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 三 语 文
考生注意:
1
2
3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
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
.本卷命题范图: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①
高温是夏季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日最高气温超过 35℃时即可定义为高温天气,而连续多日的高温则构成高
温热浪。在过去的两年中,我国都度过了热浪袭人的夏季,如 2022 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为 1961 年以来历史
同期最高点,2023 年夏季次之。
更需注意的是,2023 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发布于 6 月 22 日 18 时,2022 年则是在 6 月 17 日 18 时。2024 年
的高温橙色预警,比前些年来得更早,甚至更加猛烈。
②
极端高温天气不仅出现在我国,其他地方的高温同样来得更早更强,这几乎波及到北半球所有地区。
今年 6 月初,美国西南部多州最高气温超过 38℃,美国亚利桑那州首府凤凰城 6 日最高气温达 45℃,内华
达州拉斯维加斯 7 日最高温达 48.3℃,均创历史纪录,且高温出现时间比往年早约两周。
极端高温不但直接危及人体健康,还会加剧干旱、引发山火,给农业生产和城市供电系统带来冲击,严重
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正常运行。
5
月下旬,巴基斯坦许多城市面临热浪天气,一些地方的气温接近 50℃,该国采取紧急措施,一半学生停
课-周以减轻热浪的影响。
3
极端高温频发,特殊天气形势的影响是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高温天气多与大气高压系统密切相关。当强大的高压系统滞留时,会形成持续性晴好天气,使得
高温持续,常见的高压系统为副热带高压和中纬度西风带上的阻塞高压。例如,今年 5 月下旬至 6 月初,强大
的副热带高压系统笼罩了印度次大陆,也影响到了东南亚。
【高三开学考·语文 第 1 页(共 8 页)】
④
每一次极端高温虽有其特定的天气条件,但世界范围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出现,很明显地构成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
势。
据联合国防灾减灾署的报告,20 年间全球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数量同比增加 232%。2024 年 3 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
了《2023 年全球气候状况》,近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 1.45℃。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这三种主要温
室气体的浓度还在不同程度地持续攀升,二氧化碳的浓度水平比工业化前水平高 50%,这一增幅在人类过去数百万年历
史中绝无仅有。我们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全球变暖进程中,没有最热,只有更热。
尽管各国加紧协同气候行动,但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行动迟缓,使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还处于历史最高位,未来数
十年持续升温已成定局,全球将普遍见证高温 40℃的夏天。
(摘编自魏科《是时候准备好应对一个 40℃极端高温的世界了》)
材料二:
2
021 年以来,中美两国通过气候特使渠道恢复对话交流,相继签署了 3 份达成共识的文件。2024 年 1 月,双方正
式启动中美“21 世纪 20 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5 月 8 日至 9 日,两国相关政府部门在华盛顿召开工作组会议,
努力开启两国在能源转型、甲烷、循环经济和地方合作等领域新一轮务实合作。经过面对面会谈,双方对彼此气候政策
行动进展和困难挑战有了更深入了解,一致问意以两国元首共识为指引,继续努力推动双边气候合作取得务实成果。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各国命运与共,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地缘冲突加
剧,全球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有些国家抱椅功利主义与零和博弈思维,打着应对气候变化或“去风险”幌子采取保护主
义和单边措施,对全球绿色低碳转型造成巨大障碍,破坏了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互信和能力。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
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指出:“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如果抱着功利主义的思维,希望多占点便宜、少承担点责任,
最终将是损人不利己。”应当认识到,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必然出现相关技术、产业、贸易、金融、标准等各
方面的国际竞争,但只有公平健康的竞争,才有利于各国产业的长期发展,有利于各国在竞争中找到合作机遇,以最高
效的方式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目标。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承诺和行动将对发达国家产生示范效应,
国际社会期望美国能够保持气候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切实落实自身义务和承诺。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通过
