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指导教师:,毛文婷,课题组长:,马澎涛,小组成员:,刘诗萦 陈芳庭,刘滢 王芳 刘莹,罗源 伍诗露,关于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研究,1,前言:,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所存在的费时甚多、收效甚微,学生创新精神不足,实践能力较差、学习方式单一被动以及情感体验消极等问题已越来越与时代的发展不相协调。文言文是我们先人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我们所学的文言文大多是大浪淘沙后沉淀下来的精华所在,其中深蕴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饱藏着睿智的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能让我们受益匪浅。,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抛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正是许多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2,关键词,:,学习状况,重要性,学习方法,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光辉文明的古老民族,它的很多优秀文化传统都是靠文言文记录下来的。作为今天的人们,要想了解与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传统必须能会读、读懂文言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对我们优秀文化传统有明确、透彻地了解与把握,从而更好地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之为我们今天的事业服务。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言“今日学生所读中国书中,今人之著作太多,古人之著作太少。非谓今人之著作,学生不可多读。但就其所读数量言,二者之比例相差过甚,必非合理之教育,亟需矫正,3,关于高中生文言文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株洲市二中0907班,1你的性别:,A 男 B 女,2你喜欢学文言文吗?,A 喜欢 B 不喜欢,3你喜欢学文言文的原因是:,A 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B 可学到很多知识 C 考试需要 D 说不清楚,4你不喜欢学文言文的原因是:,A 太枯燥 B 太难 C 说不清楚,5你认为文言文在你语文学习中的位置重要吗?,A 重要 B 一般 C 不重要,6你重视文言积累吗?,A 重视 B一般 C 不重视,7你重视文言诵读吗?,A 重视 B一般 C 不重视,8你重视文言背诵吗?,A 重视 B一般 C 不重视,9你觉得目前所学的文言文难吗?,A 难 B 一般 C 容易,10你的语文老师是如何教授文言文的?,A 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B 以文言知识为主,句子大概意思对即可,C 以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D 以诵读为主,“读书百遍,其意自见”,4,11你觉得文言文讲得越细越好吗?,A 是 B 不是,12.你希望语文老师如何教文言文?,A 希望老师围绕考试进行知识讲解,B 希望老师给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C 希望老师作适当点拔,以学生自学为主,D 希望老师在讲本课之前,多讲解些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13.你学文言文的时候一般要读几遍?,A 4遍以上 B 4遍 C 3遍 D 3遍以下,14你在课外会进行文言阅读吗?,A 会 B 偶尔进行阅读 C 不会,15你一周内课外阅读文言的时间大概为:,A 一小时以上 B 一个小时 C 半小时,5,16,如果你在课外不进行文言阅读,那你主要读什么?,A,杂志,B,外来文学(日本动漫、韩国小说),C,网络小说,D,其他,17,你在读文言著作时,是否有意识地联系现实生活呢?,A,是,B,否,18,你认为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关系:,A,文言文促进现代文阅读,B,现代文阅读促进文言文阅读,C,相互影响,相互促进,D,两者无明显关系,19,进行文言文阅读时,你认为最大的障碍是什么?,A,语法太难,B,一词多义太多或用典太多,C,文化背景、思想内容,D,写作方法等,20,你在学习文言文时,会主动搜集相关资料吗?,A,会,B,有时会,C,不会,6,根据调查问卷内容,对株洲市二中的高一到高三的3000多名学生中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以便了解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现状。,7,8,9,10,二、高中生文言文学习情况分析,(一)学习兴趣,从表2分析,问卷中的第2、3、4题是针对高中生学习文言文兴趣而设计的,从回答的情况来看,高中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高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较高二、高三要好得多,这表明,学生刚上高中时对文言文还是比较感兴趣的,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对高中课文有着一种新鲜感,还有就是在初中时他们都训练出了很好的“背功”,很多文言名篇都记背得很熟悉,这种记背的“温度”还没有降下来,再加上高一的学习任务不是很重,语文的学习时间还暂时没被挤掉。而高二学生学习任务加重,高三面临高考,他们关注的是很实用的。,因此,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方面的兴趣明显要弱于高一年级的学生。第3、4两题是针对第2题而进一步设问的,从回答的情况看,喜欢学文言文的学生,一方面认为文言文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但大部分学生是因考试的需要而学习的;而对文言文毫无兴趣的原因主要是感觉文言文的学习太枯燥了,这在高中生中已占到了44.7%;其次是认为文言文太难,学习起来障碍太多。因此,作为教师,如何把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教学兴趣化,是改变目前文言文学习“低效”、“低趣”的关键。,11,从表2可知,问卷调查中的58题是针对高中生对文言文的重视方面而设计的,从回答情况来看,53.2%的高中生都认为文言文在语文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在高一学生中则更明显,达到了60.3%),但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诵读及背诵方面却都不是很重视。,这表明,学生客观上觉得有必要学习文言文,但主观上还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很难重视起来。另一方面也表明,学生的文言知识系统没有建立起来;高一学生对文言文的重视程度要明显高于高二、高三年级;高一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明显好于其他两个年级。,二.关于文言文的重视程度,12,(三)高中文言文难易度,卷中的第9题第20题是针对高中课本中文言文的难易度而设问的。从调查的情况看,71.8%高中生都认为高中文言文的难度是适中的,只有23%的学生认为高中所选的文言文难,可见,我国高中文言文难度的设置是合理的,是符合高中生的学习要求的。,虽然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层次高低不一,但总体上来看还是能满足目前高中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在他们所选择的“你认为较难的文言文篇目”中,逍遥游与滕王阁序名列榜首。