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自动焊接机械手设计毕业设计样本.doc

上传人:鼓*** 文档编号:10247345 上传时间:2025-04-29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5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焊接机械手设计毕业设计样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自动焊接机械手设计毕业设计样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自动焊接机械手设计毕业设计样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自动焊接机械手设计毕业设计样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自动焊接机械手设计毕业设计样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自动焊接机械手设计1 绪论1.1 技术概述工业机器人由操作机( 机械本体) 、 控制器、 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装置构成, 是一种仿人操作、 自动控制、 可重复编程、 能在三维空间完成各种作业的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生产设备。特别适合于多品种、 变批量的柔性生产。它对稳定、 提高产品质量, 提高生产效率, 改进劳动条件和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 控制论、 机构学、 信息和传感技术、 人工智能、 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 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 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机器人应用情况, 是一个国家工

2、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并不是在简单意义上代替人工的劳动, 而是综合了人的特长和机器特长的一种拟人的电子机械装置, 既有人对环境状态的快速反应和分析判断能力, 又有机器可长时间持续工作、 精确度高、 抗恶劣环境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机器的进化过程产物, 它是工业以及非产业界的重要生产和服务性设备, 也是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自动化设备。 1.2 现状及国内外发展趋势国外机器人领域发展近几年有如下几个趋势: (1)工业机器人性能不断提高( 高速度、 高精度、 高可靠性、 便于操作和维修) , 而单机价格不断下降, 平均单机价格从91年的103万美元降至97年的65万美元。(2)

3、 机械结构向模块化、 可重构化发展。例如关节模块中的伺服电机、 减速机、 检测系统三位一体化; 由关节模块、 连杆模块用重组方式构造机器人整机; 国外已有模块化装配机器人产品问市。(3)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 便于标准化、 网络化; 器件集成度提高, 控制柜日见小巧, 且采用模块化结构; 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易操作性和可维修性。(4)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 除采用传统的位置、 速度、 加速度等传感器外, 装配、 焊接机器人还应用了视觉、 力觉等传感器, 而遥控机器人则采用视觉、 声觉、 力觉、 触觉等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来进行环境建模及决策控制; 多

4、传感器融合配置技术在产品化系统中已有成熟应用。(5)虚拟现实技术在机器人中的作用已从仿真、 预演发展到用于过程控制, 如使遥控机器人操作者产生置身于远端作业环境中的感觉来操纵机器人。(6)当代遥控机器人系统的发展特点不是追求全自治系统, 而是致力于操作者与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控制, 即遥控加局部自主系统构成完整的监控遥控操作系统, 使智能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进入实用化阶段。美国发射到火星上的”索杰纳”机器人就是这种系统成功应用的最著名实例。(7)机器人化机械开始兴起。从94年美国开发出”虚拟轴机床”以来, 这种新型装置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 纷纷探索开拓其实际应用的领域。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从80年代

5、七五”科技攻关开始起步, 在国家的支持下, 经过”七五”、 ”八五”科技攻关, 当前已基本掌握了机器人操作机的设计制造技术、 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技术、 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 生产了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 开发出喷漆、 弧焊、 点焊、 装配、 搬运等机器人; 其中有130多台套喷漆机器人在二十余家企业的近30条自动喷漆生产线( 站) 上获得规模应用, 弧焊机器人已应用在汽车制造厂的焊装线上。但总的来看,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水平和国外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如: 可靠性低于国外产品; 机器人应用工程起步较晚, 应用领域窄, 生产线系统技术与国外比有差距; 在应用规模上, 中国已

6、安装的国产工业机器人约200台, 约占全球已安装台数的万分之四。以上原因主要是没有形成机器人产业, 当前中国的机器人生产都是应用户的要求, ”一客户, 一次重新设计”, 品种规格多、 批量小、 零部件通用化程度低、 供货周期长、 成本也不低, 而且质量、 可靠性不稳定。因此迫切需要解决产业化前期的关键技术, 对产品进行全面规划, 搞好系列化、 通用化、 模化设计, 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 中国的智能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在”863”计划的支持下, 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水下机器人, 6000米水下无缆机器人的成果居世界领先水平, 还开发出直接遥控机器人、 双臂协调控制机器人、 爬壁机器人

