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欢迎加入“公文共享群”QQ号:578165979、617267379 谢谢!
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一面红旗
——涟水县实施农村党员队伍“向心力”工程的实践与启示
前言:省委书记罗志军同志一直对淮安的党建工作创新寄予厚望,并指示要求淮安在全面从严治党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新形势下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基层党建的一个重要课题,首先要归拢队伍、凝聚人心。近年来,我市涟水县以实施“向心力”工程为载体和抓手,通过建立新机制、搭建新平台、创设新项目,促进了农村党员活动有效开展、能力明显提升、作用充分发挥。
农村党员处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线,数量多,分布广,是密切党与农民群众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涟水县根据党建工作“新常态”要求,积极探索实施农村党员队伍“向心力”工程,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了农村党员的在党意识、责任意识和荣誉感。
一、“向心力”工程的缘起
截至2014年底,涟水县共有2646个基层党(工)委、2157个党支部,党员47700名,其中,乡镇党(工)委24个、农村党员22754名。农村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着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党组织活动开展较少,部分党员的党性观念淡薄,荣誉意识较差,缺乏致富本领等问题,迫切需要上级组织部门在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向心力”上下功夫。为此,涟水县委决定以农村为重点,全面实施农村党员队伍“向心力”工程。
1. 大抓基层、重抓基础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导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目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甚至软弱涣散,一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正所谓“锅不热,饼不靠”,这些问题不认真加以解决,必然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此,涟水县委认为只有把全面从严管党治党贯彻落实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之中,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才能密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联系,真正把农民群众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
2. 建好队伍、管好党员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关键所在。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细胞生机勃勃,肌体才能健康、才有活力。当前,在农村部分地方存在着“党员不党员,差别几块钱”的说法,一些农村党员在党意识不强问题比较突出,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针对这一问题,涟水县委认为必须坚持一手抓思想建党,一手抓制度建党,从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教育和管理,不断强化党员在党爱党、在党信党,听党的话、跟党走的意识,自觉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戒、心中有责、心中有民。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党员在群众中有影响力、号召力、引领力,才能让农村党员成为团结群众、带领群众、服务群众的“一面红旗”。
3. 关心党员、服务党员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当前,农村党组织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活动载体,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能力偏弱的“三偏”党员较多,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和稳定的收入来源,无钱办事、无力办事的现象比较普遍,党员作用发挥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党员对党组织依赖感偏弱、信任度不高。涟水县委认为提高党员“向心力”,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对党员队伍既要管理又要服务,既要重视“党员该做什么”又要考虑“党员想要什么”,突出改进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载体,让党员心灵 “安家”,切身体会到党员不党员、不是一个样,从而增强党员当好先锋模范的自觉性、坚定性。
二、“向心力”工程的主要做法
在实施“向心力”工程过程中,涟水县委坚持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贯彻到党员队伍建设中去,突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努力增强农村党员的在党意识、责任意识,真正把广大农村党员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1.加强经常化联系,着力增强农村党员的归宿感。一是主题活动凝聚党员。开展“迎新春、向组织报到”主题活动,引导党员向党组织汇报一次基本情况、缴纳一次党费、登记一次个人信息,形成与组织的经常性联系,切实把全县党员的心“拢”到一块, 428名认识到自身错误的农村“失联”党员回到组织怀抱。同时,结合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开展党员“党性年检”活动,增强党员的在党意识。二是搭建平台联络党员。针对农村党员分布广、从事行业多的实际,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强化联络服务工作。乡镇设立“党代表联络室”,每名党代表联系1个基层党组织和3名普通农村党员,通过设置征求意见箱、发放党代表联系服务卡、公布联系服务电话等方式,畅通民情民意诉求渠道,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收集社情民意。搭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微平台”,通过“流动党员微信群”积极构筑“微支部”、“微课堂”、“微心愿”等微平台,主动关心,细微服务,破解流动党员的管理难题。在外出务工党员较多的苏锡常等地建立流动党支部,实现党员行千里、组织一线牵。三是党日活动聚集党员。针对农村党员组织活动难、党员参与难的实际,建立农村“统一党员活动日”制度,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下午为“统一活动日”,采取“520支部活动法”进行,内容主要为政策宣讲、报告工作、远教学习、自由讨论、总结点评等5个环节,每个环节约20分钟,定时活动,形成常态,党建工作督导员和部机关全体人员分工督导。
