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学习目的,】,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了解发展心理学的各种学术观点和科学理论,包括西方和中国的发展心理学观点,系统学习各学派关于个体毕生发展的理论,将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学习重难点,】,着重于各个理论对于心理发展的描述与解释;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发展心理学,-,第二章,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第三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第五节 现代认知学派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第六节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发展心理学,-,第二章,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心理分析或弗洛伊德主义)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创始人是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运动开始的标志:,关于癔症的研究,(,1895,)弗洛伊德和布雷尔著,主要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艾里克森、安娜,.,弗洛伊,霍妮等;,发展心理学中有代表性的是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观点。,发展心理学,-,第二章,研究对象,精神病患者,主要是成人的神经症及少部分儿童患者。,研究主题,潜意识;力比多,心理能,尤其是性本能。,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法,文献研究法等。,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发展心理学,-,第二章,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简介,人格理论,人格的动力,人格的发展,研究方法,评价,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艾里克森简介,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评价,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一)弗洛伊德简介,1,、弗洛伊德生平,(Sigmund Freud,1856,1939,),(1),求学,(2),从事精神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一)弗洛伊德简介,(2),从事精神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1882,年与布洛伊尔联合开业,从事精神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1885,年去法国巴黎跟沙河学习;,1889,年去法国南锡跟伯恩海姆学习催眠术(联想法);,1895,年出版,癔症研究,(精神分析诞生的标志),弗氏认为性的冲突是导致精神症的根源;,发展心理学,-,第二章,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1901,年出版,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1905,年出版,性学三论,;,1909,年到美国演讲,精神分析的起源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已发展为人类动机和人格理论,而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病的治疗方法。,(一)弗洛伊德简介,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一)弗洛伊德简介,2,、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1),欧洲近代学术界对无意识动力作用的探讨,柏拉图、莱布尼兹、赫尔巴特、费希纳,(,心理能量,),叔本华、尼采、布伦塔,(,2,)自然科学与医学的背景,物理学背景,生物学背景,医学背景,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二,),人格结构,1,、精神,(,心理,),层次理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在正常条件下,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的活动,要干什么,都是很清楚的。但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活动都包含有部分不被意识的个别过程。人在每一个瞬间只能有一个意识的主要点,其他则为注意的边缘。,发展心理学,-,第二章,1,、精神,(,心理,),层次理论,意识,(心理层次最表层部分),前意识,(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潜意识,(,心理层次中,最大、最深层、,也是最有力的部分),精神层次结构,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第二章,1,、精神,(,心理,),层次理论,意识,: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心理部分。,特点:逻辑性、时间性、规定性和现实性。,前意识,:是暂时被遗忘的过去经验,但需要时再复现而达到意识层面的心理部分。(稽查作用),潜意识:是压抑的、当时知觉不到的本能欲望和经验。,表现为:,梦,日常生活中的过失,催眠,特点:无矛盾性、无时间性和现实性。,发展心理学,-,第二章,2,、人格结构,弗洛伊德(,1923,年)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1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发展心理学,-,第二章,精神,(,心理,),层次与人格结构,意识,前意识,无意识,超 自,本 我,我 我,发展心理学,-,第二章,2,、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本我,(1d),自我,(ego),超我,(superego),含 义,无意识的东西,是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结构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处于意识层之中,对本我的欲望进行检查,然后选择被社会接受的合理行为。,指导自我去约束本我的冲动,使自我的行为转向道德的方向,是人格道德的维护者,(良心自我理想)。,活动原则,快乐原则,现实原则,道德原则,职 能,人格能量源泉,执行、调节功能,为自我对本我调节提供依据和力量,举 列,食欲,求生欲望,去食品市场买,神经症(瘫痪),偷吃东西是犯罪的,逃避战场是胆小鬼,发展心理学,-,第二章,2,、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三者关系:,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由于超我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所以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经常批评本我谴责自我。,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弗洛伊德这样论述,自我难扮,的角色:,“,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人格结构与健康,: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2,、人格结构,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三)人格动力,本能,1,、本能:是来自生物体内部的一种固有驱力,并通过心理器官决定人的身心活动态势,是人的所有的活动的最终源泉。,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驱力,2,、本能的特点,根源性:人体的需要或行动,表现为人的某器官的兴奋过程(体现为能量释放)。