7、 管道机器人等机种; 在机器人视觉、 力觉、 触觉、 声觉等基础技术的开发应用上开展了不少工作, 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可是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控制技术、 遥控加局部自主系统遥控机器人、 智能装配机器人、 机器人化机械等的开发应用方面则刚刚起步, 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需要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 有重点地系统攻关, 才能形成系统配套可供实用的技术和产品, 以期在”十五”后期立于世界先进行列之中。 1.3 ”十五”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1.3.1目标中国工业机器人现在的总装机量约为1200台, 其中国产机器人占有量约为1/3, 即400多台。与世界机器人总装机台数75万台相比, 中国总装机量仅占万分

8、之十六。对中国这样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 差距是很明显的。装机数量少, 说明了中国的工业化程度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因为工业机器人的诞生和应用发展是以工业生产高度自动化和柔性化为大背景的。除数量外, 差距还表现在已有的机器人的利用率不高, 以进口的弧焊机器人为例, 据调查, 完全正常运转, 充分发挥效益效益的只占1/3; 另外1/3处于负荷不满或不能安全正常运转状态, 原因是生产管理及使用维护存在不合理现象或问题; 还有1/3不能正常使用, 这是由于机器人质量问题或缺乏备件, 以及请不起外方维修人员造成的。机器人应用效果不理想, 直接影响了用户使用更多机器人的信心。中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

9、机器人事业, 应该说是从”七五”期间的科研攻关及实施”863计划”开始的, 经过十几年来的研制、 生产、 应用, 从纵向看, 有了长足的进步。当前在一些机种方面, 如喷涂机器人、 弧焊机器人、 点焊机器人、 搬运机器人、 装配机器人、 特种机器人(水下、 爬壁、 管道、 遥控等机器人), 基本掌握了机器人操作机的设计制造技术, 解决了控制, 驱动系统的设计和配置、 软件的设计和编制等关键技术, 还掌握了自动化喷漆线、 弧焊自动线(工作站)及其周边配套设备的全线自动通信、 协调控制技术; 在基础元件方面, 谐波减速器、 机器人焊接电源、 焊缝自动跟踪装置也有了突破; 于此同时造就了一支具有一定水

10、平的技术队伍。无疑, 从技术方面来说, 中国的机器人技术在世界机器人界已有一席之地, 奠定了独立自主发展中国机器人事业的基础; 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 中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为中、 外机器人产品打开中国市场准备了物质和人员条件。根据国内外机器人发展的经验、 现状及近几年的动态, 结合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十五”期间机器人技术应重点开展智能机器人、 机器人化机械及其相关技术的开发及应用; 开展以机器人为基础的重组装配系统及其相关技术的开发研究及加强多传感器融合及决策、 控制一体化技术及应用的研究。重点解决中国已研制应用多年的示教再现型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 大力推进其产业化进

11、程, 力争在”十五”末期实现喷涂、 焊接、 装配等机器人的产业化。1.3.2主要研究内容( 1) 示教再现型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技术研究关节式、 侧喷式、 顶喷式、 龙门式喷涂机器人产品标准化、 通用化、 模块化、 系列化设计。柔性仿形喷涂机器人开发: 柔性仿形复合机构开发, 仿形伺服轴轨迹规划研究, 控制系统开发, 整机安全防爆、 防护技术开发, 高速喷杯喷涂工艺研究。焊接机器人( 把弧焊与点焊机器人作为负载不同的一个系列机器人, 可兼作弧焊、 点焊、 搬运、 装配、 切割作业) 产品的标准化、 通用化、 模块化、 系列化设计。 弧焊机器人用激光视觉焊缝跟踪装置的开发: 激光发射器的选用, CC

