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爆炸事故的种类特征和应急处置程序
一、爆炸事故种类及特征
爆炸是指大量能量(物理或化学)在瞬间迅速释放或急剧转化成机械、光、热等能量形态的现象。物质自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的同时产生巨大声响的现象称为爆炸。
爆炸事故是指人们对爆炸失控并给人们带来生命和健康的损害及财产的损失。多数情况下是指突然发生伴随爆炸声响、空气冲击波及火焰而导致设备设施、产品等物质财富破坏和人员生命与健康受到损害的预料之外现象而言的。
1.爆炸事故种类
爆炸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两种。
(1)物理性爆炸
这种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引起的,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爆炸的现象称为物理性爆炸。例如,容器内液体过热气化引起的爆炸,锅炉的爆炸,压缩气体、液化气体超压引起的爆炸等。物理性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改变。
(2)化学性爆炸
由于物质发生极迅速的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炸称为化学性爆炸。化学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和成分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化学爆炸按爆炸时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可分成三类。
①简单分解爆炸
引起简单分解爆炸的爆炸物,在爆炸时并不一定发生燃烧反应,爆炸所需的热量,是由于爆炸物质本身分解时产生的。属于这一类的有叠氮铅、乙炔银、乙炔酮、碘化氮、氯化氮等。这类物质是非常危险的,受轻微振动即引起爆炸。
②复杂分解爆炸
这类爆炸性物质的危险性较简单分解爆炸物低,所有炸药均属之。这类物质爆炸时伴有燃烧现象。燃烧所需的氧由本身分解时供给。各种氮及氯的氧化物、苦味酸等都属于这一类。
③爆炸性混合物爆炸
所有可燃气体、蒸气及粉尘与空气混合而形成的混合物的爆炸均属于此类。这类物质爆炸需要一定条件,如爆炸性物质的含量、氧气含量及激发能源等。因此,其危险性虽较前两类低,但极普遍,造成的危害性也较大。
2.爆炸事故的特点
爆炸事故通常有以下特点:
(1)突发性——爆炸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常常难以预料,隐患在未爆发之前,人们容易麻痹大意,一旦发生则又措手不及。
(2)复杂性——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灾害范围及后果各异,相差悬殊。
(3)严重性——爆炸事故对受灾单位的破坏往往是毁灭性的,会造成人员和财产诸方面的重大损失。
爆炸事故都是意外的、突发的、猝不及防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极其严重,而且是多人同时遇难,需要全体动员紧急救护,减少伤亡和损失。
根据爆炸事故发生的特点,防爆工作的重点可以在爆炸条件成熟之前,就应采取加强通风以降低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可能性,降低爆炸场所的危险等级;合理配备防爆设备,加强检测、检验,及时发出警报等安全措施来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3.常见爆炸事故类型
(1)气体燃爆:从管道或设备中泄漏出来的可燃气体,遇火源而发生的燃烧爆炸。
(2)油品爆炸:如重油、煤油、汽油、苯、酒精等易燃、可燃液体所发生的爆炸。
(3)粉尘、纤维爆炸:煤尘、木屑粉、面粉及铝、镁、碳化钙等生产场所的爆炸。
4.爆炸事故的伤害特点
根据爆炸的性质不同,造成的伤害形式多样,严重的多发伤害占较大的比例。
(1)爆震伤
又称为冲击伤,距爆炸中心0.5~1.Om以外受伤,是爆炸伤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损伤。
受伤原理:爆炸物在爆炸的瞬间产生高速高压,形成冲击波,作用于人体生成冲击伤。冲击波比正常大气压大若干倍,作用于人体造成全身多个器官损伤,同时又因高速气流形成的动压,使人跌倒受伤,甚至肢体断离。
①爆震伤的常见伤型
a.听器冲击伤:发生率为3.1%~55%;
b.肺冲击伤:发生率为8.2%~47%;
c.腹部冲击伤;
d.颅脑冲击伤。
②识别爆震伤
a.耳鸣、耳聋、耳痛、头痛、眩晕;
b.伤后出现胸闷、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窒息;
c.伤后表现腹痛、恶心、呕吐、肝脾破裂大出血导致休克;
d.伤后神志不清或嗜睡、失眠、记忆力下降,伴有剧烈头痛、呕吐、呼吸不规则。
(2)爆烧伤
爆烧伤实质上是烧伤和冲击伤的复合伤,发生在距爆炸中心1~2m范围内,由爆炸时产生的高温气体和火焰造成,严重程度取决于烧伤的程度。
(3)爆碎伤
