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一、 编制依据. 11、 法律、 法规、 施工规范和标准. 1 2、 相关文件. 1 二、 工程概况. 1 1、 建筑概况. 1 2、 高支模结构层概况. 2 3、 地质条件或支承层概况. 2 三、 模板体系设计. 3 1、 模板支撑系统材质. 3 2、 梁模板体系设计. 3 3、 楼板模板体系设计. 4 4、 水平拉杆设计. 4 5、 剪刀撑设计. 4 6、 地基处理或支撑层数说明. 4 四、 模板体系施工方法. 4 1、 施工准备工作. 4 2、 放线测量. 4 3、 模板制作. 5 4、 高支模支撑体系安装施工顺序. 5 5、
2、 高支模支撑体系安装. 5 6、 梁模板安装. 5 7、 楼面模板安装. 6 8、 模板体系拆除. 6 9、 高支模工程的模板支架体系的检查与验收. 6 五、 混凝土浇注方法. 8 1、 施工段划分. 8 2、 输送方法. 8 3、 混凝土浇注方法. 8 六、 模板体系监测要求. 9 1、 监测项目和要求. 9 2、 监测报警指标. 9 3、 监测方法. 9 4、 处理方法. 9 5、 静载试验. 9 七、 安全保证措施. 9 1、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9 2、 安全教育制度. 10 3、 安全检查制度. 10 4、 高支模工程的安全管理措施. 10 5、 预防模板及支架坍塌的安全技术措施.
3、12 八、 应急救援预案. 13 1、 应急救援组织. 13 2、 应急响应. 13 3、 应急救援装备. 15 4、 应急救援演练. 15 5、 应急救援措施. 15 九、 模板体系计算说明. 18 1、 模板及支架的设计荷载. 18 2、 荷载组合. 18 3、 强度计算内容. 18 十、 模板体系计算书. 19 1、 附件1: 首层7002250mm梁的模板及支撑体系计算书. 19 2、 附件2: 首层150mm厚楼板模板及支撑体系计算书. 27 3、 附件3: 二层400900mm梁的模板及支撑体系计算书. 31 4、 附件4: 二层180mm厚楼板模板及支撑体系计算书. 37 十一、
4、 首层模板支撑系统大样图. 42 1、 附图1: 模板支撑系统平面布置示意图. 42 2、 附图2: 梁模板系统剖面图. 43 3、 附图3: 梁模板系统立面图. 43 4、 附图4: 板模板系统立面图. 44 5、 附图5: 对顶抱柱大样示意图. 44 十二、 二层模板支撑系统大样图. 45 1、 附图1: 模板支撑系统平面布置示意图. 45 2、 附图2: 梁模板系统剖面图. 46 3、 附图3: 梁模板系统立面图. 46 4、 附图4: 板模板系统立面图. 47 5、 附图5: 对顶抱柱大样示意图. 47 一、 编制依据1、 法律、 法规、 施工规范和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199
5、8年3月1日起施行); 、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2月1日起施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11月1日起施行) 、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 ); 、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 ); 、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50204- ); 、 木结构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00- ); 、 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 );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 、 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128- ) 、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 ); 、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6、JGJ59-99)。 2、 相关文件、 广东省建设工程高支撑模板系统施工安全管理办法( 粤建监字1998027号) ; 、 广州市建委文件关于印发的通知(穗建筑 75号); 、 广州市建委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市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的通知(穗建筑 22号); 、 广州市建委文件, 关于切实加强深基坑、 大型顶升设备、 高支顶等高危工程和设施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穗建筑 419号)。 二、 工程概况1、 建筑概况 赤岗桥西项目工程建筑面积为56326平方米,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地块, 由广州有限公司投资兴建, 广州设计院设计, 广州监理公司监理, 广州市有限公司负责施工。本工程地上32层,