12、D成象系统, 视觉图象处理技术, 视觉跟踪与机器人协调控制。焊接机器人的离线示教编程及工作站系统动态仿真。电子行业用装配机器人产品标准化、 通用化、 模块化、 系列化设计。批量生产机器人所需的专用制造、 装配、 测试设备和工具的研究开发。( 2) 智能机器人开发研究遥控加局部自主系统构成和控制策略研究包括建模遥控机器人模型, 人行为模型, 人控制动态建模, 图形仿真建模, 虚拟工具和虚拟传感器建模; 以人为主体的人机共享规划与控制; 局部自治控制; 多传感融合技术; 双向力反应控制; 知识库的建立, 学习与推理方法; 人机交互的高级控制技术; 虚拟现实( VR) 控制与真实世界控制的相互关系;

13、 监控系统的结构。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导航和定位技术研究包括导航和定位系统的系统结构; 在结构环境或非结构环境中导航和定位方法研究; 感知系统的传感器和信息处理系统的构成; 根据传感器数据建立环境模型的方法; 模糊逻辑的推理方法用于移动机器人导航的研究。面向遥控机器人的虚拟现实系统包括人机交互图形生成及其程序设计; 遥控机器人( 载体和机械手) 几何动态图形建模; 遥控操作环境图形建模; 遥控机器人操作与数据的获取; 虚拟传感器及基于虚拟传感器的双向力反应、 反馈控制; 面向任务的虚拟工具; 基于虚拟现实的遥控操作的理论与方法; 基于VR模型操作和真实世界操作的可切换、 相容性和可交换性; VR监

14、控系统。人机交互环境建模系统包括CAD建模中的人机交互技术; 求知模型工件的反示过程中的交互技术; 机器人与环境的布局及功能验证中的交互技术; 传感器数据处理中的交互技术; 机器人标定、 运动学建模、 动力学建模中的交互技术。基于计算机屏幕的多机器人遥控技术包括三维立体视觉建模; 模型的计算机显示; 遥控机器人模型的控制; 人机接口; 网络通讯。( 3) 机器人化机械研究开发并联机构机床( VMT) 与机器人化加工中心( RMC) 开发研究包括VMT与RMC智能化结构实现技术; VMT与RMC关键传动实现技术; VMT与RMC加工、 装配、 摆放、 涂胶、 检测作业技术; VMT与RMC监控检

15、测技术开发; VMT与MRC智能化开式CMC控制系统开发; 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 智能化机构、 材料机电一体化技术; 作业状态变量智能化传感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多功能及灵巧作业终端; 通用智能化开式CNC控制硬软件系统; 并联机构运动学及动力学理论; RMC智能控制理论; VMT与RMC典型应用工程开发。机器人化无人值守和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多机遥控操作的大型散料输送设备包括散料输送系统监控和遥控操作的传感器融合和配置技术; 采用智能传感器的现场总线技术; 机器人运动规划在等量堆取料、 自主操作中的应用; 基于广域网的远程实时通讯; 具有监测和管理功能的故障诊断系统。( 4) 以机器人为基础的

16、重组装配系统开放式模块化装配机器人包括通用要素的提取; 专用件标准化; 装配机器人模块CAD设计; 通用主流计算机构造的控制器; 人机界面方式; 网络功能。面向机器人装配的设计技术包括数字化装配与CAD集成技术; 产品机器人化装配规划生成技术; 产品可装配性模糊评价。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设计技术其中单元技术: 供料系统智能化设计、 末端执行器快速执行、 物流传输及其控制与通讯; 集成技术: 柔性装配线仿真软件、 管理系统。可重构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设计技术开展基于任务和环境的动态重构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理论研究; 系统基于自治体( Agent) 的分布式控制技术及系统各单元体间的协作规划。装配力觉、

17、 视觉技术包括高精度、 高集成化六维腕力传感技术; 视觉识别与定位技术。智能装配策略及其控制包括装配状态实时检测和监控; 装配顺序和路径智能规划及控制技术。 ( 5)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配置技术机器人的传感器配置和融合技术在水泥生产过程控制和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包括面向工艺过程的多传感器融合和配置技术; 采用智能传感器的现场总线技术; 面向工艺要求的新型传感器研制。机电一体化智能传感器包括具有感知、 自主运动、 自清污( 自调整、 自适应) 的机电一体化传感器研究; 面向工艺要求的运动机构设计、 实现检测和清污的自主运动; 调节控制系统; 机器人机构和控制技术在传感器设计中的应用1.4

