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优****虫 文档编号:10264062 上传时间:2025-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5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 025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文化交往实际上是一个说理的过程,“公共说理”是文化交往主要且最有效的方式。文化软实力之“软” 在于温润人心,而文化交往靠的是“理”而不是“力”,这个“理”的显著特点就是“软”。只有以“理”的 方式进行文化交往,不同文化之间才能以文化的方式实现交流、互鉴与发展。这个“理”并非一己之“理由”, 而是不同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共同认可的“道理”。因此,“公共说理”实际上关涉文明形象的塑造。 “公共说理”必须坚持自由、民主的基本原则。自由与民主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人类文明的 核心要素,从而构成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内容。“公共说理”首先必须是自由的,说理当然离不开一己之“理 由”,但只有在大家共同认可之“道理”中,一己之“理由”才能获得自由的发展。 “公共说理”还必须是平等的。说理意味着平等的对话。居高临下、以强凌弱、盛气凌人都不是说理的正 确姿态。说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清谁对谁错,也不一定是达成共识,而是相互理解。在申说自己的立场、观点 或主张时,认真倾听别人的心声,不把自己的立场、观点或主张强加于人。 “公共说理”还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的基本原则。说理不是空口无凭、信口雌黄,而是以事实为根据, 以理服人。没有事实根据的理由即使不是谎言,也是经不起推敲的空洞说辞,不具有真理的力量。 中华文明以“明德”为其基本的精神特质。“明德”不仅在于“明明德”,而且还在于“明明德于天下”。 以“明德”为基础的积极说理,既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重要方式,也是塑造中华文明新形象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张三元、任利鹏《公共领域、公共说理与文明形象塑造》) 材料二: 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伊 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到了就刮, 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 套脱了下来。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说理是与人的和平常要结合在一起的,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 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进的情况 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 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 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 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 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 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 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 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 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 “逻辑”“信誉”和“情绪”。“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理智”和“理解力”。逻辑是 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说理的第二个 因素是“信誉”,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 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 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 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 的。 说理的结构主要包括主张、理由和保证。主张是说理陈述中的最主要的部分,又称“论点”或“主要思想”, 往往由一个“主题陈述”来表述;理由则是用于支持主张的,包括事实、研究成果、统计数据、个人经验等; 保证是说理过程中的中介,包括普遍规律、权威、表现、价值等。上述三种因素实际上可以对应亚里士多德所 提出的“三段论”论证方式,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但这种形式逻辑论证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有其 缺陷所在,是一种静止的推论,往往容易出现逻辑谬误。而图尔敏论证模式(Stephen Edelston Toulmin)是 可以用来说明说理特性的非形式逻辑论证模式,模型由六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它们分别是:依据-Ground、 主张-Claim、限定-Qualifiers、正当理由-Warrant、支持-Backing、例外-Rebuttal。这也是评估论证质量高 低的要素。 依据(G),与论证相关的数据、事实、证据; 主张(C),被证明的论题、结论、观点等; 限定(Q),为确保主张/结论成立,而对论证范围和强度做的限定; 正当理由(W),连接依据和主张/结论的普遍性原则、规律; 支持(B),为正当理由提供进一步支持的陈述,以展示原则、规律的客观性。 例外(R),对已知反例的考虑,并进行补充性说明。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指出“公共说理”必须要以真实性为第一原则,没有真实性为基础,讲理就没有着落。 B.