自身努力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快速发展。国际可再生能源暑报告指出,过去 10 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
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 60%和 80%,这应归功于中国政策的导向和科技的创新。
中美两国撰手应对气候变化,既符合两国及两国人民共同利益,也符合国际社会普遍期待,对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期待美方与中方一同展现大国担当,共同维护多边主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
《
巴黎协定》,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刘振民《展现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今年北半球许多地区的最高气温已远超“高温天气”的标准,表明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范围十分广泛。
B.2023 年三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相较于工业化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且目前暂未出现下降态势。
C.自 2021 年起,中美两国在与气候相关的多个领域展开了合作,同时两国之间在各个方面也存在着竞争。
D.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离不开美国的示范效应和中国的巨大贡献。
【高三开学考·语文 第 2 页(共 8 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我国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和极端高温天气到来的时间逐年提前,可见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判断标准。
B.由目前情况推测,如果不加强干预,未来数上年,40℃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将会在全球普遍出现。
C.从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言可知,我国反对气候治理方面的功利主义与零和博弈思维。
D.材料二提出,美国应切实承担责任与义务,与中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共同助力全球气候治理。
.下列行为,符合材料二中的“大国担当”的一项是(3 分)
3
(
)
A.中国持续调整政策,控制可再生能源设备成本,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B.中国积极参与多个地区的和平斡旋,为解决地区冲突作出了努力。
C.中国投身于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民生。
D.中国着力搭建文明互鉴桥梁,促进不同文明实现包容共存、交流互鉴。
4
.请为材料一的四个部分分别拟写一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答:①
③
②
④
5
.为了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社会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怎样从政策和行动方面作出努力? 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
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火
镰
李 锐
插队的时候,知青和农民一样出工,一天三晌,从天亮干到天黑。天刚亮干到九点左右,回村吃饭,叫早昫。吃
①
完早饭,接着再干,干到午后一两点,再回村吃饭,这叫午晌。午饭之后再下地,干到天黑回村,叫晚晌。每晌的中间要
小憩片刻,叫歇晌。歌晌就是男人扎堆抽烟,女人扎堆聊天。勤谨的主妇和小女子们,也有人趁这工夫给自家猪羊割草,
或是到坡上拾点干柴。
②
我们邸家河的老汉们都抽自制的叶子烟,很少抽烟卷,他们把花钱买来的烟卷叫洋烟,觉得抽洋烟太贵,还不过
瘾。所谓叶子烟是用自己种的烟叶,再加上一些山上采来的土拉叶,晒干,揉碎,轻妙。炒烟的时候还要加一点自己种、
自己轧的胡麻油和油渣。加了胡麻油和油渣,叶子烟就绵软了,烟味也柔和了,不再是干树叶子,老汉们说油渣提味,
香。可在旁人闻着是一股脚汗臭。
③
老汉们抽烟围成一圈,用火柴,点一个烟锅。而后,和下一个烟锅两两相对,一个吹,一个吸,就点着了两个。
依此类推,再吹,再吸。所有的烟锅就都点着了。等抽了一锅烟,就把自己的鞋脱下来,把烟锅里的一整团烟灰轻轻磕到
鞋壳里。随即,麻利地把烫手的铜烟锅伸进牛皮烟袋里掏几下,按一下。端起鞋,把烟锅压在那团余火尚存的烟灰上,猛
吸两口,一锅新装的烟叶就又点着了。动作轻快、熟练、老到。用这个老法子,一堆老汉歇一晌,抽足一顿烟,只用一根
火柴。 省。
④
白白的日头在天上晒着。黄土地上半躺半卧的老汉们过足了烟瘾,伸伸酸疼的老胳膊老腿,接着再动弹,再干下
半晌。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从小到老,从老到死,子子孙孙,永辈子没有尽头。在沟壑纵横、干旱贫瘠的黄土
高三开学考·语文 第 3 页(共 8 页)】
【
高原上,所谓历史这两个字,就是有人叫高梁红了几千次,叫谷子黄了几千次。
⑤可这样平静的日子突然被打断了。
⑥插队第一年的夏天,接上级通知,各个生产队的基干民兵,带上工具、口粮,到黑龙关集中。老汉们说,邸家
河真的打仗还是在几十年前。当时驻守黑龙关的是日本兵。日本兵说他们的两个侦探在我们这一带失踪,说是被中国
军队抓走了。于是日本兵带着迫击跑、机关枪、三八火益,发兵扫荡。人还没到,就先从山头上放炮轰炸,吓得村民
们四下逃窜。黑蛋家瞎了眼的爷爷走不了,叫日本兵用玉米秆堵住窑洞口,活活烧死。闰月子的大伯因为舍不得一口
大铁锅,已经逃到山里,又偷跑回来背锅,叫日本兵一个跪射,打死在大石头地的地头上。杀人放火不算,还把乡亲
们牵不走的黄牛放倒在场院上,嫌杀牛麻烦,活活只砍了牛腿带走,留下没有腿的黄牛在炀院上哞哞地惨叫。耶家河
一带的老百姓,从古至今没有经历过这么惨烈的屠杀和祸害……几十年后,乡亲们提起来还是恨得咬牙切齿,日本兵
可是心狠,可是一群活畜生!