18、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及途径: 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拥有点焊机器人集成系统的厂家约20余家。这些焊接机器人集成系统,全部是进口的。包括:igm、 Cloos、 ABB、 及3K等厂家的产品。设备购置费用很高, 应用却不理想。1.4.1应用的具体情况如下: 1) 几条焊接机器人柔性生产线, 全部不能实现设计功能。较好的生产线, 做单机使用; 应用较差的生产线, 差到千余万元的设备, 一次没有应用。2) 焊接机器人单机也没有达到设计要求。1.4.2焊接机器人应用效果不良的原因1) 在工艺设计中, 对设备选型没有深入研究, 以为机器人是”万能”的。选择的焊件, 几十点甚至百点焊点

19、 即使机器人具有起始点寻找和跟踪能力, 由于待焊焊点的偏差, 机器人在完成焊接20-30%, 或者40-50%焊接后, 夹持的焊枪就可能偏离焊点了。有这样一个设计, 要求用一条机器人柔性焊接生产线, 完成推土机几个大焊件的焊接,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2) 焊坯制造精度低。焊接的前序, 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下料精度低, 达不到要求; 二是组对精度低。由于切割下料的热变形, 焊件的板坯误差较大。下道工序又在低精度的搭焊模上组对, 制坯。这样, 生产的焊坯, 其待焊焊点的互换性很差, 满足不了示教精度要求。笔者目睹, 其主梁6条主要待焊焊点的间隙, 大小相差10mm之多。进口的机器人, 就在车间里,

20、 没法使用。 本课题拟在焊接机器人现有基础上对其的机械部分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 在市场需求和性价比高的前提下, 采用当前先进的步进( 伺服) 电机、 位置检测装置、 先进的设 计理念等使其更能为其完全实行自动化奠定基础。自动焊接设备的焊接执行部件, 拟采用旋转副驱动方式。因旋转副摩擦力小于移动副摩擦力, 运动灵活, 能够灵活改变焊枪的姿态, 更适用于全方位自动焊接。驱动同样的焊接执行部件, 电动机功率能够减小, 进而减轻焊接机头的质量。焊枪位置传感器尽量安装在末级减速轴上, 直接检测焊枪的位置和姿态。这样的安装方式, 不存在国内外全自动焊接设备经过间接方式检测焊枪位置的问题, 控制精度更高。全

21、自动焊机设备上的存储器, 存储焊点跟踪控制程序和部分焊接参数, 更多的焊接参数存储在焊接电源内, 以利于发挥焊接电源生产厂家的技术优势。对焊枪的驱动拟采用步进电机。步进电机是一种能将数字输入脉冲信号转换为旋转运动的电磁执行元件, 它本身所特有的高精度、 无漂移、 无累计误差等优点, 使她成为当前机电一体化产品中, 唯一能使用开环控制技术的伺服和执行的元件。当前, 高精度步进电机驱动技术已十分成熟, 且具有控制系统结构简单、 工作可靠、 成本低廉的优点。步进电机不是电压控制型元件, 而是频率型控制元件。步进电机转动的快慢、 角度决定于数字脉冲信号的频率。即使放大器的”零漂移”使控制信号的幅度改变

22、 也不会改变步进电机的转速。而采用计算机产生的控制信号是很稳定的。因此, 拟采用步进电机, 以使焊枪的位移更准确。2焊接机械手设计的总体构想2.1 焊接机械手的组成所谓焊接机器人, 一般指6轴机器人本体, 夹持重量为6kg, 也就有6个自由度: X, Y, Z用于定位, 偏转l)角用于定向, 能够沿着三维曲线运动, 到达任意角度的任意位置; 另外, 还包括一套控制系统和焊接系统( 焊接电源、 焊枪、 焊接软件系统等) 。为完成一项点焊机器人工程, 除需要点焊机器人以外, 还需要使用的后边设备。点焊机器人与周边设备组成的系统, 称点焊机器人集成系统。 经济型点焊机器人主要应用在焊点分布简单,

