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整理版1.doc

上传人:鼓*** 文档编号:10245797 上传时间:2025-04-29 格式:DOC 页数:94 大小: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整理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整理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整理版1 资料仅供参考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科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因素是科学兴趣、科学精神_、科学概念_、科学方法。 2、凸透镜有放大、成像_、聚光_的作用。 3、中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首位航天员是杨利伟。 4、植物的叶一般能够分为叶片_、叶柄_、叶脉_三部分。 5、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_。要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_。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_的性质制成的。 6、人类生长发育和其它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全部来自食物,食物中主要含有蛋白质、糖类_、脂肪_、维生素_、矿物质_五种营养成分。 7、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科学家是袁隆平_。 8、沉淀_、过滤_和消毒_是三种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 9、热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风_。 (二)、选择(10分,每题1分) 1、解剖白菜花的正确顺序是(A)。 A、萼片、花瓣、雄蕊、雌蕊B、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C、萼片、雄蕊、雌蕊、花瓣D、萼片、雄蕊、花瓣、雌蕊 2、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是()。 A、鸟类B、哺乳动物C、爬行动物D、昆虫 3、下列物体,能溶解于水的是()。 A、白糖、油B、食盐、沙C、氧气、白糖D、白糖、沙 4、用眼睛、鼻子、舌头辨别物体时的顺序,依次为()。 A、先看后闻再尝B、先看后尝再闻C、先尝后看再闻 5、月球的引力,比地球的小得多,只相当于地球引力的()。 A.二分之一B.六分之一C.十分之一 6、我们在灯光下能看到物体,是光的()。 A、反射现象B、折射现象C、辐射现象D、直射现象 7、彩虹的颜色一般能够分为()。 A、五种B、六种C、七种D、无数种 8、下列不属于果实的是() A、无籽西瓜B、香蕉C、向日葵籽D、萝卜 9、磁铁中吸铁本事最强的部分是在()。 A、中间和两端B、中间或两端C、两端D、中间 10、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步骤是()。 A、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内焰加热,从正面盖上灯帽 B、打开灯帽竖放,从上往下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 C、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 (三)简答。(40分,每题8分) 1、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日食的成因是什么? 3、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4、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5、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 (四)、案例分析(10分) 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 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颗卫星。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不,老师,应该是15颗。"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不,是16颗。"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她回答,"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16颗。"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也落后了。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 (三)、简答 1、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日食的成因是什么? 答: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太阳的一部分,于是形成了日食。 3、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答:雷电是发生在天空中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天空中的云,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当两块带不同种电的云相互接近时,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放电现象。放电时出现的电火花就是闪电,发出的声音就是雷声。 4、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答:植物的叶子中的每一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能够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叫做光合作用。 意义:叶的光合作用,不但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养料和氧气。 5、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 答:《沉与浮》一课"土豆沉浮"的实验程序,先放水与先放盐对实验的影响不大,因为不论水与盐哪样物体先放,对溶解的盐水来说,它的密度都不会发生改变(最好先放适量的水,再根据需要多次放盐进行搅拌)。但对放土豆的先后时间就有一定的讲究,如果土豆提前放入水中,在调制(搅拌)盐水的过程中,时间一长,土豆有可能会被盐水浸润,由于盐水的高渗透作用,土豆内的水分可能会被盐水析出来,以至于改变土豆的密度,这样就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四)、案例分析 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 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颗卫星。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不,老师,应该是15颗。"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不,是16颗。"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她回答,"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16颗。"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也落后了。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 (说明:答题的老师们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学得的理念及独特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感想。以下提供的答题思路仅供参考。) 答题思路: 1.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可加以肯定: A、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唯教材"的新理念,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更新。 B、能尊重学生,老师能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互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C、体现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能对学生进行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对这一教学片断还可提出以下建议: A、可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学; B、可借此机会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小学科学部分 一、简答题 1、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答: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 答:茎的特征是①有节和节间;②节上有叶或变态叶;③有芽。