基于原因,则是逍遥游阐发的是老庄哲学,属于学术著作范畴。滕王阁序则用典太多,有的段落甚至句句用典,这样读来,难免不生艰涩之感。,13,(四)教学方法,卷中1012题是针对教师的教法方法而设计的。从表2分析可知,近一半学生的老师是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进行讲解;占1/3的学生的老师只略讲些,但还是以老师为中心;以自学讨论法,教师只作适当点拨或以朗读背诵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却少之又少,总计还不足20%。这表明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一统天下,学生自由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依然很少,,14,文言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语文能力中比较稳定的部分。分析学生平时语文成绩和高考表现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相关性最大的是文言文阅读部分。平时这一部分成绩好,高考中文言文部分得分一般也比较高,反之,则相反。卷中的1318题是针对高中生文言文阅读状况而设问的。从表2分析可知,近70%的学生不喜欢读文言文,一般只读12遍,这对于学习文言文是极为不利的,试想课文都读不顺、读不熟,还能再去谈其他?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情况也是如此,只有10%左右的学生会经常进行阅读,在一周内会超过一小时以上,近50%的学生根本不进行课外文言阅读,这也说明有一半的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没有足够的兴趣,如果兴趣所至,自然就会主动并自觉得去阅读;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是杂志,这一部分约占60%,对于网络小说却很少看,这一部分只占4.5%,这可能是由于杂志内容短小、看完一个内容不须花费大量时间,而且涉及的内容丰富、有趣,在高中生所阅读的杂志当中,读者是他们的首选。而网络小说,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在物质和时间上都是不允许的;,(五)文言文阅读,15,(五)文言文阅读,63.6%,的高中生都会在读文言文时,有意识的去联系现实生活,这可能是学生提高学习文言文兴趣的一种方法,毕竟文言文中有许多古人的智慧和哲理在其中,学生在学习时不单单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还要为自己打一个“精神的底子”;另外也可能是受学习现代文方法的影响,因为现代文大都与现实相关,学生在学习现代文时的思维方法及思维方式还会影响到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原有现代文阅读认知结构对文言文阅读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65.6%,高中生都认为现代文与文言文的学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只有,8.0%,的学生认为两者毫无联系,这可能与学生自身学习成绩好坏有关,一般来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论是学习现代文还是文言文,他(她)都会主动联系起来加以学习。,总之,高中生文言文的阅读很不乐观,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没有主动阅读文言文的意识,主要依靠教师讲解;二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三是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进行阅读。,16,(六)学习难点,卷中的第19题是针对学生学习文言文遇到的障碍而发问的。调查发现,近80%的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的难点是语言障碍。文言文的文化背景、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习的难点。由于文言文不是当前社会通用的书面语,理论上已失去其语言交际价值,属于“死语言”范畴,这要求老师在教学时,应该抓住语言这个难点,为学生阅读扫清障碍。,17,(七)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卷中的最后一题是针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而发问的。48.1%的学生有时会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约1/3的学生从来不查阅相关资料;只有18%的学生会主动搜集相关资料。这可能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延伸阅读等拓展性阅读。,18,(2)、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9,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1)词义的扩大。,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2)词义的缩小。,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臭(xi)”,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20,(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3)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21,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22,4、要注意通假字现象。,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多读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识的积累工作。,二、学习文言虚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便的问题。,23,1、分清实词和虚词。,文言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例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后来引申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结构助词。又如,“之”的基本意义是“往”,后来虚化为代词、助词、语气词等,成为用得最多的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作代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动词,往。起拼凑语气的作用。从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知道,某个词是实词还是虚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2、了解古今虚词的差异。,古今完全不同的虚词,我们只要掌握它们在古代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如六国论“而以六国破亡之颠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有些虚词,古今都用它,如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颠覆”。这就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不同,要用分析的眼光去逐字审阅,不要以今律古。