2. 加强集成化培训,着力增强农村党员的认同感。一是强化“入口”培训,提高发展质量。针对农村发展党员存在的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等问题,编制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培训要点,明确培养流程、学习书目、课时标准,督促村党支部综合运用旁听党课、参加组织生活、交办任务等方式,对入党申请人进行教育引导;县委组织部举办农村发展对象培训班,重点进行《党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等文件的学习培训,并组织理论素质测试。开展农村党员发展对象结对联系建国前老党员活动,强化思想传承,建立服务机制。二是活化党课形式,坚定理想信念。针对农村党员培训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经常出现参训对象想学学不到、不需要经常学的现象,实行“差异化”培训。开展“千名书记上党课”活动,组织乡镇党委班子成员、村党组织书记、有关部门负责人围绕加强党员思想教育,每年备一堂党课,轮流到各支部上课,促进党课内容特点鲜明、常上常新。同时,着力打造成集“延安园”、鲁渡“抗日第一枪”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做标兵”系列活动,激励农村党员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提高思想理论素质。三是突出主题宣讲,增进思想共识。针对部分党员党性意识淡薄、宗旨观念不强的实际,结合党员冬训,发挥“五老”优势,开展形势政策、党的历史、思想道德、党员意识巡回宣讲,采取作报告、谈感受、讲故事、传箴言等方法,开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入脑入心的思想教育。结合“七一”等重要节点,开展典型宣传、城乡支部联合组织生活等活动,推进党员教育的经常化。
3. 加强个性化服务,着力增强农村党员的获得感。一是创业培植提升致富能力。针对农村党员干部有创业的强烈愿望和冲动,但普遍存在无资金、无项目、无技能等“三无”问题的实际,全面实施“农村党员3331创业致富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县培育3000户各类党员创业致富典型,引导300名党员兴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建设100个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种植、养殖、加工科技示范基地,实现每个规模产业都有党员带动或参与,每个项目都有党组织推动。编印《农村党员创业指南》,会同县扶贫办、农村信用合作银行制定金融扶持办法,落实农村党员创业贷款授信;设立80万元农村党员创业基金,对2万元以下的创业贷款予以贴息。实施“农村党员科技素质提升工程”,开展科普“村村到”、中青年党员职业技能培训、党员科技素质培训基地创建活动,组建党员农技服务队,为入社党员和周围党员开展技术指导。二是志愿服务构筑互助平台。针对有组织、涉及面较广的党员服务行为较少的实际,依托乡镇党员服务中心、农村经合组织党组织建立志愿者服务站,鼓励引导乡镇机关、村干部党员参与自愿服务。通过集中服务与分区域、个性服务相结合,组织党员开展服务流动党员家庭、困难党员家庭、老党员家庭为主的志愿服务活动,切实解决农村党员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心理疏导消除思想疙瘩。对党员政治生日、家庭遭遇变故等关键时刻,由村党组织负责人与党员进行谈心谈话,及时解开心中疑惑,缓解心理压力。利用党建“红色引擎”建立支部微信群,及时了解党员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打通个性化服务“绿色通道”。
4. 加强一体化关爱,着力增强农村党员的荣誉感。一是雪中送炭解难题。顺应困难党员对组织送温暖不掉线的期待,通过向上争取、财政补贴、党费划拨等方式,设立300万元党内关爱基金,重点对因病、因灾等导致生活突然贫困的农村党员家庭进行关爱补贴,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经个人申请、基层审核、张榜公示、组织审批、基金总会确定等程序,已有1297名生活困难党员受到关爱,共发放党内关爱基金128.9万元。二是走访慰问送温暖。坚持建国前入党老党员整岁生日、生病住院、突发事件、去世党委“四必到”慰问制度,为他们及配偶办理新农合和大病保险,并定期组织体检;走访慰问党龄50年以上的优秀农村党员;所有农村党员去世时,县委组织部委托镇村党组织前往吊唁,对亲属进行精神抚慰;建立领导干部结对联系困难党员制度,把走访慰问困难党员作为领导干部平时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到每一位生活困难党员都有一名“知心人”结对联系帮扶。三是评选表彰重激励。除了“七一”等集中表彰向农村党员倾斜,还在部分乡镇试点开展“每月之星”、“党员致富带头人”、“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等评选活动,形成“典型就在身边、我能成为先进”的浓厚氛围,引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及时吸纳优秀党员进入党群议事会,鼓励他们行使权利、服务乡邻。
三、“向心力”工程取得的成效
涟水农村基层党建“向心力”工程的实施,既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补齐了农村党建薄弱这块“短板”,又凸显了党员在推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了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
1.基层党组织抓党建意识变强了。健全完善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和考核,形成了“不光听怎么说,更要看怎么干”的考核制度,推动基层党组织树立了大抓党建的意识。红窑镇2015年的党建投入超过200万元,像其一样投入超百万元改造阵地、打造服务中心的乡镇还有12个。党组织也尝到了“向心力”工程带来的“甜头”,现在基层党组织走访党员的多了,会议座谈的多了,干事创业的多了。有的村党总支书记反映:“以前党组织喊破嗓子党员群众都无回应,现在党组织只要说一声,党员群众踊跃参与。”实践证明,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不是空话,服务党员是一种责任,只有服务好党员,在平时对党员的诉求有求必应,关键时刻党组织才能一呼百应。服务好了,各项工作推进才会省心、省力,党组织的威信才会不断提升。