,目的性:消除本能刺激的根源。,对象性:本能行为达到目的所利用的对象和手段。,动力性:本能的所有力或强度。,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三)人格动力,本能,3,、,本能的分类,早期,生存本能:个体生存必不可少的本能。,性本能(,libido),: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动力。,后期,生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死本能:是有机体返回自己先无机状态的趋向。,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四)人格的发展,阶 段,性感区,人格结构,成 人 人 格 特 征,升 华,反 向,口唇期,Oral stage,(,0-1,),嘴和唇,本我:,摄入、吸吮,自我:与外界协调活动,求知幽默、讽刺机警、成为食品酒类品尝家。,说话小心、饮食追求时尚、禁饮酒、不喝牛奶。,肛门期,Anal stage,(,1-3,),肛门,本我:,“,肛门欲,”,自我:训练,“,排便,”,(主动控制自己,应付环境能力增强),喜欢绘画、雕塑,慷慨大方,乐善好施,精打细算。,恐惧污物,洁僻症,过分吝啬、规矩。,前生殖期,phallic stage,(,3-6,),性器官,本我:恋母(父)情结,自我:进一步发,超我:内化父母的道德观和社会态度。,喜欢诗歌,钟情,喜欢表演,追求成功;,果断、自信和勇敢。,对性的清教徒式的态度,过分羞涩;,攻击、支配和自私、自恋。,发展心理学,-,第二章,我,我的初吻给了袜子!,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偶可不是吃素的!,!,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四)人格的发展,阶 段,性感区,人格结构,成 人 人 格 特 征,升 华,反 向,潜伏期,Latent stage,(,6-12,),性的发展停止或退化。,自我:进一步发展。,超我:道德感、美感和羞耻感,青春期,Genital stage,(,12-20,),生殖器,本我:摆脱父母的控制,容易产生性的冲动,有,“,自恋,”,转为,“,异性恋,”,;,自我、超我:一是采取禁欲策略,而是理智化。,生殖性人格:是弗最推崇的理想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在性、心理和社会方面都达到了完善的境界。,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五)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1,、自由联想法,精神分析治疗的第一步,2,、,梦的分析,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4,、幽默,发展心理学,-,第二章,1,、自由联想法,(,1,)自由联想法:既是是治疗方法也是研究方法,是精神分析者引导患者尽量说出心中所有的想法,以解除精神上的压抑的一种方法。,(,2,)方法的使用过程:,制造轻松的环境气氛,鼓励患者回忆或说出想说的,查原因,正是它们,恢复健康,(,3,)目标:揭示出患者潜意识的东西,(,4,)基本原理:心理决定论,发展心理学,-,第二章,2,、梦的分析,(,1,)梦的本质,梦是睡眠中的一种不安稳状态。,梦是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梦是一种无意想象。,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梦是愿望的满足。,梦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满足方式,发展心理学,-,第二章,2,、梦的分析,(,2,)梦的类型,潜在梦,:深层意识中压抑住的愿望、欲求在梦中的表现。,显在梦,:,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满足的欲望,在梦中出现。,反梦,:,即与现实生活中事实相反的梦。,情绪梦:是你最近精神状态的反映。,发展心理学,-,第二章,2,、梦的分析,(,3,)梦的来源,感觉刺激,做梦者清醒时的所思所想,本我冲动,(,4,)无意识中的欲望在梦中的表现方式,符号化,一般符号:人体、父母、孩子、生殖器官与性活动等。,房子,人体,房子的墙壁,男人,,房子的壁架、阳台,女人,国王、警察,父母,老鼠、松鼠,孩子等,梦的运作,函义:将梦的隐义即潜意识的欲望与冲动伪装和歪曲成自我或超我难以观察的显梦的过程。,发展心理学,-,第二章,2,、梦的分析,梦的运作形式,浓缩。即用隐意的个别元素代表全体,或把几种隐意的元素合而为一。,转移。即用暗喻、谐音、仿同、近似等形式,通过由此及彼来表示隐意。,象征。即某些代表其它事物的东西。,反向作用。将无意识的观念或冲动以其相反的形式在显梦中表现出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2,、梦的分析,(,5,)梦的分析,就是利用某些方法与技术剥掉梦显像的伪装,以了解梦隐义的真是面目。其方向与梦的工作相反。,释梦的原则与方法,把梦的内容分析为各个部分;,了解梦者的生活经历、兴趣及日常琐事;,利用自由联想法;,利用象征知识。,发展心理学,-,第二章,3,、日常生活中心理分析,口误、笔误、遗忘、遗失、误置与误取、误读与误听。,4,、幽默,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本我欲望,类型,攻击性的玩笑,有关性的玩笑,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六)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评价,一、积极方面,(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理论贡献,变态心理学引入精神病领域,建立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心理学人格理论体系;,重视潜意识思想,提出来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精神分析法既是一种精神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又是一种研究方法。,从整体出发研究人格(利用人的过去和现在所经理的一切资料,对人格进行综合研究),开创了人格研究的临床法。,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六)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评价,(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实践意义,梦的解释发展了一种全面的释梦理论,自由联想法是弗洛伊德对心理治疗的另一个贡献。,二、局限,第一,弗洛伊德贬低意识、理性的作用;,第二,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是错误的、本能论是片面的,忽略人类所特有的本质属性;,第三,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认为成年人格在四五岁时就已基本形成;,第四,弗洛伊德以动欲区转移为依据来划分人格发展各阶段是不科学的。,第五,弗洛伊德的概念、理论与假设往往是不精确的和缺泛操作性。,发展心理学,-,第二章,思考题:,评价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二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一)简介,艾里克,艾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 1902.1994.,,美国有名的心理学家,儿童精神分析医生,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因病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哈维克(,Harwich,)。,师承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一)简介,1,、教学和研究经历,1933,年参加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并从事儿童精神分析工作;,1936,1939,年间,艾里克森在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39,1944,年,艾里克森参加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儿童福利学院,“,纵向儿童指导研究,”,,这项研究涉及人的生命周期各阶段中冲突的解决及儿童游戏的性别差异等;,1951-1960,年在匹兹堡大学医学院任精神病学教授。