爆炸物爆炸后直接作用于人体或由于人体靠近爆炸中心,造成人体组织破裂、内脏破裂、肢体破裂、血肉横飞,失去完整形态。
还有一些是由于爆炸物穿透体腔,形成穿通伤,导致大出血、骨折。
(4)有害气体中毒
爆炸后的烟雾及有害气体会造成人体中毒。常见的有害气体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
识别有害气体中毒主要有:
①由于某些有害气体对眼、呼吸道强烈的刺激,爆炸后眼、呼吸道有异常感觉;
②急性缺氧、呼吸困难、口唇发绀;
③发生休克或肺水肿早期死亡。
二、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
1.气体类危险化学品爆炸燃烧事故现场处置基本程序
(1)防护
①根据爆炸燃烧气体的毒性及划定的危险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护等级。
②防护等级划分标准,见表5-1。
③防护标准,见表5-2。
(2)询情
①被困人员情况。
②容器储量、燃烧时间、部位、形式、火势范围。
③周边单位、居民、地形等情况。
④消防设施、工艺措施、到场人员处置意见。
(3)侦察
①搜寻被困人员。
②燃烧部位、形式、范围、对毗邻威胁程度等。
③消防设施运行情况。
④生产装置、控制路线、建(构)筑物损坏程度。
⑤确定攻防路线、阵地。
⑥现场及周边污染情况。
(4)警戒
①根据询情、侦察情况确定警戒区域。
②将警戒区域划分为重危区、中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并设立警戒标志,在安全区视情况设立隔离带。
③合理设置出人口,严格控制各区域进出人员、车辆、物资。
(5)救生
①组成救生小组,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现场。
②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所有遇险人员移至安全区域。
③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和现场急救。
④将伤情较重者送医疗急救部门救治。
(6)控险
①冷却燃烧罐(瓶)及与其相邻的容器,重点应是受火势威胁的一面。
②冷却要均匀、不间断。
③冷却尽可能使用固定式水炮、带架水枪、自动摇摆水枪(炮)和遥控移动炮。
④冷却强度应不小于0.2L/(s·m2)。
⑤启用喷淋、泡沫、蒸气等固定或半固定灭火设施。
(7)排险
①外围灭火。
向泄漏点、主火点进攻之前,应将外围火点彻底扑灭。
②堵漏。
a.根据现场泄漏情况,研究制定堵漏方案,并严格按照堵漏方案实施;
b.所有堵漏行动必须采取防爆措施,确保安全;
c.关闭前置阀门,切断泄漏源;
d.根据泄漏对象,对不溶于水的液化气体,可向罐内适量注水,抬高液位,形成水垫层,缓解险情,配合堵漏;
e.堵漏方法,见表5-3。
③输转。
a.利用工艺措施倒罐或排空;
b.转移受火势威胁的瓶(罐)。
④点燃。
当罐内气压减小,火焰自动熄灭,或火焰被冷却水流扑灭,但还有气体扩散且无法实施堵漏,仍能造成危害时,要果断采取措施点燃。
(8)灭火
①灭火条件。
a.周围火点已彻底扑灭;
b.外围火种等危险源已全部控制;
c.着火罐已得到充分冷却;
d.兵力、装备、灭火剂已准备就绪;
e.物料源已被切断,且内部压力明显下降;
f.堵漏准备就绪,并有把握在短时间内完成。
②灭火方法。
a.关阀断气法:关闭阀门,切断气源,自行熄灭。
b.干粉抑制法:视燃烧情况使用车载干粉炮、胶管干粉枪、推车或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灭火。
c.水流切封法:采用多支水枪并排或交叉形成密集水流面,集中对准火焰根部下方射水,同时向火头方向逐渐移动,隔断火焰与空气的接触使火熄灭。
d.泡沫覆盖法:对流淌火喷射泡沫进行覆盖灭火。
e.旁通注入法:将惰性气体等灭火剂在喷口前的管道旁通处注入灭火。
(9)救护
①现场救护。
a.将染毒者迅速撤离现场,转移到上风或侧上风方向空气无污染地区;
b.有条件时立即进行呼吸道及全身防护,防止继续吸人染毒;
c.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并输氧气;
d.立即脱去被污染者的服装,皮肤污染者,用流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冲洗,眼睛污染者,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②使用特效药物治疗。
③对症治疗。
④严重者送医院观察治疗。
(10)洗消
①在危险区与安全区交界处设立洗消站。
②洗消的对象。
a.轻度中毒的人员;
b.重度中毒人员在送医院治疗之前;
c.现场医务人员;
d.消防和其他抢险人员及群众互救人员;
e.抢救及染毒器具。
③使用相应的洗消药剂。
④洗消污水的排放。
洗消污水的排放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检测,以防造成次生灾害。
(11)清理
①用喷雾水、蒸气、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低洼、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气(液)。