7、地下2层, 其中有4层裙楼。建筑物高度: 从0.000起计至屋面高99.90m, 梯屋、 电梯机房顶高104.90m, 地下室底板面标高为-8.400m。建筑物平面形状呈L型, 东西向从1轴至23轴长63.90m, 南北向从A轴至P轴长83.20m。 首层层高为4.8m, 二层层高为5.2m, (首层4614m2 +二层2795m2)超高支模施工面积为7409m2。五楼面梁板为结构转换层, 另编制专项方案。 2、 高支模结构层概况超高大支模范围为首层、 二层楼面梁板模板和支撑体系: 1) 首层梁截面有300600mm、 350600mm、 300700mm、 500700mm、 4002200
8、mm、 3001800mm、 400700mm、 3501000mm、 400900mm、 4001000mm、 (KL57)7002250mm等。首层板厚板厚为130、 150mm。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楼层标高为4.8m。 2) 2)二层梁截面有300800mm、 350700mm、 300700mm、 (KL5)400900mm等。首层板厚板厚为120、 140、 150、 180mm, 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楼层标高为5.2m。 3、 支承层设计和施工情况 首层楼面混凝土施工时, 首层面楼板的模板支撑体系将楼面的施工荷载传至负一层楼面再传递至地下室底板上, 支承系统和底板受
9、力满足设计要求。 二层楼面混凝土施工时, 二层面楼板的模板支撑体系将楼面的施工荷载传至首层梁板砼面。 首层梁板钢筋安装前应完成首层墙、 柱标高2.550m以下的砼浇筑, 且柱混凝土的强度应达到C25以上。 二层梁板钢筋安装前应完成二层柱标高4.300m以下的砼浇筑, 且柱混凝土的强度应达到C25以上。外围脚手架及上人施工梯与支撑系统同步进行施工。 三、 模板体系设计1、 模板支撑系统材质梁、 楼板模板面板均采用18mm厚多层夹板, 上愣和底托采用100mm100mm马尾杉木枋, 长 mm; 支撑体系中的立杆、 水平纵横拉杆、 扫地杆、 剪刀撑均选用483.5mm钢管, 采用14穿梁螺栓。 2、
10、 梁模板体系设计、 首层(KL 57)7002250mm梁模板体系设计 梁底、 梁侧模板均采用18mm厚夹板, 梁底设18mm压脚板, 侧板设压楞枋, 间距为300mm; 梁底板下设两层支承枋, 均为100mm100mm马尾杉木枋, 上层枋间距150mm, 下层枋间距450mm; 在梁侧模板设4排穿梁螺栓14; 支撑体系立柱间距是450mm(垂直梁方向)500mm(平行梁方向)。4002200mm、 3001800mm、 4001000mm梁截面模板体系设计按照7002250梁模板体系设计施工。 、 二层(KL5)400900mm梁模板体系设计 300600mm、 350600mm、 3007
11、00mm、 500700mm、 400700mm、 3501000mm、 400900mm及以下梁截面模板体系设计按照400900梁模板体系设计施工。 梁底、 梁侧模板均采用18mm厚夹板, 梁底设18mm压脚板, 侧板设压楞枋, 间距为300mm; 梁底板下设两层支承枋, 均为100mm100mm马尾杉木枋, 上层枋间距300mm, 下层枋间距900mm; 在梁侧模板设2排穿梁螺栓12; 支撑体系立柱间距是450mm(垂直梁方向)900mm(平行梁方向)。 3、 楼板模板体系设计1)首层、 二层楼板模板面板采用18mm厚夹板; 面板下设两层枋支承, 上层枋间距350mm, 下层枋间距900m
12、m, 木枋采用100mm100mm马尾杉; 支撑体系立柱间距是900mm(垂直梁方向)900mm(平行梁方向)。 4、 水平拉杆设计模板系统立杆在距地面200mm处设一道纵横水平扫地杆, 立杆在扫地杆以上每隔1500mm加设一道纵横水平拉杆, 立杆在距楼板模板下层支承枋约200mm处设一道纵横水平拉杆。 5、 剪刀撑设计模板系统周边与中间10m支架立杆设置一道纵向剪刀撑, 由底至顶连续设置; 高于4m的模板支架, 其两端与中间每隔四排立杆从顶层开始向下每隔两步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 6、 支撑层数说明本工程首层、 二层高模板系统体系将楼面的施工荷载传至负一层地下室底板支承层, 其承载力满足高支模
