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奋进 变革 共赢 2017
高考地理必考考点自查清单
核心考点(必考+高频):根据2017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说明的精神及近3-5年山东省高考试题、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试题的命题规律,提炼、归纳出高考命题的必考考点和高频考点——核心考点,即是高考复习的重点和热点。
模块
(学科分支)
主题
(或专题)
核心考点
(必考+高频)
掌握
程度
命题方向
学情标注
(自我评估)
自然地理
地球与地图
1.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Ⅱ
1.掌握经纬网特点,能够熟练判读从不同角度绘制的经纬网图。
2.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两点的相对位置、距离。
2. 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
3. 等高(深)线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Ⅱ
Ⅱ
Ⅱ
1.掌握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分析与判读及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
2.掌握等高(深)线图的应用
宇宙中的地球
5.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6.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7.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Ⅰ
Ⅰ
Ⅱ
1.了解八大行星概况,并能解释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原因。
2.能说出太阳的外部结构,了解太阳活动、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并能结合实际解释一些天文现象。
8.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Ⅱ
了解地球各圈层的特点及联系性。
地球的运动
9.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Ⅱ
1、识记并会运用地球自转运动特征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2、会判读晨昏线圈中的相关信息,并进行时间运算。
10.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Ⅱ
1、识记并理解地球公转运动特征及黄赤交角。
2、掌握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能正确判读光照图。
地球上的大气
11.大气受热过程。
Ⅱ
1、 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
1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Ⅱ
1、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因素及风向的判断。
2、能正确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3、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4、能运用气候资料图表,分析并判断气候的成因、分布、特点。
13.锋面、高压、低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Ⅱ
1、掌握锋面、高压、低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会判读天气系统类型,并说明天气变化趋势及特点。
地球上的水
14.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15.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Ⅱ
Ⅱ
能利用水循环示意图,判断水循环类型、环节及意义。
16.河流补给
17.河流水文特征及航运价值
Ⅱ
Ⅱ
1、 能阅读河流的补给类型图,说出河流的补给来源及补给特点,并分析原因。
2、 根据不同水体的水位关系,判断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并判断季节及洪水期、枯水期。
18.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9.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Ⅱ
Ⅱ
1、 能根据洋流的模式图或局部大洋图,分析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 能分析洋流对局部地区的气候、海洋生物、航行和海洋污染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塑造
20.地壳物质循环。
2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Ⅱ
Ⅱ
1、 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2、 以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2.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23.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Ⅱ
Ⅱ
1、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判断、区别及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对找矿和工程建设的实践意义。
2、掌握两种最基本的河流地貌—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分布及其对聚落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4.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5.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Ⅱ
Ⅱ
掌握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
2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Ⅱ
1、 重点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掌握世界某些区域因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形成的非地带性规律。
人文地理
人口的变化
27.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8.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Ⅱ
Ⅱ
1、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 理解并掌握我国人口增长模式以及我国现阶段人口政策。
3、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9.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30.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Ⅱ
Ⅱ
1、比较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理解人口容量的特点。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运用人口资料,探究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3、运用人口资料分析、对比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的人口差异。
城市和城市化
3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3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Ⅱ
Ⅱ
Ⅱ
1、 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能够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2、 掌握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作用,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
3、 理解并掌握城市的区位因素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 理解并掌握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34.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Ⅱ
Ⅱ
1、 理解并记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 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6.农业区位因素
Ⅱ
1、掌握并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理解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7.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8.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Ⅱ
Ⅱ
2、理解并记忆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掌握中国、世界粮食作物和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世界粮食问题的形成原因,具体表现及其解决途径。
4、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9.工业区位因素
40.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Ⅱ
Ⅱ
1、掌握并分析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理解各区位因素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评价工业区位和工业布局。
3、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41.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Ⅱ
7、结合世界和中国工业的发展情况,掌握目前世界和中国工业出现的集聚和分散趋势,并进行原因分析。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42.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Ⅱ
1.交通线的区位选择、评价及其特点。
2.以重点交通工程建设为背景材料,或以区域图、数据统计图、坐标图等为切入点,考查影响交通运输的主要区位因素,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Ⅱ
1.利用聚落形态变化图考查交通布局的变化。
2.通过交通变化考查商业中心布局及变化。
3.以区域图切入,通过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分析或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区位分析,综合考查某区域内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44.区域的含义。
45.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Ⅰ
Ⅰ
1、理解区域的概念、特征和区域间的差异性,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2、通过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的比较,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46.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Ⅱ
1、理解区域内相同的地理环境在不同时期对区域发展影响的不同。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47.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
Ⅱ
1、以某区域(西北、黄土高原等)为例,了解该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的自然特征,从而理解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掌握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整治的思路、措施并加以迁移到其他地区。
2、了解森林的重要作用及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及雨林被毁的原因、影响。
48.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保护措施
Ⅱ
1、能通过图文资料分析说明某区域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
2、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治理措施。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49.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Ⅱ
1、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内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50.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Ⅱ
2、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措施。
3、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论证某流域开发整治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及某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区域经济发展
51.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Ⅱ
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区域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5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Ⅱ
1、理解区域资源、交通、人才、科技、市场、政策等因素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学会分析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或对策。
2、学会利用图表资料分析、论证某区域工业、农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53.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54.学会分析不同区域资源的差异、资源与经济发展间的相互关系,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性及在此过程中需注意的诸如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影响
Ⅱ
Ⅱ
1.关注重大工程对资源调出区、调入区及工程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
2.结合“石油安全”“能源结构的调整”等,综合考查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
55.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Ⅱ
理解和掌握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其对移入地区和移出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地理信息
技术
56.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57.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58.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59.数字地球的含义。
Ⅱ
Ⅱ
Ⅱ
Ⅱ
理解并掌握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各自的应用领域以及它们在各自领域中的作用。
备注:掌握程度I、II——对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分为I和II两个层次。
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 相当。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应用”相当。
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