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1-实验室检查及血液检验的评估PPT.ppt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10247733 上传时间:2025-04-29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实验室检查及血液检验的评估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1-实验室检查及血液检验的评估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1-实验室检查及血液检验的评估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1-实验室检查及血液检验的评估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1-实验室检查及血液检验的评估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实 验 诊 断 的 评 估,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程洪恩,1,概 述,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的实验室技术和方法,对病人的血液、,排泄物、分泌液、体液、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以此与其他临床资料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对协助临床明,确疾病的诊断、观察病情、制定护理措施、判断预后等,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实验诊断也是对病人进行健康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一、,实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临床血液

2、学检验 主要是对起源于血液或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造血组织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变,化的检验。,2排泄物、分泌液、体液的检验 是对尿、粪、和,各种体液,以及胃液、胆汁等的常规检验。,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是对组成机体的生理成分、,代谢功能、重要脏器的生化功能、毒物分析及药物浓度监,测等的检验。,3,4临床免疫学检验 包括免疫功能检,测,、,感染免疫,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自身免疫抗体检测、移植免疫,检测及其他免疫检测,等的检验。,5临床病原生物学检查,6临床病理细胞学检查,7临床遗传遗学检查,4,二、,实验诊断在健康评估中的意义,实验诊断是健康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临床护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

3、系。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客观资料可为,观察和分析病情、作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一,定的有价值的依据;另一方面,实验室检查的标本大部,分需由护士采集,因此,护士也必需熟悉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有关事项。,5,1检验的目的 了解为什么要对病人进行该项目的,检验?熟悉该项检验的主要临床意义及其与护理的关系是,什么?,2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掌握各项标本正确的采集方,法;熟悉标本的保管和送检的要求,以及标本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影响检验正确性的因素及避免措施。,3检验参考值 熟悉对疾病诊断、治疗和护理较有,价值的检验项目的参考值。,6,三、,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检验标本的采集是否合理和正确,以及标本的送检、

4、检测和保管等处理是否按要求进行,是保证检验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标本采集的基本要求是要保持标,本的完整性和保证标本新鲜。,7,(一),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1,血液标本的种类,主要有:,(1)全血 主要用于临床血液学检验,如血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以及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等。也有用于病原,生物学检查和细胞遗传学检查,(2)血浆 主要用于止血与血栓的检验和少数生物化,学项目的检验,如内分泌激素的检测。,(3)血清 主要用于临床生物化学和临床免疫学检验。,8,2,采血部位,(1)毛细血管采血 又称皮肤穿刺采血,成人常在指,端,婴幼儿可在拇趾或足跟。采血部位应无炎症和水肿。,采血时穿刺深度要适当

5、切忌用力挤压。,(2)静脉采血 是最常用的采血方法。多在手臂浅表,静脉采血,婴幼儿可在颈外静脉采血。采血所用注射器,和容器必须干燥,采血时避免产生大量气泡,采血后应,先取下针头,将血液沿容器壁徐徐注入容器。,(3)动脉采血 常用于血气分析。采得的标本必须与,空气隔绝,立即送检。,9,3,采血时间,常因检验的目的不同对采血的时间,有不同的要求。,(1)空腹采血 是指在禁食8小时后空腹采取的血液,标本,一般多在晨起早餐前采血。常用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2)特定时间采血,(3)急诊采血 不受时间限制。检验单上应标明急,诊和采血的时间。,10,4,采血后的处理,(1)抗凝剂 采用全血或血浆标本时

6、采血后应立,即将血液标本注入含适当抗凝剂的试管中,并充分摇匀。,如用肝素抗凝,则在抽血前先用肝素湿润注射器。常用,的抗凝剂有:,1)草酸盐(草酸钾、草酸钠等):2,mg,草酸盐可抗凝,1ml,血液。,2)枸橼酸钠:每,ml,血液需5,mg。,3)肝素:0.10.2,mg,肝素可抗凝,1ml,血液。,11,(2)及时送检及检测,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验室并及时检测,因血,液离体后可产生一些变化,如血细胞的代谢活动仍在继,续进行,部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使血糖含量降低,乳,酸含量增高;,CO,2,散逸,使血液,pH,值增高;,cl,-,从细胞内,向血浆移动等,从而影响检验结果。,(3)细菌培养的