因此, 在上述植物中,马铃薯和荸荠是茎,其中马铃薯是块茎,荸荠是球茎; 蕃薯和萝卜虽然形状与马铃薯和荸荠差不多,但由于它们没有节和节间之分, 也没有芽。因此蕃薯和萝卜是根,且都属于变态根。 3、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答:科学探究的实现宜经过三条途径:①贯穿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但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把科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②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③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       4、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答: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证、分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如:经过创设情境引导;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经过提问引导;经过有效的结构材料引导;经过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试图解释引导;展示资料引导;鼓励提问引导;鼓励验证引导;赞赏特别办法引导等等。 (答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灵活回答这个问题。) 5、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答:要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要说清楚以下几个因素:物体的位置与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运动的方向和快慢;运动与时间的关系等。 6、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冬季星空主要的星座有仙后、英仙、金牛、御夫、双子、猎户、大犬、小犬等星座。冬季星空最为壮丽,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 7、能够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 答:对物体,能够根据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结构、所用材料等特征进行分类或排序;对材料,能够根据软硬程度、透明性、可溶性、吸水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韧性、隔音能力等进行分类或排序。 8、简述秋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 秋季星空出现的主要星座有:天琴、天鹅、仙女、飞马、仙后、天鹰、天蝎、人马、南鱼等星座。秋季的星空银河横跨天空,但亮星较少,像仙女座河外星系这样的深空天体却比比皆是。 二、辩别题: 9、病毒不具细胞形态,颗粒很小,远非光学显微镜所能显示,因此它的发现比细菌的发现要晚得多。天花和狂犬病以及爱滋病等的病源都是病毒。 答:以上所述是正确。 病毒不具细胞形态,它由蛋白质(为外壳)和核酸(为核心)构成。它不能独立生活,却能寄生在活细胞里进行生命的繁衍。 天花和狂犬病以及爱滋病等的病源都是病毒。 10、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潮涨潮落)与月球的东升西落运动有关吗?若有关,是什么关系? 答: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潮涨潮落)与月球的周日运动有关。 潮汐的涨落交替存在于地球的任何地方,是月球的引力以及较少程度的太阳引力引起的(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约为太阳对地球潮汐作用的2.2倍)。地球上海域、湖泊的水平面每天涨落两次,离月球较近的地面上的水域受月球拉力最大,水会朝向正对着月球的那一点聚集,而在地球的另一面,月球对地的拉力要比水的拉力大,因此水域在离月球最远的一点也形成凸点,这样地球上就有两个新的最高水域点。因此,当地球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自转,几乎地球上的每一点都有过两次潮汐。 (以下是“大潮”、“小潮”的成因,能够不作答,供参考:任何一点最高的涨潮和最低的落潮都会发生在新月和满月,在那时,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同时作用向同一方向位,这就是“大潮”。当月球位于1/4位相时,太阳的引力刚好作用于月球的引力,就形成了最低的涨潮,称为“小潮”。) 11、请描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答: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示与交流等活动。 1)提出问题——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问,如“是什么”或“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2)猜想与假设——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 3)制定计划——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4)观察、实验、制作——观察和实验,是观察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及取证的探究活动。制作——动手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或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5)搜集整理信息——能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6)思考与结论——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或结论。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7)表示与交流——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它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她人交换意见。 三、案例分析       13、某观测者注意到,这天太阳升起的方位在东北方,且与前几天相比,方位更偏北。请判断这天的大致公历日期,并描述这天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1)判断:这一天的日期大约在临近夏至日——夏至日之间的日期。 因为太阳升起的方位在东北方,说明太阳的直射光照正移向北回归线。又因为这一天太阳升起比前几天更偏北,说明这天只能是夏至日或临近夏至日的日期,不可能是夏至以后的日期。因此判断这一天日期为临近夏至日——夏至日之间的日期。 2)描述:这天的太阳从东北方升起,然后慢慢向西偏南移动,逐渐移向北回归线上空或北回归线稍偏南的上空,中午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稍偏南纬线),下午太阳逐渐向西偏北移动,傍晚从西北方落下。 14、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为什么学生需要规范的实验程序? 答:《沉与浮》一课“土豆沉浮”的实验程序,先放水与先放盐对实验的影响不大,因为不论水与盐哪样物体先放,对溶解的盐水来说,它的密度都不会发生改变(最好先放适量的水,再根据需要多次放盐进行搅拌)。但对放土豆的先后时间就有一定的讲究,如果土豆提前放入水中,在调制(搅拌)盐水的过程中,时间一长,土豆有可能会被盐水浸润,由于盐水的高渗透作用,土豆内的水分可能会被盐水析出来,以至于改变土豆的密度,这样就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科学需要客观精神,为保证获得的事实对证明一个问题的有效性,观察与实验必须要规范。在观察与实验所遵循的规则中,一个重要的规则就是要控制变量,如果应控制的变量未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实验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在《沉与浮》一课这一实验中,土豆的密度应该保持不变,是需要控制的变量,因此要避免任何影响改变土豆密度的因素。 15、某一天傍晚,太阳已经落山,天色渐渐变暗,一观测者看到月亮高挂在东南天空请描述此时的月相(月亮的形状),并判断这天的大致农历日期。 答:这一天大致在农历11—12日。月相为上凸月,即月亮西边大半部分亮,东边边缘暗。 小学科学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3.