,1960,年起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和精神病学教授直到,1970,年退休,这时期的研究和著作主要以他所发展的新学说为基础并着重研究自我同一性问题。,发展心理学,-,第二章,2,、主要著作,儿童期与社会:,1950,青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1958,同一性与生命周期:,1959,领悟与责任:,1964,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1968,甘地的真理:论好战的非暴力根源:,1969,新的同一性维度:,1973,杰斐逊演讲集:,1974,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1975,游戏与理由:,1977,生命周期的完成:,1982,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二)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1,、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不同之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了既考虑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又考虑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在个人与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提出了人的一生的八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特定的发展任务,发展心理学,-,第二章,2,、艾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阶段,人际,关系,基 本 心 理 冲 突,发 展 任 务,婴儿期,(,0-2,),母亲,信任对不信任,Trust vs.mistrust,学习信任,儿童早期,(,2-4,),父母亲,自主对羞耻、怀疑,Autonomy vs.shame and doubt,成为自主者,学前期,(,4-7,),家庭,主动对内疚,Initiative vs.guilt,发展主动性,学龄期,(,7-12,),邻居、学校,勤奋对自卑,Industry vs.inferiority,变得勤奋,发展心理学,-,第二章,2,、艾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阶段,人际,关系,基 本 心 理 冲 突,发 展 任 务,青年期,(,12-18,),同龄小组,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感混乱,identity vs.role confusion,建立个人同一性,成年早期,(,18-25,),朋友、配偶,亲密与孤独,intimacy vs.isolation,承担社会义务,成年中期,(,25-50,),同事、家庭,繁殖与停滞,generative vs.stagnation,显示创造力,老年期,(,50-,死),全体人类,自我完善与绝望期,Integrity vs.despair,达到完善,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同一性:,是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重要方面前后一致的及较完善的意识,也就是以个人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与协调一致。,自我同一性,:是两种自我(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统一。现实自我通过改变达到理想自我;理想自我通过修正与现实自我统一。,自我同一性是具有建设性机能的健康自我所具有的一种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四个方面,1,、个体性(,individuality,),指一种意识到的独特感,个体以一种不同的、独立的实体而存在;,2,、整体性和整合感(,wholeness and synthesis,),指一种内在的整体感,产生于自我的潜意识整合作用。成长中的儿童有许多零碎的自己表象,健康的自我是把零碎的表象整合为一种有意义的整体;,2,、艾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一致性和连续性(,sameness and continuity,),指潜意识追求一种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感受到个体的生命的连贯性并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前进;,社会团结感(,social solidarity,),指具有团体的理想和价值的一种内在团结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感实际上就是生存感,其反面是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也就是同一性危机。,同一感,:个人内部和外部的整合和适应之感;,同一感混乱,:内、外部之间不平衡和不稳定之感。如,“,我掌握不了某些生活,”,退学、辞职,青少年犯罪,反社会。,2,、艾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发展心理学,-,第二章,艾里克森的同一性危机观,显然得自他亲身的生活体验,在他的青少年时代,曾经历过三次危机:,因姓氏的危机:本来自己以为姓洪伯格,后来知道自己是父亲的继子,心中十分痛苦;,因种族的危机:本来自以为是德国人,后来发现因身为犹太人而受歧视时,心中十分痛苦;,因迷失的危机:高中毕业后失学失业,到处流浪,自我追寻中无法获得定向而深以为苦。,2,、艾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他在晚期关心,20,世纪人的道德和政治问题。其后期研究已深入到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棘手问题,如黑人的社会地位、妇女作用的变更、青少年异常行为等。他的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已超出了精神分析的临床范围,与历史、政治、哲学和神学联系起来,其声望也超出了美国国界。,(,1950,年因拒绝在效忠宣誓上签字(即美国麦卡锡强迫公民进行的反共宣誓)而被免去教授职位。后来,加利福尼亚大学发现他,“,政治可靠,”,,又重新授予他心理学教授,但艾里克森拒不接受,理由是其他教授也因同样,“,罪名,”,被免职了。),2,、艾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三)评价,艾里克森进一步发展了哈特曼所关注的社会环境对自我的适应作用的思想,对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首先,他在心理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来考察自我,强调了社会环境在自我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这是自我心理学的理论的突破性发展。,其次,他探讨了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而不是局限于生命的早期和青年期。,再次,他的发展渐成说有着自己的特色,“,发展的二维性,”,,而不同于别人。,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另外,他提出的,“,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乱,”,等概念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概念,不仅对西方心理学,而且对精神病理学、教育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理论也有明显的不足。,首先,他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的理论思辩性和经验性较强,科学性和实证性较弱。,其次,他的理论是一种个人,社会发展的机械平行论。他没有探讨社会实践活动对自我的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没有探讨社会发展究竟是如何以个人的人格为基础的。,思考题: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三)评价,发展心理学,-,第二章,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造的。