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适应性训练-语文.docx

上传人:优****虫 文档编号:10276756 上传时间:2025-05-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适应性训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5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适应性训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八中 2024——2025 学年度(上)高三年级入学适应性训练 语文试题 命题人:尹胜 何方 成昕璘 但晴 审核:尹胜 打印:但晴 校对:何方 成昕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 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在中国科学史上,数学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这是由于,在中国古代,数学 和天文学,医学等学科一样,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数学在古代社会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们以仰视的角度看待数学家的活动,甚至以神话 的方式渲染数学家的技艺,赞颂数学家的成就。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应该起步于对数 的认识和记数方法的形成。在古代中国,数字的产生究竟始于何时,现在无从考证。可 以肯定的是,在传说中的“结绳记事”年代,古人已经有了数的概念,其对应的时期应 该在文明产生之前。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无法找到明确的考古依据,以此确定其具体年代。 在目前已知的古代遗存当中,半坡遗址一些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很可能与数字有关,但 那也只是今天人们的一种猜测。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 已经出现了数字的具体记录,包括从一到十以及百、千、万,最大的数字是三万。从这 些数字中,可以看出古人的记数法——十进位值制。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的发明,是 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大贡献。 与发明十进位值制记数方法相应的是,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 法——筹算。筹算完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算筹作工具的一种数学计算方法。根据《汉 书·律历志》的记载,算筹是一种长六寸、直径一分的小圆竹棍。古人在用算筹表示 1-9 九个数字时,有纵横两种摆法,为减少算筹使用,其中 6-9 这四个数字则以上方摆一个 纵横相反的算筹代替五个算筹。0 这个数字则以空位表示。再用它们依据纵横相间的方式 组合表示一个数:在个位、百位、万位、百万位等摆纵式,在十位、千位、十万位、千 万位等摆横式。在明确了算筹的摆放方法之后,就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利用算筹进行 加减乘除、开平方以及其他的代数计算了。 1 { #{QQABLYAUogCoAJIAABhCAwEoCgMQkBGACQgOAFAMoAIAQQFABAA=}#} - 后来在筹算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珠算。珠算明代时在中国得到了普及,取代了筹算。 筹算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的痕迹直到现在仍然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的“筹划”“统 筹”等词语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历史上筹算的影子。珠算较筹算更为快捷方便,因而使 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快捷的计算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太重要了,正因为如此,国 外曾有人把算盘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珠算的影响及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十进位值制的记数方法、以算筹作工具的数字计算方法,这些是先秦时期中国人在 数学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而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则要等到汉朝,是以《九章算 术》的出现为标志的。《九章算术》的确切作者已很难考,它大概完成于汉代,是在《算 数书》《周髀算经》这些数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长时期、多人整理,最终得以成书的。 它集秦汉数学之大成,内容多,题材广,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朝之后,进入三国时期,这个历史时期古代数学发展的一件重要事情是刘徽为《九 章算术》作注。