13、设计要求。 四、 模板体系施工方法1、 施工准备工作、 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经专家组进行书面论证审查, 符合要求后, 由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 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 方可实施。 、 支架搭设前, 工程技术、 安全负责人向施工作业班组、 作业人员作出详细说明, 对其进行技术和安全作业的书面交底, 并由双方签字确认。 、 对钢管、 杆件、 构件、 配件、 加固件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查、 验收; 严禁使用不合格的钢管及构配件。 2、 放线测量、 模板放线时, 应先清理好现场。 、 首先用经纬仪根据施工图测出每条轴线, 然后用墨线弹出梁模板的内边线和中心线, 以便于模板安装和校正。 、 用水准仪把建筑物水平
14、标高引到模板安装位置, 定好水平控制标高。、 用墨线弹出钢管立杆的位置线, 垫板、 底座安放位置应准确。 3、 模板制作、 模板按配模图在模板加工场统一加工制作或者配制。 、 模板制作好后, 标记模板位置、 型号尺寸和数量, 经验收合格刷隔离剂( 脱模剂) 后, 按规定要求分类堆放在施工平面布置图指定的场地内。 4、 高支模支撑体系安装施工顺序放线垫脚板( 或底托) 立杆水平拉杆接驳立杆水平拉杆至顶托剪刀斜撑纵向底枋横向面枋梁底模板梁钢筋安装梁侧板安装楼板底模板安装。 5、 高支模支撑体系安装、 安装前, 先在楼板上弹出钢管立杆的位置线。安装时, 按照墨线准确放置垫板、 底座, 垫板尺寸不应小
15、于1001008毫米。 、 支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亦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 支架安装时每搭完一步架后, 应立即检查并调整其水平度与垂直度, 以及杆件的步距、 纵距和横距。 、 梁的支架立杆必须设置剪刀撑; 楼板模板应在两端立柱及每隔10米支架立杆设置一道纵向剪刀撑, 剪刀撑的两头应靠近钢支顶的顶部和底部, 并应连接牢固。 、 剪刀撑必须与钢管立杆、 水平杆同步搭设。水平杆设于钢管立杆内侧, 剪刀撑设于钢管立杆外侧, 并用扣件与立杆连牢。 、 连接钢管立杆的扣件规格应与所连钢管外径相匹配。
16、连接扣件必须处于锁紧状态, 扣件螺栓拧紧扭力矩为4065Nm, 并不得小于40Nm。各杆件端头伸出扣件边缘长度不小于100mm。 、 严禁将外径48mm与51mm的钢管混合使用。 、 立杆接长除顶层顶步外, 其余各层各步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 6、 梁模板安装、 先在柱子上弹出轴线、 梁位置和水平线, 然后才钉柱头模板。 、 按设计标高调整支顶的标高, 然后安装梁底模板, 并拉线找平。当梁跨度4m时, 在梁底模板的跨中处要起拱, 起拱高度为全跨长度的23。施工时, 起拱高度须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主次梁交接时, 先主梁起拱, 后次梁起拱。 、 根据墨线安装梁侧模板、 压脚板、 斜撑等。梁侧模
17、板制作高度应根据梁高及楼板模板碰旁或压旁确定。 、 当梁高超过800mm时, 梁侧模板按计算要求加穿梁螺栓。 7、 楼面模板安装、 通线调节支顶的高度, 将大龙骨拉平, 架设小龙骨。 、 铺模板时可从四周铺起, 在中间收口。若为压旁时, 角位模板应通线钉固。 、 楼面模板铺完后, 应复核模板面标高和板面平整度, 预埋件和预留孔洞不得漏设并应位置准确。支模顶架必须稳定、 牢固。模板梁面、 板面应清扫干净。 8、 模板体系拆除、 高支模支架拆除必须提供混凝土的强度报告, 以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试验报告为依据。在梁板砼达到设计强度后, 模板支撑体系经项目技术负责人检查验证确认不再需要, 并监理单位审批
18、同意后, 方可拆除。、 拆除多层梁楼板支柱时, 应确认上部施工荷载不需要传递的情况下方可拆除下部支柱。 、 拆除前, 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进行拆除安全技术交底。 、 支架的拆除应从一端走向另一端、 自上而下逐层地进行, 严禁上下同时作业。 、 拆除顺序: 先松开顶托、 然后按照先支的后拆, 先拆主承重模板后拆次承重模板顺序拆除模板和支撑体系。同一层的构配件和加固件应按先上后下、 先外后里的顺序进行。、 在拆除过程中, 支架的自由悬臂高度不得超过两步, 当必须超过两步时, 应加设临时拉结。严禁站在悬臂结构上面巧拆底模, 严禁在同一垂直平面上操作。 、 通长水平杆和剪刀撑等, 必须在支架拆卸到相关的
