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 12 月模考生 物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注意事项:12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 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 40 分)1(本题 2 分)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成功地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为遗传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实验过程中免去了人工授粉的麻烦B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假说是 F1 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C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演绎”过程是若 F1 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
2、后代会出现两种表型,且数量比接近 11D验证假说阶段完成的实验是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2(本题 2 分)研究人员利用菠菜叶绿体的类囊体和类似于“卡尔文循环”的“CETCH 循环体系”构建了一种人造叶绿体(如下图),高效地将 CO2 转化为羟基乙酸,羟基乙酸可作为合成多种有机物的原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为了使人造叶绿体能持续地运作,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光能B图中的 CETCH 循环需要 NADP+ 、ADP 和 Pi 作为直接原料C因为没有呼吸作用的消耗,人造叶绿体比天然叶绿体制造有机物的效率更高D若人造叶绿体得到广泛应用,一定程度上可抵消碳排放的影响 3(本题 2 分)如图为原核细胞内的生
3、理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与该图相符的是A过程在细胞核中进行,过程在细胞质中进行Bb 链为编码链,RNA 聚合酶沿着 DNA 长链向左移动C过程是翻译,图中两个核糖体最终合成的多肽是不一样DDNA-RNA 杂交区域中含有氢键和磷酸二酯键4(本题 2 分)在某严格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中,野生型植株的基因型均为 AA(无 A 基因的植株表现为矮化植株)。现发现甲、乙两株矮化突变体植株的相关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矮化程度与 a 基因的数量呈正相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突变体植株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一个四分体最多含有 4 个 a 基因B若各类型配子和植株均能成活,则乙突变体植株自交后
4、代中存在两种矮化植株C甲、乙植株的变异类型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乙突变体植株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5(本题 2 分)骨吸收是指骨细胞中钙和磷释放到细胞外液中,使血钙和血磷浓度升高,最终可导致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大量持续施加甲状旁腺激素(PTH)能促进破骨细胞形成和成熟,破骨细胞加速骨吸收;小量间歇施加 PTH 能诱导骨细胞形成和成熟,从而促进骨骼生长发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骨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淋巴和血浆B机体内 PTH 含量的正常波动利于骨骼健康发育C小量间歇施加 PTH 有利于骨折处愈合 D大量持续施加 PTH 会诱发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6(本题 2 分
5、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 型菌的部分 DNA 片段进入 R 型菌内并整合到 R型菌的 DNA 分子上,使这种 R 型菌转化为能合成荚膜多糖的 S 型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后的 DNA 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会改变B进入 R 型菌的 DNA 片段上,可有多个 RNA 聚合酶结合位点C整合到 R 型菌内的 DNA 分子片段,表达产物都是荚膜多糖DS 型菌转录的 mRNA 上,可由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条肽链7(本题 2 分)细胞凋亡诱导因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激活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使细胞凋亡的关键因子 Dnase 酶和 Caspase 酶被激活。Dnase 酶能切割
6、 DNA 形成 DNA 片段,Caspase 酶能选择性地切割某些蛋白质形成不同长度的多肽,导致细胞裂解形成凋亡小体,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nase 酶和 Caspase 酶的作用部位分别是氢键和肽键B细胞凋亡过程中某些蛋白质会发生水解,同时不再合成蛋白质C通过促进癌细胞中控制 Caspase 酶合成的相关基因的表达可以促进其凋亡DDnase 酶和 Caspase 酶被激活,是不同细胞遗传信息选择性表达的结果8(本题 2 分)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
7、原理”。下列实验中,采用“加法原理”的是()A“探究性激素对高等动物第二性征的影响”的实验中,对实验组公鸡切除睾丸B“探究甲状腺激素对高等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的实验中,给实验组饲喂含甲状腺激素的饲料C“探究某种新病毒遗传物质种类”的实验中,实验组分别用 DNA 酶和 RNA 酶处理D“探究某种物质的运输方式”的实验中,向实验组中加入适量的呼吸酶抑制剂(本题 2 分)神经科医生常对患者做如下检查:手持钝物自足底外侧从后向前快速轻划至9小趾根部,再转向拇趾侧。成年人的正常表现是足趾向跖面屈曲,称巴宾斯基征阴性。如出现拇趾背屈,其余足趾呈扇形展开,称巴宾斯基征阳性,是一种病理性反射。婴儿以及成年人在
8、深睡状态下,也都可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下列有关推理分析错误的是() A巴宾斯基征阴性有完整的反射弧,但巴宾斯基征阳性没有B巴宾斯基征的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常人巴宾斯基征阴性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特点D推测巴宾斯基征阳性成年人患者可能是大脑皮层相关区域有损伤0(本题 2 分)CRISPR/Cas9 是应用最广泛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其操作过程如下:1人工合成的短链 RNA 作为向导(简称 gRNA),它将部分与细胞某目的基因中希望被编辑的序列相结合;来自细菌的核酸酶 Cas9 与 gRNA 结合,切割与 gRNA 结合的 DNA,使 DNA 双链断裂;加入大量用于修复的模板