《九章算术》虽然重要,但《九章算术》是以问题集的形式编写成书的。 全书共收集了 246 个数学问题,内容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并一一给出了答 案。它的基本形式是提出问题,给出答案,中间的解答过程却被忽略了。刘徽的注正是 针对《九章算术》的这一不足,对寓于全书的各种算法中的数学理论作详尽阐释。他的 阐释精辟严谨,影响深远。经过刘徽的注释,《九章算术》才在数学史上真正立了起来, 成为可与《几何原本》相媲美的数学经典著作。在世界数学史上,《几何原本》是以演 绎为特征的公理化体系的典范,《九章算术》则是以计算见长的算法体系的代表,如同 《几何原本》对西方数学的影响一样,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九章算术》一直是 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徽的注不但弥补了《九章算术》缺乏中间环节的不足,对原书的方法、所涉公式 和定理进行解释和推导,更有许多自己的发明。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提 出“割圆术”理论。在刘徽的时代,一般人所采用的圆周率是“周三径一”。刘徽指出, “ 周三径一”不是圆周率,它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用这个比值计算 出的圆面积,并非真正的圆面积。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圆面积计算公式是“半周半径相乘”, 半径是直线,理论上可以准确测得,这样,要求得准确的圆面积,就得知道准确的圆周 长,但圆周是曲线,无法直接测量,于是人们用圆内接六边形周长来代替圆周,可是这 样又带来了误差。那么,如何才能化曲为直呢?刘徽提出:当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 增加的时候,多边形的周长就会无限逼近圆周长,这时就可以用多边形周长代替圆周长 进行圆面积的计算。刘徽提出的这种方法就是“割圆术”。 刘徽把自己的设想付诸实施,用割圆术具体推算了圆周率π值。他从圆内接正六边 形算起,令其边数逐次加倍,相继算出圆内接正十二边形、二十四边形、四十八边形、 2 { #{QQABLYAUogCoAJIAABhCAwEoCgMQkBGACQgOAFAMoAIAQQFABAA=}#} 九十六边形每边的长,还求出了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的面积,这相当于求得π=3.141024。 他在实际计算中,采用的是π=3.14。非但如此,为了验证这一结果,他还继续求得圆内 接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的面积,得到了更精确的圆周率值π=3.1416。刘徽得出的圆周率 值在当时的世界上是非常先进的,但他的功绩并非仅在于此。他的理论中蕴含着极限概 念和直曲转化思想,这种思想是后世微积分理论的先导。他为圆周率的计算找到了科学 的方法,后人只要沿着他的方法继续做下去,就能得到越来越精密的圆周率值。 (摘编自关增建《传统数学的发展》) 1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人一直重视数学,在文明产生以前就有数的概念,只是无从考证数字产生的 具体时间。 B. 完成于春秋战国的筹算虽被明代普及的珠算取代,但筹算的旧痕在后世日常词语中 仍可以看到。 C.古代中国人发明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与快捷的计算工具算盘都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 巨大贡献。 D. 古人虽在春秋战国就发明了算筹,但直到三国刘徽为《九章算术》作注才让数学史 真正立起来。 2 .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半坡遗址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可能与数字有关,商代殷墟甲骨文已出现数字的具体记 录。 B. 从筹算到珠算,是从记数方法到计算方法的飞跃,使计算更为快捷,使用范围更加 广泛。 C. 《几何原本》属于以演绎为特征的公理化体系,而《九章算术》属于以计算见长的 算法体系。 D. 《九章算术》按问题集形式编写,虽然忽略了解答过程,但仍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重 大发展。 3 4 . 下列四种算筹摆法,表示 1861 这个数字的一项是( ) A. C. B. D. . 为什么说《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请简要说明。(4 分) 3 { #{QQABLYAUogCoAJIAABhCAwEoCgMQkBGACQgOAFAMoAIAQQFABAA=}#} 5 . 刘徽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提出“割圆术”理论,这一过程蕴含着怎样的科学精神?请结 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语文短简 汪曾祺 普通而又独特的语言 鲁迅的《高老夫子》中高尔础说:“女学堂越来越不像话,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着 和他们酱在一起。”(手边无鲁迅集,所引或有出入)“酱”字甚妙。如果用北京话说 “ 犯不着和他们一块掺和”,味道就差多了。沈从文的小说,写一个水手,没有钱,不 能参加赌博,就“镶”在一边看别人打牌。“镶”字甚妙。如果说是“靠”在一边,“挤” 在一边,就失去原来的味道。