,行为主义正式诞生,1914,年,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出版,主要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等,基本理论:,强调行为,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主张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以,“,S,R,”,作为行为的解释原则,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强调,强化,的作用;,采用实验法,反对内省法。,发展心理学,-,第二章,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理论,华生心理发展观理论,,斯金纳心理发展观理论,,,班杜拉心理发展观理论。,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一、华生的心理发展观,(一)华生,约翰,布鲁德斯,(Watson,john Broadus 1878,1958),1878,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城外的一个农庄,,16,岁时进入格林维尔的福尔满大学学习哲学,,21,岁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00,年入芝加哥大学研究哲学与心理学,师从教育哲学家,J,杜威、心理学家,J,R,安吉尔、神经生理学家,H,H,唐纳尔森和生物学家,J,洛布。,1903,年以题为,动物的教育,的论文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随之出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1908,年受聘为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教授。,发展心理学,-,第二章,1913,年,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文章发表,行为主义正式诞生,1914,年,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出版。,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8,年获福尔满大学名誉博士。,1919,年,行为主义心理学,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美国军事航空服务社少校。,1920,年因主持一项有关性行为实验研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而被迫辞职并离开学术界,改行从商,经营广告行业。,1958,年,9,月,25,日逝世。,一、华生的心理发展观,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二)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1,,环境决定论主要体现,否认遗传的作用,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其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首先,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其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第三,华生的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第二章,2,、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情绪发展的课题,研究儿童的三种非习得性行为,研究儿童的嫉妒和羞耻的情绪行为,(二)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三)对华生的评价,华生的功绩在于将局限于意识研究的心理学,从逗留在哲学边缘的状态进一步解放出来,使其跨入实验科学的行列。这是在冯特之后心理学史上又一次变革。,他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确定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消除了传统心理学的主观性,格守一般科学共有的客观性原则。,发展了客观的观察方法,使心理学在方法上益趋精进。华生的预测与控制行为的观点促进应用心理学的发展,他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影响美国心理学达,30,年。,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最大缺陷是将意识及认知等中介过程排斥在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外,使人的心理过程成为不可知的,“,黑箱,”,。,华生对行为的研究采用了元素主义的分析方法,将复杂的行为分解为若干,“,刺激,-,反应,”,单元,从而丢掉了行为的整体特性,华生企图找出人类和动物的统一行为模式,也由于他不考虑行为的整体性、目的性和认知性特征。,所以,他的行为研究混淆了动物行为和人类行为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意识对人类行为的指导、控制和调整的作用,抹煞了人类行为的本质性特征。,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及学习理论的局限性,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二、斯金纳的心理发展观,(一),斯金纳简介,1,生平,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1904,年,3,月,20,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上。,1922,年进汉密尔顿学院读书时,在这个过程中,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从而开始对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就进了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一),斯金纳简介,1930,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1,年,接着留哈佛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36,年至,1944,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讲师和副教授,,1945,年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系教授和系主任,,1948,年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教授,直到,1974,年退休。在这期间,他于,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奖;,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一),斯金纳简介,2,著作,斯金纳一生著作很多。自,1930,年以来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和,12,本专著。他的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的分析,(,1938,),科学与人类行为,言语行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教学机器,。,这些著作全面阐述了操作行为主义理论和这种理论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他还用操作行为主义理论阐述社会生活问题,出版了小说,沃尔登第二,(,1948,)以及,自由与人类的控制,超越自由与尊严,。这些作品曾在美国社会中引起巨大反响和激烈争论。,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二),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强化,(reinforcement),: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形成条件反射的关键变量),强化物:,能增强某个反应在以后呈现频率的刺激。