材料二提到的诉诸情绪说理方式,通过叙述故事来引导对方感同身受,是创造共识,而不是说理。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说到了公共说理靠的是“理”而不是“力”,但二者的出发点和针对性不同。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说理的“平等”,二者都就说理的对话双方而言,指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公共说理需要平等。借助说理,我们既可以达成共识,又能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 B.以“明德”为基础进行公共说理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文化交流、互鉴、发展的重要途径。 C.“发表意见”被认定为说理,需要有理由支持,并且理由被评估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D.通过说理,彼此之间广泛交流,从而获得一个确定性的结论,是我们提倡说理的目的。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开宗明义,提出“公共说理”是塑造文明形象、进行文化交往的有效途径。 B.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中间部分从公共说理的三个原则展开论述,层次清晰。 C.材料二引用《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形象性和思辨性兼备,证明说理是说服而不是强制。 D.材料二用“摊开手掌”的比喻阐释了“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这种互联网“说理”观念。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这幅“图尔敏模式”操作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主张(C)、依据(G)和正当理由(W)作为论证基本要素,构成论证的基本模式。 B.依据(G)是推断由之开始的材料,是支持主张的基础,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大前提。 C.正当理由(W)为由依据到主张提供桥梁和担保,探求正当理由是说理的关键环节。 D.例外(R)和限定(Q)这两个要素使论证更加周密严谨,体现说理者思维的辩证性。 5 .近日,某公司高管发布的短视频引发热议。例如,在“员工闹情绪提离职我秒批”的视频中,该高管表示 与员工只是雇佣关系,没有义务去了解其个人情况,“你哭了还是没哭,这不是我作为主管该关心的事情”, 员工的家庭我为什么要考虑”。请结合材料二中亚里士多德《修辞学》里的说理构成三要素,简要分析这种 说理表达的不当之处。(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苦恼 【俄】契诃夫 我的悲伤向谁去诉说?……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 的一层。车夫约纳·波达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他那匹小马也 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约纳和他的瘦马已经有很久停在那个地方没动了。他们在午饭以前就从大车店里 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街灯的黯淡的光已经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变得热闹起来了。 “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约纳猛的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 “ 为了表示同意,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那个军人坐上了雪 橇。 约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他用两只胳膊左右摇动着缰绳,用眼睛看着前面的路,不知自己身在何方, 也不知缘何在此。 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动了动嘴唇。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怎么死的?” 约纳转过身子朝着乘客说:“谁也不知道!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天意。” “ “ “ 快拐弯,鬼东西!”从黑暗里发出了喊叫声,“你瞎了眼吗?老东西!看着路!” 赶车吧,赶车吧……”乘客说,“照你这样走,我们明天都到不了。走快点儿!” “ 约纳就又伸长脖子,微微欠起身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 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 来……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有个人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约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 罢,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对着约纳的后脑壳喷气,“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 子!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糟的了!”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 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约纳就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 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 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那你就稍微鼓励他一下,给他一个脖儿拐!” “老不死的,你听见没有?真的,我要揍你的脖子了!” 约纳与其说是感到,不如说是听到他的后脑勺上啪的一响。 “ “ “ 嘿嘿……”他笑道,“你们这些快乐的老爷……愿上帝赐予你们健康!” 赶车的,娶老婆了吗?”一个高个子问。 我吗?哈哈……瞧你们这些快活的老爷!