“酱”字、“镶”字,大概本是口语,绍兴人(鲁迅是绍 兴人)、凤凰人(沈从文是湘西凤凰人),大概平常就是这样说的,但是在文学作品里 没有人这样用过。 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写伐木,有句云“大树缓慢地,庄重地倒下了”。“庄重”不仅 写出了树的神态,而且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深沉、广阔的感慨。 阿城的小说里写“老鹰在天上移来移去”,这非常准确。老鹰在高空,是看不出翅 膀搏动的,看不出鹰在“飞”,只是“移来移去”。同时,这写出了被流放在绝域的知 青的寂寞的心情。 我曾经在一个果园劳动,每天下工,天已昏暗,总有一列火车从我们的果园的“树 墙子”外面驰过,车窗的灯光映在树墙子上,我一直想写下这个印象。有一天,终于抓 住了: 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树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 追赶着…… “ 追赶着”,我自以为写得很准确。这是我长期观察、思索,才捕捉到的印象。 好的语言,都不是奇离古怪的语言,不是鲁迅所说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都只是平常普通的语言,只是在平常语中注入新意,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 无”的“未经人道语”。 平常而又独到的语言,来自长期的观察、思索、捉摸。 4 { #{QQABLYAUogCoAJIAABhCAwEoCgMQkBGACQgOAFAMoAIAQQFABAA=}#} 读诗不可抬杠 苏东坡《惠崇小景》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名句,但当时就有人说:“鸭 先知,鹅不能先知耶?”这是抬杠。 林和靖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千古名句。宋代就有人 问苏东坡,这两句写桃、杏亦可,为什么就一定写的是梅花?东坡笑曰:“此写桃杏诚 亦可,但恐桃杏不敢当耳!” 有人对“红杏枝头春意闹”有意见,说:“杏花没有声音,‘闹’什么?”“满宫 明月梨花白”,有人说:“梨花本来是白的,说它干什么?” ① 跟这样的人没法谈诗。但是,他可以当副部长。 想象 闻宋代画院取录画师,常出一些画题,以试画师的想象力。有些画题是很不好画的。 如“踏花归去马蹄香”,“香”怎么画得出?画师都束手。有一画师很聪明,画出来了。 他画了一个人骑了马,两只蝴蝶追随着马蹄飞。“深山藏古寺”,难的是一个“藏”字, 藏就看不见了,看不见,又要让人知道有一座古寺在深山里藏着。许多画师的画都是在 深山密林中露一角檐牙,都未被录取。有一个画师不画寺,画了一个小和尚到山下溪边 挑水。和尚来挑水,则山中必有寺矣。有一幅画画昨夜宫人饮酒闲话。这是“昨夜”的 事,怎么画?②这位画师画了一角宫门,一大早,一个宫女端着筐箩出来倒果壳,荔枝 壳、桂圆壳、栗子壳、鸭脚(银杏)壳……这样,宫人们昨夜的豪华而闲适的生活可以想见。 老舍先生曾点题请齐白石画四幅屏条,有一条求画查慎行的一句诗“蛙声十里出山 泉”,这很难画。“蛙声”,还要从十里外的山泉中出来。齐老人在画幅两侧用浓墨画 了直立的石头,用淡墨画了一道曲曲弯弯的山泉,在泉水下边画了七八只摆尾游动的蝌 蚪。真是亏他想得出! 艺术,必须有想象,画画是这样,写文章也是这样。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节选自《塔上随笔》) 文本二: 早春(习作) 汪曾祺 彩旗 当风的彩旗。 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 5 { #{QQABLYAUogCoAJIAABhCAwEoCgMQkBGACQgOAFAMoAIAQQFABAA=}#} 早春 ( ③新绿是朦胧的,漂浮在树杪。 完全不像是叶子……) 远树绿色的呼吸。 黄昏 青灰色的黄昏, 下班的时候。 暗绿的道旁的柏树, 银红的骑车女郎的帽子。 橘黄色的电车灯。 忽然路灯亮了, (像是轻轻地拍了拍手……) 空气里扩散着早春的湿润。 火车 火车开过来了。 鲜洁,明亮,刷洗得清清爽爽,好像闻得到车厢里甘凉的空气。 这是餐车,窗纱整齐的挽着,每一个窗口放着一盆鲜花。 火车是空的。火车正在进站,去接纳去往各地的旅客。 火车开过去了,突突突突,突突突…… 火车喷出来的气是灰蓝色的,蓝得那样深,简直走不过一个人去;但是,很快在它 经过你面前的时候,④它映出早已是眼睛看不出来的夕阳的余光,变成极其柔和的浅红 色;终于撕成一片白色的碎片,正像正常的蒸汽的颜色,翻卷着,疾速地消失在高空。 于是,天色暗下来了。 6 .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第一则以鲁迅将口语入文为例,说明好的语言无需创新,并非离奇古怪的, 平常普通的语言就是最好的。 B. 文本一第三则中,画师画“踏花归去马蹄香”和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都实 现了感官跨越,触发艺术想象。 C. 文本二“黄昏”一节通过“青灰”“暗绿”“银红”“橘黄”等不同颜色的组合, 构建了一幅生动可感的早春图景。 6 { #{QQABLYAUogCoAJIAABhCAwEoCgMQkBGACQgOAFAMoAIAQQFABAA=}#} D. 文本二“火车”一节对火车开来又开去的描述,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淋漓尽致,牵引着读者的心弦。 7 .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处语句表达了作者对读诗态度的看法,批评了读诗抬杠的人,充满了调侃和嘲 讽的意味。 B. 第②处语句展示了想象如何帮助我们填补时间的空白,读者可以直观的看到宫人们 昨夜的豪华闲适。 