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银川一中 2025 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
5.唐律规定:“子孙告(检举揭发)父母、祖父母者,绞”;但如果“告”的原由是谋反、大
历 史 试 卷
逆的,无罪。这说明唐朝
A.伦常服从统治需要
B.延续以礼入法传统
命题教师:周娅茹
C.强化宗法制的规范
D.法律道德化的倾向
注意事项:
6
7
.不同于唐代的重形式,宋代的文学更为看中自由表达,文学的主题也由群体意识回归个
体疏离感(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这体现出宋代
1
2
3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A.科举入仕艰难士人失意落魄
B.新兴市民阶层缺乏群体观念
C.程朱理学的影响力日渐消失
D.经济发展引发社会意识变迁
一、选择题(共 48 分)
.16 世纪末,时人感慨“余少时学举子业,并无刊本……今满目皆坊刻矣……其屠沾细
人,稍有一碗饭吃,死后必有一篇墓志;其达官贵人与中科第人,略有些名在世间者,
死后必有一部诗文刻集”。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1
2
.周厉王为恢复王室实力,实行“专利”政策,取缔贵族和公社成员在山林川泽之地开辟的
私田,受到了舆论指责。《左传》记载鲁国卜崎因土地被夺而鲁闵公却不阻止,故不惜为
共仲充当凶手,刺死鲁闵公。这反映了当时
A.理学发展强化宗法观念
B.雕版印刷技术的逐步完善
A.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B.社会阶层分化加快
C.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
D.文化作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C.土地私有观念已经产生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8
.下图为 1861 年某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与洋务派相比,其主张的特色在于
.法家的主要代表,大都出身儒家,李悝、吴起等受教于子夏,李斯、韩非等从学于荀
子,法家与儒家有着近乎相同的理论背景,所使用术语、典故大都相同,只是两者的目
的和方案存在不同,法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儒家学说中强制性因素的极致发挥。下
列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
不如夷
A.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B.礼法之争在思想界的体现
A.完整阐述了“中体西用”的内涵
B.充分认识到了中国伦理纲常的价值
C.社会变革推动理论创新
D.民本思想转化为政治实践
C.冲击了顽固派对中国传统的坚守
D.超越了洋务派富国强兵之术的阐释
3
.湘州(晋置,治临湘即今长沙)地区素有一个传统:一些寒门庶族可以通过向官府捐资
纳财,谋求州郡的一官半职。南朝梁朝杨公则出任湘州刺史后,规定州郡所有僚属人员
全部从“州郡著姓”当中选拔。后来梁武帝下令要求其他州郡也都按照杨公则的湘州模式
执行。这表明当时
9
1
.1889 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清廷:“提炼五金,精造军火,制作百货,皆由化学而
出。今各省开局制造之事甚繁,而物料之涉于化学,不能自制自修者,仍必须取资外
洋,且不通其理,则必不尽其用。”为此,张之洞主张
A.发展近代新式教育
B.建立独立工业体系
A.士族专权膨胀
B.士庶区分严格
C.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D.借助外资发展经济
C.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九品中正制发展到顶峰
0.台湾学者张玉法指出,在 1860-1916 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
识分子,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1905 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
少,到 1912 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种
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
4
.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
(662)康延愿墓志。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这可用
于证明
A.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
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
B.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
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
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
C.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
D.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第 1 页(共 3 页)
1
1.1913 年,国会选举结束,国民党在宋教仁带领下大获全胜。旋即袁世凯耗费巨资促成
共和党、统一党和民主党合并,成立支持自己的进步党,同时超过 1/3 的国民党议员被
袁收买后脱离本党,最后进步党获得组阁,袁世凯也正式“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
统。这说明,当时
15.从 1961 年起,我国开始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精简人口主要对象是 1958 年以后来自农
村的新职工。到 1963 年 7 月,全国减少职工 1887 万,全国城镇人口减少 2600 万人。
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从 1960 年的 263 亿元,降低到 1963 年的 214 亿元。此举
A.有效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B.推动了国民经济布局的调整
A.袁世凯在为复辟帝制做准备
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适宜中国国情
C.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D.确保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C.政党政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D.专制力量导致了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16.