23、焊接工作量大, 焊接劳动强度大、 焊接环境恶劣的工作。一般焊接机器人要求周边设备的传动精度偏高。图2.1自动焊接设备的结构整机结构: 自动焊接设备由焊接机头、 行走环行导轨、 控制系统组成, 结构上个为一体。( 如上图2.1) 控制系统: 包括微型计算机( 或笔记本电脑) 和控制箱, 微型计算机由朱基、 键盘、 显示器、 输入设备、 输入输出接口等组成; 控制箱由输入输出接口电路、 功率驱动电路和焊枪位置控制的各种模板组成。焊枪位置控制: 采用焊枪位置信号、 送死控制模板、 弧压控制模板、 机械电弧摆动模板等实现焊枪位置的控制。在管道全方位自动焊接时, 生产工人需要跟随焊接机头对焊枪位置作适当

24、的调整。 焊枪作业方式:焊接电源: 控制焊接工艺参数的旋钮、 按键都集中在控制盒或焊接机头上, 经过旋钮、 按键操作改变焊接工艺参数, 因此, 弧焊电源是一个专用的焊接电源。对成熟焊接工艺的继承和再现: 焊接执行部件是焊接机头, 其在焊接过程中应作多种复合远动, 是焊枪保持一定的姿态。但受焊接机头运动自由度的限制, 不易实现多种的复合远动。因此, 焊接工艺参数的制定需要工艺试验, 一般采用分段法, 需要生产工人跟随焊接机头对焊枪位置作适当的调整, 对成熟焊接工艺的继承和再现性差。2.2 总体方案的确定所谓的方案, 就是为了实现某种运动而专门对装置本身作出的总体实现思路和具体的实践内容。机械手系

25、统总体方案的内容包括: 系统运动方式的确定, 伺服系统的选择, 执行机构的结构及传动方式的确定, 计算机系统的选择等内容。应根椐设计任务和要求提出系统的总体方案, 对方案进行总体分析和论证, 最后确定总体方案。系统运动方式的确定: 焊接机械手按运动方式已经由题目归定好了, 选用5轴联动式。伺服系统的选择: 旋转、 摆动机构采用开环控制系统, 选用快速步进电机。开环控制系统无检测元件, 系统结构简单, 造价低, 调整和维修都容易。执行机构传动方式的确定: 为保证系统的传动精度和工作平稳性, 在设计机械传动装配时, 应考虑以下几点: ( 1) 尽量采用低摩擦的传动和导向元件。( 2) 尽量消除传动

26、间隙。( 3) 缩短传动链。缩短传动链能够提高系统的传动刚度, 减小传动误差。能够采用预紧以提高系统的传动刚度。例如, 在丝杠的两支承端轴向固定, 并加预紧拉伸的结构等来提高传动刚度。2.2.1总体布局的确定总体布局就是解决装置各个部件间的相对运动和相对位置, 并使装置有一个协调完美的造型。总体布局的依据: 工件尺寸、 形状、 重量、 加工方法及工艺要求。本课程设计的题目为5轴机械手, 其运动机构为摆动机构及其减速机构和旋转机构。其总体布局有如下图2.2装置的总体布局要经过联系尺寸来体现, 联系尺寸也是结构设计的关键。初步确定的联系尺寸是个部件的设计依据, 并经过部件的设计, 还应对联系尺寸进

27、行必要的修改, 最后确定装配总图。联系尺寸包括: (1).机械手的外型尺寸, 长宽高, 及个部分的轮廓尺寸。(2).各部件的连结、 配合和相关位置尺寸。(3).移动部件的行程和极限位置, 调整位置。(4).驱动装置和控制器以及执行器的位置和间距等。图2.2运动简图如下:图2.32.2.2设计的具体步骤选定总体方案后, 初确定执行件的材料、 大小或型号, 计算出步进电机的最大输出转矩, 选择步进电机的型号。由电机的输出转矩来校核执行件的强度, 并最后确定其基本尺寸的大小。 选定执行件的支撑件并进行强度校核或寿命计算。其它一些辅助支承、 固定、 连接件等, 都可查手册进行选择。关于转动惯量的计算参