如今我是有一个老婆,那就是一捧湿土。哈哈哈……就是坟 墓……你们瞧,我的儿子都死了,可我还活着……”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 终于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 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 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 “回大车店去!”他想。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 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 一个年轻的车夫从一个角落里起身,睡眼朦胧地咳了几声,慢吞吞地向水桶走去。“要喝水,是吗?”约 纳问。“是啊,想喝水!” “喝吧……喝个够吧……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的……真是怪事!” 可他什么都没有听见,那个年轻人已经蒙头大睡了。老人叹了口气,挠了挠头……就像那个年轻人想喝水 一样,他渴望一吐为快。他儿子死了快一个星期了,还没有和任何人倾诉过呢……应当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一 讲才好……应该讲讲他的儿子是如何生病的,病得多难受,临终前说过哪些话,死的时候是什么情形……还得 将葬礼和去医院取死者衣物的情形说上那么几句。听的人一定会惊叫、叹气、掉泪……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 好,吃吧,吃吧。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只要他活着就好了……”约纳 “ 沉默了一忽儿,继续说:“库兹玛·约纳奇不在了……他下世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 小驹子的亲娘……忽然,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表达了对底层人物的同情。约纳死了老婆、儿子,生计艰难,契诃夫极力渲染了生活的贫穷给底层人 物带来的无尽苦恼。 B.军人称呼约纳为“赶车的”,三个年轻人对约纳的称呼则从“赶车的”变为“老不死的”,称呼意味着约 纳常受到轻视与欺辱。 C.大车店的青年人面对约纳的倾诉,并未同之前的乘客一样打骂约纳或是显现出不耐烦,他的表现同乘客们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小说结尾处,约纳把心里话向马倾诉,而马也向他的手上呵气,这一情节暗寓着在这个冷漠的社会还是存 有温情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以简洁朴素的语言勾勒了风雪严寒的画面,环境描写对马车夫约纳所处的情境进行了极好地渲染,烘 托了小说主题。 B.小说中作者将笔墨更多集中于人物的行为举止和外貌形态,通过对人物的外在观察来表现其心理状态和性 格特点。 C.随着约纳与他人的对话,读者了解到约纳内心的苦闷,约纳的心绪在一次次对话中得以流淌,延长了读者 的审美感知。 D.和大部分小说一样,本文的作者利用全知视角叙事,将约纳内心苦闷的前因后果细说清楚,从而增强了小 说的表现力。 8.小说的主人公约纳试图用倾诉来缓解内心的苦恼,在倾诉过程中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 分) 9.郭沫若曾说:“鲁迅的作品与作风和契诃夫极相类似,简直可以说是孪生兄弟。”契诃夫笔下的约纳和鲁 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有很多“类似”,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共 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小题。 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癸卯,以王安石知江宁府。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韩维、吕公著兄弟更称扬 之。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庶子,又荐安石 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今 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曾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材,必不欺罔。”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 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众谓安石必辞,及诏至,即起视事。 . . 九月,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或言其专。曾公亮因力荐王安石,觊 以间琦。琦求去益力,帝不得已从之,以司徒兼侍中。入对,帝泣曰:“侍中必欲去,今日已降制矣。然 卿去谁可属国者?王安石何如?”琦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帝不答。神宗熙 宁元年夏四月乙巳,王安石始至京师,时受翰林学士之命已七越月矣,诏安石越次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安石 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 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耳。”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恐无以副 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跻此道。”冬十一月,郊.。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诏学士议, 司马光曰:“救灾节用,当自贵近始,可听也。”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 “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争议不已。帝曰:“朕意与光同,然 姑以不允答之。” (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3 分) 卿可谓责难因 A 于君 B 恐 C 无以副卿 D 此意 E 可悉 F 意辅 G 朕 H 庶同跻此道。