②清点人员、车辆及器材。
③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
(12)警示
①进入现场必须正确选择行车路线、停车位置、作战阵地。
②不准盲目灭火,防止引发再次爆炸。
③冷却时严禁向火焰喷射口射水,防止燃烧加剧。
④当贮罐火灾现场出现罐体振颤、啸叫、火焰由黄变白、温度急剧升高等爆炸征兆时,指挥员应果断下达紧急避险命令,参战人员应迅速撤出或隐蔽。
⑤严禁处置人员在泄漏区域内下水道等地下空间顶部、井口处滞留。
⑥严密监视液相流淌、气相扩散情况,防止灾情扩大。
⑦注意风向变换,适时调整部署。
⑧慎重发布灾情和相关新闻。
2.液体类危险化学品爆炸燃烧事故现场处置基本程序
(1)防护
①根据爆炸燃烧液体的毒性及划定的危险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护等级。
②防护等级划分标准,见表5-1。
③防护标准,见表5-4。
(2)询情
①被困人员情况。
②容器储量、燃烧时间、部位、形式、火势范围。
③周边单位、居民、地形等情况。
④消防设施、工艺措施、到场人员处置意见。
(3)侦察
①搜寻被困人员。
②燃烧部位、形式、范围、对毗邻威胁程度等。
③消防设施运行情况。
④生产装置、控制系统、建(构)筑物损坏程度。
⑤确定攻防路线、阵地。
⑥现场及周边污染情况。
(4)警戒
①根据询情、侦察情况确定警戒区域。
②将警戒区域划分为重危区、中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并设立警戒标志,在安全区视情况设立隔离带。
③合理设置出入口,严格控制人员、车辆进出。
(5)救生
①组成救生小组,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危险区域。
②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所有遇险人员移至安全区域。
③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和现场急救。
④将伤情较重者送医疗急救部门救治。
(6)控险
①冷却燃烧罐(桶)及其邻近容器,重点应是受火势威胁的一面。
②冷却要均匀、不间断。
③冷却尽可能利用带架水枪或自动摇摆水枪(炮)。
④冷却强度应不小于0.2L/(s·m2)。
⑤启用喷淋、泡沫、蒸气等固定或半固定消防设施。
⑥用干沙土、水泥粉、煤灰等围堵或导流,防止泄漏物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流散。
(7)排险
①外围灭火。
向泄漏点、主火点进攻之前,应将外围火点彻底扑灭。
②堵漏。
a.根据现场泄漏情况,研究制定堵漏方案,并严格按照堵漏方案实施;
b.所有堵漏行动必须采取防爆措施,确保安全;
c.关闭前置阀门,切断泄漏源;
d.根据泄漏对象,对非溶于水且比水轻的易燃液体,可向罐内适量注水,抬高液位,形成水垫层,缓解险情,配合堵漏;
e.堵漏方法,见表5-3。
③输转。
a.利用工艺措施导流或倒罐;
b.转移受火势威胁的瓶(罐、桶)。
(8)灭火
①灭火条件。
a.外围火点已彻底扑灭,火种等危险源已全部控制;
b.堵漏准备就绪;
c.着火罐(桶)已得到充分冷却;
d.兵力、装备、灭火剂已准备就绪。
②灭火方法。
a.关阀断料法:关阀断料,熄灭火源;
b.泡沫覆盖法:对燃烧罐(桶)和地面流淌火喷射泡沫覆盖灭火;
c.沙土覆盖法:使用干沙土、水泥粉、煤灰、石墨等覆盖灭火;
d.干粉抑制法:视燃烧情况使用车载干粉炮、胶管干粉枪、推车或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灭火。
(9)救护
①现场救护。
a.将染毒者迅速撤离现场,转移到上风或侧上风方向空气无污染地区;
b.有条件时应立即进行呼吸道及全身防护,防止继续吸人染毒;
c.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并输氧气;
d.立即脱去被污染者的服装,皮肤污染者,用流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冲洗,眼睛污染者,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②使用特效药物治疗。
③对症治疗。
④严重者送医院观察治疗。
(10)洗消
①在危险区与安全区交界处设立洗消站。
②洗消的对象。
a.轻度中毒的人员;
b.重度中毒人员在送医院治疗之前;
c.现场医务人员;
d.消防和其他抢险人员及群众互救人员;
e.抢救及染毒器具。
③使用相应的洗消药剂。
④洗消污水的排放。
洗消污水的排放,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检测,以防造成次生灾害。
(11)清理
①少量残液,用干沙土、水泥粉、煤灰、干粉等吸附,收集后作技术处理或视情况倒人空旷地方掩埋。
②大量残液,用防爆泵抽吸或使用无火花盛器收集,集中处理。
③在污染地面洒上中和或洗涤剂浸洗,然后用大量直流水清扫现场,特别是低洼、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液。
④清点人员、车辆及器材。
⑤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
(12)警示
