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代表亚洲地区参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执委会工作,牵头4项国际标准的制定。牵头或协助有关方面起草、拟定10余个食品安全技术性法规文件。二是多种形式开展风险交流,加强与各利益相关方沟通,服务于公众科普宣教。建立舆情监测与风险监测相结合的信息交流机制。编制70期食品安全舆情周报,就农夫山泉、大米镉超标等事件,上报20余份研判报告和新闻口径。组织开展“反式脂肪酸是与非”、“食源性疾病知多少”等8期公众开放日活动,以及“食品安全进社区”、“食品安全校园行”等科普宣教活动。开设“食品安全标准”微博,在线发布、解读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编制食品安全100问、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的真相与误区等科普书籍。三是
2、加强科研能力及重点学科建设,服务于行业创新发展。开展我国主要植物类食品及食品原料中铝本底调查和饮料酒、饮料的消费量调查,为风险评估积累了重要数据。加强科学研究,承担了47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1/5以上为SCI文章。研发急需检测技术,开展我国急需的稀土和食品用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参加欧盟等多项国际实验室比对考核,成绩优异。面向一线培训技术骨干1500余人,与北京大学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培养专门人才。四是加强自身建设,树立公益性目标,提升“三服务”能力。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服务百姓食品安全行动”,修改完善中心内部管理制度十二类83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设立博士后科
3、研工作站,争取优惠政策,申报“523计划”项目(未来5年,内部培养、外部引进23名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形成8个专业技术团队),获得财政部专项资金支持。构建工作网络,确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为分中心,协助设立全国省级风险监测中心及参比实验室,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约共建“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四校共建“京津地区食品绿色加工与安全控制协同创新中心”。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10余家国际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举办11个国际研讨会。三、深化试点工作的思考尽管食品风险评估中心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实践中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攻克。建立和
4、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需要有实践、提高认识、再实践的发展过程。食品安全是“舌尖上的民生”,为保障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高效履职和健康发展,今后要重点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索。(一)内外制度衔接,夯实改革基础。进一步明确举办单位、理事成员单位参与试点改革的责任和任务,配套支持试点工作的管理制度。一是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配套政策,创新预算管理体制,建立多部门支持的多通道经费保障方式。二是理事会决策应作为相关主管部门对预算安排、发展规划、新址建设审批的重要依据,真正体现理事会决策监督作用。三是共建共享,调整思路,建立合理的财政预算、科研立项及人才引进等管理体制。(二)加强研究宣教,营造改
5、革氛围。一是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理论研究。深入研究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理论。总结国内外公益机构和国内企业、社团法人治理的成功经验,重点在操作层面的制度和规则,为建立和完善公益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二是加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舆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理解、支持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环境氛围。三是加强沟通和培训,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举办单位、利益相关方代表进行沟通交流,引导破除与改革不相应的思想观念,增强参与改革、主动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决策水平。(三)把握关键问题,实现重点突破。食品风险评估中心所承担的技术支撑任务的重要性以及关键技术领域的国际性,决定了食品风险评估中心对专业人才的数量及其履职能力要求更高。建议相关部门和理事单位为试点单位在职业年金改革、绩效考核、人才发展以及鼓励社会力量支持科技研发等方面给予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帮助食品风险评估中心在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模式上进行有益的探索。本文为网络搜集整理,仅做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