7、血标本,采血后应立即注入血培养皿中送检,并防止标本被,污染。,12,(一),尿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1,尿液标本的种类,主要有:,(1),晨尿 晨起后第一次尿。适用范围:尿液常规检,查(特别是对蛋白、细菌、细胞及管型检查)。,(2)随机尿 任一时间段尿。适用范围:门诊、急诊,常规过筛试验。,(3)空腹尿 清晨进餐前尿。用于确定糖尿病人尿糖。,(4),24小时尿 适用范围:用于蛋白、糖、肌酐及某,些内分泌激素的定量检查。,13,2,尿液标本的采集方法,(1)容器 容器要求干净,最好使用一次性专用有盖,塑料容器。如用其他容器,必须洗净、晾干后才能使用。,(2)避免污染 一般采用中段尿,不可混入粪便。

8、女,性病人避免混入阴道分泌物或经血,男性病人避免混入,前列腺和精液。,(3)送检及检验 标本应及时送检及检验,夏天不应,超过 1小时,冬天不应超过 2小时。,(4)标本保存 尿液不能及时检验,需作适当保存,,常用的方法为4,O,C,冷藏。24小时尿标本应根据检测内容,的不同,选用不同的防腐剂保存。,14,血 液 学 检 验 的 评 估,15,血液一般检验,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二、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16,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参考值】,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成年男性 (4.05.5)10,12,/,L 120160g/L,成年女性 (3.55.0)10,12,/,L

9、 110150g/L,新 生 儿 (6.07.0)10,12,/,L 170200g/L,17,【临床意义】,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1全身血液总容量有无改变。,2全身血浆容量有无改变。,3病人的性别、年龄、以及居住地海拔的差异等。,18,(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1,相对性增多,2,绝对性增多,(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发病的主要环节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增多所致。,19,1),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组织缺氧所引起。,生理性增加 见于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增加 见于慢性肺、心疾患。,2),红细胞生成素非

10、代偿性增加,:组织无缺氧,,红细胞生成素增加是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20,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是多能,血干细胞突变引起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综合,征,(,myeloproliferative syndrome,MPS)。,本病属慢性,和良性增生,但具有潜在恶性傾向,部分病例可转变为,白血病。,21,(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量,(,Hgb,),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贫血,。,引起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原因可概括为两类:,1生理性减少,2病理性减少

11、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将贫血分为三大类(见下表)。,22,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一、,红细胞生成不足,造血干细胞增殖与分化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浸润所致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障碍 纯红再障、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贫,血、内分泌疾病所致贫血,原因未明或多重机制 慢性病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营,养缺乏所致贫血,DNA,合成障碍 叶酸及(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血红素合成缺陷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合成缺陷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23,二、,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

12、性),红细胞膜缺陷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酶缺陷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丙酮酸激酶(,PK),缺陷症,珠蛋白合成缺陷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红细胞外来因素(获得性),免疫性因素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性,溶血病、药物相关抗体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因素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心血管创伤性,溶血性贫血、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化学性因素 化学品或化学药物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感染或生物因素 感染或生物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24,三、

13、失血,急性失血 急性失血 性贫血,慢性失血 慢性失血 性贫血缺铁性贫血,25,(三),红细胞形态学改变,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对帮助推断贫血的病因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在贫血病例的诊断中,不仅要进行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的测定,还必须仔细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有无改变。,26,外周血中常见的红细胞形态异常有以下几种:,1大小异常,2形态异常,3染色反应的异常,4结构的异常,27,1,大小异常,(1),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 6,m。,见于低色素,性贫血、球形细胞。,(2),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m。,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也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3),巨红细胞,:直径大于15,

14、m,,见于巨幼细胞贫血。,(4),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大小悬殊,这种现象,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28,2,形态异常,较常见的有:,(1),球形细胞,: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椭圆形细胞,: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巨幼细胞贫血时可见到巨椭圆形红细胞。,(3),口形细胞,: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29,(4),靶形细胞,: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少量也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其他溶血,性贫血。,(5),镰形细胞,:形如镰刀状,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Hb S,病)。,(6),泪滴形细胞,:见于骨髓纤维化,也可

15、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30,(7),棘细胞及刺细胞,:见于棘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脂蛋白血症)。也可见于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等。,(8),裂细胞,:又称红细胞形态不整、红细胞异形,症(,poikilocytosis)。,因红细胞受机械或物理因素所致,的破坏,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心血管创伤性,溶血性贫血,也可见于严重烧伤。,31,(9),红细胞缗钱状形成,(,rouleaux formatioin):,涂片中红细胞呈串状叠连似缗钱状。见于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时,使红细胞表面电荷发生改,变,而促使红细胞互相聚集连结。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