2.农村党员队伍先进性变强了。党的先进性植根于党员的先进性之中。党员质量高,党的力量才会强;党员队伍充满活力,党的事业才会生机勃勃。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教育活动,广泛开展“迎新春、向组织报到”、党员志愿服务、党性年检等活动,拧紧了农村党员的思想“总开关”,党员在党意识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积极主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处处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主动参加统一党日活动,党组织开展的各项工作都能走在前、干在前、宣传在前,党员的示范带动效应拉近了组织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的距离。“向心力”工程既有行为规范“硬约束”,也有充满温馨的“软服务”,农村党员普遍感觉到再也不能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了。朱码镇樊卜村中心村铺筑工程竣工后,23名老党员自发组成了一支义务环卫队,及时清除街道杂草垃圾,督促村民养成文明卫生的好习惯。
3.农村党员自豪感变强了。“当初如果没有党组织及时对我伸出援助之手,我恐怕没有勇气撑到今天。”一位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因为身患食道癌,花光了家里积蓄,生活陷入困境。就在他为高额的医药费一筹莫展时,县领导带着5000元关爱基金上门看望,鼓励他战胜困难,并嘱咐乡党委做好相关生活保障工作。通过“难有人帮、话有处说”等充满温馨的党内关爱,广大党员认识到自己不是普通的农民,组织是自己强大的后盾,遇到困难组织上给予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是精神上的抚慰,作为组织的一员感到无上的荣耀。在为80岁以上老党员体检后,一位老党员感慨:“我入党几十年了,第一次接受由党委组织的体检,还免费发放保健药品,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我感到作为一名党员非常光荣,非常感谢镇党委。”
4. 农村党组织吸引力变强了。通过宣传引导,农村群众普遍感受到了党员思想行为的变化,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认同感明显增强,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的群众多了、主动向党组织建言献策的群众多了、主动参与党组织活动的群众多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活动开展以来,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数较过去明显增多,有的镇今年申请入党的人数较去年增加39%,有的群众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时说:“我真切地感受到做一名共产党员的无上光荣,我要申请入党。
四、“向心力”工程带来的启示
“向心力”工程作为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有益探索,在实践中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
启示一: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农村党员的实际。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队伍状况存在差异,开展活动必须联系实际、各有侧重。一方面,要注重思想教育,根据“新常态”下党建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结合党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准薄弱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活动的针对性,激发党员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要注重能力提升,把开展活动与促进工作融合起来,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能力,避免照搬照抄、照本宣科等脱离实际的教育管理方式,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启示二: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必须注重发挥普通党员的作用。党的队伍中,普通党员占绝大多数,他们是我们党组织的主体。过去我们往往只强调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干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农村党员既是群众的先进分子,也是现实的人,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他们既严格教育、管理和监督,又真切关心和服务,搭建关爱平台,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大家庭的温馨和温暖,为发挥各自的潜能提供 “舞台”,为优秀者施展“拳脚”提供机会。
启示三: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必须着力构建形式多样的载体。多年来,我们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想了许多办法,开展了许多活动,但总是摆脱不了组织生活学文件、念报纸、提意见的老模式,党员觉得枯燥无味不愿参加。涟水县通过向组织报到、统一党日活动的“520支部活动法”以及主题党日活动等,为党组织活动增添了鲜活的内容,把党建工作靠实在党员需求中,将党员凝聚在党旗下,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水平。
启示四: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必须切实强化制度机制的保障。党员队伍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长期性任务和根本性保障。要坚持一手抓制度完善,一手抓制度执行,进一步健全完善科学规范、完整配套、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以制度激发潜能、强化保障,努力使党员队伍建设始终符合时代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始终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期待,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要坚持把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融入经济建设各个环节,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实现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