,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二),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1,.,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1),关于强化的作用,“,斯金纳箱,”,(2),条件反射的原则,2.,将行为主义的理论应用于实践,(,1,)育婴箱,(,2,)行为矫正,(,3,)辅助教学机,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二),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1.,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1),关于强化的作用,“,斯金纳箱,”,【,斯金纳箱,】,:,1938,年,斯金纳设计制作的实验装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地排除了一切外部刺激,而白鼠则可以在箱内自由进行探索。箱内有一根突出的杠杆。杠杆的上方有电灯,下方有一食盘。箱外有一电动鼓转动计时并纪录杠杆被压动的次数。当箱内的动物压动(如啄、碰等)杠杆时,就会得到一粒食丸的强化。以此来研究动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能力。,R,s,的联结,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二),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2),条件反射的原则,第一,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第二,强化,巩固,已形成行为,使之不至于退化。,第三,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类,并认为这两种强化作用的效果都是改变行为反应概率。,积极强化:一种刺激的,加入增加,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消极强化:一种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第四,,及时强化,有利于某种行为的巩固和发展。,发展心理学,-,第二章,(1),育婴箱,(2),行为矫正,行为协议法: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协商后,签定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协议。,特点:双方的协定自愿、平等。,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自觉性。,协议内容:,确定要改变(形成、培养)的行为;,确定能减少(增强)这种行为出现频率的事件;,确定一个清楚的管理程序。,(3),辅助教学机,2.,将行为主义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三)评价,积极方面:,斯金纳以强化为核心概念,辅之以高度精确的实验技术,精心构筑了自己的新行为主义心理体系,以达到客观分析和描述;,斯金纳推动了心理学走向应用走进社会实际中,走入普通民众中,给人们留下来了深刻的印象,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程序教学思想和行为矫正的方法等。,发展心理学,-,第二章,消极方面:,斯金纳极端客观的行为主义立场,使他将人们的主观事件(意识)排除在心理学大门之外,难以被人们接收;,斯金纳在研究中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三)评价,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核心:社会学习理论,(,一,),观察学习,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儿童就是在这种观察学习和自我学习中发展起那些符合社会准则的行为。,(,二,),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1.,攻击性:攻击性行为的习得是,种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结果。,2.,性别角色的获得,3.,亲社会行为: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促进儿童产生和发展亲社会行为。,(,三)评述:班杜拉的理论虽然承认认知因素,但没有对其进行充分探讨,而是偏重于行为研究。因此,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基调上来说还是行为主义的。,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一、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二、阐明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标志和原因,人类心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第一,人类心理的发展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第二,语言符号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不断内化的结果。,第三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三、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第,,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学习最佳期限,”,思想。,四、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教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和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通过教学使学生将人类的经验内化为自身的财富。,言语的发展在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于言语符号,儿童心理活动的内化方得以实现。,作业:,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的,述评,第三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发展心理学,-,第二章,第四节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论,生平简介:,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20,世纪国际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最有影响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卢梭研究的所长。,1918,年(,22,)获博士学位,1921,年受瑞士日内瓦大学邀请任卢梭研究主任及后任所长,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学会主席,著作,40,多本专著,200,多篇文章,最重要的著作是,智力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一、研究轨迹,皮亚杰于,1918,年在纳沙特尔大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对生物学、哲学和逻辑学有兴趣。在研究了生物学和认识论后,发现在认识论和生物学之间有一条可以连接起来的纽带,心理学。,1,、哲学思想主要受康德主义的影响,“,图式,”,概念源于康德的,“,先天图式,”,。但皮亚杰不是先天论者,而是持构成论(,constructivism,)观点。