16、性巨球蛋白血症等。,32,3,染色反应的异常,(1),低色素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2),高色素性,: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球形细胞也呈高色素性。,33,(3),嗜多色性(多染色性),:红细胞 呈淡灰蓝或紫灰色,称嗜多色性红细胞或多染色性红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可见到少量(约占 1%)。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血性贫血时最多见。,34,4,结构的异常,(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胞质内见到散在的大小和,数量不一深蓝色颗粒称嗜碱性点彩,这种细胞称为点彩,红细胞。其增多表示骨髓中红细

17、胞系增生旺盛并伴有紊,乱现象,见于增生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骨髓纤维化,等。在铅、汞、锌、铋等重金属中毒时,点彩红细胞也,明显增多,常作为铅中毒诊断的指标之一,。,35,(2),Howell-Jolly,小体(染色质小体),:此小体可能是幼,红细胞在核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染色质,或是核染,色质的残留部分。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脾,切除后,也可见于红白血病或其他增生性贫血。,(3),Cabot(,卡波)环,:曾被认为是核膜的残留物,现,认为可能是纺缍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Howell-Jolly,小体同时出现,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脾切除后或中毒等。

18、36,(4),有核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可见于:,1),增生性贫血,:,以出现晚幼红或中幼红细胞为主。,2),红血病、红白血病,:,可见原红或早幼红细胞。,3),髓外造血,:,可见各阶段幼红细胞,也见幼粒细,胞及巨核细胞。,4),其他,: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37,二、,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循环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 5 种。,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则是求得各种类型白细胞的比值(百分数)。,38,由于外周血中 5 种

19、白细胞各有其生理功能,在,不同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数,量或质量的变化。故分析白细胞变化的意义时,必,须计算各种类型白细胞的绝对值才有诊断参考价值。,(绝对值=白细胞总数分类计数的百分数),39,【参考值】,白细胞数:,成 人 (410)10,9,/,L,新生儿 (1520)10,9,/,L,6,个月2岁 (1112)10,9,/,L,40,白细胞分类百分数和绝对值,白 细 胞 类 型 百分数 绝对值(10,9,/,L),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0.040.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27,嗜酸性粒细胞 0.55 0.020.5,嗜碱性粒细胞 01 00.1,淋巴细胞 20

20、40 0.84,单核细胞 38 0.120.8,41,【临床意义】,通常白细胞数,高于 1010,9,/,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410,9,/,L,称白细胞减少,。由于外周血中细胞的组成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尤其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故,在大多情况下,白细胞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因此,白细胞增多或减少通常就与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或减少有着密切关系和相同意义。,42,(一),中性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增多,2中性粒细胞减少,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4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43,1,中性粒细胞增多,(1)生理性增多,(2)病理性增多 引起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很多

21、大致上可归纳为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两大类。,44,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循,环。因此,增多的粒细胞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细胞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前者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稚粒细胞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如白血病细胞)。,45,反应性增多,可见于:,1)急性感染或炎性,2)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3)急性溶血,4)急性失血,5)急性中毒,6)恶性肿瘤,7)其他,46,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

22、1),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的亚型中,,M,1,、,M,2,、,M,3,、,M,4,和,M,6,型均可有病理性原始粒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异常增,生,但外周血中出现白细胞数增高只有不到 50%的病例,,一般增至(1050)10,9,/,L,,超过10010,9,/,L,者较少。而其,余病例白细胞数在正常范围或减少,甚至显著减少。,47,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多数病例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达(100600)10,9,/,L,,早期无症状病例可,在 5010,9,/,L,以下。血象中粒细胞百分数常在90%以,上,可见到各发育阶段的粒系细胞,以中幼和晚幼粒,细胞数量较多

23、原粒及早幼粒细胞不超过 10%。,48,2),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也,可包括在此类疾病的范畴中。本组疾病均系多能干细胞,的病变引起,具有潜在演变为急性白血病的趋势。,49,2,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 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50,1某些感染性疾病。,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4单核-吞噬细胞系

24、统功能亢进。,5其他。,51,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 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约1%5%)。,52,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杆状核与,分叶核粒细胞的比值1:13 时,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如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分叶在 5 叶以上的细胞,超过 3%时称为,中性粒细胞核右移,。,53,(1),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称为,

25、再生性左移,,,表示机体的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能释放大量,粒细胞至外周血。常见于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等。,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少者,称为,退,行性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粒细胞生成和成熟,受阻。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时。,54,(2),中性粒细胞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55,4,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胞质中出现中毒性颗粒及空泡,形成;核变性:可有核固缩、核溶解和核碎裂等现象。,中性粒细胞出现上述中毒改变者,称为中毒性粒细,胞。见于严重的急性感染,也可见