19、立杆时方可拆除。、 拆卸连接部件时, 应先将锁座上的锁板与卡钩上的锁片旋转至开启位置, 不得硬拉, 严禁敲击。 、 模板拆除应按规定逐次进行, 不得采用大面积撬落方法, 严禁使用榔头等硬物击打、 撬挖。各拆除的模板、 支撑、 连接件等构配件严禁抛掷至地面, 应用槽滑下或用绳系下。不得留有悬空模板。 9、 高支模工程的模板支架体系的检查与验收、 模板支架体系及其地基基础应在下列阶段进行检查与验收: A、 基础完工后模板支架体系搭设前; B、 作业层上施加荷载前; C、 整体或分段达到设计高度后; D、 设计要求预压的模板支架体系的预压过程中及预压加载完成后; E、 遇六级大风或大暴雨后; F、
20、停用超过一个月。 、 模板支架体系使用中, 应定期检查下列项目: A、 承载杆件, 加固杆件, 连接件、 斜撑、 剪刀撑、 孔洞通道的构造是否符合要求; B、 场地地表是否积水, 底座是否松动, 立杆立柱是否悬空, 外侧立杆立柱是否被车辆冲撞过; C、 立杆立柱的沉降与垂直度的偏差是否符合要求; D、 扣件、 连接件是否松动; F、 是否超载。 、 模板支架体系验收时应具备下列文件: A、 专项施工方案及技术交底文件, 专项施工方案的专家评审或咨询意见; B、 构配件的产品质量合格证、 质量检验报告; C、 高支模工程的施工记录及质量检查记录; D、 模板支架体系搭设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及处理
21、记录; F、 模板支架体系的验收申请报告。、 支架现场检查: 序号检查内容检查部位检查结果1 立杆(立柱)的纵距、 横距的步距(步距为重点检测项目)是否符合要求; 2 立杆(立柱)的垂直度及水平度是否合格; 3 扫地杆、 水平纵横拉杆的步距是否符合要求; 4 剪刀撑的设置是否符合要求; 5 基础是否平整坚实, 支垫、 底座是否符合规定; 6 纵横向剪力撑和横向斜撑的设置和支架系统整体稳定性是否符合要求; 7 构配件和加固件是否齐全, 质量是否合格, 连接和挂扣是否紧固可靠; 8 立杆与水平杆同一截面上相邻杆件的对接或搭接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9 杆件的受力是否在同一轴线上。 、 支架验收主要项目
22、的允许偏差 A、 底座的沉降量不大于5mm; B、 支架搭设的垂直度与水平度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项 目 允许偏差(mm) 垂直度 每步架 h/1000及2.0 支架整体 H/600及50 水平度 一跨距内水平架两端高差 1/600及+3.0 支架整体 L/600及50 注: h步距; H支架高度; l跨距; L支架长度。 C、 立杆间距的允许偏差步距: 20mm; 横距: 50mm; 纵距: 20mm; D、 扣件螺栓拧紧力矩用扭力扳手检查, 要求在4065Nm; E、 剪刀撑斜杆与地面的倾角为4560; F、 可调托座调切螺杆伸出长度不宜大于200mm, 可调托座的螺栓伸出长度超过2
23、00mm时采取的固定措施必须可靠。 五、 混凝土浇注方法1、 施工段划分以建筑物在F轴处的后浇带为界, 分为I、 II两个施工段。第I施工段为423轴交F至P轴结构段, 第II施工段为23轴交F轴至A轴结构段。 2、 输送方法本工程预拌混凝土由大型搅拌站用搅拌车运送到场, 场内设置两台砼泵, 由泵机输送至操作工作面, 并利用1台塔吊、 2台四车提升机作为混凝土辅助运输工具。 3、 混凝土浇注方法、 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现场浇注, 商品砼用砼泵进行输送, 并配以串筒下料。柱采取独立浇筑, 梁板钢筋绑扎前浇注完毕, 梁板砼浇注采取一次成型的方法连续施工。 、 楼面砼浇筑堆进方向: 第I施工段由4轴
24、开始, 向23轴方向推进; 第II段施工由轴开始, 向23轴推进。采用2台砼泵输送, 水平方向推进速度: 每小时约68m。 六、 安全保证措施1、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分级负责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项目经理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统筹协调、 指挥、 全面负责安全管理。 、 施工负责人是安全管理的第一直接责任人, 代表项目经理部行使安全管理的权力, 负责本工程安全标准的制定, 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 、 技术负责人是安全技术的第一责任者, 负责安全技术措施的审核批准。 、 工长、 专职安全员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 具体负责安全技术、 措施的执行, 领导劳务作业队伍开展安全建设,