①进入现场必须正确选择行车路线、停车位置、作战阵地。
②严密监视液体流淌情况,防止灾情扩大。
③扑灭流淌火灾时,泡沫覆盖要充分到位,并防止回火或复燃。
④着火贮罐或装置出现爆炸征兆时,参战人员应果断撤离。
⑤注意风向变换,适时调整部署。
⑥慎重发布灾情和相关新闻。
3.固体类危险化学品爆炸燃烧事故现场处置基本程序
(1)防护
①根据爆炸燃烧固体的毒性及划定的危险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护等级。
②防护等级划分标准,见表5-1。
③防护标准,见表5-4。
(2)询情
①被困人员情况。
②燃烧物质、时间、部位、形式、火势范围。
③周边单位、居民、地形、供电等情况。
④单位的消防组织、水源、设施。
⑤工艺措施、到场人员处置意见。
(3)侦察
①搜寻被困人员。
②确定燃烧物质、范围、蔓延方向、火势阶段、对邻近的威胁程度。
③确认设施、建(构)筑物险情。
④确认消防设施运行情况。
⑤确定攻防路线、阵地。
⑥现场及周边污染情况。
(4)警戒
①根据询情、侦察情况确定警戒区域。
②将警戒区域划分为重危区、中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并设立警戒标志,在安全区视情设立隔离带。
③严格控制各区域进出人员、车辆。
(5)救生
①组成救生小组,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现场。
②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所有遇险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
③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和标识。
④将需要救治人员送医疗急救部门救治。
(6)控险
①启用单位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等固定或半固定灭火设施。
②占领水源,铺设干线,设置阵地,有序展开。
(7)输转
转移受火势威胁的桶、箱、瓶、袋等。
(8)灭火
①沙土覆盖法:使用干沙土、水泥粉、煤灰、石墨等覆盖灭火。
②干粉抑制法:使用车载干粉炮(枪)或干粉灭火器灭火。
③泡沫覆盖法:对不与水反应物品,使用泡沫覆盖灭火。
④用水强攻灭疏结合法:对与水反应物品,如保险粉火灾,一般不能用水直接扑救,但在有限空间内(如货运船),桶装堆垛中因固体泄漏引发火灾,在使用干粉、沙土等灭火剂灭火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可直接出水强攻,边灭火,边冷却,边疏散,加快泄漏物反应,直至火灾熄灭。
(9)救护
①现场救护。
a.迅速将遇险者救离危险区域;
b.注意呼吸道(戴防毒面具、面罩或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和皮肤(穿防护服)的防护;
c.对昏迷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挤压,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并输氧气;
d.脱去污染服装,皮肤及眼污染用清水彻底冲洗,对易损伤呼吸道及黏膜的化合物应注意呼吸道是否通畅,防止窒息或阻塞,对消化道服入者应立即催吐。
②对症治疗。
③严重者送医院观察治疗。
(10)洗消
①在危险区与安全区交界处设立洗消站。
②洗消的对象。
a.轻度中毒的人员;
b.重度中毒人员在送医院治疗之前;
c.现场医务人员;
d.消防和其他抢险人员及群众互救人员;
e.抢救及染毒器具。
③使用相应的洗消药剂。
(11)清理
①火场残物,用干沙土、水泥粉、煤灰、干粉等吸附,收集后作技术处理或视情况倒人空旷地方掩埋。
②在污染地面上洒上中和或洗涤剂浸洗,然后用大量直流水清扫现场,特别是低洼、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物。
③清点人员、车辆及器材。
④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
(12)警示
①进入现场必须正确选择行车路线、停车位置、作战阵地。
②对大量泄漏并与水反应的物品火灾,不得使用水、泡沫扑救。
③对粉末状物品火灾,不得使用直流水冲击灭火。
④注意风向变换,适时调整部署。
⑤慎重发布灾情和相关新闻。
4.爆炸事故急救措施
(1)立即组织幸存者自救互救,并向120、110、119报警台呼救
爆炸事故要求刑 事侦察、医疗急救、消防等部门的协同救援。在这些人员到来之前保护现场,维持秩序,初步急救。
(2)爆炸事故伤害的处理步骤
①检查伤员受伤情况,先救命、后治伤。
②迅速设法清除气管内的尘土、沙石,防止发生窒息。神志不清者头侧卧,体质呼吸道通畅。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已发生心脏和肺的损伤时,慎重应用心脏按压技术。
③就地取材,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伤员注意保持脊柱损伤病人的水平位置,以防止因移位而发生截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