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情感态度).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0309292 上传时间:2025-05-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情感态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情感态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 诗歌阅读(情感态度) 题组一 分析概括情感 1.(2015·韶关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7分)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 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①上秋帆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青枫江:似指浏水,在长沙一带。②白帝城:东汉末公孙述据蜀中,于夔州奉节县东瞿塘峡口白帝山上筑城,名曰白帝城。 (1)本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使用较为突出,请简要分析。(3分) ☆(2)诗人在送别两位被贬的友人时感情复杂,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答案:(1)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中,首联通过嗟、驻马、衔杯、问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对友人的送别,为实写;颔联是诗人想象友人赴贬谪地的情景,颈联是对想象中友人贬谪之所的景色的描写,为虚写。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不忍离别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3分) (2)①关切。首联中,诗人送别友人时询问“意何如”“谪居”等,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②担忧。颔联中,诗人想象李少府来到巫峡,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想象王少府被贬长沙,无法与朋友经常写信联系。诗人为友人能否在贬谪之地好好生活而感到担忧。③宽慰。尾联中,诗人将皇帝的恩情比作雨露,劝告友人,皇恩迟早会眷顾他们,这次分别是暂时的,将来定有重归之日。(4分) 2.(2015·南京三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0分) 临江仙·和南涧①韵 辛弃疾 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②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未知明日定阴晴。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注】①南涧:韩元吉,南宋词人。②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人称“绿野先生”。 (1)词的上阕前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两句在全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4分) ☆(2)词的下阕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概括。(6分) 答案:(1)所用修辞手法:拟人、比喻。(2分)作用:点明时令,总写平原如画的特征,引出下文对春景的具体描绘。(2分) (2)对功名的绝望;对未来的忧虑;对现实的激愤。(6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秦淮夜泊 贺 铸 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 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 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 (1)与杜牧的《泊秦淮》相比,本诗描写的秦淮夜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诗中的意象“官柳”“暮潮”“新月”“灯火”“朱箔”“紫箫”,构成了清新秀美的画面,与杜牧诗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给人的迷蒙清冷的感受截然不同。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由“远游子”“怜”等较容易分析出其表达了游子在外的孤独和淡淡的思乡之情。 答案:(1)与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那迷蒙清冷之景不同,本诗把秦淮夜景表现得明丽优美,温馨动人。(3分)开头两句写秦淮春风拂柳,暮潮生岸,富于诗情画意。中间四句写新月楼台、双桥灯火、朱箔紫箫,更是清新秀美,恍若仙境。(2分) (2)本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独泊孤舟时的孤独寂寞和淡淡的乡愁。眼前的景物美丽动人,但毕竟是外乡,再加上正值暮夜时分,人们都在家中,而诗人却独泊孤舟,乡愁不禁油然而生。(思想感情3分,简要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 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春生”?从全诗看,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5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6分) 解析:(1)这首诗一开始便问道:春天从来到人间,就悄无声息地到何处去游历了呢?第二句即交代谜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罢。三、四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春天每到一处,先派遣“和风”传送消息,告诉人们春天将来临,再遣“啼鸟”说明春天到来的缘由。接下来的五、六两句描写春天到来后的绚丽景色:河畔绿草如茵,树头繁花点缀。而最后两句诗意一转:春天如果到我的故乡理该寻觅我吧,那就请春天为我向家人传去沦落江州的信息。(2)诗的中间四句描绘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尾联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恨”,是传统的“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像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期间所作《浔阳春》三首的第一首,题为《春生》。它与《琵琶行》同是抒写天涯沦落之恨,但选材、谋篇、命题,又何等不同!这就是艺术创造。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盛唐以来,七律或工丽,或雄浑,或沉郁顿挫,佳作如林。但写得这样轻灵、跳脱、活泼的,还不曾有过。 答案:(1)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2分,答出两点得1分)乐景写哀情(反衬)。