,2,、结构主义对皮亚杰影响很深 结构:整体性、转换性、自我调节性,3,、,“,同化,”,、,“,顺应,”,概念来自于生物学,4,、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如,“,自我中心倾向,”,5,、用符号逻辑(数理逻辑)来描述儿童的智慧,发展心理学,-,第二章,理论特色:,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二,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划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用发生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认知(认识、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结构及其心理起源。,二、理论特色和理论核心,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三、发展心理学理论,(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二)发展的因素和结构,(三)发展的阶段,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三、发展心理学理论,(,续,),(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的发展观:强调内外相互作用观,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心理的本质,:就是适应,-,动作的适应,儿童通过动作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是儿童心理(智力)发展的真正原因。,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即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协调实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机体 自我调节机能,与 不平衡 平衡 自我调节机能,环境,同化与顺应,*,与 新的不平衡 新平衡,新环境,同化与顺应,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三、发展心理学理论,(,续,),同化(,assimilation,),: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人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同化和顺应的关系,同化和顺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同一个智力活动中常常是包含着两个过程,只是在某些活动中同化占支配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动中顺应占支配地位。,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三、发展心理学理论,(,续,),(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1,、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maturity,):,主要是神经系统的成熟,它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物理环境:,个体对物体作出的动作和经验。包括物理经验(来自于外物)和数理经验(来自于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物理经验:个体作用于物体,抽象出物体的特性;,数理经验:个体作用于物体,从而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如:,5-6,岁儿童从经验中发现一组物体的总和与它们空间排列的位置无关。,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心理的发展。,平衡(,equilibration,),:就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的相互作用,是一切心理的成长向着更加复杂和更加稳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程。,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前面三个因素不能孤立的发挥作用,都不能由人主动地加以控制,必须在三个中找出一个更加具有普遍意义,更主动加以解释的因素,即平衡。),三、发展心理学理论,(,续,),发展心理学,-,第二章,三、发展心理学理论,(,续,),2,、发展的结构:,最初的结构观,(,机制,),:,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试、同化、顺应和平衡。,图试(,schema,):是,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概念。,什么是图试: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图试最初来源于先天遗传。,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ommodation,),平衡(,equilibration,)。,后期的结构观:,1968,年,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中指出,,智力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三要。,整体性,:,转换性,:,自调性,发展心理学,-,第二章,结构的整体,是指在结构中的各种成分之间呈有机性联系,而不是各个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中各成分和整体的变化由统一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结构的变化导致儿童智力发展上的变化。,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智力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结构的自调性,是指结构的变化受自身规律的自行调节,而不需要借助于外在的因素,结构是封闭性的自调性组织。,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结构不断改善和转换,由最初的遗传反射图式发展到感觉运动图式、表象图式、直觉思维图式、运算思维图式,三、发展心理学理论,(,续,),发展心理学,-,第二章,1,、,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提出与感知运动图式、前运算图式、具体运算图式及形式运算图式相对应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儿童智力发展阶段性理论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P53,),第一,各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第二,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只有质的差异。,(三)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发展心理学,-,第二章,第三,前后两个阶段有一定的交叉。,第四,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第五,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三)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发展心理学,-,第二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 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2,、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三)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分阶段:,1,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2,初级循环反应阶段,(2,4,个月,),:循环。,3,二级循环反应阶段,(5,8,个月,),:,4,二级反应协调阶段,(9,12,个月,),:,“,客体永久性,”,5,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3,18,个月,):,6,表象思维开始阶段,(19,24,个月,):,婴儿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