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8年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PPT课件.ppt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10244689 上传时间:2025-04-29 格式:PPT 页数:489 大小:4.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9页
2018年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9页
2018年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9页
2018年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9页
2018年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

2、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笔试科目,类别,笔试科目,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幼儿园,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小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初中,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中职,2,教育基础知识,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与反思,模块内容,小学,3,试卷结构,题型,题量,分值,总分,单选题,20,2,40,简答题,3,10,30,材料分析

3、题,2,20,40,教学设计题,1,40,40,总计,26,150,小学,4,试卷结构,模块,比例,题型,教育知识与应用,20%,单选、简答,学生指导,班级管理,30%,单选、简答、材料分析,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50%,单选、简答、材料分析、教学设计,合 计,100%,单选题:约,27%,非选择题:约,73%,小学,5,第一节 教育与教育学,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第三节 中小学组织与运行,第四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五节 教师专业发展,第六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一章 教育知识与应用,6,(一)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二)教育的概

4、念,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7,(三)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育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自然人,-,社会人,人类特有,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传递经验的活动;(本质区别),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种要素。,教育,8,(三)教育的属性,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继承性,(2),教育要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5、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9,(四)教育的要素,教育者,教育主体;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能动性和主体性,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教育,10,(五)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分类:,(1),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功能、社会功能,(2),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3),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教育,11,(六)教育起源说,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是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的意

6、志,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12,(七)教育的基本形态,根据教育的形式化程度,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根据教育的正规程度,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根据教育实施机构不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的发展程度,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所处的历史时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教育,13,(八)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

7、活动中进行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教育,14,(八)教育的发展历程,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教育,15,(八)教育的发展历程,2,、古代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脱离。,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个别教学,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教育,16,教育,奴隶社会

8、学校,课程内容,备注,中国,夏、商、西周,庠、序、校,六艺,(,礼乐,射御书射),“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外国,古印度,古儒,吠陀,为主的经典、经义,宗教教育,古埃及,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军事体育,尚武,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崇文,(,八,)教育的发展历程,2,、古代社会的教育,17,封建社会,学校,课程内容,备注,中国,春秋战国,私学,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两汉,官学、私学,“独尊儒术”,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四馆,九品中正制,隋唐,六学二馆,分科教学(经、史、律、书、数),科举制,宋元明清,四书五经,西方,中世

9、纪欧洲,教会学校,七艺,(三科、四学),培养骑士和僧侣,骑士学校,七技,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八,)教育的发展历程,2,、古代社会的教育,18,(八)教育的发展历程,3,、,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科学;,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教育,19,(八)教育的发展历程,4,、近代社会的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10、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5,、,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教育,20,在我国,最早“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答案:,B,教育活动中,最直接的教育者是(),A,学生,B,学校教师,C,教材,D,教材编写者,答案:,B,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口号是在()时期。,A,封建社会,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答案:,C,试题,21,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主要目标是(),A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B传递知识经验,C促进社会发展 D提高教育水平,答案:A,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

11、育活动的学者是(),A孟禄 B杜威 C利托尔诺 D斯宾塞,答案:C,试题,22,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区教育,D,社会教育,答案:,B,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答案:,B,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答案:,B,试题,2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研究对象,(1),教育现象,(2),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24,

12、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1),核心思想,:“仁”和“礼”,(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3),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和“君子”,(4),教育内容,:,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教育学,25,(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5),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温故知新,(6),道德修养,:,立志有恒、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7),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学,26,(一)教育学的萌

13、芽阶段,-,中国,墨家,的教育思想,-,墨翟,“兼爱”和“非攻”为主张,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道家,的教育思想,“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教育学,27,教育学,(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学记,“,教育学的雏形,”,(1),教学相长,(2),尊师重道,(3),藏息相辅,(4),豫时孙摩,(5),长善救失,(6),启发诱导,28,(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教育,

14、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教育学,29,(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23,年,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教育学,30,(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学科的建立,(1)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主要观点,(1),教学理念,-,教育遵循自然,;,(2),教学思想,-,“,泛智教育”,;,(3),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学年制,思想;,(4),教学内容,-,百科全书式的课程;,(5

15、),教学原则,-,首次提出并论证(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教育学,31,(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学科的建立,(2),卢梭,代表作,爱弥儿,-,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3),康德,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4),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强调和谐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学,32,(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学科的建立,(5)洛克,代表作,教育漫话,“,白板说,”,-天赋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16、主张,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6)斯宾塞,代表作,教育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生活准备说,知识价值论,,制定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教育学,33,(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1835,,,教育学讲授纲要,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教育学,34,(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德国),1806,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1),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学和伦理学;,(2),教

