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生态经济学(1),参 考 书 目,1.许涤新:生态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2.王军:可持续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3月版,3.卡逊美:寂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4.康芒纳美:封闭的循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5.米都斯美等:增长的极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6.霍根美等: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年7月版,7.布朗美: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东方出版社,2002年5月版,“末日之钟”拨快两分钟,2007,年,1,月,17,日,华盛顿,美国,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执行董事本尼迪克特为拨快后的“末日之钟”揭幕。,第一章 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及本学科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生态经济学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内容,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经济学的特点。,第一节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一、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经济学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从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结合上,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理论为主导,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围绕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发展的关系这个主题,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地球生态系统的支撑。而地球生态系统是有限的,在物质上是封闭的。随着经济规模(人口数量与人均资源耗用量的乘积)的持续增长,地球生态系统入不敷出,构成了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内在约束。因此,如果没有生态系统自我完善的再生产过程,一个有限的环境不可能支撑无限的增长。,现代的全球经济受市场力量左右,很少考虑生态环境的约束。市场为众多决策者营造的是一种与地球生态系统不合拍的被扭曲了的经济。,生态经济学对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注重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不仅要不断占有自然物质,而且还要不断地将废弃物、排泄物返回自然。这是人和自然最基本的关系,也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最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价值增殖实现的。生态经济学就是研究这四者运动及其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2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技术系统和经济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行为、运行机制及其规律性。,二、生态经济学的特点,1整体性,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有机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内各个成分之间,都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使生态经济系统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生态经济学的整体性特点,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首先,生态经济学把经济活动与环境统一起来研究。,其次,生态经济学把生态经济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统一起来进行研究。,再次,生态经济学把生态经济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也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整体性研究不仅强调整体大于局部的总和,而且也强调全局观点,整体效应,而不是“头痛治头,脚痛治理脚”。,2综合性,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系列的综合结构体系。它既包括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又包括经济系统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种环节和部门,以及技术系统、金融系统、物流系统等;还包括社会、政治、国家、意识形态等。如果说整体性是主要考虑系统的构成,综合性就主要考察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3战略性。,战略问题一般是指带有全局和长远性的主导问题。生态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一般都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特点。这些问题往往在短期内难以得出精确的结论。但是一旦这些问题显露出来,又往往难以挽回。如人口问题,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以及更具体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第二节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生态经济学的思想渊源,1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经济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典型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因任自然的思想;,以荀子为代表的改造自然的思想;,以易传为代表的天人合一思想,。,2西方经济学中的生态环境思想,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之源泉,配第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强调人类劳动和自然资源是密不可分的。