28、阅了理论力学第五版下册95页, 强度校核参阅材料力学和机械设计第三版, 选取步进电机参阅了机电传动控制第三版359页减速机构的确定: 拟采用少齿差行星齿轮减速器。少齿差传动包括渐开线少齿差、 摆线少齿差、 圆弧少齿差、 活齿少齿差传动等。H型星轮减速器( JB/T 8712-1998) 代替原混合少齿差星轮减速器属于少齿差渐开线行星轮传动, 具有体积小, 承载能力高, 传动比宽、 密, 效率高, 寿命长, 传动平稳, 允许高速输入的特点。工作条件: 输入转速28B型以下3000r/min, 40B型以下1800r/min, 45B型以下1000r/min, Y型以下1500r/min;公称转矩

29、2.107588kNm;传动功率0.25 kW;工作温度-40-45, 低于0时, 启动前润滑油应预热, 高于45时采用降温措施。锥齿轮或连杆的设计可参阅机械设计的相关内容, 进行设计。然后将摆臂和减速齿轮的转动惯量折算成驱动电机输出轴的负载惯量, 由其转动惯量计算出电机输出轴的负载转矩。根据负载转矩选取驱动电机的型号。微机控制系统硬件部分设计: 首先绘制出系统电气控制的结构框图, 然后选择中央外理单元CPU的类型, 再根据CPU的特点, 依最小系统和控制电路的需要, 设计出它的外部扩展电路。例如外部扩展I/O电路、 检测电路、 转换电路及驱动电路等, 并选择控制电路中各个电气元件的参数和型号

30、绘制出完整的电气原理图。软件的设计: 画出程序流程图, 包括总的程序流程图、 控制电机的控制子程序流程图和中断报务子程序流程图。确定系统脉冲当量: 脉冲当量是步进电机驱动的机械手上的移动部件, 在每一个进给脉冲发出后, 其相对位移量。脉冲当量的大小是由机械手的精度确定的。本设计的脉冲当量是 0.1mm。在丝杠螺母副的传动系统中, 系统中的脉冲当量 与步进电机的步距角 、 丝杠螺距 t(mm)及系统传动比 i之间的关系为(3-1)1.确定控制电机1).数控装置对伺服系统的基本要求是输出能够迅速而精确的响应输入的变化。具体的说有以下几点: (1).稳定性: 伺服系统在其工作范围内应是稳定的。(2

31、).精度: 伺服系统能在比较经济的情况下达到给定的精度。(3).快速响应: 系统输出响应速度要尽可能的快。(4).灵敏度: 系统对参数的变化灵敏度要小, 就是说系统性能应下受参数的变化的影响。(5).抗干挠能力: 系统应有很好的抵抗外部负载干挠和环境噪声影响的能力。由于机械手的工作情况, 所选取的伺服电机应该具有的基本特点是: 调速范围宽, 伺服电机应满足调速要求。 负载特性硬, 在调速范围内电机应有足够的驱动力矩。 动态响应快。2)步进电机的选择(1).步进电机的类型的确定数控伺服系统中常见的步进电机有快速步进电机和功率步进电机。快速步进电机的输出转距一般为: 0.007NM-4NM。能够用

32、来控制小型的数控装置。功率步进电机的输出转距一般为: 5NM-40NM。能够直接用来驱动大型的数控装置。另外, 按励磁相数可分为三相、 四相、 五相、 六相等。相数越多步距角越小, 但结构也越复杂。在选择步进电机时, 首先要确定步进电机的类型。(2).步进电机步距角的选择步进电机的步距角是步进电机的主要性能指标之一。不同的场合, 对步距角大小的要求不同。它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步进电机的启动和运行频率, 因此在选择步进电机时, 应使其步距角小于或等于系统对步进电机最小转角的要求, 即, 步距角应满足 (3-2)式中, -传动比-负载要求的最小位移量, ( 或称之为脉冲当量, 即每一个脉冲所对应的负载

33、轴的位移增量) 。(3).最大静转矩负载转矩和最大静转矩的关系为(3-3) 为保证步进电机在系统中正常工作, 还必须满足式中 -步进电机启动转矩-最大负载转矩一般取=/(0.3-0.5) (3-4)(4).负载启动频率: 步进电机的负载启动频率由下式计算式中 -系统中移动部件的最大启动速度-系统脉冲当量只要负载启动频率不大于允许的最大启动频率即可。(5).最大运行频率的确定由于步进电机在运行时, 驱动力矩随着频率的增加而下降, 因而必须按工作时的负载力矩T从”运行矩频特性曲线”中查出最大运行频率(Hz)。假设系统在工作负载情况下的最大速度为(m/min), 系统脉冲当量为 (mm), 则步进电