25、是安全生产有力保证层。 2、 安全教育制度、 严格执行三级安全教育制度。新进场的每个施工人员, 必须先接受公司、 项目部、 班组”三级”教育, 并在”三级安全教育卡”上签名, 并登记其本人的身份证号码。 、 三级安全教育是指公司对新进场的施工人员着重进行安全基本知识、 法规、 法制教育; 项目部对新进场的施工人员着重进行现场规章制度和遵章守纪教育; 班组对新进场的施工人员着重进行本工种岗位安全操作及班组安全纪律教育。 、 根据模板支撑系统设计, 由技术负责人向操作施工人员交底, 并进行双方签字确认。 、 项目部对工人的安全教育活动应进行登记汇总, 并建立”施工人员安全教育汇总表”。 3、 安全
26、检查制度、 工人在作业前要对自己使用的机具、 劳动保护用品以及本班组作业区段的安全设施进行应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应向工地有关人员汇报, 待隐患消除后方可开始作业, 并逐步完善记录工作。 、 工地专职安全员要每日对作业区段进行检查。如发现事故隐患, 应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督促实施并对改进后的设施进行检查验收, 对不改进的, 提出处理意见, 报项目负责人处理。指导、 督促工人认真执行安全制度、 安全纪律, 执行操作规程和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 要认真执行定期检查制度。应有组织、 有计划进行检查, 对不合格项要制订整改计划, 并做到”定人、 定时间、 定措施”的三定措施, 在隐患没有消除前, 必
27、须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 有危及人身安全的应暂停作业。 、 电工应对施工现场各种电气设施定期进行巡视检查, 正常情况下, 对低压配电装置、 低压电器和变压器、 配电盘等应每班巡视一次, 并填写好”用电设备运行日记”。 4、 高支模工程的安全管理措施、 搭拆支架必须由专业架子工担任, 并按现行国家标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GB5036)考核合格, 持证上岗。上岗人员定期进行体检, 凡不适于高处作业者, 不得上支架操作。 、 施工前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 搭拆支顶架时工人必须戴安全帽, 系安全带, 穿防滑鞋。进行高处作业之前, 应进行安全防护设施的逐项检查和验
28、收。验收合格后, 方可进行高处作业。作业层上的施工荷载应符合设计要求, 不得超载。不得在支架上集中堆放模板、 钢筋等物件。 、 施工期间不得拆除剪刀撑、 纵横向水平杆、 纵横向扫地杆等加固杆件。 、 当支架基础下有设备基础、 地下管线时, 在支架使用过程中不应开挖, 否则必须采取加固措施。 、 在支架基础或邻近严禁进行挖掘作业, 否则应采取安全措施, 并报主管部门批准。 、 支模应按规定的作业程序进行, 模板未固定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严禁在上下同一垂直面上装、 拆模板。结构复杂的模板, 装、 拆应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措施进行。 、 模板支架应自成体系, 严禁与脚手架进行连接。施工人员上下施
29、工面时, 必须走施工梯, 严禁攀援模板支架上下。 、 支设悬挑形式的模板时, 应有稳固的立足点。支设临空构筑物模板时, 应搭设支架或脚手架。模板上有预留洞时, 应在交装后将洞盖没。 、 临街搭设的支架外侧应有防护措施, 以防坠物伤人。施工作业场所有坠落可能的物件一律先行撤除或加以固定, 高处作业中所用的物料均应堆放平稳。不得任意乱置或向下丢弃物件, 传递物件禁止抛掷。 、 设专人负责对支架进行经常检查和保修工作。对高层支架定期作立杆基础沉降检查, 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 、 施工中对支架发现有缺陷和隐患时必须及时解决, 危及人身安全时必须停止作业。 、 六级及六级以上大风和雨、 雾天应停止支架
30、的搭设与拆除及支架上的施工作业。下雨后进行作业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滑措施。对进行高处作业的高耸建筑物事先设置避雷设施。遇有台风暴雨后应对支架设施逐一加以检查, 发现有松动、 变形、 损坏或脱落等现象立即修理完善。 、 进行高处拆模作业, 应配置登高用具或搭设支架, 工人必须站在临时设置的脚手板上进行拆卸作业。 、 拆除支顶架前, 应清除支顶架上的材料、 工具和杂物。 、 拆除楼板底模时, 应设临时支撑, 防止大片模板坠落。拆立柱时, 操作人员应站在待拆范围以外安全地区拉拆, 防止模板突然全部掉落伤人。 、 模板及支撑体系搭设、 拆除以及砼浇筑期间, 应设置警戒区和警戒标志, 由安全员在现场监护,