C. 第③处语句中“朦胧”一词把新绿的美描写得亦真亦幻,新奇而梦幻,天真而烂漫, 极具新意。 D. 第④处语句展现了火车经过时气流的变化,赋予了这一过程以视觉上的美感,画面 生动立体。 8 9 . 有人评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平淡而有味”,请结合文本一分析这一评价。(4 分) . 以文本二“彩旗”这节小诗为例,分析文本一中作者展现的文艺理念在创作中的实践。 (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 书》曰:“临下以简,御众以宽。”此百世不易之道也。昔汉高帝约法三章,萧 何定律九篇而已。至于文、景,刑措不用。历魏至晋,条目滋章,民无所措.手足。唐及 五代止用律令,国初加以注疏,情文备矣。今《编敕》续降,动若牛毛,人之耳目所不 能周,思虑所不能照,而法病矣。臣愚谓当孰议而少宽之。 今御史六察,专务钩考簿书,责发细微,自三公九卿,救过不暇。夫详于小,必略 于大,其文密者,其实必疏。故近岁以来,水旱盗贼,四民流亡,边鄙不宁,皆不以责 宰相,而尚书诸曹,文牍繁重,穷日之力,书纸尾不暇,此皆苛察之过也,不可以不变。 《 易》曰:“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先王之理财也,必继之以正辞,其辞正则其 取之也义。三代之君,食租衣税而已,是以辞正而民服。自汉以来,盐铁酒茗之禁,贷 榷易之利,皆心知其非而冒行之,故辞曲而民为盗。今欲严刑妄赏以去盗,不若捐利以 . . . 予民,衣食足而盗贼自止。 夫兴利以聚财者,人臣之利也,非社稷之福。省费以养财者,社稷之福也,非人臣 7 { #{QQABLYAUogCoAJIAABhCAwEoCgMQkBGACQgOAFAMoAIAQQFABAA=}#} 之利。何以言之?民者国之本,而刑者民之贼。兴利以聚财,必先烦刑以贼民,国本摇 矣。而言利之臣,先受其赏,近岁宫室城池之投,南蛮、西夏之师,车服器械之资,略 计其费,不下五千万缗,求其所补,卒亦安在?若以此积粮,则沿边皆有九年之蓄,西 夷北边,望而不敢近矣。赵充国有言:“湟中谷斛八钱。吾谓籴三百万斛,羌人不敢动 矣。”不待烦刑贼民,而边鄙以安。然为人臣之计,则无功可赏。人主不察乃以社稷之 深忧而徇人臣之私计岂不过甚矣哉? (选自苏轼《刑政》,有删改) 材料二: 荀子曰:“挈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 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 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如是,则敌国轻之, 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齐湣、薛公是也。故用强齐,非以修礼 义也,绵绵常以结引驰外为务。故强,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诎秦,北足以败燕,中足以 举宋。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是无他故焉,唯其 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 (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有删改) 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人主 A 不察 B 乃以社稷之深 C 忧 D 而徇 E 人臣之私 F 计 G 岂不过 H 甚矣哉?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 1 1 1 ) A. “措”,指放置,和《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中的“错”词义相同。 B. “榷易”,指专卖,朝廷当时实行盐、铁、酒、茶专卖制度,严令禁止民间私下买卖。 C. “捐”,意思是舍弃、抛弃,和成语“秋扇见捐”“细大不捐”中的“捐”词义不同。 D. “与”,指结交、亲附,和《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中的“与”词义相同。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对前朝及宋初律法多有称赏,只对当时多如牛毛的律法颇有微词,并不认可。 B. 苏轼引用赵充国的话来说明无须兴利以聚财,积粮即可安边境这一主张的正确性。 C. 荀子认为国君若以欺诈手段对待人民和他国,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手段来对付国君。 D. 齐以权谋治国,国势强大,足以称霸诸侯;当诸侯联兵时就不堪一击,身死国灭。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 ( 1)夫详于小,必略于大,其文密者,其实必疏。 2)挈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 8 { #{QQABLYAUogCoAJIAABhCAwEoCgMQkBGACQgOAFAMoAIAQQFABAA=}#} 1 4. 请比较文中苏轼和荀子治国理政观点的异同。(3 分) ( 二)古代诗词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 15~16 题。 任所寄乡关故旧① 周敦颐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注】①清张伯行《周濂溪集》:“先生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复任永州通判,仲章侄至 任归,有诗与之云。” 