⑦
黑龙关的仗没干起来,可苦头却先到了。一连三个多月不见邮递员到来,报纸信件一概全无。接着,供销社里
的盐断货了,煤油断货了,香烟、火柴也断货了。货断了,庄稼照长不误。还得出工,还得锄地,还是一天三晌。到
歇晌的时候,老汉们还是得掏出烟袋抽烟。但是,不用火柴了。现在谁家就是有火柴,也舍不得用了,得留着,谁知
道还妥苦多少日子? 老汉们事先堆好一小堆毛毛柴,而后变戏法一样,掏出压箱底的老物件:火馋。从牛皮囊里拿出
一小块黑色扁圆的长条火石,一片两三寸长月牙形的熟铁板。再从皮囊里捏出一小撮山棉花,把捏成卷的山棉花绒紧
贴在火石边上。而后,用铁板凹陷的一侧,对着火石猛地一打,就有火星迸溅出来。接连划打几下,迸溅到山棉花绒
上的火星,引出一股青烟。赶紧轻轻地吹,青烟里就有了一团火星。把这团冒烟的山棉花,小心翼翼放进毛毛柴的空
当里,再吹,毛毛柴也开始胃烟。随后,一朵火花从毛毛柴的青烟里冒出来,等火烧大一点,再加进掇断的细树枝。
一小堆篝火,就旺实地在地头上烧起来。有这堆火,想抽多少烟,就抽多少烟。每到这时候,老汉们总要带着几分自
夸叙旧,当初我把这老管生收到柜里,娃们不解事,非要让撇了,说是现在都用洋火了,谁还要这烂营生! 随着满
口的喷云吐雾,是加倍的自豪:这下看见了吧? 这回解下了吧? 没有这火镰,你上哪儿找火去? 没有火,你连做饭、
抽烟、点灯,都没个法儿! 没有火,你就没法儿活人!
⑧
一边过烟瘾,老汉们又提起一个和打仗有关的笑话。说是河底那边有户人家,为了躲日本兵,全家都跑到老远
老远的深山里,连牛羊鸡狗、口粮、种子,种地的家伙,锄、犁、铣、镢都带上。最后带上最重要的,带了整整一毛
褪的成盐。而后,开荒种地,砍柴做饭,一扎就是十来年。最后,等到一毛链的成盐全吃完了,实在是没法子了。只
好赶了头毛驴,下山来看看。进了河底镇的杂货店,还没买盐,东看看,西看看,压低口气小心问了一句,掌柜的,
日本人、日本兵走了没?店里的一伙人,先是一愣,接下来哄堂大笑,你个愁憨,现在都搞土改啦! 你才问日本人走
了没有? 你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你个憨憨呀,真能把人肠子笑断喽……日本人走了没……没走,等着你给交粮纳税
呐……老汉们笑。我们也笑。这个笑话听了很多遍,大家还是都笑。我猜,这家人逃难的时候,除了口粮,犁锄和成
盐,肯定还带上了火镍。就像老汉们说过的,要是没有个火种,咋活人呢?