小学科学的三个分目标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4.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5.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 6.科学课程重点在于经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7.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 8.科学课程中"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9.小学科学的生命世界知识取向浅显,但不等于内容选择随意性零散化和琐碎化,它体现了(基础性)、(系统性)与(探究性)等特点。 10、小学科学教学除了讲授之外,还有多种活动:(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等。(留五个空,任意填。) 二、简答题。 1、科学探究式教学有什么特征? 答:(1)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2)学习者获取能够帮助她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论据。(3)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4)学习者经过比较其它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她们自己的解释。(5)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她们所提出的解释。 2、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答: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3、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答:科学探究的实现宜经过三条途径:①贯穿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但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把科学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②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③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 4、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答: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证、分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如:经过创设情境引导;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经过提问引导;经过有效的结构材料引导;经过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试图解释引导;展示资料引导;鼓励提问引导;鼓励验证引导;赞赏特别办法引导等等。(答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灵活回答这个问题。) 三、案例分析 人教论坛 » 小学科学教育论坛 » 新科教版三年级上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 1、树是一种植物,是有生命的物体,有许多可观察的特征: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和树叶的样子。 2、在一棵真正的大树旁,我们看见过:树瘤、果实、小动物、鸟巢、小草、蔓藤等,这说明植物的生长与周围的动物、植物和环境有关。 3、放大镜是用来进行科学观察的一种工具。 4、一棵大树能够分成三部分树冠、树干和树根,树冠的形状能够分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和扇形等几种。 5、拓印树皮的方法是: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6、在写观察记录时,要注意格式,写清:A.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B.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C.最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或图片等)。 7、植物按茎的质地不同能够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8、大树和小草之间的不同点是:植株的高矮不同,大树高、小草矮;茎的粗细不同,大树粗、小草细;茎的质地不同,大树是木质茎、小草是草质茎;大树是木本植物,小草是草本植物。共同点是:都是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份、阳光和空气。 9、植物按生长环境不同能够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常见的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和浮萍。 10、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是:都是水生植物,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11、一片叶子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叶也是有生命的,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12、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 13、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植物的变化(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4、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份,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第二单元(动物): 1、我在校园的花坛和草丛里发现了蝴蝶、蚯蚓、小虫、蟋蟀、蝗虫、瓢虫、小鸟等小动物。 2、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要做到:A.爱护小动物(植物),不伤害它们;B.保护动物(植物)栖息地的原貌,保护她们的生存环境;C.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3、蜗牛的身体能够分为头、腹、尾三部分,头部长有触角,眼睛长在触角上,觜里长有齿舌,用气孔呼吸、排泄粪便。 4、蜗牛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用腹足爬行,爬行时会分泌粘液是为了使腹足经常保持湿润避免爬行时受到损伤。 5、蚯蚓身体有口、环带和肛门,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土壤中)。 6、蚂蚁的身体能够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3对(6只)足,生活在洞穴(土壤)中。蚂蚁在行走会分泌一种信息素。 7、为了观察蚂蚁,我们能够带些面包屑和白糖做诱饵。带上放大镜,可观察蚂蚁身体。为了防止蚂蚁乱爬,我们能够带一个小玻璃瓶子,将蚂蚁扣在里面。 8、池塘、小河中生活着和多小动物,数量最多的是鱼类。金鱼的身体能够分为头、腹、尾三部分,身上长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帮助尾游泳。金鱼喂得太多会被涨死。 9、世界上大约有一百多万种动物,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 第三单元(材料)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玻璃、塑料、石头、纤维、纸等。 2材料的性质能够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能力等判定。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3、金属的特性:坚硬、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易传热、能导电、吸水性差等;铝罐制作就是利用了铝的延展性。 4、塑料的特性:具有柔韧性、绝缘性、耐腐蚀性、不容易传热性、质轻、重复利用性等。塑料不易分解,但能够重复利用。 5、自己制造一张纸:A.将纸撕碎放在水中浸泡,直至能捣烂;B.搅拌纸屑和水,调成稀浆状;C.将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再用毛巾挤压吸水。纸是能够回收利用的。 6、木头的特性:质轻、比较坚硬、容易加工、具有柔韧性)、能浮在水上、具有承重力等。 7、砖和陶瓷都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生产砖和陶瓷时要消耗大量的粘土、煤和其它燃料,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8、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牛皮等。