书端州郡斋壁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1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周诗颔联说自己经常吃的是粗茶淡饭,但如果有香甜美酒也不会因厌恶而停杯。 B.周诗颈联说自己虽“事冗”却不知疲惫,传达出诗人为官尽心竭力,问心无愧。 C.包诗比喻通俗贴切,如“秀干”“精钢”“鼠雀”“兔狐”等,生动具有感染力。 D.包诗就为官的道德问题发表看法,体现了宋代“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6.两首诗都谈到对为官的看法,比较二人为官处世之道的异同。请结合诗句分析。(6 1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1)周邦彦《苏幕遮》中,“ , ”两句,以鸟的鸣叫渲染 了环境的美好。 (2)《登泰山记》中,姚鼐与泰安知府坐日观亭待日出时,遭遇“ ”, 在太阳升起前,他们看到“ ”,不一会就变成五光十色的彩霞。 9 { #{QQABLYAUogCoAJIAABhCAwEoCgMQkBGACQgOAFAMoAIAQQFABAA=}#} ( 3)古人喜欢用“啸”抒发情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和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 ”都有体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费孝通先生的内心世界是存有一份家国情怀的。这种情怀,既跟他成长的那个时代 ,也跟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地位的变化紧密相连。 ① 在其晚年,他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理论。这一理论论述至今仍 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中理论构建方面一块重要和不可撼动的基石。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 包括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种研究,仍然离不开费孝 通所提出的颇具包容性的“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这个出发点。 他关注到了中国那种独特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方式,也注意到生育制度中那种代 际关系的反哺模式,是以年长一辈对年轻一辈 ② 的关怀为前提,关怀其物质和 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等年轻的一代成长起来时,便得到一种反哺式的养老。费孝通 所有乡村研究的课题,都未曾真正脱离中国人的家观念,而将其作为全部问题思考的出 发点。 费孝通的学术思想观念最终实现了一种一体性涵盖并包容多样性的家国认同。换言 之,对于中国文化之中,传统儒家观念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观念, 与费孝通提出的首次以家为核心的“差序格局”的一层一层向外扩展或推开去,就有了 ③ 的默契。 1 1 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找出并进行修改。(3 分) ( ( ( 1)第一处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处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处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3 题。 1 0 { #{QQABLYAUogCoAJIAABhCAwEoCgMQkBGACQgOAFAMoAIAQQFABAA=}#} 我时常怀想起这样一个场景:我从屋里出来,穿过杂草拥围的沙石小路,走向院 门……我好像去给一个人开门,我不知道来找我的人是谁。我不理解自己为什么牢牢 记住了这个场景,每当想起它,都会有种依依不舍、说不出滋味的感觉。后来,有事 无事,我都喜欢让这个情节浮现在脑海里,我知道这种回味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享受。 我从屋门出来,走向院门……两道门之间的这段距离,是我一直不愿走完,在心中一 直没让它走完的一段路程。 多少年后我才想明白:这是一段家里的路。它不同于我以后走在世界任何一个地 方。我趿拉着鞋、斜披着衣服,或许刚从午睡中醒来,迷迷糊糊,听到敲门声,屋门 和院门间有一段距离,我得走一阵子才能过去。在很长一段年月中,我拥有这样的两 道门。我从一道门出来,走向另一道门——用一根歪木棍牢牢顶住的院门。我要去打 开它,看看是谁,为什么事来找我。我走得轻松自在,不像是赶路,只是在家园里的 一次散步。一出院门,就是外面了。马路一直在院门外的荒野上横躺着,多少年后, 我就是从这道门出去,踏上满是烫土的马路,变成一个四处奔波的路人。 . . 2 1.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如果改写成“我后来有事无事都喜欢在脑海里浮现这个情节”,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 分) 2 2 2.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省略号不能换成句号,请说明理由。(3 分) 3.下列句子中的“就是”和文中加点的“就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风里来雨里去,他就是这样艰难地撑起了这个家。 