,重农学派提出“纯产品”的概念,认为纯产品是农业部门生产出来的财富超过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财富的余额。因此,劳动和土地是创造价值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自然资源是稀缺资源,马尔萨斯(17661834)的“人口论”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稀缺并且不可替代的基础上。,李嘉图关于资源利用的模型和地球科学家关于矿物资源利用的思想相似,总是假设最好的资源首先被利用。,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穆勒认为经济增长极限是存在的,恩格斯强调人们的利用自然界的同时,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人们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都会遭到自然界更严厉的报复。,马歇尔第一次提出了自然环境如风景的价值不容忽视,认为许多环境服务的“直接货币价值”远远低于它们的“真实价值”。但是他认为,自然资源稀缺问题,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得到反映,并通过市场供求的自发调节得到消除。这一论断代表了新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基本看法。,庇古,分析了外部性问题。,二、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生态学是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Haeckle)于1866年在其所著的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先提出来的。认为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有机体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G.Tansley)于1935年提出来的。“生态系统”这一生态学的概念得以确立,生态学成为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2生态经济学的产生,生态学和经济学这两个词都来自于希腊文,其词根“eco”在古希腊词是“oikos”,意思为“住所”或者“栖息地”。从字意上来讲是关于居住环境的科学,所以有人把生态学叫做自然科学。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它们被人为地分割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其中生态学成为自然科学,经济学则是社会科学,并形成了各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有许多问题已经不是任何一个单独的学科能够解决的。实际上“oikos”分别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问题与管理。所以,生态学和经济学的融合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选择。,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麦肯齐(Mekenzie)首次把植物生态学与动物生态学的概念运用到人类群落和社会的研究,提出了“经济生态学”的名词,主张经济分析不能不考虑生态学的过程。,真正结合经济社会问题开展生态学研究的,应首推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森(Rachel Carsen)。她于1962年发表了著名的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对美国社会滥用杀虫剂所造成的危害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揭示了近代工业对自然生态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他的重要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先正式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他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协调理论”,创见性地论述了利用市场机制控制人口和调节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污染以及用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人类福利的缺陷等。从而标志着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对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影响最大的是鲍尔丁的关于地球太空船的思想。他在1966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论文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提出者之二赫尔曼戴利(Herman Daly),戴利在1974年曾提出稳态经济的思想,其中已经具有生态经济的含义。他的表述是:稳态经济就是稳定的物质财富(人造物)和稳定的人口,每一种都保持同样的选择,需要低的通量水平,即低的出生率等于低的死亡率,低的物质生产率等于低的折旧率,以使人民长寿和物质存量保持高水平。,通量可以做是维持存量的成本,从低熵(熵entropy为一衡量混乱程度的度量)物质的开采投入端开始,到等量的高熵废物(污染物)产出端结束。通量是维持人口和人造物的不可逆成本,相对于所选择的维持成本应最小化。,生态经济学提出者之三罗伯特科斯坦塔。他认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全面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关系的科学,这些关系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众多紧迫问题(如可持续性、酸雨、全球变暖、物种消失、财富分配等)的根源,而现有的学科均不能对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这些关系予以很好的研究”。,他认为目前人类社会经济亚系统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且这个亚系统的政策和发展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所以人类的经济系统必须与生态系统保持相协调,包括它们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以及规模和尺度的相互协调。但是目前的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相对于地球生态系统来说,其规模已经相当大,或者说是已经从一个相对“空的世界”达到一个相对“满的世界”。,生态经济学中所公认的观点,地球是一个热动力学封闭的和没有物质增长的系统,人类经济系统是地球状态系统的亚系统;这意味着从生态系统中取得的资源经过人类的经济亚系统后又以废弃物的形式返回到生态系统中的这个过程对于整个生物圈来说是有限制的。