17、育的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3),教育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4),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5),旧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6),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学习兴趣,教育学,35,(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规范教育学的建立,(2)杜威,(美国)-,现代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再组”,教育目的,:组织力量保证儿童的成长“与其之外无目的”,学校的本质,:“学校即社会”,教学方法,:,“从做中学”,、兴趣,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课程(

18、活动中心)”“做中学(经验中心)”,教育学,36,(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规范教育学的建立,(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科,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集体主义教育,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教育学,37,(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1),特点,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教育理论异彩纷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教育学,38,(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2)代表人物,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

19、学论”,倡导“发现法”,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教学五原则,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活的教育学”,教育学,39,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柏拉图的,理想国,C,斯宾塞的,教育论,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答案:,D,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A,柏拉图,B,昆体良,C,皮亚杰,D,亚里士多德,答案:,D,试题,40,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他把教师赞誉为(),A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B心灵的建筑师,C太阳底下最

20、光辉的职业 D辛勤的园丁,答案:C,1916年出版的(),最集中、最系统地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念。,A我的教育信条 B民主主义与教育,C学校与社会 D人的问题,答案:B,试题,41,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洛克,答案:B,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专门从事流浪儿童教育,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的教育家是(),A克鲁普斯卡娅 B加里宁,C马卡连柯 D凯洛夫,答案:C,试题,42,(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内容、制

21、度,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社会的发展,43,(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教育与社会的发展,44,(三),教育与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

22、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教育与社会的发展,45,(四,)教育与文化,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筛选和整理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与社会的发展,46,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直接

23、和最终因素是(),A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水平 B教育投资,C领导者的意志 D生产力的发展,答案:D,“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的关系。,A教育与政治 B教育与文化,C教育与科技 D教育与经济,答案:A,试题,47,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流动都要借助于教育,这说明教育具有(),A,创造文化的功能,B,文化的传递和保存功能,C,文化的选择功能,D,文化的提升功能,答案:,B,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A,教育的领导权,B,受教育权,C,教育目的性质,D,教育结构的变化,答案:,D,试题,48,(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24、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教育与人的发展,49,(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2,、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教育与人的发展,50,(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3,、,*,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

25、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教育与人的发展,51,(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3,、,*,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教育与人的发展,52,(四),影响

26、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4,、,*,个体主观能动性,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决定学校、环境和遗传素质作用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最终的定向、动力和基础作用。根据自身的精神状态、需要、兴趣、目的等来,选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缺失或丧失发展的内在性,则会最终阻碍个体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53,(2013上,小)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2014上,中)案例分析: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从小很自卑和孤独,随着他的成长在老师和父母的指导下,有了很大的成就。问题:请结合材料分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27、18分),试题,54,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结构:,规定了,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核心内容,规定了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55,(一)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56,(二)

28、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4),调控作用,教育目的,57,(三),*,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历史发展的进程,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1),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教育目的,58,(四

29、教育目的确立的有关理论,个体本位论,观点:个人价值;培养“自然人”,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社会本位论,观点: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生活本位论,杜威:“教育,适应,生活说”,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目的,59,(五),*,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注重全民素质的提高,“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目的,60,广泛意

30、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活动中。,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一切教育,答案:D,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不包括(),A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 B指明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C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 D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答案:B,(2014上,小)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试题,61,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A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B注重科学技术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开拓精神的人,C适应时代精神,强调个性发展,D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答案:D,试题,6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经过多次变化,这说明教育目的受

31、A文化传统的制约,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制约,C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D外国教育目的的影响,答案:C,试题,63,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制度,64,教育制度,学制名称,时间,颁布,特点,地位,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清政府,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未实行,癸卯学制,奏

32、定学堂章程,1903,清政府,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南京临时政府,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一)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65,教育制度,学制名称,时间,颁布,特点,地位,壬戌学制,1922,民国政府,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1951,政务院,产生新中国第一个学制

3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结构上确立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基本教育制度。,(一)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66,(二),现代学制类型,双轨制,(西欧为代表)-,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下延型教育系统,大学-中等学校,上延型教育系统,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单轨制,(,美国为代表,),小学-中学-大学,分支型学制,(,前苏联为代表,,Y型学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制度,67,(三),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

34、教育实体,(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的对象相对稳定;,(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构建,学习化社会,。,库姆斯,-,非正规教育;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教育制度,68,(四)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35、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69,我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目标是(),A,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B,教书育人,C,教育民主,D,教学相长,答案:,C,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A,学校的产生,B,学制的建立,C,教育实体的出现,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答案:,B,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是(),A,学制,B,教育体制,C,教育结构,D,义务教育制度,答案:,A,试题,70,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规定了小学堂、中学堂

