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
发展思维的研究》课题研究个人总结
数学课题组 石小红
5
县级数学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的研究》的研究工作自2006年12月启动,已进行了两年的时间,我有幸加入了该课题研究。通过两年的研究,需要我反思的东西很多,既有成功的欣喜,又有停滞不前的困惑。在此总结、交流一下成功的经验做法,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发挥其先导作用。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
对教师而言,“动手操作、发展思维”意味着上课不能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大家一起互动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能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要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以提高自身素质。如教学教学《有趣的拼搭》中,让学生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放在同一块滑板顶端,让这四个物体同时往下“滚”,“滚”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研的过程。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旁人是无法代替的。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在“滚”的过程中进行探研,发现规律,初步感知各类立体图形的特征。这种形式与内容的转变,调动了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耳、动口,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2、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操作的有效性。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并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还要善于学习,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的变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于是我们的课堂上,我与学生、学生于学生之间的操作更积极也更有效了。如在教学退位减法“45-9”时,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先让学生动手摆小棒,以借助小棒明确算理: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作十。即15-9=6,30+6=36。正当大部分学生已掌握这种算法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老师能不能这样做?5根减9根不够减,我可以先从一捆中减去9根,将剩下的1根和刚才多余的35根合在一起也是36根。”他的做法实际上是:10-9=1,35+1=36。我抓住机会表扬了他,提出算法的多样化。然后,再出了一道“34-8”的题目,让他当老师演示。同学们一下更活跃了,摆得更有劲。通过有目的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从表象到内化,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创新思维能力。
3、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
《新课标》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实践中,我积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逐渐地转变以前在课堂中存在的单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开始有意识地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摆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同学们积极地摆出了一朵小红花、一条小金鱼等,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一六得六。提出问题:“今天,同学们用动手摆的方法得出了我们六的第一句乘法口诀,那么能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六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学生们积极地同桌一块合作摆,小组合作摆。自主探索,得到了六的所有口诀。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但对乘法的意义更理解了,而且连6的乘法口诀都会背了。
4、在研究过程中,我写了不少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一部分登在课题简报,一部分在各级刊物上相继发表,均有一定的教育教学价值。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具体的研究中,为使课题实践达到动手操作与发展思维的有机结合,实践活动与理论的有机结合,课堂研究与可课外辅导的有机结合,我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学生动手操作还有些浮于表面,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轰轰烈烈的动手操作,热热闹闹的合作讨论,可到了课堂训练时确问题多多。
2、学生的操作与思维的切入点衔接不够恰当,如何把直观操作形成的表象有效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达到由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还有待解决。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圆片摆出一些除法算式(有有余数的,也有整除的),学生都能积极动手操作,并得到算式。之后,让大家找出有余数的除法里的数量关系,但能找出的学生却不是很多。
3、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思考过程和结果,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发展。动手操作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丰富的题材。
三、加强课题研究的思考: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保证操作的效果。
一节课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开展操作活动中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会浪费掉好多宝贵时间,直接影响操作的进程和结果,例如,桌面的整理,学具的摆放和收整等都关系到操作是否到位。因此,要保证操作的效果,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如桌面简洁,不放与上课无关的东西,学具要以固定的形式在固定的位置上;爱惜学具,保持学具整洁;操作前听清要求;操作时不慌不乱,有条有理,教师或同学讲解时,要暂停操作,认真听;老师让收学具时,要迅速分类收好等。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协同活动能力,这些好的习惯要靠平时的训练和严格要求。
2、让课题研究和新课程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进一步落实。让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与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内容相辅相成,二者同时搞好,不能偏废。
3、加强交流,不断反思总结。
注重在教学中反复实践,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同时注意及时提炼、反思总结,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公开课和相互间听课的时间,不闭门造车,让大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彼此切磋,共同提高。每学期至少走出去听课和请进来上课各一次,提升境界,开阔视野,让课题研究具备一定层次的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