,24,3、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一个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表达多种语法关系,如“而”,可以作连词用;也可以作代词用。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可以表示偏正关系,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4、体察虚词表达的不同语气。,古人称虚词为“辞”、“语辞”、“语助”,可见,虚词在表达语气方便的重要。一段文言文,如果没有虚词连缀其中,就会丢掉“性情”,失去活力。若不用虚词,就表达不出说话人在表面上的自谦中隐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反复吟咏,体察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如:“夫”、“盖”常表示发语,“者”常表示提顿,“得无”、“无乃”常表示推测、反问等。常用的文言虚词只有几十个。越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越是灵活。如果确实掌握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阅读时就可以扫除虚词方便的一大障碍。,25,三,掌握词类的活用现象。,文言中有些实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词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如果一个词已经活用成了别的词,我们还按其原来的用法去解释,就会讲不通。因此,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结合具体语镜,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义,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来说是很重要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但这种情况较少。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中古以后就改变了读音,例如:“晋侯饮(yn)赵盾酒”,这就与及物动词的其他用法区别开来了,但并不能一概而论,。,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这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3、名词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鸿门宴)。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使动、意动的较少,但用着一般动词的则相当普遍。在古代汉语中,方位名词也常作动词。,4、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常用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等。,26,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注意区别意动和使动。,在这里,我们提供两种区别方法:第一,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以为或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第二,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情况不用于意动(动词本身就无意动用法,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作使动和意动却常见)。,二是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条件。,要鉴别一个词是否已活用成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词类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可以从它们的语法条件的变化看出来。下面举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语法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就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两个名词连用,有时还可以是主谓结构,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为谓语,,27,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副词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例如:“秦师遂东”。,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如,“下之,小之,不外是矣”。,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晋师军于庆柳”。,7、,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隆礼尊贤而王”。,三是要注意弄清楚一个问题,:词类的活用,是说某个词本来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属于两个词类。例如:我们不能说“晋师军于庆柳”中的“军”既是名词,又是动词。,28,四,注意掌握几种常用句式。,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的,我们主要要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表示判断,而文言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且往往借助某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语气。主要形式有:,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只在主语后面用“者”表示提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煞尾。,“者”、“也”都不用。,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语气。,用“为”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定。,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29,2、被动句。,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发出者,而是行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助词来表示被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用助词“见”表示被动。,用介词“被”表示被动。,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用“见于”的格式表示被动。,3、省略句。,文言句子中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省略主语。包括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省。,省略谓语动词。例如:“一股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以”。,4、疑问句。,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用疑问代词提出问题。,用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30,5、变式句。