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0308031 上传时间:2025-05-22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 宁远县第 一 中学 化学集体教案 化学2(必修) 执教: 2010年 上 期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周期表的结构;2、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周期表的结构; 2、自主探究:探究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史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1、周期表的结构;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镊子、小刀、滤纸、火柴、玻璃片、 蓝色钴玻璃、小烧杯、酚酞试液、Na、K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门捷列夫事迹介绍]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 同学看书,并思考。 1、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作为标准来排列元素的? 2、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 3、哪种依据更科学呢? [多媒体播放:元素周期表] 多媒体播放, 11 Na 各数字的含义 22.99 [播放:原子组成示意图] 分别数一下Na、C、O三种原子中的质子数、电子数指出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指幻灯片—元素周期表):请同学们认真分析、研究这张表看看 (1)它有什么排列规律?有什么特点?(2)有多少横行,多少纵行? (3)每横行、纵行所含的元素种类是否相同? (同学讨论): [教师总结并多媒体展示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 1、周期表 周期 三个短周期 四个长周期 主族 族 副族 Ⅷ O族 [知识拓展][多媒体播放: Ⅷ族、零族介绍] [例题剖析] [例1].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9年做出决定,把长式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从左至右改为第1~18列,碱金属族为第1列,稀有气体为第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第15列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为R205 B.第2列元素中肯定没有非金属元素 B. 第17列元素的第一种元素无含氧酸 D.第16、17列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例2].(2002年上海)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I 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 ) A.HF B.H30+ C.NaH D.H202 [板书]: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 同学们看书P5,科学探究,并完成该表。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Na、K在空气中燃烧]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实验二:Na、K与H2O反应]请两名学生上台,在教师指导下,演示K、Na与水反应。 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写出方程式 表(一)Na、K与O2反应 Na K 现象 易燃烧,火焰呈黄色 易燃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呈紫色 结论 Na、K都易与O2反应,K先燃烧 表(二) Na K 现 象 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在水面四处游动,溶液呈红色 相同,有较微爆炸声 反应方程式 2Na +2H2O = 2NaOH+ H2↑ 2K + 2H2O = 2KOH + H2↑ 结 论 Na、K都易与水反应,但K更容易更剧烈 请同学们看书P6—P7。(多媒体展示:结论①②) 同学根据刚才的实验及表1-1推导出碱金属特理性质及变化规律。 [知识拓展] 元素金属性判断依据: 1、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2、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化水物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单质的金属性越强。 3、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单质金属性越强。 布置作业:教材:P11、T11、T12。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 一.元素周期表 二.碱金属 1.原子序数=核电核数 2.结构 1.相似性 =质子数 (1)周期 2.变化规律 =核外电子数 (2)族 教学后记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卤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了解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等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归纳、比较法:归纳总结卤族元素性质; 2、自主探究:探究卤素性质递变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卤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质量数、同位素、核素的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试管、烧杯、胶头滴管。 新制饱和氯水、NaBr溶液、KI溶液、CCl4、苯、溴水。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周表的结构,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画出一、二、三短周期表的示意图。 [实物投影:2份同学的作业]请几位同学点评存在的问题。 [推进新课]提问,学生思考交流 1.在主题1中我们已经学过氯气的性质,请同学们画出Cl原子结构示意简图。并在周期表中找到氯元素所在的位置,卤族元素包含哪几种元素? 2.借鉴上节课推导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方法,结合已学过的氯元素的性质,根据教材提供的卤素的原子结构,请同学们推测氟、 溴、碘的可能性质,并比较与Cl2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3.如何验证?可以通过实验验证。 [知识拓展][多媒体播放: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也越强。 2.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 3.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元素非金属性也越强。 4.置换反应 师:请同学们看书P8,卤素单质与H2反应,总结出变化规律。 师:请同学们完成下表(一)卤素单质与H2反应 F2 Cl2 Br2 I2 与F2反应条件 暗处 光照或点燃 加热至一定温度 不断加热 氢化物稳定性 很稳定 较稳定 不如HCl稳定 不稳定、易分解 结 论 从F2→I2与H2化合越来越困难,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证明K、Na的金属性较弱,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证明Cl2、Br2、I2的非金属性强弱。 