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编号:__________
大班上学期绘本教案精选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大班上学期绘本教案精选
目录
一、教学内容
1.1 绘本故事选择
1.2 绘本主题探讨
1.3 绘本角色分析
1.4 绘本情节发展
1.5 绘本画面解读
1.6 绘本语言特点
1.7 绘本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2.1 认知目标
2.2 情感目标
2.3 技能目标
2.4 行为目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3.1 教学难点
3.2 教学重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4.1 教具准备
4.2 学具准备
五、教学过程
5.1 导入环节
5.2 绘本阅读
5.3 讨论交流
5.4 创意活动
5.6 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6.1 板书主题
6.2 板书关键词
6.3 板书结构
七、作业设计
7.1 作业内容
7.2 作业要求
7.3 作业评价
八、课后反思
8.1 教学效果评价
8.2 教学方法改进
8.3 学生反馈分析
8.4 教学内容调整
九、拓展及延伸
9.1 绘本推荐
9.2 相关主题活动
9.3 家庭教育指导
9.4 社区资源利用
9.5 跨学科合作
教案如下:
一、教学内容
绘本故事选择:本节课选择《爱心树》作为教学绘本,通过讲述一棵树和一个男孩之间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爱与被爱的关系。
绘本主题探讨:通过绘本故事,引导学生探讨爱的意义,理解付出与回报的关系。
绘本角色分析:分析绘本中的主要角色,树和男孩,理解他们的情感变化。
绘本情节发展:跟随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树的无私奉献和男孩的成长过程。
绘本画面解读:观察绘本画面,引导学生发现细节,增强观察力和想象力。
绘本语言特点:学习绘本中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绘本故事的内容,认识故事中的角色。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验故事中的情感,培养同理心。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画面,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学生对绘本故事中的情感理解。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画面,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绘本《爱心树》、PPT、黑板。
学具准备: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通过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思考爱的意义。
绘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绘本,理解故事内容。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引导讨论爱的意义。
创意活动:学生以小组形式,创作关于爱的故事。
作业布置:布置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绘本故事,讨论爱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
板书主题:爱的意义
板书关键词:无私奉献、成长、关爱
板书结构:树→男孩→爱
七、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与家人分享绘本故事,讨论爱的意义。
作业要求:认真完成,下周分享。
作业评价:以学生分享的情况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学生反馈分析:分析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教学内容调整: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九、拓展及延伸
绘本推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爱的绘本,如《小王子》、《狼和七只小羊》等。
相关主题活动:组织关于爱的主题活动,如爱心义卖、探访孤寡老人等。
家庭教育指导:给家长提供关于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爱心的建议。
社区资源利用: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关于爱的公益活动。
跨学科合作: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合作,开展关于爱的综合教育活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绘本故事选择
1.1 绘本故事主题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相结合,以《爱心树》为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棵树和一个男孩之间的关系,树无私奉献,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理解爱的意义。
1.2 选择绘本时,要注意其教育意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爱的力量,培养同理心。
二、教学目标
2.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绘本故事的内容,认识故事中的角色。
2.2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验故事中的情感,培养同理心。
2.3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画面,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3.1 教学难点:学生对绘本故事中的情感理解。
3.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画面,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4.1 教具准备:绘本《爱心树》、PPT、黑板。
4.2 学具准备: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
5.1 导入环节:通过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思考爱的意义。
5.2 绘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绘本,理解故事内容。
5.3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引导讨论爱的意义。
5.4 创意活动:学生以小组形式,创作关于爱的故事。
5.6 作业布置:布置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绘本故事,讨论爱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
6.1 板书主题:爱的意义
6.2 板书关键词:无私奉献、成长、关爱
6.3 板书结构:树→男孩→爱
七、作业设计
7.1 作业内容:与家人分享绘本故事,讨论爱的意义。
7.2 作业要求:认真完成,下周分享。
7.3 作业评价:以学生分享的情况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
8.1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教学效果。
8.2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8.3 学生反馈分析:分析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8.4 教学内容调整: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九、拓展及延伸
9.1 绘本推荐:《小王子》、《狼和七只小羊》等。
9.2 相关主题活动:组织关于爱的主题活动,如爱心义卖、探访孤寡老人等。
9.3 家庭教育指导:给家长提供关于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爱心的建议。
9.4 社区资源利用: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关于爱的公益活动。
9.5 跨学科合作: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合作,开展关于爱的综合教育活动。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1. 语言语调:在讲述绘本故事时,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情感性,通过变化的语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中。
2. 时间分配: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体验故事中的爱。
3. 课堂提问:在讨论交流环节,要提出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4. 情景导入: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物品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案反思:
1. 在选择绘本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故事的内容。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讨论、创作等方式,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中的爱。
3. 在作业设计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让他们能够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4. 在课后反思中,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附件及其他补充说明
一、附件列表:
1. 绘本《爱心树》
2. PPT演示文稿
3. 黑板
4. 学生笔记本
5. 学生彩笔
6. 作业布置说明
7. 板书设计图
8. 教学过程流程图
二、违约行为及认定:
1. 未按照约定时间提供教具和学具。
2. 未按照约定进行教学活动。
3. 未按照约定进行作业布置和评价。
4. 未按照约定进行课后反思和教学内容调整。
5. 未按照约定进行拓展及延伸活动。
三、法律名词及解释:
1. 违约行为:指合同一方未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
2. 合同履行:指合同双方按照约定完成各自的义务。
3. 教学活动: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育活动。
4. 教学内容: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5. 教学目标: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
四、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 学生对绘本故事的理解困难:通过分角色朗读、画面解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2. 学生参与度不高:通过小组讨论、创意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教学时间不够:合理安排教学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
4. 家长反馈不及时: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五、所有应用场景:
1. 幼儿园大班绘本教学。
2. 亲子阅读活动。
3.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4. 社会实践活动。
5. 家庭教育指导。
6. 社区公益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