34、机在工作负载情况下的最大允许工作频率 为: = (3-5)2.3 传动和执行件的选择2.3.1丝杠螺母副(1).主要确定丝杠的外径d, 及长度, 选择螺纹的类型, 牙型角, 计算出螺纹中径d2, 螺纹升角, 定出螺距P, 求出螺纹导程S。可用下式进行计算螺纹升角: (3-6)式中 -螺纹数, 一般取 =1-螺距导程 则 再利用下式计算出丝杠的质量, 以及螺母的质量。(2). 电动机启动、 加速时的负载扭矩经过下式计算出电动机启动、 加速时的负载扭矩: (3-7)式中 -丝杠的转动惯量 (3-8)此公式也用来计算齿轮等圆形零件的转动惯量-由电机轴到丝杠一级齿轮减速器的传动比, -丝杠上的齿轮的转

35、动惯量-丝杠启动的角加速度-电机轴上齿轮的转动惯量-电机启动的角加速度-螺母作用在丝杠上的扭矩其中, =/式中 -螺母的线加速度=S-螺母与丝杠间的磨擦系数, 一般取=0.1-0.3还要计算出夹紧力对丝杠的扭矩: (3-9)式中 F-夹紧力将折算到电机轴上去: (3).丝杠及轴类零件的强度校核: 轴类零件的强度校核能够依据下式来进行计算(3-10)(3-11)式中 -轴传递的功率( kW) -扭应力(MPa)-轴的抗扭截面系数()-轴的转速(r/min)C-常数, 见表3-2-许用应力(MPa), 见表3-2-零件中的最小直径(mm)T-轴承受的转矩,T=P*9.55*1000000/n表2.

36、1 轴常见的几种材料的及C值轴的材料Q235, 20354540Cr,35SiMn,38SiMnMo,2Cr13/MPa12202030304040-52C160135135-118118106106-982.3.2齿轮、 齿条、 蜗轮、 蜗杆(1).关于齿轮、 齿条、 蜗轮、 蜗杆的设计, 在机械设计第三版中有详细的说明, 其中主要是确定它的几个重要的参数, 如齿轮、 齿条的分度圆直径、 齿顶高等; 蜗轮的分度圆直径、 喉圆直径、 齿根圆直径等。在选出电机后, 还需要对这些传动件和运动件进行校核。(2).多级变速机构转动惯量的折算在选择摆动机构的驱动电机时, 需要将摆臂、 转塔、 各级齿轮(

37、 或蜗轮) 及其轮轴( 或蜗杆) 的转动惯量折算到电机轴上。转动惯量的折算: (3-12)式中 -摆臂相对于腰部的转动惯量-腰部的转动惯量-与腰部相连的轴及其上的转筒的转动惯量-次级轮轴及其上的齿轮的转动惯量-电动机轴上的齿轮的转动惯量式中 为摆臂的长度-轴1的质量, 为半径-轴1上的齿轮质量, 为齿轮半径 以后的各级转动轮轴的转动惯量的计算方法, 与的算法相同。上式是在不考虑机械效率的情况下进行的折算。若要考虑机械效率, 则应在减速比(如)中增加机械效率 因子( 详见第四章的相关部分) 。2.3.3滚动轴承滚动轴承的类型、 尺寸和公差等级均已制定有国家标准, 在机械设计中只需根据工作条件选择

38、合适的轴承类型, 尺寸和公差等级等, 并进行轴承的组合结构设计。按滚动轴承承受载荷的作用方向, 常见轴承可分为三类, 即径向接触轴承、 向心角接触球轴承和轴向接触轴承。在机械手的设计中, 一般使用角接触球轴承、 圆锥滚子轴承或深沟球轴承和推力球轴承的组合件。选择轴承要根据它所支承的轴的粗度( 一般轴径的设计要先由计算的强度来确定基本尺寸, 再根据GB/T2822-81来选取标准尺寸, 也能够根据标准件如轴承等决定) 来决定的, 选定轴承后, 还要进行轴承的寿命计算, 能够根据下面的经验公式来计算。轴承的寿命: (3-13)式中 -基本额定寿命(r)-寿命指数, 球轴承的=3, 滚子轴承的=10