“
”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潮。随后,上海率先开展名为 振兴中华 的职工
读书活动,并设立“职工读书奖”;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
征文比赛等活动在各地风靡一时。这些做法旨在
1
2.下图为留存至今的一封实寄信件封面,上面贴有 1930 年 3 月“赣西南赤色邮政”的邮
票。
A.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
C.开创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D.抵制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 分)
程元通控告棚民案
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
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
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
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
程氏状词
由上述材料可知
“
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
A.革命根据地注重基层组织建设
B.苏维埃政府初具国家政权形态
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
C.江西和湖南革命政权走向联合
D.革命统一战线影响力不断提升
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
嘉庆上谕
1
1
3.20 世纪 40 年代末,东北、华北地方人民政府给农民颁发土地执照、土地房屋执照。这
一做法
“
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
A.践行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B.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
地方处理意见
C.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D.维护了革命统一战线
4.下图反映了 1950—1990 年中国与部分国家的关系变化。图中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酌断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
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
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
其他人等,按律处理。
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
“
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
—
—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
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3 分)
2)案件的处理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6 分)
(
(
A.美、日、苏
B.苏、日、美
C.日、苏、美
D.美、苏、日
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第 2 页(共 3 页)
初,也就是乾隆中期到嘉庆、道光时期”,清乾隆以来各地方志记载逐渐频繁,充分证明了
这一点。
1
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4 分)
材料
——摘编自程杰《明朝玉米传入与传播考》
“
甲午战后,康有为感于国势沾危,……遂发愤倡‘孔教’之议,奉孔子为教主,假此以为
材料三
重整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权舆”。至 1902 年,梁启超仍认为“孔教无可亡之理”。但他认
为:“孔子人也,……非天也,非鬼也,非神也。”“孔子实于将来世界德育之林,占一最重要之
位置”。梁启超对孔子符号的使用,是将孔子从神变回到人,在孔子之德育、人格思想中寻
找有益于现代精神之内涵。
在端牢自己饭碗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在全球粮食治理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005 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 57.7 万吨粮食援助,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
援助捐赠国。在利比亚、塞内加尔,中国项目专家组示范推广的杂交水稻品种及其栽培技
术,创造了常规水稻高产栽培的新纪录。农田水利、农作物生产、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
工……中国专家在多个领域向非洲受援国示范推广农业技术 1000 多项,带动水稻、玉米、水
果、蔬菜等农作物平均增产 30%—60%。“中非科技小院”农业教育项目 2019 年启动,主要
向非洲招收农业专业学生来华留学。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的粮食合作与援助不仅明显增强了
我国在国际粮农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且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1903 年的《国民日日报》干脆称孔子为“奴隶学派”的发起人,认为孔子为“养育各项奴隶
之乳妪,生息而不尽”。章太炎也将尊孔奉儒视为“愚民之计”:“今彼满洲者,……徒以尊事孔
子,奉行儒术,崇饰观听,斯乃不得已而为之,而即以便其南面之术,愚民之计。”
—
—摘编自姜红《“黄帝”与“孔子”——晚清报刊“想象中国”的两种符号框架》
(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派人士对待孔子态度的差异。(6 分)
——摘编自施维、张伟宾《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1)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两种农业技术体系。根据材料一,概括“许多
民族”对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成果的“贡献”。(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对两派人士对待孔子态度差异的看法。(8 分)
1
9.不同民族、国家的互动推动了农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 分)
材料一
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的成果中,包含了许多民族的贡献在内。现今汉
(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地方志在历史研究中的史料价值。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玉
米在中国的传播状况及其原因。(7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全球粮食治理”上采取的举措。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参
与中非“粮食合作与援助”的意义。(5 分)
(
族人民的主食稻和麦,在我国首先是百越族栽培的。大豆与从东北地区的山戎传进“戎菽”有
关。棉花、甘蔗、茶树等重要经济作物的利用,也以少数民族为早。对古代农业起革命作用
的生产工具是铁器,而春秋时代冶铁业最发达的是苗蛮系统的楚国。最初的水利灌溉,大概
也是从楚越等地发展起来的。汉唐畜牧业的兴盛直接与少数民族传进良种良法和优良饲料有
关,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之所以首先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形成,与这里地处中原,便于各地
区各民族农业文化的交流与融会有关。我国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既以南方土著民族长期
积累的水稻栽培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又与南迁的北方人带来的先进工具和
技术有关。
2
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1872—1875 年,清政府选派的 120 名留美幼童分批到达美国。
1877 年,李鸿章在给留学事务所的信中指出,出洋学生内有颖异可造之材,望送入矿
务学堂,先穷究其理器,一二年后再令游览美国五金矿所,融会贯通,可得上等考单,确有
把握,然后遣回,再发往各省矿局试用,庶于国计有裨,千祈留意。
—
—摘编自林甘泉、张海鹏等《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 25 讲》
1
880 年,留学生监督吴子登向总理衙门进言: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
材料二
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
有害于社会。其时,美国由于经济危机,掀起一股排华逆流,中国学生被禁止进入美国陆海
军学校学习。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连当时力主派留学生的洋务首领李鸿章也站在了否
定留学生的一边。
明朝时,玉米传入中国。关于明人玉米食用口味方面的描述,王世懋说“煮食之味”不如
芡实,李时珍说“炒拆白花”,王象晋说“蒸麦面时少加”掺和,因而各地传种的积极性不高,
更多应如《(顺治)招远县志》所说,“田畔、园圃间艺之”,传播十分缓慢。这种情况在清
初仍无明显变化。清中叶后玉米种植兴起……“价视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所唾弃,
农家之性命也”。正如郭松义先生所说,我国“玉米的大规模推广是在 18 世纪中到 19 世纪
1
881 年,清政府决定将留美学生全部撤回,当年秋天,留美学生全部返回国内。
—
—摘编自吴霓《中国人留学史话》
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第 3 页(共 3 页)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留美幼童一事的兴废”对李鸿章或吴子登的观点予以评
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第 4 页(共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