26、于慢性感染、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中毒、恶性肿瘤等。,56,(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这种细胞的体积较大,核分叶常在 5 叶以上,甚至在10 叶以上,核染质疏松。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57,(3),棒状小体,(,Auer,小体):在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棒状物质,长约16,m,,一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棒状小体只出现在白血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就可确诊为急性白血病。,58,棒状小体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幼稚粒细胞胞质中,较为多见(呈粗短棒状,常为13条);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则可见到成束棒状小体(称柴束细胞,,fag

27、got cell);,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也可出现(常为细,而长的 1条);而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则不出现棒状,小体。故棒状小体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以及白血病细,胞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59,(4),球形包涵体(,Dohle,体),:在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局部嗜碱性着色区域,见于严重感染,如,猩红热、白喉、肺炎、麻疹、败血症、烧伤等。,(5),其他异常粒细胞,:多系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60,(二),嗜酸性粒细胞,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也可见,于血液病(如慢粒、恶性淋巴瘤等)、某些皮肤病、,恶性肿瘤、传染病,以及风湿

28、性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等。,61,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可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在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的极期,因机体应激反应增高,,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使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疾病恢,复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又重新出现。,62,(三),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嗜碱性粒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63,(四),淋巴细胞,儿童期时(出生 46天后至 6岁左右)淋巴细胞比,例较高,可达 40%50%,6岁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减,低,粒细胞比例增加,逐渐达成人水平。此为儿童期,的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64,

29、1,淋巴细胞增多,(1),绝对性增多,可见于:,1)某些感染性疾病 主要为病毒性感染。,2)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3)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的恢复期。,4)组织移植后的排斥反应。,65,(2),相对性增多,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时中性粒细胞减少,故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2,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等。,66,3,异形淋巴细胞,(abnormal lymphocyte),在外周,血中有时可见到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称为异形淋,巴细胞,主要是由,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来,而,少数

30、为,B,淋巴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可见于:,(1),病毒感染性疾病 最为常见。,(2)药物过敏。,(3)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4)其他疾病 如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疗等。,67,(五),单核细胞,1,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1),某些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2),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也可见于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3),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的恢复期,。,2,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68,红细胞的其他检查,一、,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31、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由骨髓进入血液后,约经24,48,h,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才完全消失,成为成熟红细胞。,用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即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质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69,【参考值】,百分数,:,成 人 0.0050.015(0.5%1.5%,平均 1%),新生儿 0.020.06(2%6%),绝对值,:(2484)10,9,/,L,70,【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应用及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网织红细胞的增减反,

32、映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的情况,故也间接地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71,(1),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溶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百分数可增至 6%8%,或以上,急性大量溶血时,则可高达 20%或更高。急,性失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也可明显增高。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常仅轻度增高,有,时可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减少。,72,(2),网织细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典型的病例常低于0.5%,甚至为 0。绝对值低于1510,9,/,L,常作为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指标之一。在骨髓病性贫血(如急性白血病)时,因

33、骨髓中异常细胞的大量浸润,使红系细胞增生受到抑制,网织红细胞也减少。,73,2,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病人在治疗前,,网织红细胞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轻度减少)。相应,地分别给予铁剂或叶酸治疗后,网织红细胞的升高先,于红细胞恢复之前。,74,在用药 35 天后网织红细胞即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一般增至 6%8%,也可达10%以上。治,疗后 2周左右网织红细胞逐渐下降,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才逐渐增高。这一现象称为,网织红细胞反应,,可以作为贫血治疗时早期判断疗效的指标。,75,临床上也有应用网织红细胞反应的观察作为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

34、诊断的,治疗性试验,,即对上述,两种贫血病人的诊断尚未明确者,可分别给以铁剂或,叶酸进行试验性治疗。如用药后出现网织红细胞反应,,就可帮助确定为该种贫血的诊断,或作出鉴别诊断。,76,3,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溶血性贫血及失血性,贫血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连续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观察,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指标。如治疗后网织红细胞逐渐降低,表示溶血或出血已得到控制。如网织红细胞持续不减低,甚至更见增高者,表示病情尚未控制,甚至还在加重。,77,二、,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在血浆中具有相对的悬浮,稳定性,沉降极其缓慢。但在很

35、多病理情况下,血沉率,可明显增快。红细胞沉降的速率受两种相反方向力量的,相互作用,即红细胞的下沉力与血浆的阻遏力。,78,正常情况下,因红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带有负电,荷,红细胞互相排斥使细胞间距离约为25,nm,,彼此分,散悬浮于血浆中,下沉受到的阻力较大,故沉降较慢。,使红细胞沉降加速的主要原因是,红细胞聚集,,而影响,红细胞聚集的因素则主要存在于血浆中。,79,影响红细胞沉降率的因素,血 浆 红 细 胞,蛋 白 质 脂 质,球蛋白增高,胆固醇增高 红细胞减少(贫血),纤维蛋白原增高,甘油三酯增高,清蛋白减少,磷脂减少 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形态异常,80,【参考值】,魏氏(,Westergr