⑨
没有了壮劳力的谷子地里,有点空荡荡的。白白的日头,在也是空荡荡的天上照着。好像古往今来,日子一直
就是这么过的。
2
022 年 10 月 22 日
壬寅年九月廿七,于京郊
(有删改)
【
高三开学考·语文 第 4 页(共 8 页)】
文本二:
这个栏目从 2022 年 8 月在北京举行的“田野志:书写美丽中国”论坛即已启动,论坛发起者曾发出邀约:
我们常说“正在消失”,正在消失的“故乡”“工厂”“乡村”等,那么除了小资的、乡愁式的抒情姿态,我们还能
志样讲述田野? 回到文学与史学还不分家的年代,那时候我们关于世界的认知是圆形的,我们关于知识的使用还没那么功
利,那么画地为牢。《十月》想邀请作家,像司马迁修“八书”、班固修志那样,为我们时代的田野留下一份特殊的文字
记录,它们应该是类似于文学感受、地方知识、档案、生命体验混在一起的全文本实验。
……
“
田野志”第一辑主题为“器物”。器物最早当是尊、葬之类的祭器,我们关心的“器物”则由庙堂之上回到朴素的
人间大地,它是历史现场,更是个人记忆的现场,亦即我们所谓的“田野”,
(节选自《十月》2023 年第 1 期,何平《中国器物——主持人语》,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开头详细介绍当地农民的作息情况,然后用较多的文字写邸家河的男人抽烟,叙述节奏舒缓平和。
B.第⑤段一句话独立成段,使故事情节发生陡转,表明叙事氛围即将发生变化,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C.结尾“白白的日头”与第④段前后呼应,共同展现农民在神秘而具有巨大力量的自然面前无能为力。
D.本文将当下、知背插队、抗日战争交织在一起,使火镰的背景更具深度和广度,丰富了器物的意蕴。
.文本一第⑦段主要反映物质困乏时代的生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7
(
)
A.“不见邮递员到来”是邸家河地区受到封锁与外界断绝联系的开端,之后便是各种货物中断了供应。
B.标题中的“火镰”在本段首次出现,它不仅是取火的工具,还象征着人类智慧和生存最基本的需求。
C.在特殊时期,老汉们通过火镰抽上了烟,话语中透露出对年轻··代瞧不上这种物件的不解与无奈。
D.该段多次使用排比句式,意在强调物资的困乏对邸家河居民生产和生活方面的严重影响。
8
9
.文本一第⑧段是老汉们提起的与打仗有关的笑话,作者为何没有将其安排在描述打仗场景的第⑥段之后? 请简要分析。
(4 分)
答:
.文本一刊登于《十月》2023 年第 1 期“田野志”专栏。请简要分析它为什么能入选这一专栏。(6 分)
答:
:、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安整王)二十年,秦国邯郸,信陵君无忌矫夺将军晋鄙兵以救赵,赵得全。无忌因留赵。
三十年,无忌归魏,率五国兵攻秦,败之河外,走蒙骜①。魏太子增质于秦,秦怒,欲囚魏太子增。或为增谓秦王孙
喜固谓魏相曰:‘请以魏疾击秦,秦王怒,必囚增。魏王又怒,击秦,秦必伤。’今王囚增是喜之社史也故不互合魏
.
.
.
.
以疑之于齐韩。”秦乃止增。
“四年,安璧王卒,太子增立,是为景湣王。信陵君无忌卒。 十五年,景浴王卒,子王假立。
【高三开学考·语文 第 5 页(共 8 页)】
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三,秦王觉之,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
太史公曰:“吾适致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渠、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域坏,王请降,遂灭魏。’说者皆曰魏以
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②之位,岛益乎?”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夫论成败者,国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盖秦之灭也,由胡玄之无道;周之季也,由曲王之感褒姒。然
則亡秦者胡①,始皇久铭其说;聚弧箕服①,彰.于宣、厉之年。恶名早著,天孽难逃。苟推此理而言,则亡国之君,他皆仿
此,安得于魏无讥者哉? 夫国之将亡也若斯,则其将兴也亦然。必如史公之议也,则亦当以其命有必至,理无可辞,不复嗟其
智能,硕其神武者矣。夫推命而论兴灭,委运而忘褒贬,以之垂诚,不其感乎? 自兹以后,作者著述,往往而然。如鱼豢《魏
略议》、虞世南《帝王论》,或叙辽东公孙之败,或述江左陈氏之亡,其理并以命而言,可谓与子长同病者也。
(节选自刘知幾《史通·外篇·杂说上》)
【
注】①浆骜:战国末期秦国名将。②阿街:引申为任国家辅 ans 之任,宰相之职。③亡秦者胡:即“亡秦者,胡也”,《史
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秦代谶语。秦始皇即位后得到一本“仙书”,书上写着:“亡秦者,胡也。”④麋弧粪服:出自《史
记·阁本纪》。周宣王之时的童谣“麋弧箕服,实亡周国”是西周末年一句著名的谶语,暗示西周即将灭亡。
1
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
不给分。(3 分)
今[A]王囚增[B]是喜之[C]计中也[D]故不若因贵增[F]而合魏[G]以疑[H]之于齐韩。
1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矫,指诈称、假托,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时矫首而遐观”的“矫”意思不同。
B.“败之河外”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用法相同。
C.季,本义指排行最后的,文中引申为国家衰落,与《鸿门宴》中“项羽季父也”的“季”意思不同。
D.彰,有显示、揭示、显扬之意,与《出师表》中“以彰其咎”的“彰”意思接近。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
(
)
A.信陵君魏无忌在秦赵邯郸之战时帮助赵国脱困,之后就留在赵国,并且在那生活了十年左右。
B.司马迁曾到过大梁的遗址,当地人说魏国灭亡的原因是魏王不重用信陵君,司马迁并不认同。
C.司马迁认为秦国灭亡是因为胡亥没有人道;在刘知幾看来,秦始皇才应该对秦国的灭亡负责。
D.刘知幾认为,《魏略议》和《帝王论》在论述国家败亡的原因时,犯了和司马迁一样的错误。
1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
译文:
(2)自兹以后,作者著述,往往而然。
译文:
1