,人类未来的星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星球,在它内部的所有成员(包括其他生物)都可以在以上所提到的限制之内享受着高质量的生活。,承认在时间和空间等不同尺度上分析像地球这样的复杂系统,将会有许多不确定性存在,而确定性又是不可逆转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事前预防的思想。,人类的每一个机构和管理部门的行动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而且我们制定的政策应该是可以执行的和可以校正的,面对未来许多的不确定条件,应该有充分的知识储备作基础。,3生态经济学的发展,按照各个学派对世界未来的看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派:,悲观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罗马俱乐部的研究。该组织公开发表它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丹尼斯L米都斯领导下的一个研究小组提出的。他们提出了以零增长为特征的另一种发展思想。,增长的极限预言增长将达到极限,其论点可以归结为:世界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这个系统到下世纪中期的某个时候就会崩溃;为了防止崩溃,必须立即开始放慢经济增长,以求在一段相对短的时间内达到平衡;人口必须停止膨胀。报告提出并引起世人关注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五大问题。,观点相近的另一部重要著作生存的蓝图,是英国著名生态学家爱德华哥尔德史密斯为首的一些科学家编著的关于开展生态经济研究的世界名著。该书提出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两大系统高度综合的角度,改革所谓“后工业社会”设想,以达到“平衡稳定的社会”。这些设想都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发展预测为依据。,他们的观点主要有:,人类社会的增长由五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趋势构成: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人口剧增,粮食短缺和普遍营养不良,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以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五种趋势都是以指数函数增长。人口翻一番的时间由17世纪中期的250年缩短到20世纪70年代的33年。(按照70定律,70除以年增长率,就是翻一番的时间)但是地球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这五种趋势的增长是有极限的,如果超过这一极限,人类社会就可能突然地、不可控制地崩溃。科学技术能够解决某些当前的问题,但不可能从分配上经济发展的无限性与地球的有限性的矛盾。科学技术只能推迟“危机点”的来到时间。,悲观派为人类社会提出了第二条道路,即人类自我限制增长,其要点:,保持人口的动态平衡,让每年的人口出生等于死亡的人口;保持资本拥有量的动态平衡,让每年新增加的投资额等于折旧额;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排出的污染物数量。如果从1975年起人口不再增长,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减少到1975年的1/4,工业资本从1990年起不再增长,那么未来世界将是一个能够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世界。,乐观派与上述观点相对立的是美国的赫尔曼卡恩和朱利乐西蒙所著的三本代表作。卡恩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令人兴奋的19782000年和即将到来的繁荣这两本书中,认为美国和世界年龄无限繁荣的机会。而西蒙在最后的资源中,抨击了罗马俱乐部研究问题的方法。他认为资源没有尽头,生态环境的恶化只是暂时的现象。衡量资源紧缺的最恰当标准是自然资源的劳动成本以及资源相对工资和其他商品的价格。实际上他相信市场机制是能够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理由是一切资源都是可以替代的。,乐观派认为,人口、资源、污染等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而真正属于不确定的问题是:科学技术的实际利弊;厄运和管理不善的程度;美国超工业经济对世界各国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即美国在这方面作出榜样,世界各国是否愿意仿效;其他各国相应的发展,包括各国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经济和技术发展动态;其他各国国内外、制度、战略和武器控制问题;、全面、细致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经过十几年的争论,派生出一种比较现实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追求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美国科学家莱斯特R布朗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罗马俱乐部总裁奥雷利奥佩西晚年所著的未来的一百页就属于这种观点。,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被认为是人类思考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第一里程碑。大会通过了划时代的文献人类环境宣言。尽管这次会议是由讨论发展问题引出环境问题的,但已提出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依存性。,1978年黑兹尔亨德森(Hazel Henderson)在创造可供选择的未来一书中批评了经济学思想的支离破碎:未能把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依赖考虑在内。人类发展的历史和不断丰富的实践表明,人类需要和自然共存,就必须和自然和平共处。,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组织同盟等组织,许多国家政府和专家参与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83年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该组织在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下,经过900多天的工作,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出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作了界定和详细的理论阐发。