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考复习(古诗文).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10308238 上传时间:2025-05-22 格式:DOC 页数:86 大小:2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古诗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中考复习(古诗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首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修辞:对偶点题。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炼字:“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阔”描绘出了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无限的感觉;“悬”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突出了大景中小景的形象。修辞:运用对偶手法,通过写一幅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了。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炼字:哲理句。“生”“入”二字用拟人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这两句蕴含着旧事物中已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修辞:运用设问修辞,诗人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主旨:诗人描写了自己冬末春初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1. (2013襄阳)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 ;“风正” 。(2分) 2. (2013襄阳)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2分) 3. (2015河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4. (2015河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3分) 5. 下列对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停靠”的意思,题目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 “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第2首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表现手法:首先,寓情于景。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意象,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其次,静景与动景相映衬。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相映,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画面描述: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表现手法:“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悲凉气氛,为末句“断肠人”做铺垫。 情感:“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主旨:这首小令前四句纯用白描手法,用十种景物、四个镜头勾勒出一幅清冷凄绝的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异地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专项训练 1. (2014 恩施)这首小令前三句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选择其中任意一句,用生动的文字把该句表现的画面内容描述出来。(2分) 2. (2014 恩施)这首小令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达的?(2分) 3. (2015 河池)请写出这首散曲的主旨句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4. (2015徐州)对上面这首散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袓”。 B. “小桥流水人家”创设出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 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缀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 “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第3首 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炼字:“新”“旧”对比,表达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怅惘情思。三句即景兴感,“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却又知其难返的心态。 【内容】:一、二句用“花落”和“燕归”来映衬“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之感。喻言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被阻止,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独”字突出了作者的清凉寂寞之感,准确而传神地总结了全词的情调。“徘徊”为动作描写,强调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绪。 【主旨】:词的上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下阕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流逝、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 1. (2015 绥化)“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2分) 2.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一句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传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3分) 3. 这首词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请简要赏析。(2分) 4. 对《浣溪沙》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去年天气旧亭台”天气还是去年的天气,亭台还是去年的亭台,然而时光就在这相同的季节、相同的地点中悄悄地流逝了。 B. “无可奈何花落去”中的“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花落去”可以是逝去的青春、美好的时光等,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无奈之情。 C. “小园香径独徘徊”是写词人踏着落满香花的小径在院子里独个儿徘徊,无计排遣,流露出了伤春之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鲁青未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第4首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汤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修辞:以设问统领下文。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未了”写出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山势绵延不尽。这是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炼字: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钟”字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生动有力;下句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是实写。“割”字用夸张手法,形象贴切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炼字:由静转动,写细望之实景。用“曾云”衬托出山高。“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情感:“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小”衬托泰山的高大。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这句蕴含着只有不畏艰险地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的哲理。 【主旨:全篇紧紧抓住题目中的“望”字写景,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积极向上、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1. (2015天门)全诗是围绕着“”字来写的。 (1分) 2. (2015天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了诗人什么决心?(2分) 3. (2015鄂州)本诗前三联运用设问、对偶和等修辞手法,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的气势。(2分) 4. (2015鄂州)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3 分) 5. (2015 朝阳)对《望岳》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首联用设问的方式写出远望中的泰山郁郁葱葱,绵延连亘,掩映齐鲁大地。恢宏壮阔,极富气势。 B. 颔联中的“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像一把巨斧,把阴阳和昏晓劈开,泰山险峻、雄伟的高大形象给人深深的震撼。 C. 颈联中的“曾云”“归鸟”是诗人细望所得,心胸激荡,云气重叠;凝目细视,归鸟入林,给人心胸开阔之感。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晚年杜甫的内心感受,他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心生惆怅之情。 第5首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修辞:诗作开篇从一支戟说起,借物起兴。 内容理解、表现手法: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只是一般的叙述,但实质上诗人以这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暗含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为后两句的议论做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炼字:“锁”字形象地写出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照应“便”字。 表现手法: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从反面落笔,假设周瑜的失败,认为历史上的英雄的成功需要某种机遇,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含蓄蕴藉。 【主旨: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曲折地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1. 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有何表达效果?(2分) 2. 诗人是如何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抒发感情的?(2分) 3. 诗人借“二乔”来象征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分) 4.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5. 对《赤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这首咏史诗中,诗人借助古物“折戟”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 B. 全诗既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又暗指诗人自己胸怀大志却不能被统治者重用。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 在这首咏史诗中,诗人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第6首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内容:首联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写了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修辞:运用比喻,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形象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运用对偶,“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内容: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用“双关”手法概括了诗人两次难忘的经历。“说惶恐”是追忆过去,表明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慨叹眼前,说的是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手法、情感:尾联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汗青”这里特指史册。 【主旨: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1. (2015滨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2. (2015 来宾)请简析“雨打萍”的表达效果。