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1 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 A.见,被,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见保”的“见”意义和用法相同。 B.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开始办公,与“视事”意思相近的还有“下车”和“致仕”。 C.通,通晓,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通”意义和用法不同。 D.郊,祭祀。国都城外百里以内为郊,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对随行官员多有赏赐。 1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宋英宗在位时,韩维、吕公著等人就常对皇帝称道王安石,韩维升任太子庶子时,还向神宗推荐王安石代 替自己之职。 B.吴奎曾与王安石共事,他反对神宗任用王安石,认为他若受重用,必然紊乱朝纲,可他的意见并没有被皇 帝听从。 C.韩琦作为三朝宰相请求离开朝廷时,上奏书向神宗表示反对让王安石接替自己,神宗没有听取韩琦的建议。 D.王安石认为皇帝应该效法尧、舜,尧、舜治国简明、扼要且容易,而唐太宗治国则烦难迂阔,不值得效仿。 1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 ( 1)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 2)侍中必欲去,今日已降制矣。然卿去谁可属国者? 1 4.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理财治国思想针锋相对,结合文本说说二人在解决国用不足的问题上,有怎样的分歧? (4 分) (二)古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5—6 题。 材料一: 凝碧池① 王维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材料二: (王维)正在悲思,忽然闻人言雷海青殉节于凝碧池,因细询缘由,备悉其事,十分伤感,望空而哭。又 想那梨园教坊,所习的乐章中,多是我的著作,谁知今日却奏与贼人听,岂不大辱我文字。又想那雷海青虽屈 身乐部,其平日原与众不同,是个有忠肝义胆的人,莫说那贼人骄态狂言,他耳闻目见,自然气愤不过。只那 凝碧池在宫禁之中,本是我大唐天子游幸的所在,今却被贼人在彼宴会,便是极伤心惨目的事了。想到其间, 遂取过纸笔来,题诗一首。 (摘编自《隋唐演义》) 【注释】①唐禁苑中池名。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兵入长安,曾于此大宴其部下。 1 5.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句写出战乱发生后人民的痛苦,表明对安史之乱的愤恨不满是黎民百姓的共识。 B.“何日”既表现出陷落敌手的旧臣失主之态,也表现出对再次出现盛世升平、百官朝天景象的无望。 C.宫室荒芜的景象与追忆百官朝天的繁盛之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黍离之悲。 D.尾句写乱贼在凝碧池宴饮庆祝,看似只是平实的记录,字里行间却充满悲愤与哀痛之感。 1 6.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表现了王维对亡国的悲痛和伤感,但文体不同,因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差异。请简要比 较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 分) 1)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 麻丢了西瓜”,用《师说》中韩愈的评价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反映了日常生活中,当得知客人要来,主人 会以洁净的环境迎接客人的做法。 ( 1 ( ( ( “ 3)“樽”指酒杯,也写成“尊”,在古代诗文中多指代饮酒,并以此表达作者饮酒时的心情,比如 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细胞简史》一书通过一个个科学家的小故事,厘清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脉络,更可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引起读者对细胞科学发展的思考和审视。阅读之后,发现该书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A______________。细胞虽然“微小”,但涉及的知识却浩繁。如何切入,如何进行阐述?对于创 作者来说是要颇费一番思量的。本书作者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个难题。全书分为 20 篇,从细胞的发现史讲起, 对细胞的外观、细胞的组成、细胞的成长与分化、形形色色的细胞、克隆细胞、基因编辑、细胞治疗以及肿瘤 细胞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重在让读者获得有关细胞知识的全貌,而非面面俱到。本书最后对显微镜的发 现史也做了简要介绍。因为,细胞的发现和研究从头至尾都离不开显微镜这一利器。 其次,作者文笔简练优美,生动活泼。对于科普图书来说,知识是客观的,但如何表述却是主观的,这非 常考验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本书作者虽然是生物学科班出身,但很好地避免了 B______________。讲述时 生动活泼了语言。 ....... 最后,图书装帧设计精美,图文并茂。图书采用精装,印制精美,文中辅以 C______________,使读者在 轻松的阅读中仿佛享受了一顿美味大餐。 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6 分) 9.文中加点字“生动活泼了语言”,有人说这样的表达不合逻辑,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 1 ( 1 ( 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 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直到七月下 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 _ _____________。 