实验1-1:教师演示,请同学认真观察,完成下表: 表(二)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实验内容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结 论 新制饱和氯水 NaBr+CC14 Cl2→I2 单质氯化性逐渐减弱 KI+ CC14 振荡、静置、分层,下层呈紫色 溴水+KI+ CC14 同主族元素,从上→下,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例题剖析】 【例1】(98)氯化碘(ICl)m化学性质跟氯气相似,预计它跟水反应的最初生成物是( ) A、HI和HClO B、HCl和HIO C、HClO3和HIO D、HClO和HIO 【例2】(1996年上海,4)随着卤素原子半径的增大,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单质的溶、沸点逐渐降低 B.卤素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D.单质氧化性逐渐增强 【例3】 (2003上海)13C—NMR(核磁共振),15N——NMR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Kurt Wuthrich等人为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下列有关13C,15N叙述正确的是 ( ) A、13C与15N有相同的中子数 B、13C与C60互为相素异形体 C、15N与14N互为同位素。 D.15N的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相同 [多媒体展示课件:原子的构成]AZX [多媒休展示: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比较]1.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比较 微粒种类 质子 中子 电子 电性 带正电 不带电 带负电 电量 1 0 l 相对质量 1.007 1.008 1/1836 数量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 a%+B×b%+C×c%…(a%、b%、c%为原子个数百分比,A、B、C为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三、核素 1、核素 2、同位素 [知识拓展]1、天然同位素无论是在单质还是化合物中原子所占的百分比一般不变。 2、同位素原子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例如:12C+O2=12CO2; 211H2+02=211H2O; 3、据各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结合所占原子个数百分比,可求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即周期表中我们常用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 例如:C1:35.45,就是一个平均值。(计算公式:M = M1 ×n1%+ M2×n2%)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教材P11、T3、T5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1-20号元素为例,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已经知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构成的。电子围绕着核作高速运动。H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运动的情况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运动情况就很复杂,如何研究微观粒子—电子的这种复杂运动呢?人们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推进新课提问][多媒体播放:电子核模型示意图](教材1-7图片)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示意图,它表示了什么样的含义。 同学交流后回答 [多媒体播放: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量依据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离核越近能量越低,离核越远,能量越高。 2、电子层可以用K、L、M、N、O、P等表示。 3.最外层(除K为2外)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 [知识拓展]4.次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18。5.倒数第3层不超过32。 6.每层电子容纳数,最多不超过2n2 【例题剖析】 【例题1】.根据下列条件写出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并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把结果填在表中。 (1)A元素原子核外M层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1/2。 (2)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1.5倍。 (3)C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与K层电子数之差是电子层数的2.5倍。 (4)D元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1/4。 【答案:Si B F Ne硅硼氟氖 2.在分析研究上表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表(一)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行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原子序数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1-2 3-10 11-18 结 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呈现周期性变化 3.请同学们回答(并投影学生填表情况) 根据教材内容:请同学们讨论,完成下表:表(二)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化合价变化的规律: 原子序数 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的变化 1-2 +1 0 3-10 +1 +4 +5 -4 -1 0 11-18 +1 +4 +5 +7 -4 -1 0 结 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也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例题剖析】 【例题2】.某非金属X的最高正价为+m,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有b个氧原子一个X原子 该酸的化学式为 。 【例题3】.有V、W、X、Y、Z五种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且均小于20,其中X、Z是金属元素;V和Z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W和Y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W元素原子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3倍;X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Y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由此推知 (填元素符号)(1)V ,W ,X ,Y ,Z 。 (2)写出 Z与V2W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H、O、A1、S、K (2)2K + 2H2O ===== 2KOH + H2↑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多媒体展示作业] 1.下列各题中的物质均由核电荷数为1~10的元素组成。请按下列要求填写化学式: (1)只有2个原子核和2个电子构成的分子是 ; (2)1个最外层有5个电子和3个只有1个电子的原子结合的分子是 ; (3)1个最外层有4个电子的原子和2个最外层有6个电子的原子结合的分子是 ; (4)由3个最外层是6个电子的原子结合而形成的分子是 ; (5)由2个原子核10个电子结合而成的分子是 ,由5个原子核10个电子结合而成的分子是 。 参考答案:(1)H2(2)NH3(3)CO2(4)O3(5)HF 板书设计 第 二 节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律 1、电子层排列的周期性2、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4、(1)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 5、(2)非金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之和等于8。 教学后记: 第二节 周期律(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归纳比较元素周期律。2、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教学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砂纸、镁带、铝片、试管夹、火柴、酒精灯、酚酞、、1m o1/L盐酸,A1C13溶液、3mo1/LNaOH溶液、H2SO4溶液、1m o1/LMgC12溶液。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哪些? 2、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是如何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 [多媒体课件展示: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推进新课]就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通过化学实验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多媒体播放: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金属与H2O或与酸反应难易程度。2、置换反应。3、最高价氧化物对立水化物碱性强弱。 实验一.Mg、Al和水的反应 [多媒体展示出表格] 表(一)(见书本16页) 实验二.Mg、Al和盐酸的反应 [多媒体展示出表格]表(二)Mg、Al与稀盐酸反应比较 Mg Al 现象 反应迅速,放出大量的H2 反应方程式 Mg+2HCl= MgCl2+H2↑ 结论 Mg、Al都很容易与稀盐酸反应,放出H2,但Mg比Al更剧烈 实验三:Mg(OH)2的性质 取一支试管,加入2ml,1mO1/L、MgCl2溶液,再逐滴加入3mO1/L、NaOH溶液,把生成的白溶液分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O1/L、NaOH溶液、稀盐酸观察,完成下表: [多媒体展示出表格] 表(三)Mg(OH)2的性质 现象 加入NaOH 加入稀盐酸 反应方程式 沉淀溶解 结论 Mg(OH)2+2HCl= MgCl2+2H2O Mg(OH)2能溶于盐酸 不能溶于氢氧化钠 实验四:Al(OH)3的性质 [多媒体播放表格]表(四):Al(OH)3的性质 加入NaOH, 加入稀盐酸 现 象 反应方程式 Al(OH)3+NaOH=Na AlO2+2H2O 结 论 Al(OH)3既能溶于,也能溶于稀盐酸 从上面几个实验, Na、Mg、Al与H2O或者与酸反应的难易;知道了NaOH、Mg(OH)2、Al(OH)3的性质,请大家在此基础上完成下表。 表(五) Na Mg Al 单质与水(酸)反应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 NaOH Mg(OH)2 Al(OH)3 碱性强弱比较 NaOH强碱 Mg(OH)2中强碱 Al(OH)3弱碱 结 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Na> Mg> Al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如何来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多媒体展示出:元素非金属判断依据]请同学们看教材P15、3资料,之后完成下表: S P S Cl 气态氧化物化学式 SiH4 PH3 单质与H2化合的条件 高温 磷蒸气与H2能反应 加热 对应水化物合或最高价氧化物 H2SiO3 HCl O4 酸性强弱 弱酸 中强酸 最强含氧酸 结 论 从以上对第三周期元素的分析、比较中,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同时展示元素周期律内容]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板书: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例2】.甲、乙两种非金属:①甲比乙容易与H2化合;②甲原子能与乙阴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③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④与某金属反应时甲原子得电子数目比乙的多;⑤甲的单质熔沸点比乙的低.能说明甲比乙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 ) A.只有④ B.只有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P19 T6 板书设计: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一. 元素周期律 1.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3. 元素周期律 从Na C1 从左 右 (1)定义: 金属性逐渐减弱, 金属性逐渐减弱, (2)实质:核外电子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教学后记: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归纳、比较。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2、自主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理论,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 [板书]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请同学们打开周期表观察:用绿色、淡绿表示的元素分别是哪种元素?如果沿着硼(B)、铝(A1);硅(Si)、锗(Ge);砷(As)、锑(Sb);碲(Te)钋(Po)画一折线,则位于折线左侧的是什么元素?折线右侧的又是什么元素? [板书]1、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例题剖析】 【例1】(04江苏)X.Y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 A、 X原子的电子层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B、X的氢化物的沸点性Y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C、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太氢化物稳定。D、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知识拓展]元素金属性,金属活动性区别(优化设计) [板书]2: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请同学们写出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的化学式,并标出Li、Na、K三种元素的化合价。 [板书](1)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二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 [知识拓展] 1、价电子数:元素外层电子—一般指最外层电子,有时还包括次外层电子,对主族元素而言,价电子数就是最外层电子数。 2、上述规律对主族元素成立,不适用于副族元素、零族元素。 [板书](2)非金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中与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之和等于8。 【例2】:氧化还原反应中除了原子守恒(质量守恒)外,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相等,在一定条件下,RO3n-和I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RO3n-+6I-+6H+=R-+3I2+3H2O(R为主族元素)则: (1)RO3n-中R的化合价为 ,n值为 。 (2)R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个。 共同归纳一下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用途。 [多媒体播放: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用途] 预测新元素。寻找半导体材料。合成新农药。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进行“位、构、性”的推导。 【例3】(2002.上海市高考题)致冷剂是一种易被压缩、液化的气体,液化后在管内循环,蒸发时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达到致冷的目的。人们曾用乙醚、NH3、CH3C1等作致 冷剂,但它们不是有毒,就是易燃。于是科学家根据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来开发新的致冷剂。 据现有知识,某些元素化合物的易燃性、毒性变化趋势如下: (1)氢化物的易燃性:第2周期: > >H20>HF;第3周期:SiH4>PH3> > (2)化合物的毒性:PH3>NH3;H2S H20;CS2 C02;CCl4>CF4(选填“>”、“<”或“=”)。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含F、C1的化合物上。 (3)已知CCl4。的沸点为76.8℃,CF4的沸点为-128℃,新的致冷剂的沸点范围应介于其间。经过较长时间反复试验,一种新的致冷剂氟里昂CF2Cl2终于诞生了,其他类似的还可以是 。 (4)然而,这种致冷剂造成了当今的某一环境问题是 。 但求助于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变化趋势来开发致冷剂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填写字母) ①毒性②沸点③易燃性④水溶性⑤颜色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答案】 (1)CH4、NH3;H2S 、HC1(2)>;>;(3)CFCl3(或CF3Cl);(4)使大气臭氧层出现空洞,a。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教材P19,T4,T5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3课时) 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3.预测新元素 1.金属性.非金属性与 2..位构性的推导 4.找半导体 . 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新农药等 位 构 2.化合价与 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性 教学后记: 探究元素周期律的实验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通过元素周期律学习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   2、教学重点   同周期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递变规律的探究   3、教学难点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4、仪器与药品   Mg 、Al、稀盐酸、酚酞、NaBr溶液、NaI溶液、、氯水、Br2水、试管、试管夹、酒精灯、   5、教学过程     [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 请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记录观察实验现象。 [题 表]: Na Mg 与冷水反应 实验现象 在常温下,与水的反应无明显现象 化学方程式 加热时 实验现象 Mg带表面有气泡;Mg带表面变红 化学方程式 Mg + 2H2O==Mg(OH)2 + H2 结论 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只能与沸水反应 [实验探究]:2、分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试比较Mg、Al与酸反应的难易程度比较 Mg Al 实验现象 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试管烫手,反应很剧烈。 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试管烫手,反应剧烈。 化学方程式 Mg + 2HCl = MgCl2+ H2 2Al+ 6HCl = 2AlCl3 + 3H2 [讨 论]:那么,Na、Mg、Al的氧化物及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碱性强弱)怎样呢?并由上述现象说明了Na、Mg、Al的金属性强弱顺序怎样? Na Mg Al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 ①与冷水反应;与水剧烈反应,浮、游红。 ②与酸反应极为剧烈。 ①与冷水反应缓慢 ②与沸水反应迅速,放出氢气 ③与酸反应剧烈 ①Al在常温或加热下,遇水无明显现象②与酸反应剧烈,放出氢气。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NaOH (强碱) Mg(OH)2 (中强碱) Al(OH)3 (两性氢氧化物) 结论 金属性逐渐 减弱 [注 意]: 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常把“产生无色气体”回答成“产生氢气”;“与Mg反应在常温下现象不明显”常易错答为“Mg与冷水不反应”。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纠正。 [实验探究]:3、分组实验 请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记录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NaBr溶液,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少量CCl4,振荡,静置。 [观察]观察操作方法,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板书]Cl2+2NaBr=Br2+2NaCl [阅读与思考]结合演示实验,通过阅读教材中有关从海水中提取溴单质的文字,运用反应原理解释生产流程的设置原因,并能根据“鼓入热空气或水蒸气”推断出溴单质的易挥发姓。 [实验探究]:4、分组实验 学生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NaI溶液,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少量CCl4,振荡,静置。 [观察]观察操作方法,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板书]Cl2+2NaI=I2+2NaCl [实验探究]:5、分组实验 学生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NaI溶液,滴加少量新制Br2水,再滴加少量CCl4,振荡,静置。 [观察]观察操作方法,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板书] Br2+2NaI=I2+2NaBrl 第三节 化学键(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 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2.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金属钠、小刀、滤纸、镊子、 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从前面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该元素的原子的结构。而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意两个或多个原子相遇就都能形成新物质的分子或物质呢?板书:一、离子键 [推进新课] 1要知道什么是离子键,什么是离子化合物?请举例说明。演示实验1—2:钠在氯气中燃烧。 板书 2Na+Cl2====2NaCl 师:从宏观上看,钠和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氯化钠。如若从微观的角度,又应该怎样理解上述反应呢? [思考与交流]1.画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试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 [多媒体展示][展示多媒体课件] ①钠原子最外层1个电子在核外高速运动,氯原子最外层7个电子在核外高速运动; ②钠原子与氯原子互相接近(发生反应); ③钠原子最外层1个电子跑到氯原子上去,钠原子变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氯原子变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生成氯化钠。 板书: 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多媒体展示]氯化钠晶体的立体动画,使其旋转,让学生从各个方向清晰地观察立方体,并选中其中的一个Cl-或Na+,让其周围的阳离子或阴离子图标闪烁。 [思考与交流]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板书:二、电子式 讲述: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如Na、Cl、Mg、S的电子式我们可分别表示为: 板书 用电子式来表示出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板书: 上述式子中的“+”表示“相遇”;“”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 ”表示原子相遇电子的移动方向 即为氯化钠的电子式。在电子式里面,阳离子的电子式与其离子符号相同。知钠离子、镁离子的电子式分别为:板书 Na+ Mg2+ 离子的电子式要在元素符号周围标出其最外层的8个电子,并用方括号括起来,要在方括号的右上角标明该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如Cl-,S2-的电子式分别为: 板书: 请大家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把书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让学生展示于黑板上,进行讲解:[投影仪展示] 因此,氯化镁的形成过程可用电子式正确地表示如下: 板书 哪些元素之间能形成离子键?并进而得到离子化合物呢? 活泼金属与活泼的非金属化合时,都能形成离子键,从而形成离子化合物。元素周期表是ⅠA族、ⅡA族的活泼金属与ⅥA族、ⅦA族的活泼非金属化合时,一般都能形成离子键。另外,强碱及大多数的盐中也都含有离子键。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p24 T8-9 1.判断下列哪些化合物中有离子键KI HBr Na2SO4 NH4Cl H2CO3 2.请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化合物的形成过程KI Na2S MgO BaCl2 板书设计:第三节 化学键 一、离子键 (第1课时) 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时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二、电子式 注意:1.离子须标明电荷;2.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 3.阴离子要用方括号括起来;4.不能把“→”写成“====”;5.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教学后记: 第三节 化学键(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初步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加深对电子配对法的理解。 2.能较为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和分子结构。 3.理解极性键、非极性键、化学键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分子构型,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2.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1.用电子式表示共化合物的形成过程;2.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判断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板书 二、共价键 [推进新课]什么是共价键呢?我们初中所学的共价化合物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多媒体课件演示]:氢气在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板书 H2+Cl2====2HCl 1.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学生阅读P23第一从氯原子和氢原子的结构来分析,共用电子对。在氯化氢分子里,由于氯原子对于电子对的吸引力比氢原子的稍强一些,所以电子对偏向氯原子一方。以上过程也可以用电子式表示如下: 板书 2.为什么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与表示共价化合物有如此区别呢? 因为在氯化氢分子中,共用电子对仅发生偏移,没有发生电子得失,未形成阴、阳离子,因此,书写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不能标电荷。而氯化钠形成过程中钠原子完全失去电子给氯原子形成钠离子和氯离子。因此两者电子式的表示是不同的,要注意这点区别。 [多媒体展示]练习: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CO2、NH3、CH4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让三个同学到黑板上各写一个: 3.用电子式表示氯气、氧气、氮气。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对具有典型错误的写法进行分析、评价: 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化合时,它们的原子之间都能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稀有气体除外)。 4常用一根短线来表示一对共用电子,这样得到的式子又叫结构式。以上提到的几种粒子,表示成结构式分别为: 板书:H—Cl O==C==O NHH 5.共用电子对就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偏离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使得共价键中正电荷重心和负电荷重心不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化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