介词,用,凭,靠) 2.必以分人 (介词,把) 3.必以信(介词,按照) 从 民弗从也(动词,听从) 战则请从(动词,跟随) 信 1.必以信 (名词,实情) 2.小信未孚(名词,信用) 四、古今异义词 1.齐师伐我 (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2.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空隙) 3肉食者鄙 (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4.小大之狱(古义:官司、案件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5.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6.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1.何以战(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战”) 2.战于长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 五、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凭借) 4.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望其旗靡(靡:倒下) 6.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小信未孚(孚:使信服) 9.必以信(信:实情) 10.神弗福也(神:赐福,保佑) 11.战则请从(从:跟随) 12.俱有伏焉(伏:埋伏) 六、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8.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1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1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1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七、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做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暮寝而思之(暮: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三、一词多义 朝 1.朝服衣冠(名词,读zhāo早晨) 2.于是入朝见威王(名词,读cháo,朝廷) 3.能皆朝于齐(动词,读cháo,朝拜) 孰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怎么 ) 2.孰视之(形容词,通“熟”,仔细) 上 1.受上赏(形容词,上等的 ) 2.上书谏寡人者 ( 动词,呈上 ,上交 ) 下 1.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形容词,等级低的) 2.乃下令(动词,颁布,发布) 而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并列连词)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顺接连词) 之 1.齐国之美丽者也(助词,的) 2.吾妻之美我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代词,指徐公) 4.暮寝而思之(代词,指这件事) 于 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向) 2.皆以美于徐公(介词,比) 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介词,在) 四、古今异义 1.明日徐公来 (古义:次日,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古义:指责 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古义:偏爱 今义:自私)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侍从 今义:方位词,左和右)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 “皆以美于徐公”“以”后省略了“我” 。 3.倒装句 (1)“忌不自信” 正确语序是“忌不信自”(宾语前置)。 (2)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正确语序是“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六、重点词语 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纳:接受。 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修:长,这里指身高。 昳(yì)丽:光艳美丽。  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私:动词,偏爱   窥(kuī)镜:照镜子。  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乃:于是,就 甚:极了及:赶得上,比得上。 旦日:明日,第二天。 期(jī)年:满一年 孰,通“熟”(shú),仔细。   朝:朝廷见:拜见。 蔽,受蒙蔽 间进:偶然进谏,间,偶然。 闻:使……听到的意思。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指责、议论。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谏。 七、句子翻译 1.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译: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