B. 今日为了工作,就是熬夜,也无怨言。 )(3 分) C. 这几天天气不好,不是刮风,就是下雨。 D. 我看大家都来了,就是小林还没有来。 四、写作(60 分)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势”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有:①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②自 2 “ 然界的现象或形势;③政治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习主席多次谈 到干事创业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正 确的认识“势”,灵活的把握“势”。 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1 { #{QQABLYAUogCoAJIAABhCAwEoCgMQkBGACQgOAFAMoAIAQQFABAA=}#} - 重庆市第八中学 2024—2025 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入学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答案 1 2 3 4 . A . B . D . ①《九章算术》集秦汉数学之大成,内容多,题材广。②它在《算数书》《周髀算经》 等数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长时期、多人整理而成。③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 的形成,对后世影响深远。 5 . ①勇于质疑:刘徽指出“周三径一”不是圆周率,对当时普遍采用的圆周率提出质疑。 创新精神:他提出“割圆术”理论,以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来逼近圆周长,从 ② 而计算圆面积,这种方法是一种创新。③实践精神:刘徽不仅提出理论,还将其付诸实 践,通过具体推算验证了圆周率的值。④科学精神:他的理论中蕴含着极限概念和直曲转 化思想,为圆周率的计算找到了科学方法,对后世微积分理论有先导作用。 6 7 8 . A . B . ①语言平常普通:如“好的语言,都不是奇离古怪的语言,都只是平常普通的语言”,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观点。②语言有味:如“‘酱’字甚妙”“‘镶’字甚妙”“‘庄 重’不仅写出了树的神态,而且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深沉、广阔的感慨”等,通过对具体 字词的分析,展现语言的精妙之处。 9 . ①“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语言平常普通,用简洁的文字描绘出彩旗在 风中的状态。②“被缚住的波浪”这一表述,将彩旗与波浪联系起来,赋予彩旗以动态 感,想象奇特,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未经人道语”,体现了作者的文 艺理念。 1 1 1 1 0. A D G 1. A 2. A 3. (1)在小的方面详细,在大的方面必然简略,那些条文周密的,其实质一定粗略。 ( 2)领导国家来追求功利,不致力于伸张道义,完善信用,唯利是图。 1 4. 相同点:都认为治国不应追求功利,而应重视道义。 不同点:苏轼认为治国应减少严刑峻法,舍弃利益给予百姓,以养财安民;荀子认为治国 应修正内在,不以欺诈手段对待人民和他国,否则国家会危亡。 1 1 5. A 6. 相同点:①两人都认为为官要清廉。周诗中“官清赢得梦魂安”,包诗中“清心为治 本”都表达了这一观点。②两人都重视道德修养。周诗中“宦情不改旧儒酸”体现了他坚 守儒家的道德准则;包诗中“直道是身谋”“毋贻来者羞”表明他以正直的道德作为立身之 本,不做让后人羞耻的事。 不同点:周敦颐更强调为官要尽心尽责,问心无愧,他“事冗不知筋力倦”,即使事务繁杂 也不知疲倦。包拯更强调为官要刚正不阿,他以“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为喻,表明 自己要像秀干、精钢一样坚守正直的品质。 1 7.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 ( 2)大风扬积雪击面 极天云一线异色 3)登东皋以舒啸 以当南日,珊珊可爱;偃仰啸歌 1 1 8. 息息相关 无微不至 异曲同工 9. (1)“论述”改为“论述的”。 ( 2)“包括”前面加上“对”。 ( 3)“种种研究”改为“研究的种种”。 2 0. ①中国文化中有传统儒家观念。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观念里 的家国观念。③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④“差序格局”是以家为核心一层一层向外扩 展或推开去的。 2 1. 原句更强调“我”对这个情节的主动回味和享受的情感,“让这个情节浮现在脑海里” 突出了“我”的主观能动性;改句则较为平淡地叙述了“我”在脑海里浮现这个情节的事 实,情感表达不如原句强烈。 2 2. 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让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我”在这段路 程中的轻松自在,以及对家园的眷恋之情;而句号则表示句子的结束,语气过于绝对,无 法达到原句的表达效果。 2 3. A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