报告指出,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已经迫切地感到生态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因此,在未来,我们应该致力于走出一条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兼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人类有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第二个里程碑。通过了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成立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三、生态经济学的中国的发展,11980年以前,是中国生态经济研究的酝酿和准备时期。,1973年,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确定了将环境建设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的发展战略。,这一时的研究特点:对严重的生态经济问题进行了描述和揭露,但尚未深化到理论分析阶段。,21980年至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1980年经济学家许涤新倡导加强对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正式提出在中国倡建生态经济学的任务。,31984年至今,中国生态经济学研究蓬勃发展时期。,1984年成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人类的生物占有量,根据维特赛可等(1986年)的计算,人类经济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由光合作用产生的大约40%的陆上初级生产力。沙漠化、城市化、道路交通占用大量的农业用地,土壤侵蚀和污染的增加间接地威胁到农业用地;而人口的剧增,又需要地球生命系统(更确切地说,是土地)能提供足够支撑人类生存的食物。这意味着随着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生物占有量也会不断地增加,不久以后将达到80%甚至100%。也有人认为100%的生物占有量在生态上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社会上也是不可接受的。这个问题显然不是单单由经济学家或者其他任何一门学科能解决的,它需要交叉学科,以全球的眼光来对待。(1987年,7月11日,为世界人口日,这一天世界人口达到50亿,而2007年则为66亿),表4-2 人均能量消费增长,千焦耳/人日,年代,食物,家居,工农业,交通运输,总计,-100万年,-10万年,-1万年,1370,1870,1970,8400,12600,16700,25100,29300,42000,8400,16700,50000,134000,276000,16700,29300,100000,380000,4100,59000,264000,8400,21000,50100,108000,322300,962000,生物圈衰竭,1970-1995,地球自然资源损失1/3,淡水生态系统指数25年降低50%,海洋生态系统指数25年中下降30%,世界森林复盖面25年下降10%,自然资源的消费压力每年以5%的程度递增,工业的食物是地球,气候变化以及臭氧层空洞增大,1990年是20世纪有记录的最热的一年,1980年比1880年高1度,而1990年又比1980年平均气温高1.25度。在过去的一万年间,温度升高也不超过24度。这些证明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结论:全球变化已经开始。美国国家科学院警告,全球变化将是21世纪所要面临的主要国际问题。,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主要有两个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砍伐。据统计,每年有60亿吨以上的化石燃料燃烧并排放到大气层,而森林砍伐使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根据每年约15亿吨)。气温上升将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影响海岸人类的生存;气候变化最重要的危害可能是对农业的影响。,臭氧层空洞扩大。1985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极上空发现臭氧层空洞,到1998年空洞已经扩大到27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美国国土面积的三倍。臭氧空洞产生的原因研究,已经发现是和人类释放的CFCS物质有关。每年人类排放大约100万吨的CFCS,大约经过10年的时间达到臭氧层。即使今天停止CFCS的释放,其对臭氧层的破坏还将持续10之久。而且近几年,科学家在北极上空和青藏高原上空也发现了臭氧层的空洞。,臭氧层空洞及其变薄将会对人类及生物圈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据科学家研究,臭氧层每减少1%,将会使人类增加5%的皮肤癌(因为增加了紫外线的照射,会严重削弱人类的免疫系统,增加肿瘤和其他疾病的发病率);还会使农作物和海洋渔业的产量下降,以及物种的灭绝。,温室效应,地球温度若要保持常态,则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向外散发的辐射能,大气中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氟利昂、甲烷、氧化亚氮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地球的长波辐射:吸收并再反射回地球,成为“温室气体”,地球-大气系统的能量平衡(J.T.E.Houghton,1996),单位:W/,表4-5 主要温室气体及其特征,气体,浓度(ppm),生存期(年),温室效应(CO,2,1),贡献率,主要来源,CO,2,355,50-200,1,55,煤、石油、天然气、森林砍伐,氟利昂CFC,0.00085,50-102,3400-15000,24,发泡剂、气溶胶、制冷剂、清冼剂,甲烷,1.714,12-17,11,15,湿地、稻田、化石、燃料、牲畜,氧化亚氮,NO,X,0.31,120,270,6,化石燃料、化肥、森林砍伐,二氧化碳,1750年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维持在280ppm,到目前已上升到近360ppm,每年大约上升1.8ppm(约0.4%),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3到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到25厘米,图4-4 在自然状态下,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是以千年为时间单位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海平面上升,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影响人类健康,下世纪全球只剩5亿人?,2006年11月28日,英国著名科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教授在伦敦化学工程师协会进行演讲时,对全球变暖问题发出了惊人的警告:随着地球温度继续升高,到下个世纪,地球上至少90的人类都将死亡,幸存的人类最多不会超过5亿人。,拉夫洛克的理论在英国引起了巨大争议,也遭到了许多科学家的强烈反对。,能源匮乏,中国的电力资源严重短缺,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负责人指出,2004年一季度以来,高峰时缺电省份已扩大到24个。