31、 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模板下方警戒区域。 、 模板拆除时, 不应对楼层形成冲击荷载。模板拆除后, 拆除的模板和支架宜分散堆放并及时清运。临时堆放处离楼层边沿距离不得小于lm, 堆放高度不得超过lm。楼层边口、 通道口、 脚手架边缘严禁堆放任何拆下物件。 、 拆下的支架及配件应清除杆件及螺纹上的沾污物, 并分类检验和维修, 按品种、 规格分类整理存放, 妥善保管。 5、 预防模板及支架坍塌的安全技术措施、 设计模板及支撑体系案时按规范有关要求进行验算, 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 刚度和稳定性, 能可靠地承受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项荷载。验算模板及其支架的刚度时, 其最大变形不得超过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
32、验收规范的允许值。 、 所有钢管、 连接件、 木枋等支撑材料使用前均进行全面检查, 不得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 模板支架搭设场地必须平整坚实, 排水良好, 具有足够承载力。 、 现场搭设模板支架时, 对模板支撑体系的强度、 刚度和稳定性等有显著影响的承载构件、 连接件的尺寸、 间距必须进行严格控制。 、 现场搭设模板支架时, 必须按要求在立杆底部设置底座或钢垫板。每搭完一步架后, 应立即检查并调整支架立杆的垂直度, 确保立杆的垂直度符合要求, 防止因支架立杆倾斜过大造成支架系统的不稳。 、 支架系统安装时, 必须严格按照本方案要求设置纵横水平拉杆、 扫地杆、 剪刀撑, 防止由于整体刚度不足和失
33、稳造成坍塌事故。 、 大梁模板支架立杆的纵向水平拉杆应顶贴到已浇筑好的混凝土柱上, 主梁模板下两侧支架立杆的纵向水平杆在与砼柱交接处成井字型箍牢”抱柱”, 以增强支架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 可调托座伸出长度不宜超过200mm, 若伸出长度超过200mm, 应加拉杆连结稳定。 、 安装完毕经验收确认符合要求后才能进行混凝土浇筑。 、 作业层上的施工荷载应符合设计要求, 不得超载。不得在支架上集中堆放模板、 钢筋等物件。施工期间不得拆除剪刀撑、 纵横向水平杆、 纵横向扫地杆等杆件。 七、 应急救援预案为了保证本工程的施工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 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 法规和标准,
34、针对本工程的特点, 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高支撑模板应急救援预案。制定本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是当发生紧急事件时, 能快速、 有序、 高效地控制紧急事件的发展, 及时展开救援, 抢救受伤人员, 使受困、 受伤害人员、 财产得到及时抢救, 将事故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1、 应急救援组织公司应急救援小组名单: 1、 指挥部总指挥: 电话: xxxxxxxxxxx 2、 指挥部副总指挥: 电话: xxxxxxxxxxx 3、 指挥部成员: 电话: xxxxxxxxxxx 电话: xxxxxxxxxxx 电话: xxxxxxxxxxx 电话: xxxxxxxxxxx 2、 应急响应发生四级以下的一般事故
35、时, 由现场应急救援小组实施应急响应, 同时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公司应急救援机构; 发生四级以上重大安全事故时, 由公司应急救援小组指挥现场应急救援小组实施应急响应。 、 工程项目部现场应急救援小组: 、 工地现场发生事故后, 现场应急救援小组应立即组织人员展开抢救伤员和排除险情, 同时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公司应急救援机构; 如发生人员伤亡或火警等, 应分别第一时间直接打电话报120急救中心或119报火警救助。 、 由现场应急救援小组组长负责事故现场应急的指挥工作, 进行应急任务分配和人员调度, 以便有效利用各种应急资源, 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事故现场的应急行动, 防止事故的扩大和蔓延, 力求将损失
36、减少至最低程度, 同时注意安排做好保护好事故现场。 、 指挥调动工地现场的一切所需的应急救援排险物资和人员参与抢救救援, 确保救援工作在统一指挥下有序地进行。 、 协助公司和上级部门开展事故调查, 接受公司及政府有关部门对事故的调查处理。 、 协助公司及上级有关部门分析事故原因和性质, 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地制定并落实相应的预防措施, 切实防止类似的事故重复发生。 、 负责安排专人做好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 使各级人员都受到安全教育, 在切实做好预防措施和确保安全的情况下, 上报有关上级部门, 争取尽快批准恢复工地的正常生产。 、 公司应急救援小组: 、 公司应急救援小组接到工地重大事故报告后,