36、和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小学教育,71,(一)小学教育的任务,总任务:,打好基础,,即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打下基础。,小学教育,72,(一)小学教育的任务,具体任务:,(1),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特点,既要求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又要防止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另外,注意培养小学生坐、立、写字与看书的姿势,注意锻炼儿童的小肌肉,逐步锻炼手部的动作,但应避免剧烈的运动。,(2),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的能力,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37、3),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价值,并且要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认真学习和积极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格,。,(4),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发展他们对,道德,的理解能力,能够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社会和人生问题,培养小学生初步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小学教育,73,小学教育,时间,发展历史,古代,产生于殷周时代;见于,孟子,滕文公上,近代,清末,【,近代小学的开端,】,张焕纶,上海正蒙书院,【,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盛宣怀,南洋公学,【,小学教育计划见于公文的开端,】,各省府州县设学堂,书院改为小学堂,【,地方

38、小学教育普及运动的发端,】,于五城设立中小学堂,民国,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规定小学教育修业年限,新中国,普及小学教育;学制改革试验;教学改革试验,(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74,(三)我国小学教育的特点,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四)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身体素质方面、学习知识方面、思想品德方面,小学教育,75,(一)学校管理概述,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财务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过程,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小学组织与运行,76,(一),学校管理概述,原

39、则,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教育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目标和尺度,-,学校绩效,基本途径,-,沟通,小学组织与运行,77,(二)我国小学的组织与运行,学校组织的结构模式,直线型学校组织、职能型学校组织、直线,职能型学校组织、矩阵型学校组织,学校组织机构的基本形式,行政性组织机构、非行政性组织机构,学校管理的基本制度,-,校长负责制,小学组织与运行,78,唐朝,-,孔颖达,-,为,诗经,作注:“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宋朝,-,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40、西方,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概述,79,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1),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课程概述,80,(一)课程的意义,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

41、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课程概述,81,课程概述,分类标准,课程,课程特点,固有属性,学科课程,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一定的内容,按各门科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活动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单科,形式,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主张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知的整体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二)课程类型,82,课程概述,分类标准,课程,课程特点,实施要求,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

42、性,,为保证所有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而开设的,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学习,的课程。,设计开发主体,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二)课程类型,83,课程概述,分类标准,课程,课程特点,课程任务,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基础能力,。,拓展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研究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形态。,呈现方式,显性课程,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其主要特征之

43、一是,计划性,。,隐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附带学习”,或,“连带学习”。,(二)课程类型,84,课程概述,代表人物,模式,内容,泰勒,(现代课程之父),目标模式,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斯腾豪斯,过程模式,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研究过程,,并贯穿着对整个过程的评价和修正。,施瓦布,实践模式,强调课程的,实践价值和动态过程,,重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主张用,集体审议,的方法解决课程问题。,(三)课程开发

44、的模式,85,(四)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普及性、基础性、全面性,课程概述,86,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结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的课程是(),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结构课程 D综合课程,答案:D,()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A教师 B学生 C校长 D社区人员,答案:A,试题,87,(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确定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体系,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的构成要素,88,(二)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

45、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横向结构,讨论的是在一定的课程结构内部,各门各类课程所占比例及其相互关系,纵向结构,(1),直线型课程,指的是将课程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直线推进,不重复地进行排列。,(2),螺旋式课程,就是按照巩固性原理,在相邻的学习单元或年级安排大体相同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同的内容。,课程的构成要素,89,(三),*,课程内容,1,、课程计划,指向学校,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组成,:,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课程

46、的构成要素,90,(三),*,课程内容,2,、课程标准,指向学科,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组成,:前言、,课程目标(核心)、,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课程的构成要素,91,(三),*,课程内容,3,、教材,指向教师,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编排方式,:螺旋排列式、直线排列式、过渡式排列方式,课程的构成要素,92,(四)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

47、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合理性、和谐性、明确性、简约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2),教师的特征,参与、态度、能力、交流和合作,(3),学校的特点,(4),校外环境,课程的构成要素,93,(五)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的一种活动。,课程的构成要素,94,(五)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强调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界说的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

48、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亦即确定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更新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的构成要素,95,(五)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2),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3),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是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课程的构成要素,96,(五)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课程评价

49、不应局限在评定目标达到的程度上,而应该是一种过程,旨在描述、取得及提供有用的资料,为判断各种课程计划、课程方案服务。,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课程的构成要素,97,(五)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CSE,评价模式,-,斯太克,把问题而不是目标和假设作为评价的先行者。在此基础上,评价者再进行系统的观察、调查、访问、测验,或其他任何有助于理解并解决有关问题的评价活动。,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课程的构成要素,98,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A课程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综合式,答案:A,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

50、要标准是(),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答案:B,试题,99,(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第一次课程改革,中小学暂行规程,中学暂行规程,-,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第三次课程改革,-,重新编写中小学通用教材,第五次课程改革,-,规定中小学实行,十年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第六次课程改革,-,小学和初中分别设置课程,第七次课程改革,-,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1999,年启动,,2001,年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0,(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本理念,:,(1),创建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