39、/3C-=1时, 轴承所承受的动载荷, 也称之为基本额定动载荷。, 查标准件手册的轴承部分即能够得到n-轴承转速当量动载荷 (3-14)式中 -轴承承受的径向荷-轴承承受的轴向载荷-径向载荷系数, 查表3-3-轴向载荷系数, 查表3-3在实际计算中, 考虑机械工作中的冲击、 振动对机械受载的影响, 应引入载荷性质的系数( 表2.1) , 因此轴承的当量动载荷计算公式为 (3-15)表2.2 载荷性质系数载荷性质机械举例载荷性质系数平稳运转或轻微冲击电动机、 空调机、 水泵等1.0-1.2轻度冲击的运转机床、 起重机、 传动装置、 风机、 造纸机等1.2-1.5剧烈冲击、 振动的运转破碎机、 轧

40、钢机、 振动筛、 工程机械等1.5-3.02.4 设计实例和典型计算表2.3 设计任务与要求活动要求腰部转速r/min大臂m/s小臂m/s手腕旋转r/min手腕摆动r/min有效工作半径0.8m, 重复定位精度0.5mm。191.31.33923其机械结构, 如图2-1所示: 以大臂的电机选择为例首先取丝杠长550mm, 其上螺纹长200mm, 下面开始进行具体的设计: 1).执行机构的设计(1).选取丝杠的材料: 调制45钢, 直径: d=32mm, 长: L=550mm, 导程: 10; 钢球直径: 6.35;丝杠外径: 30.3; 轴径: 24.3;循环圈数: 4螺纹升角: 式3-6取

41、n=5, P=4,则&n (2).电动机的负载力矩 式3-7取 丝杠的转动惯量: =0. 式3-8j2=m小臂l小臂2/3+2=40x(0.67-0.09+0.2)2/3+40x(0.444-0.2)2=10.493j3=3.147取丝杠的最高转速为 设电机可在 0.1s内达到最大速度, 因此角加速度: 螺母的加速度: 螺母的惯性力: 螺母对丝杠的转矩: -摩擦系数, 可查表得因此加速阶段的电机输出转矩为2).选取电动机电动机的型号主要靠其启动阶段的负载扭矩来决定, 由公式=/(0.3-0.5) 式3-4式中 故 =/(0.3-0.5)=(0.0184-0.031)NM步进电机的步距角: 式3

42、2= 式3-1t=S, i=28, =1.28查手册, 选取: 90BYG550A型步进电机。从而小臂驱动电机选择90BYG550A足够。3).丝杠的强度校核丝杠的强度可用公式3-10来进行校核, 取 C=110n=1360=780r/min功率 P=Tn/9550000T=0.0311000=196Nmm丝杠最小直径: =17.35901mm丝杠的强度足够了, 且考虑结构和工艺的要求, 取 。4).锥齿轮传动参照机械设计第九章, 设计锥齿轮如下: 材料: 调制45钢。模数为: 齿轮1齿数: 齿轮1分度圆直径: 齿轮1齿宽: 齿轮2齿数: 齿轮2分度圆直径: 齿轮2齿宽: 齿轮1质量: 齿轮2质量: 等效转动惯量的折算经过公式3-12, 增加机械效率因子, 变换公式如下: 算到电机轴的转动惯量: 式中, -车轮的转动惯量设连杆轮质量为: 则 , 为连杆轮的半径-电机轴上的齿轮的转动惯量, J2=J3=J0I0=i1=i2查表4-3, 得 则, =可知电机的负载转矩: 由此, 再参照式3-1和3-2算出步矩角, 可选择步进电机110BYG550B5)其余类似部件的选择如上述计算过程。腰部旋转驱动电机选用130BYG250E3 机械手驱动电机的优化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