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 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 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就会在不 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2 0.文中加点的“由”与下列成语中的“由”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由浅入深 B.身不由己 C.必由之路 D.始末原由 2 1.请结合语境,发挥想象,在文中画横线处续写一段话,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语言生动,不超过 50 字。(4 分) 2.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修辞不相同的一项是( 2 )(3 分) B.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写作(60 分) 2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典礼现场突遇大雨,为了让学生们少淋雨,校长付子堂把原本准备的 3500 字致辞内容 浓缩成了一句话:“知行合一致良知,德法兼修事上练”。他补充说,“这本来是我典礼致辞的标题,全文阐 释请参照稍后学校官微的推送。”致辞全程只用了 15 秒钟,但这份致辞却被同学们评论为最打动人心的致辞。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 025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评分细则 一、现代文阅读(1-9 题,34 分) 1 .C【解析】A 项以“真实性为第一原则”说法错误,B 项“不是说理”错误。D.“二者都就说理的对话双 方而言,指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说法错误。C 项正确。材料一是针对文化交往,材料二泛指所有说理。故“二 者具有不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2.D【解析】“从而获得一个确定性的结论”说法错误。 3.D【解析】“用‘摊开手掌’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这种‘说理’观念”说法 错误。 .B【解析】“依据(G)是推断由之开始的材料,是支持主张的基础,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大前提”错误,应 该是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小前提。 .①说理者的言辞存在逻辑谬误。与员工存在雇佣关系的是公司,而非说理者个人。说理者作为高管,有责 任了解员工个人情况,毕竟管理的核心是管人而非管事。逻辑谬误使得她的说理大打折扣。 说理者没有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她的这番“霸总”言辞给人不讲理、冷漠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 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 说理者没有关注情绪因素。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冷漠傲慢的表达方式只会拉开言 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共 6 分,每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 .B【解析】A.生活的贫穷给底层人带来的无尽的苦恼错误。贫穷不是苦恼的根本原因,约纳的苦恼在于无 人倾听。C.大车店的青年人表现同那些乘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错误。他也是冷漠的。D.情节暗寓着约纳的 苦恼”得到了缓解,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上还是存有温情的错误,更体现了社会的冷漠。 4 5 ② ③ 6 “ 7.D【解析】全知视角叙事错误。 8.①难以摆脱苦恼痛苦。有人可以倾诉时候,暂时淡忘苦恼。无人可以倾诉时候,又感到不安痛苦孤独。倾 诉得不到回应,内心失望,渴望一吐为快。倾诉时遭人辱骂只能自我解嘲。 ②暂时获得内心满足。对着马讲出了内心的丧子之痛,抒发伤心之情,得到马儿回应,情绪平静。 (共 4 分,每点 2 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或:①向军人倾诉时,他内心痛苦不安,多次欲言又止。 ② ③ ④ ( 向三个年轻人倾诉时,孤单的感觉逐渐消散,他开始自嘲,但未及说完很快陷入更大的不安与痛苦之中。 向年轻车夫倾诉时,他内心感到无奈,渴望一吐为快。 向马倾诉时,他内心满足,讲得入了迷。 共 4 分,每点 1 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9.①人物情感类似。都渴望向人们倾诉苦恼,希望通过倾诉获得哪怕一丝一毫的同情和安慰。 ② ③ ④ ( 社会环境类似。都处于社会底层,得不到周围人的尊重,都受到人们责骂和嘲笑。 故事情节类似。过着艰难贫苦的生活,接二连三地遭遇人生变故,身心受到双重打击。 主题思想类似。揭露等级社会的麻木,世态炎凉,底层人的苦难生活和心灵痛苦。 共 6 分,每点 2 分,任选三点即可得分,其他角度言之有理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10-17 题,36 分) 1 0.BEH【解析】“责难于君”状语后置不能断,排除 A。“恐无以+动词+宾语”,排除 CD,“悉意”是“全心 全意”,排除 F;G 处动词“辅朕”动宾不能断,H 处断句。 11.B【解析】致仕的意思是辞去官职,即退休。致仕与视事意思不同。 1 2.B【解析】A.对皇帝称道王安石,错误。(对人们,不是对皇帝)C.韩琦没有上奏书,是入朝对答。D.王 安石认为唐太宗治国则烦难迂阔,不值得效仿。(不值得效仿错) 3.(1)我曾经与王安石一同担任地方长官(共事),看到他不肯承认自己的短处,刚愎自用,所做的事情迂 远而不合时宜。 1 ( ( ( 领:担任。自用:刚愎自用。每点 1 分,句意 2 分。) 2)你一定想要离开的话,我今天已经下旨(同意)了。但是你离开之后,还有谁可以托付国家大事呢? 去:离开。属:托付。每点 1 分,句意 2 分。) 1 4.面对国用不足的问题,一个主张理财富国,一个反对理财富国。王安石主张将财富集中到国家,解决国用 不足。司马光不同意将财富从百姓手中转移到官府,认为可以用节约用度的方式解决国用不足。 共 4 分,答出分歧 2 分,分析 2 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5.B【解析】B 项,“对再次出现盛世升平、百官朝天景象的无望”分析错误。