36、en),法:,成年男性 015,mm/1,小时末,成年女性 020,mm/1,小时末,81,【,临床意义】,(一),生理性变化,正常成年男性血沉率变化不大。新,生儿因纤维蛋白原含量低,血沉较慢。12岁以下的儿童血,沉可略快。妇女月经期血沉略增快,妊娠 3个月以后血沉,逐渐加快,直至分娩后 3周逐渐恢复正常,老年人也可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渐增加而血沉加快。高原地区居民,因有代偿性红细胞增多,故血沉低于平原地区。,82,(二),病理性变化,临床上以血沉增快为常见,可,见于:,1,炎症性疾病,。,2,组织损伤及坏死,。,3,恶性肿瘤,:增长较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多明显,增快。,83,4,各种原因所致

37、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风湿性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疾病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时,血沉常明显增快。慢性肾炎、肝硬化时常有清蛋白减少、球蛋白増高,血沉也可明显增快。,84,5,贫血,贫血病人血红蛋白低于 90,g/L,时,血沉可轻度增快,并随贫血加重而增快越明显。但严重贫血时,因红胞过少不易形成缗钱状聚集,故血沉的加快并不与红细胞的减少成正比。贫血伴有异形红细胞增多时,因异形红细胞不易聚集成缗钱状,故虽有贫血而血沉加快不多。,85,6,高胆固醇血症,继发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粘液性水肿等的血胆固醇增高,或,原发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血沉均见增快

38、血沉减慢的临床意义较小。在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如各种原因所致的脱水使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时,血沉可减慢。,86,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在临床诊断上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并无特异性。故临床上一般用于以下一些情况,的辅助诊断。,1,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炎症性疾病及组织损伤,或坏死如风湿热、结核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病变活,动时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或静止时,血沉率可较前降,低或恢复至正常。,87,2,用作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鉴别的参考,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而恶性肿瘤则有不同程度增快,晚,期或有转移时常明显增快。,3,反映血浆中球蛋白增高,,从而可以考虑到一些导致高球蛋白血症

39、的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88,三、,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各项常数测定,1,血细胞比容测定,血细胞比容(,hematocric,Hct),旧称红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血细胞比容主要,与血中红细胞的数量、大小及血浆容量有关,常用来帮,助诊断贫血并判断其程度,也可用作红细胞各项平均值,的计算,有助于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89,【参考值】,微量法,:男 0.4670.039,L/L,女 0.4210.054,L/L,【临床意义】,1,血细胞比容增高 常达0.50以上,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相对性增多或绝对性增多。,90,2血细胞比容减低 见于各种贫血。由于贫血

40、类型的不同,红细胞体积大小也有不同,故血细胞比,容减少与红细胞数减少并不一定成正比。因此必须将,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三者结合起来,,计算红细胞各项平均值,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才有,参考意义。,91,(,二),红细胞各项常数测定,1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concentration,MCHC),4,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v

41、olume distribution,width,RDW),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用所测得的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易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bility),,即,RDW-CV,或标准差,RDW-SD,来表示。,92,【参考值】,1,MCV 8292fl,2,MCH 2734pg,3,MCHC,320360,g/L(32%36%),4RDW-CV 11.5%14.5%,【临床意义】,主要用于贫血的细胞形态学分类。,1根据,MCV、MCH、MCHC,三项平均值的贫,血形态学分类。,2根据,MCV、RDW,的贫血形态学分类。,93,根据,MCV、MCH、MCHC,的贫血

42、形态学分类,贫血的形,MCV MCH MCHC,病 因,态学分类,(80100,fl),(2734pg),(32%36%),正常细胞性 80100 2734 3236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贫血 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大红细胞性 100 34 3236 叶酸及(或)维生素,B,12,缺乏,贫血 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小细胞低色 80 34 3236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素性贫血 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单纯小细胞 80 34 3236 慢性感染、炎症、肝病、,性贫血 尿毒症、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等所致的贫血,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94,根据,MCV、RDW,的贫血形态学分类,MCV RDW,贫 血 类 型 常 见 疾 病,正常 大细胞均一性病血 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增高,增高 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MDS,正常 正常细胞均一性病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正常,增高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PNH、G-6-PD,陷症等,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病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球形细胞增多症,减低,增高 小细胞非均一性病血 缺铁性贫血、,HbH,病,95,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