(3分) (2)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2分)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自己家乡,到处找我不见,而我只有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愁苦,读来含蓄蕴藉。(4分,手法2分,效果分析2分) 题组二 评价思想内容和态度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 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②。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即离除夕五日。吴松,今江苏吴江县,距词人家乡杭州已近。②恶:猛烈。禁持:摆布。③亚:接近。 (1)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首句“雁怯重云不肯啼”。(5分) ☆(2)清代评家陈廷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结合这首词的下阕来阐释陈廷焯的这种说法。(6分) 答案:(1)首句写出了归雁无声穿过重云时的紧张情状,营造了压抑的气氛,引出了对自己回家路途艰难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言之有理即可。) (2)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词人接近家乡的喜悦心情;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似有盼归的殷切,来表达自己归乡的心切;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词人着眼于春水、小梅、灯火,从对方入笔,欲露不露,反复缠绵,表达的却是自己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11分) 石门岩上宿 [南朝]谢灵运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①?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② 【注】①芳醑(xǔ):芳香的美酒。伐:赞美。②“美人”二句:屈原《九歌·少司命》:“与汝沐兮咸池,晞汝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阳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晞发,晒干头发。 (1)本诗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5分)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6分) 答案:(1)本诗前四句用了“搴”“弄”等动作描写和“畏”等心理描写,(2分)塑造了一个酷爱兰花、赏玩秋月、归宿云间的高洁闲适、超凡脱俗的隐士形象。(3分) (2)一“朝”一“暝”表明诗人整日徜徉于山中,表达了诗人对山中超越尘世的悠闲隐逸生活的喜爱;“云际宿”“石上月”表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中间四句表现诗人对夜色的欣赏和感悟;“谁与伐”“徒晞发”二句是说因无人和自己一起欣赏此种美景,诗人内心充满了孤独与遗憾。(每一点2分。) 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11分) 洞仙歌·咏柳 苏 轼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箇事、一成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1)“分付新春与垂柳”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5分) ☆(2)这首词表现出柳怎样的遭遇?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解析: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开篇说腊尽梅凋,既点明节令,又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尽,新春来临,早梅开过,杨柳萌发。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分付”,交付之意,着“分付”一词,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前三句,写垂柳境况清寂、丽姿无主。长安永丰坊多柳,生于永丰园一角的垂柳,尽管在明媚春光中修饰姿容,分外妖娆,怎奈无人一顾。“断肠”句以下,紧承上文,写垂柳另一种层面的凄苦身世:一到晚春,绿叶虽繁,柳絮飘零,她更将百无聊赖,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减了。“又莫是”句以下,展望前景,愈感茫然。只有东风的吹拂,可消愁释怨。 答案:(1)把新春的美好都集中到垂柳身上。(2分)含蓄地抒发了对垂柳的活力、光彩和妖娆的赞赏之情。(3分) (2)柳虽然集春天的宠爱于一身,异常美丽清雅,却无人赏识;青春不再时,独自承受着孤寂冷清。(3分)词人借物喻人,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虽有品格却不被赏识者的深切同情。(3分) 8.(2015·太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1)~(2)题。(11分) 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①,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①李辅之是元好问的朋友。齐州即东州,今山东济南。济源,今河南济源。作者写此诗前三年曾与李辅之两次畅游济南大明湖。 (1)上阕是如何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从上、下阕的关系角度,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6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可先找出描写“江山如画”的意象,然后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即可。如意象“荷叶”“荷花”“木兰舟”,“红妆”“翠盖”运用的比喻修辞。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从上、下阕写作内容看,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结合注释可知,上阕是回忆与李辅之游大明湖时的得意情景;由“一尊白酒寄离愁”可联想到词人借酒浇愁的情景;由“千里故人千里月”“几日到东州?”可体会出词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上阕写“江山如画”的美景,下阕写哀愁思念之痛,故词人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答案:(1)选择了初秋季节大明湖上的荷叶、荷花、木兰舟等意象来突出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3分)然后用比喻的手法把荷花比作“红妆”,把荷叶比作“翠盖”,色彩鲜明。(2分) (2)上阕是回忆与李辅之游大明湖时的得意情景,(2分)下阕是写与友人分别后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2分)以美好回忆反衬今之离愁,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深深的思念之情。(2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