由“百僚何日更朝天”可知, ( 1 旧臣们仓皇失主,无所依赖,但他们仍然怀揣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朝廷的期盼,希望有一天能够再次看到百官 朝天的景象,国家恢复往日的安定与繁荣。“何日”并不仅仅是对未来的无望和疑问,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的期 盼和渴望。 1 6.①文本一是诗歌,注重意象选择、意境营造,多运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对比等手法间接抒情,表意含 蓄。 ② 文本二是小说,注重刻画形象、设计情节,通过对人物神态、心理等描写直接抒发情感,直白强烈。 共 6 分,每点 3 分,点明文体 1 分,文体特点 2 分。) ( 1 7.(1)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3)一尊还酹江月 举匏樽以相属(莫使金樽空对月/金樽清酒斗十千/有酒盈樽) 三、语言文字运用(18-22 题,20 分) 1 8.①图书结构严谨,详略得当 ② ③ ( 学者写科普枯燥乏味的现象 大量关于生物学的插图 共 6 分,每空 2 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超字数扣 1 分。) 1 9.看法一:符合逻辑。“生动活泼”是形容词可以活用为使动用法,理解为“使语言生动活泼”,强调了作者 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从这个角度理解符合逻辑。 看法二:不合逻辑。“生动活泼”是形容词,不能加宾语“语言”,不合语法。应为“使语言生动活泼”。从这 个角度理解不符合逻辑。 ( 共 4 分,答案包含原因和分析即可得分。) 0.B【解析】文中加点的“由”,动词,任凭、听凭。A.“由”,介词,从。B.“由”,动词,听凭。C.“由 ”, 动词,经过。D.“由”,名词,原由、缘故。故选 B。 1.【示例】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不经意间的惊喜让我动容,这些草儿也生长在我 心田。 2 2 (共 4 分,内容 2 分,语言表达 2 分,字数低于 40 字扣 1 分。) 2 2.D【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把水面比喻成镜子,是比喻。 四、作文(60 分) 2 3.【材料解读】微评“最短毕业致辞”受到欢迎,原因是:“看到”人、尊重人,把人的感受和需求放在优先 于形式、流程的位置,小细节体现大人性。校长主动将致辞浓缩成只讲标题,让学生们少淋雨、少受寒,无疑 是更高级、更温情的做法。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变通的背后,是知行合一大学人文关怀的生动体现。 材料共三句话,有两个关注点,第一是政法大学校长“15 秒毕业典礼致辞”被学生评为“最打动人心致辞” 这一事件所体现的以人(生)为本、德法兼修的教育理念;第二是典礼致辞的标题“知行合一致良知,德法兼 修事上练。”综合两个关注点,我们可以发现,典礼致辞的标题正是对校长这一行动的最佳注解,进而充分体 现了对毕业生“知行合一、德法兼修”的殷殷期盼与嘱托。 【立意视角】1.人性关怀 2 3 4 .知行合一 .革新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 【文言参考译文】 宋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癸卯日,任命王安石当江宁知府。在英宗继位后的整个期间内,王安石虽经宣召却 一直不曾就职,韩维、吕公著兄弟于是更加对人称道王安石。神宗在颖王府时,韩维任记室。每当他的谈话得 到神宗称赞时,就说:“这不是我的说法,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当他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 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等到神宗即位当皇帝,召见王安石,王安石不来。神宗对左右大臣 说:“王安石是先帝的大臣,先帝请不来,有人认为他不恭顺,现在又请不来,是真的病了吗?还是有什么条 件呢?”曾公亮说:“王安石确实是辅相之才,肯定不会欺骗皇帝您的。”吴奎说:“我曾与王安石一同兼任群 牧判官,看到他为缺点辩护,刚愎自用,做事迂腐不切实际,万一受重用,一定会紊乱朝纲。”皇帝不听,于 是命王安石任江宁知府。众人认为王安石必定推辞,等到诏书下来,王安石立即起身上任。九月,召王安石入 朝廷任翰林学士。当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有人说韩琦专权。曾公亮于是大力举荐王安石,希望借机让皇帝疏 远韩琦。韩琦更加大力请求离开朝廷,皇帝不得已听从了韩琦,让他以司徒身份兼任侍中。韩琦入朝答对,皇 帝哭泣说:“您一定要离去,今日已经下诏书同意了。然而您离去后谁可托付国事呢?王安石怎么样?”韩琦 回答说:“王安石任翰林学士是绰绰有余,处在宰相的位置则不可以。”皇帝没有答复。神宗熙宁元年夏四月乙 巳,王安石才首次来到京师,这时接到翰林学士的任命已经超过七个月了,下诏让王安石越级入朝答对。神宗 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政策的方法。”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 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繁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 繁难,但是后世求学的人不能通晓,因此认为高不可及。”神宗说:“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恐怕无 法与你的这番好意相称。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冬季十一月,朝廷举行祭祀天 地的大礼。宰相等人因为黄河北部连遭旱灾,国家用度不足,请求南郊祭天后别再照例赏赐金钱绢帛了。诏命 众学士计论。司马光说:“赈济灾荒,节省开支,应当从中枢部门做起,可以采纳这种提议。”王安石说:“国 家用度不足,是因为没有找到善于理财的人。”司马光说:“所谓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按人头计数征税,用箕 畚敛取谷物罢了。”王安石说:“不对,善于理财的人,不增加赋税也能使国家用度充足。”司马光说:“天下哪 有这种道理?天地所出产的财货物品,不在百姓手中,就在官府手中,善于理财的人设法掠夺百姓,由此造成 的危害比增加赋税还严重。”双方争论不休。宋神宗表态说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