,这种能源紧缺并不只是在中国发生,世界各国事实上都普遍存在能源的紧缺问题。因为化石燃料能源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世界可再生能源观测所的最新统计表明,近10年来,风能、水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球发电量的比例下降了2.2%,从1993年的20.6%下降到2001年的18.4%。而在此期间,石油、煤炭及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发电量以年均3.24%的速度增长,核能发电的年均增长率也高达2.43%。因此,现在必须认真思考人类未来的社会经济系统,科学研究其发展方式,尤其是对能量的利用。如果能源问题不能很好地得以解决,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将只能是暂时的。,尽管最近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能源价格在下降,我国也首次出现电力过剩。但从一个长过程来看,能源的需要在增长。,土地退化,土地退化对人类来说并不是新闻,最早从人类文明开始就有土地退化了,只不过由现代人类破坏所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古人类文明对土地的破坏。人类绝大部分的食物(大约90%)来自土地而不是来自于海洋。所以土地退化对于人类来说危害相当大。地球上大约35%的土地已经恶化,这个数据还在增加,并且土地退化的速率已经超过了地球土壤资源的再生能力。地球上大多数农业地区的土壤侵蚀相当严重,而且许多海岸带及草原边缘的土壤侵蚀更为严重。地球上的土壤侵蚀率大约10100吨/亩年,至少超过土壤形成率的10倍。农业不合理耕作和利用方式导致土壤的侵蚀和盐渍化,其结果可能严重地影响世界食物的可持续供应。,生物多样性减少,目前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在减少,如果生物多样性继续衰减,50%的物种就将消失。现存90%的物种或者50%的遗传变异性也可能消失。生物的衰减几乎完全源于其栖息地的丧失,而栖息地的丧失又缘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或者是由于人口的增长;或者是由于人类欲望的增大;部分是由于人类开发环境和自然资源(包括野生生物的栖息地)技术能力的增强。这在热带雨林中是最明显的,每年几乎2/3的热带雨林被砍伐,主要是由无耕地和无住处的农民刀耕火种而引起的。热带雨林有几亿这样的耕种者,其人数还在增加。,除了人口压力之外,技术类型、能量供应、经济体制、贸易关系、政治信念、政策策略等也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据保守估计,每年大约有多于5000种的物种不可避免的灭绝,这大约比人类出现之前快了10000倍。而且人类还不知道还有多久就可能达到它的极限。,第三节 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地位,一、生态经济学具有边缘学科性质,二、生态经济学的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生态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比较:,比较项目,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经济根源,以个体经济为基础的新古典学派,古典经济学,系统目标,经济增长,永续生存,系统范围,视环境为外部性,环境为生产部门,系统特性,资源可替代性,资源的互补性,评价依据,个人主观偏好和意愿价格,具有生物物理基础的能量分析法,第四节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一、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二、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生态经济理论和生态经济应用。,三、研究生态经济学的意义,1为制定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2为设计和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提供科学依据。,3对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一、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包括一些与相邻学科共有的范畴,如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环境、资源、人口、技术等。本学科特有的范畴,如生态经济运行机制的范畴,关于系统调控管理的范畴等,其中生态经济系统、生态平衡和生态效益这三个范畴是最基本的范畴。,2生态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包括使生态经济系统有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过渡过程中以及维持系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所具备的物质流、能量流、人流和价值流的运行条件、运行秩序及运行规则,其中包括对农村、城乡、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运行状态的研究,以及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转变及维持可持续发展状态运行所需的各种条件。还包括对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经济条件、经济关系和经济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对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第一,生态经济学是我国国情出发的必然选择。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状况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也是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三大难题。,第二,生态经济学是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客观需要。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环境资源节约型为基本内容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三,生态经济学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要。我国企业面临的是按照国际通行的WTO规则的新环境,要求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规范与要求运作。尤其是面对非关税壁垒,要求企业运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复 习 思 考 题,1、怎样理解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生态经济学具有哪些特点?,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