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金属、塑料、陶瓷、橡胶等。有的材料能够回收后再次加工利用,有的却不能。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9、         强度        柔韧性        吸水性        在水中的沉浮 金属        强        强        差        沉 木头        较强        弱        弱        浮 塑料        强        较强        差        沉 纸        弱        差        强        沉 砖        强        差        强        沉 陶瓷        强        差        差        沉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1、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它以冰、雪、淡水、云、咸水等形式存在,用途分为:生产,造纸、冶炼、发电、灌溉等;生活,洗衣、做饭、饮用等。 2、物质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称其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如,水是液态,属于液体;它的固态就是冰,是固体;它的气态就是水蒸气,是气体。 3、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4、食用油和水的相同点:都是液体,都能流动,透明没有固定形状,能形成滴状等;不同点:水完全透明,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不粘手流动速度快。食用油有些透明,淡黄色,有气味,粘手,流动速度慢。 5、液体的流动速度与它自身的黏度有关。 6、液体有一定的体积,能够用量筒来测量。使用量筒时应该注意:A.量筒必须放平稳。B.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7、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气体,它看不到,摸不着,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空气具有能流动、占据空间、能够压缩等性质。 8、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将“空”塑料袋扎紧,放入水中,刺个孔后有气泡冒出。证明空气比水轻的方法:用塑料管将空气吹入水底,空气以气泡的形式冒出水面。空气流动的现象:风,吹肥皂泡,扇扇子等。 9、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A.让空气将瓶子里的水挤出(课本78页)。B.纸巾不湿(79页)。 10、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体积)是能够变化的,即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11、         形状        占据空间        体积        流动        重量         固定        不        能        不        易压缩        不易        能        不        重        轻 石头        √                √                        √                √        √         水                √        √                        √        √                √         空气                √        √                √                √                        √ 12、证明空气有质量(重量)的方法:用木棍做一个天平,将两段各系一个吹满气的气球,使之平衡。将一端的气球刺破,天平就不再平衡了。 13、实验设计: 研究问题: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研究方法:探究、试验、观察 研究材料:玻璃杯、纸巾、水盆、水 研究步骤:将纸巾放入玻璃杯底部,倒扣着按入水盆中。 试验现象:纸巾不湿 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注意问题:A.纸巾一定要塞紧,不要掉下来;B.将玻璃杯倒扣按入水中时,一定要使杯口水平。 株洲市 教师业务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小 学 科 学   时量:12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所在单位和准考证号。   2.答题时,切记答案要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都交给监考老师。   第Ⅰ卷:选择题(40分)   一、单选题(2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答对计2分,多答、错答或不答计0分)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 B   A.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B.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C.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2.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 A   A.迁移。 B.同化。   C.顺应。 D.模仿。   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 B   A.传授学生知识。 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 D.养成学生品德。   4.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入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 A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5.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有相应的侧重点,其中,小学阶段的德育重点主要是: B   A.基本道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实践。   C.道德理想信念的培养与指导。   D.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   6.进城务工的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六岁,由于没有准生证,她们临时住所附近的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该孩子入学。学校和教育局的行为违背了: 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   7.小敏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一直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在一节自习课上,她遇到一道数学计算试题,半节课过去了还没做出来,正着急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说“她越来越笨了”。小敏心里咯噔一下,琢磨她是在说自己吧,然后就不断地想自己是不是变笨了。从那以后,小敏很在意别人说什么,而且总觉得是在说自己,非常难受,后来朋友跟她开玩笑也耿耿于怀。整天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占着脑子,乱糟糟的,头都快炸了。你认为,小敏同学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 C   A.焦虑症。 B.恐惧症。   C.强迫症。 D.抑郁症。   8.袁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3班的班主任,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了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计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但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如果你是班主任的话,可在全班进行: B   A.积极的情感教育。 B.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教育。 D.良好性格的教育。   9.