,文言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对应的句式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四种情况:,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凝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置于中心语之后。,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五、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可归结为增、调、留、换四字。,第一、增。,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为了使语言精炼简洁,都有省略现象,而且比现代汉语更为普遍。从省略的方式说,有承前省,蒙后省和对话省;从省略的内容来说,既可是主语、谓语、宾语,又可以是介词词根。我们阅读文言文时,遇到这种省略情况,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以便正确理解文意。,31,第二、调。,古代汉语词序有些特殊的规律,诸如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主语倒装等。翻译这些句子时,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词序,就容易使人费解,产生歧义,造成理解错误。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古今汉语词序变化的规律,对原文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词序特点,这就是“调”。,第三、留。“留”即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均不译。,一些基本词汇,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古今意义相同,翻译时保留不译。如果不是基本词,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词语,也不必翻译。,第四、换。,汉语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许多文言单音词不能在现代汉语中灵活运用,只能充当双音词的一个词素,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词义相同或相当的词语去替换文言词语,这就是“换”。例如:“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除了帝号“燕王”和方位词“上”无需更易而外,其余都要换用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相当的词,译作:“我曾经(跟你)在边境上会见燕王”。,32,六、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在翻译时,除了掌握以上四种方法外,还要掌握一点技巧。,第一、,对句中的字、词、句进行充分想象。这种想象就是要调动平时的积累。一是对字词的不同用法的想象。如翻译“君无尤焉”一句中的“焉”字之前,可把句末“焉”的各种用法作一比较,一个个的淘汰,然后确定一个译出后合乎原文意思的用法。处在句末的“焉”,一般讲,一是疑问句中作疑问语气词,但这句不是疑问句,故否一也;二是作形容词尾,但是,“尤”是“责怪”之意,动词,故否二也;三是句末作兼词,但此句不需要作兼词后的介词引出名词或代词,故否三也;四是作代词。此句中“焉”字若译成代词“他们”,就恰与全句的意思统一了。二是对各种句式的充分想象。以“莫之死”为例,此句句首用了无定代词“莫”,而且宾语是代词“之”,故此句是一个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句子,那么,这句话就应先译成“莫死之”。再来作第二步,这个“死”是自动词,不能支配宾语“之”。想一下,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是处动用法还是为动用法,逐一考虑,是为动用法,故这句可译为“没有谁为他们死”,这样,译出的意思与全文就统一了。,33,第二、,要学会运用一些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进行分析。有些句子,我们只有通过语法分析,才能正确地理解,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如“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句中“疾”是“憎恨”之意,如果把“疾视”放在一起,就译成了“憎恨看”,这显然不通。那么,就应将“疾”后的整个结构作为“疾”的宾语,即憎恨的对象,再来解剖这个“对象”,即“疾”的宾语是“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但要注意,“视”的宾语只是“其长上之死”,这里,“视其长上之死”与“不救”是通过“而”连接的两种“行为”。再看“视”的宾语,“其长上之死”,这是一个主谓短语作“视”的宾语,故“之”就是一个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了。经过这样逐字分析,这一句就可译为“恨(他们)看着他们的长官战死而不去救护”。再把这句译文放到全文中去看,意思也就与全文统一了,故此时可以放心地肯定自己的译文了。,34,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一、学习文言文要重视诵读。,程端礼在朱子读书法中说:“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某旧苦记文字不得,后来只是读,今之记得者,皆读之功也。”此话实为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多熟读背诵一些文质皆美、深浅适度的文言诗文,在头脑中多储存一些文言信息,这对认知迁移、阅读理解都是大有益处的。,诵读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孰悉课文,逐步加强理解,直至背诵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有别于一般的死记硬背,它以宏观驾驭微观,以微观充实宏观,循序渐进,反复诵读,由读到懂,由懂而用,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第二、要勤查工具书。,工具书是专供翻检查阅的图书,它具有特定的排检方法,读者据此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他所要了解的知识或材料。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应充分利用文言工具书,把它作为百问不烦的老师,解难释疑。工具书的种类繁多,可供我们学习文言文时查阅的工具书有: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虚词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辞海、辞源等。其中,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和常用文言虚词词典体积小,内容丰富,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便于携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工具书。,35,第三、要多作练习。,“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中,但仅凭对新知识的识记是不能保证这一目的的实现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还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以积累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四、要善于积累资料。