4.刘知幾对《史记》的哪方面内容进行了批判? 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答:
【高三开学考·语文 第 6 页(共 8 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寄 尹 师 鲁①
石廷年
十年一梦花空委,依旧河山损桃李。
雁声北去燕南飞,高楼日日春风里。
眉黛石州②山对起,娇波泪落妆如洗。
汾河不断天南流,天色无情淡如水。
【
注】①石延年:北宋诗人,曾上书建议加强“二边之备”(对契丹和西夏的防务)。尹师鲁即尹洙,石延年的好友,当时正
在陕西抗击西夏的前线。时西夏侵宋,石延年奉命前往河东征调民兵备边。②石州:州名,治所在今陕西离石。
1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开头表达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慨,“损桃李”与“花空委”呼应,比喻美好事物的破碎。
B.“雁声北去”“燕南飞”分别指春季、秋季,在此表明四季的更替,暗示思念始终如一。
C.“泪落”实写诗人思念友人因过分悲伤而泪如雨下,用词精准细致,将情感推向高潮。
D.本诗作于战争时期,但诗中并未有正面书写战争的句子,这个特点与《燕歌行》不同。
1
6.《渑水燕谈录》中将尾联首句写作“汾河不断水南流”,你觉得哪一种版本更合理? 请简要说明理由。(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
费的木材之多。
,
”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建造阿房宫耗
(2)《锦瑟》中“
己的青春年华。
,
”两句,表明李商隐睹物生情,进而联想到自
(3)古代诗词中“情”与“景”有时并不一致,乐景偏偏催生出诗人的哀情,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全谷物是指未经精细加工或虽经碾磨(粉碎或压片等)处理仍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备的谷胚、胚乳、糊粉层、谷;等部分
的谷物,这样做减少了一些因加工而导致的营养损失。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营养丰富的全谷物品,如全麦面包、全
麦饼干等。但是只有配方中含有的全谷物原料不低于 51%的食品才属于全谷物食品。所以们在购买时应注意看营养标签,以
使 A
.
从全谷物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与精细谷物相比,全谷物的
B
,从而让我们在吃谷物类食物的时候摄
入更勺营养素。此外,摄入足够的全谷物类食物有助于顺畅排便,还有研究表明全谷物类食物不仅可以降
.
.
.
低 2 型糖
.
【高三开学考·语文 第 7 页(共 8 页)】
乐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肠道痔疮的患病,还可以维持健康体重。
对于具体的摄入量,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到不同年龄的推荐摄入量,不宜摄入过多,以免影响矿物质的吸收;另外一
方面,我们应 C ,比如是否有胃肠道疾病,以及是否摄入全谷物食物后有过敏等不适。
1
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答:A
.
B
C
1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 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一斤绍酒。——菜? 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
我一面说给跟我上来的堂信听,一面向后窗走,就在靠窗的一张桌旁坐下了。楼上“ ① ”,任我栋得最好的
查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这园大概是不属于酒家的,我先前也曾眺望过许多回,有时也在雪天里。但现在从惯
干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竞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
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娇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
远。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千,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
烟:。……
大概是因为正在下午的缘故罢,这虽说是酒楼,却毫无酒楼气,我已经喝下三杯酒去了,而我以外还是四张空桌。我
看着废园,渐渐地感到孤独,但又不愿有别的酒客上来。偶然听得楼梯上脚步响,便不由地 ② ,待到见是堂倌,才
又安心了,这样的又喝了两杯酒。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答:①
②
文中第一段若写成“一斤绍酒,十个辣酱多的油豆腐”,为什么表达效果不如原句好?(4 分)
答: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来写冬天的山茶花。请以“菊”为对象再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恰当
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表达流畅。(4 分)
答:
.
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学校里,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常见的方式。小组作业、团队项目等活动要求同学们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然而,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同学依赖他人、分工不均、意见不合等。
作为高三学生,你对合作学习有着怎样的认识和体会?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
高三开学考·语文 第 8 页(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