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给出的可能的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A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10.健康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拥有健康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则意味着失去一切。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括: D   A.躯体健康。 B.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C.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D.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二、学科专业知识(20分)   (一)多选题:(共14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意的答案,全对计2分,少答计1分,不答或答错计0分。)   11、以下哪几项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ABD   A、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B、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C、科学教育应开发课程资源   D、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12、动物细胞中所没有的结构是: B   A、 细胞膜 B、细胞壁 C、细胞质 D、细胞核   13、下列动物的生殖方式属卵生的有: AD   A、 乌龟 B、蝙蝠 C、鲸 D、鸭   14、关于电磁铁的磁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A、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经过的电流大小无关   B、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线圈匝数有关   C、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   15、如果把手放在炉火正旺的火炉上烤火,你会感受到手一下子热起来了。火炉中的热主要是经过什么方式传递到手上的。 C   A、传导 B、对流 C、辐射   16、下列变化中只含物理变化过程的是 AB   A、蜡烛熔化 B、太阳晒干地面上的水   C、铁生锈 D、水果发霉   17、如图所示:小明用滑轮组提升240N的物体,她至少要用多大的拉力(F)才能提起 ?(摩擦力及滑轮重均忽略不计) B   A、120N B、80N C、60N   (二)判断:(共6分,每小题1分)   18、如果电路中各用电器是逐个顺次首尾相连的,此电路就是并联电路。 ( F )   19、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 T )   20、沉到水底的物体只受到重力,没有受到浮力。 ( F )   21、停止敲锣后,还能听到锣声,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发声。 ( F )   22、杆秤是利用杠杆原理做成的,当秤砣上不慎沾上了泥土,秤同一货物,其读数比正常值大。 ( F )   23、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许多科学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著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写下了伟大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 ( T ) 第Ⅱ卷:非选择题(60分)   三、公共知识(10分)   24、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文后的问题:   材料一。“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不少教师强调课堂要鸦雀无声,追求课堂秩序井然。   材料二。“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叶圣陶   材料三。 张同学从小酷爱天文,每次向家长和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与天文有关,家长认为孩子满脑子奇思异想,对她们认为的主科语数外下功夫太少,会影响她将来的学习、升学与就业,多次横加阻拦。班主任则认为张同学有天文的潜质,便建议张同学自己做一个人生规划设计,并联合家长、自然学科教师共同指导,使张同学正确处理好了学科学习与业余爱好的关系。后来,张同学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几年后硕士毕业,分配在北京天文馆工作。   (1) 分析材料一,反思“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你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3分)   参考答案:   ①课堂里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但秩序和纪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②过分地强调安静并不科学;③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习得更好(让学生健康地发展/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比让学生安静更重要。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2)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材料二,叶圣陶先生提出了什么样的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落实这一先进的教师观?(3分)   参考答案:   叶圣陶先生一语道破了教师主导的教师观。落实主导性的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做到如下四个方面:①启迪学生做人;②引导学生会学习;③激励学生会思考;④指导学生能实践。   (3)材料三中,班主任有着什么样的学生观?请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略谈如何突出这一学生观?(4分)   参考答案:   班主任老师有着主体性的学生观。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突出学生主体性要提倡学生全体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四、学科专业知识(50分)   (一)填空:(共12分,每小题2分)   25、中国古代的四大创造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   26、湖南有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她研究的(杂交水稻)被西方世界称为东方魔稻。   27、人的心脏中有四个腔,它们分别是(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   28、种子萌发所需的三个外部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29、太阳系共有(八)大行星,按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0、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实验室有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二)简答:(共12分,每小题3分)   31、我们在教学《地震》一课中,要让学生知道地震发生时自我保护的一些措施。那么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进行个人防护?(至少写三条)   参考答案:   保持清醒冷静头脑,做出敏捷反应。(1)可选择桌子底下或床下等地方躲避。(2)可选择卫生间等小房间墙角躲避。(3)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4)不能乘电梯。(5)当大地震后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6)如果在户外,就迅速远离高压线、大树、建筑物等,然后跑到开阔的地方。   32、小实验:用小玻璃瓶装满水,盖好塑料瓶盖,放到冰箱冷冻柜中,第二天打开冷冻柜看到什么实验现象?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瓶盖被顶开、顶坏或瓶子破裂,瓶内水结成冰后溢出了瓶口。   (2)水凝固成冰后,密度减小,体积增大。   33、分别写出人体的感觉器官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1)耳:听觉作用 (2)眼:视觉作用 (3)鼻:嗅觉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事业编/企业编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