,撰书立说,需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需要用大量 的资料,这些资料往往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积累资料的方法各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欢在读过的书上作记号,有的人善于作知识卡片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黑格尔年轻时并没有特殊的天赋和才能,可是他善于积累,把读过的东西详细地摘要在一张张活页卡片上,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排列,逐一贴上标签。这样的日积月累,反复思考运用,终于使他成为知识渊博的大哲学家。我们在读书求学中注意积累资料,必将受到很大的益处。它不但能培养和提高你的阅读、分析能力,“使人精确”(培根语),而且还能减轻你的大脑负担,当这些资料变成你的“第二大脑”时,你使用这些资料便能得心应手,八面来风,人家“踏破铁鞋无觅处”,你却“得来全不费功夫”。,36,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1.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光辉文明的古老民族,它的很多优秀文化传统都是靠文言文记录下来的。作为今天的人们,要想了解与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传统必须能会读、读懂文言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对我们优秀文化传统有明确、透彻地了解与把握,从而更好地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之为我们今天的事业服务。,2.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所继承与发扬的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与遗产。但往往在这些东西中还掺杂着很多糟粕,所以“为了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剔除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的精华,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使其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做到古为今用,我们就应当学习文言文,学好文言文。而且还需要教师向学生传授文言文的知识。,37,3.提高个人文化修养的需要,文言文中蕴含着我们祖先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精神,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在今天也仍还是很有意义,是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对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是很有帮助与教益的。所以我们最新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就“强调了背诵,(文言文)经典作品的重要性”,“首次增加了文言文背诵目录,通过背诵储存一些语言模型,培养语感,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整体感知和领悟能力”。其实这一观点,早在几十年前就已被学界的有识之士所注意。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言“今日学生所读中国书中,今人之著作太多,古人之著作太少。非谓今人之著作,学生不可多读。但就其所读数量言,二者之比例相差过甚,必非合理之教育,亟需矫正”。我们并非厚古薄今,只是说中华的文化传统毕竟与古书中为多,提高我们的传统文化修养,读文言文是很必要的。,38,刘诗萦,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是在马彭涛的组织下完成的,整体看来十分有秩序。对于这次的研究,我深刻的认识到了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状况以及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与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这不仅让我不得不扩大自己的交际面,多与老师同学们相互交流与学习,更加让我这个在学校中努力学习而很少融入社会的我变得更加的开朗和外向。,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我对语文的兴趣大大的提升了。从以前见了文言文就头疼到现在的喜欢甚至是热衷于文言文,这着实是我这次研究的最大的收获。学海无涯乐作舟。我相信,只要我们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没有什么难题是解决不了的!,感言,39,这次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光辉文明的古老民族,它的很多优秀文化传统都是靠文言文记录下来的。作为今天的人们,要想了解与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传统必须能会读、读懂文言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对我们优秀文化传统有明确、透彻地了解与把握,从而更好地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之为我们今天的事业服务。,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科学的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马 澎 涛,40,这次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关于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情况。通过这次研究,我们不仅了解到了现在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时的情况和一些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合作讨论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我们的建议。希望我们的课题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这次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全组人脚踏实地,携手共进,发挥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圆满地完成了这一课题,这是对我们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人生里程中不可多得的精彩阅历。这次活动,使我了解了一个群体的团结协作的力量之大。,我很幸运参加了这次学习活动,它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让我对学习以及实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活动有时候有些辛苦,因为我主要是负责发放问卷,而我们又是在寒假完成这一研究性学习的,所以在请别人接受我们的调查时,也遭受了许多拒绝和白眼,但最终我们收获了喜悦。我将很难忘记这次研究性学习,陈 芳 庭,41,活动剪影,42,参考文献,作者:王海平 1998年长江出版社,人教版语文教科书 必修四和五,44,致谢,在本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株洲市二中 毛文婷 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45,谢谢观赏!,4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