37、 应立即赶赴现场, 同时将事故概况( 包括伤亡人员、 发生事故时间、 地点、 原因等) 分别用电话和快报的办法报告上级应急救援组织以及政府有关部门。 、 指挥现场应急救援组织, 首先抢救伤员和排除险情, 防止事故蔓延扩大。同时协同现场保护好事故现场。 、 负责协调指挥调动公司的应急救援力量, 包括应急物质资源和人员支持、 技术支持, 全力保障应急行动的顺利完成。 、 协助和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对事故的调查处理。 、 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分析事故原因和性质。 、 吸取事故教训, 制定并落实相应的预防措施, 防止类似事故的重复发生。 、 协同现场做好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 在做好预防措施确保安全的情况下,
38、上报有关部门复检认可后, 努力争取尽快恢复正常生产。 、 应急响应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 紧急事故发生后, 发现人应立即报警。 、 项目部急救援小组在接到报警后, 应立即组织自救队伍, 按事先制定的应急方案立即自救; 若事态情况严重, 难以控制和处理, 应立即在自救的同时向专业救援队伍求救, 并密切配合救援队伍。 、 事故发生时, 应立即疏散人群, 保证现场道路畅通, 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 在急救过程中, 遇到威胁人身安全情况时, 应首先确保人身安全, 迅速组织脱离危险区域或场所后, 再采取急救措施。 、 截断发生事故的区域或场所处电源, 防止事态扩大。 、 项目部设紧急联络员一名, 负责
39、紧急事物的联络工作。 、 紧急事故处理结束后, 部门负责人应填写事故有关记录, 并召集相关人员研究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对策。 3、 应急救援装备应急救援装备包括值班电话、 无线对讲机、 消防灭火器材、 应急药箱、 塔吊、 铁撬及担架等。 外用药品: 双氧水、 红药水、 碘酒、 酒精、 消毒的棉签、 药棉、 纱布、 胶布、 绷带、 创可贴、 跌打万花油、 眼药水、 眼膏、 磺胺结晶、 烫伤膏、 急救包等。 内服药品: 云南白药等。 4、 应急救援演练项目部应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定期组织有关人员演习预案, 同时应定期检查施工现场内的设施、 机具及消防器材。 演习或事故发生后, 项目部应组织人员对应急
40、预案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 必要时进行修订。 5、 应急救援措施、 发生模板及支架坍塌事故的应急救援措施 、 当施工现场的监控人员发现异常时, 应立即报告给现场应急救援小组组长, 由组长立即下令停止作业, 并组织施工人员快速撤离到安全地点。人员的疏散由组长安排的组员进行具体指挥。具体指挥人安排人员快速疏散到安全的地方, 并做好现场安全警戒工作。 、 当发生倒塌事故, 应急救援小组全员上岗, 除应立即逐级报告给上级主管部门之外, 还应保护好现场。 、 当发生施工人员被埋、 被压或受困的情况下, 应先对支架进行观察, 如需局部加固的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加固后, 在确认安全的前提下, 方可组织人员进行相应
41、的抢救。 、 被抢救出来的伤员, 要由现场医疗室医生或急救组急救中心救护人员进行抢救, 用担架把伤员抬到救护车上, 对伤势严重的人员要立即进行吸氧和输液, 然后送医院进行治疗。 、 当核实所有人员获救后, 将受伤人员的位置进行拍照或录像, 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事故现场, 等待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处理。 、 发生高处坠落事故的应急救援措施: 、 当发生事故后, 应马上组织抢救伤员。抢救的重点放在对休克、 骨折和出血上进行处理。处理后, 迅速送往邻近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 抢救伤员时, 应先观察伤员的受伤情况, 如伤员发生休克, 应先处理休克。遇呼吸、 心跳停止者, 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胸外心脏挤压。