(2分) 3. (2015 来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 (2015 柳州)诗的颈联,构思巧妙,匠心独运。请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2分) 5. (2015 柳州)诗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的意思是①,该联表达了作者的②。(2分) 第7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修辞、炼字:前两句运用拟人手法,以“聚”形容潼关的雄伟气势;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表现了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山河表里潼关路”表现出潼关地势险要。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炼字:以“踌躇”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驻马潼关、思绪万千、徘徊不前的情态,从眼前衰败之象,追忆当年长安繁华之景,对世事沧桑感慨无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主题:这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有深切的同情与关怀。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主旨:作者通过写景与想象,勾勒出王朝兴亡的景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王朝兴亡带给百姓的总是疾苦的伤感之情,表现出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1. (2015日照)这首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 (2015日照)请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中“聚”“怒”二字进行简要赏析。(3分) 3. (2015 昆明)曲中“踌躇”一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2分) 4. 对《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这是一首咏古抒怀之作。怀古,为咏史诗中的一种形式,一般为缅怀古迹,有感而发,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 B.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C. “山河表里潼关路”的意思是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极言它地势险要,暗示它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D.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作者对历史的概括与评判,指出历代王朝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第8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人物形象:首句刻画的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形象。两个物“灯”与“剑”,两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内容:“醉里”点明酒醉之中,“挑灯看剑”写动作神态,表现词人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梦回”这里指回到梦中,“吹角连营”表现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描绘了一幅词人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表现手法:“八百里”“五十弦”与“吹角连营”相照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衬托出军容的威严和气氛的肃穆。“点兵”二字透出战斗即将开始,“秋”点明了季节,烘托了出征前肃杀的气氛,隐含词人仍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人物形象: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刻画了一个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情感:“天下事”在这里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美好愿望,也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表现手法:“可怜”指可惜,笔锋陡转,使感情一落千丈,尽吐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可怜白发生”和首句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经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了词人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理想难以实现,充满了壮志未遂的抑郁、愤慨。 【主旨:词人追忆了年轻时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和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了杀敌立功、统一祖国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抒写了作者因赋闲和年老而壮志难酬的悲壮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激励和慰勉之情。】 1. (2015南宁)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词题为“壮词”,“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壮阔的战斗生活,道出了英雄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 B. “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用典贴切,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 C.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与之前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变得悲壮,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悲愤跃然纸上。 D. 全词虚实结合,首尾写实,“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即写梦境,激情直泻,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常规写法,凸显艺术上的独创。 2. (2015郴州)这首词上、下片各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分) 3. (2015郴州)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请分析这“壮”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4. (2014 毕节)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生活?具体写了哪些情景?(2分) 5. (2014毕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第9首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形象地描绘出敌兵来势的凶猛,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作手法:运用夸张,并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做了必要的铺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内容:描写苦战的场面:援军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虽面对重重困难,但是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修辞:运用典故“黄金台”。“提携玉龙”是“提着宝剑”的意思,写将士们捐躯报国的决心。 主题:这两句是将士们爱国情怀的直接抒发。升华了主题,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主旨:全诗用夸张的手法,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1. (2015凉山州)请通过尾联分析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2. (2015凉山州)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4分) 3.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2分) 4. 有人评价《雁门太守行》的最后一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你分析一下原因。(2分) 5.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2分) 温馨提示:课外古诗词练习见精练版第15、16页习题 专题九文言文阅读 考点精练 一、(2015阜新)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4题。(10分) 【甲】《出师表》6~7段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②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③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④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①病笃:病重。②嗣子:指刘禅。嗣,传承。③股肱:用以比喻辅佐之臣。④敕:告诫,嘱咐。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属以后事() 2.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2分) (2)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2分) 3.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君 才 十 倍 曹 丕 必 能 安 国 终 定 大 事 4. 甲乙两文都写出了诸葛亮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可用八字成语,来概括诸葛亮这一高风亮节。请从乙文中找出能表达这一真挚情感的句子:。(2分) 二、(2015盐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15分) 【甲】《出师表》四、五段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缘贡:趁着进贡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时贡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 1.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4)平居无私书 2.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B. 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故人亲党皆绝之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D. 奉命于危难之间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4.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5分) (1)【甲】文第2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2分) (2)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要,包拯告诫后世子孙要。(各用一个4字短语回答)(2分) (3)请用【甲】文中一个词(短语)概括包拯这个人物形象。(1分)。 二、(2015鄂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13分) 【甲】《曹刿论战》全文 【乙】曹玮用兵 曹玮知镇戎军日①,尝出战小捷,虏兵②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③,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④。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⑤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迎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⑥决战。” 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⑦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⑧不能立,人气亦阑⑨。吾以此取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知:主管。 镇戎军:地名,今宁夏固原,宋时边地重镇。 日:……的时候。②虏兵:敌军。③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④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⑤縻(mí):束缚。⑥少选:一会儿。⑦几:接近。⑧痹:麻痹。⑨阑:残,尽。 1. 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限加两处)(2分) 虏 兵 去 数 十 里 闻 玮 利 牛 羊 而 师 不 整 遽 还 袭 之。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公将鼓之不若弃之 B. 可以一战故为贪利以诱之 C. 乃入见乃止以待之 D. 战于长勺言于玮曰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小惠未徧() (2)神弗福也 () (3)玮侦虏兵去已远 ()  (4)玮又使人谕之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 这两篇短文中,曹刿和曹玮都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从文中他们的相关论述看,【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各是什么?【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最关键的又是什么?(3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