42、 、 对于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应将其平卧, 面部转向一侧, 并注意清除其口中的分泌物、 呕吐物, 防止影响呼吸; 让其保持安静、 保暖、 平卧、 少动, 并将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 然后尽快送医院抢救治疗。 、 对于颅脑外伤的伤员, 必须保证其呼吸道通畅, 对于骨折者, 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若发现伤员有凹陷骨折、 严重的颅底骨折或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 应该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 而且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 立即就近送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 对于脊椎受伤的伤员, 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 用绷带或布条包扎。搬运时, 应将伤者平卧放在帆布担架或硬板上。抢救脊椎受伤者, 搬运过
43、程, 严禁只抬伤者的两肩与两腿或单肩背运。 、 对于手足骨折的伤员, 不要盲目搬运。应在骨折部位用夹板把受伤位置临时固定, 使断端不再移位或刺伤肌肉, 神经或血管。 、 对于创伤性出血的伤员, 应迅速包扎止血, 使伤员保持在头低脚高的卧位, 并注意保暖。 、 发生物体打击伤害事故的应急救援措施: 、 发生物体打击伤害事故时, 必须立即对伤者进行救治。抢救的重点应放在对颅脑损伤、 胸部骨折和创伤性出血的处理上。 、 抢救伤员时, 应先观察伤员的受伤情况, 如伤员发生休克, 应先处理休克。遇呼吸、 心跳停止者, 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 对于颅脑外伤的伤员, 必须保证其呼吸道通畅, 对于骨折者,
44、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若发现伤员有凹陷骨折、 严重的颅底骨折或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 应该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 而且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 立即就近送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 对于创伤性出血的伤员, 应迅速包扎止血, 使伤员保持在头低脚高的卧位, 并注意保暖。处理后, 应立即送往邻近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 对于头部受伤或怀疑骨折的伤员, 即使没有明显流血也要送医院治疗。 、 发生机械伤害事故的应急救援措施: 、 发生机械伤害事故时, 要立即采取拉闸断电等措施, 停止机械运转, 然后应立即对伤员采取包扎止血措施。 、 对于手、 脚趾被切断的伤员, 立即将被切断部分用干净布包好, 与伤员同时
45、送到医院, 以便做接驳手术。 、 对于手脚骨折、 重伤休克等伤员的处理方法同上。进行处理后, 应组织车辆尽快将伤者送医院检查治疗。 、 发生火灾事故的应急救援措施: 、 发生火灾时, 首先是迅速扑灭火源, 及时疏散有关人员, 并对伤者进行救治; 同时拨打”119”电话报警和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及领导报告。报警后必须始终有人在现场门口等待并引导救火车入场救火。 、 火灾发生初期是扑救的最佳时机, 火灾现场的人员要及时把握好这一时机, 尽快把火扑灭。 、 现场的消防管理人员, 应立即指挥人员将火场附近的可燃物搬走, 避免火灾区域扩大; 同时指挥、 引导无关人员按预定的线路、 方法疏散、 撤离事故区域。 、 如有人员受伤, 要马上将伤员撤离危险区域进行施救, 并立即打”120”电话求救或用车把伤员送到医院救治。 、 发生触电事故的应急救援措施: 、 触电急救的要点是动作迅速, 救护得法。发现有人触电, 首先要尽快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然后根据触电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施救。 、 当触电者位于高处时, 应采取措施预防触电者在脱离电源后坠地摔伤或摔死( 电击二次伤害) 。 、 夜间发生触电事故时, 应考虑切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