9、 DNA(即大部分序列与被切割位点附近序列相同,个别位点被人工改变)。这样,细胞启动修复机制,人类希望改变的碱基序列被引入基因组中,基因组的准确编辑由此实现。以下关于该技术叙述正确的是()AgRNA 的序列与目的基因特定碱基序列部分结合,结合区域最多含 6 种核苷酸BCas9 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才具有切断 DNA 的活性CCRISPR/Cas9 技术对不同基因进行编辑时,应使用相同的 gRNADCRISPR/Cas9 技术可改变基因结构,也可以使某个基因失去功能1(本题 4 分)已知组蛋白乙酰化与去乙酰化,分别是由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和去1乙酰化转移酶(HDAC)催化的,HAT 和
10、HDAC 催化的乙酰化反应在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两种酶通过对核心组蛋白进行可逆修饰来调节核心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从而调控转录的起始与延伸。一般来说,组蛋白的乙酰化促进转录,而去乙酰化则抑制转录。染色质包括具有转录活性的活性染色质和无转录活性的非活性染色质,染色质上的组蛋白可以被乙酰化,下图表示部分乙酰化过程。下列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AHDAC 复合物使组蛋白去乙酰化伴随着对基因转录的抑制B由图可知激活因子使组蛋白发生乙酰化可改变染色质的活性C细胞中 HAT 复合物的形成有利于 DNA 聚合酶与 DNA 的结合D活性染色质和非活性染色质均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12(
11、本题 4 分)如图甲为人类 14 号与 21 号染色体发生融合形成 14/21 异常的复合染色体的过程,该染色体携带者(2n=45)具有正常表型,但在产生生殖细胞过程中,细胞中联会的染色体如图乙所示,50%的可能为染色体、分离,染色体随机移到一极;另 50%的可能为染色体、分离,染色体随机移到一极,假设各种配子受精概率相同,不考虑其他变异。关于该染色体携带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变异既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也是染色体数目变异B理论上该个体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占 1/4C该个体与染色体正常异性婚配,理论上所生子女表型正常的概率为 1/2D该个体与染色体正常异性婚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45
12、的子代表型正常13(本题 4 分)DNA 分子中的胞嘧啶结合一个甲基基团的过程称为 DNA 甲基化,被甲基化修饰的基因不能表达。已知鼠的灰色(A)与褐色(a)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图表示部分被甲基化的 DNA 片段及遗传印记对小鼠等位基因表达和传递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基化后的 DNA 在复制时,碱基配对的方式会发生改变B基因印记均在亲代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建立CDNA 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 RNA 聚合酶的识别和结合D子代小鼠的表型及比例为灰色褐色3114(本题 4 分)2022 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大熊猫是其设计原型。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 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
13、子。现在一个较大的熊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 B 的基因频率为 40%,b 的基因频率为 60%,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大熊猫种群中全部 B 和 b 的总和不能构成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B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概率为 37.5%D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则 XbY 的基因型频率为 60%15(本题 4 分)人体内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如下图 1 所示。尿黑酸积累会导致尿黑酸症,由常染色体上 B 基因编码的尿黑酸氧化酶异常引起,原因为 B 基因发生碱基对替换或缺
14、失。下图 2 为尿黑酸症的家系图,其中为患者,对其家庭成员进行相关基因电泳检测,结果如图 3 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由图 1 分析,酪氨酸是人体的一种非必需氨基酸B尿黑酸氧化酶应该是图 1 中的酶,酶的缺失会导致人患白化病 C如果图 2 中号个体表型正常,则电泳检测出现两条带的概率为 1/3D由图 1 可知,一个基因只能控制一种性状二、非选择题(共 60 分)16(本题 12 分)图 1 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图 2 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 A 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 1 中 a 过程是由于河流产生过程 b 产生
15、品系 1 和品系 2,过程 b 的实质是意味着两个物种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现代生物技术2)图 2 中在 时间段内种群甲发生了进化,在 T 时形成新物种。3)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种群甲 AA、Aa 和 aa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20%、30%和 50%,则此时 A 基因频率为7(本题 14 分)生姜是原产热带、亚热带的林下作物,喜温暖、怕强光,夏季常采用遮光将原种群分为甲、乙两个种群,经过长期的,物种 1 和物种 2 形成的标志即可改变这种种间阻碍。(是/否 1 不一定)(。1棚遮荫。研究人员尝试将生姜与喜光高位植物柑橘间作,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生姜叶片相关光合参数和酶活性(Rubisco:
16、催化 C 与 CO 反应的酶),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52叶绿素叶片灼伤指数气孔导度胞间 CO2 浓度Rubisco净光合速率种植模式生姜单作(mgg-(molm-2s-1) (molmol-1) (nmolmin-1g-1) (umolm-2s-1)1)71992.823.190.274.273.729.137.23(CK )生姜单作遮荫136.2811.1311.03 (CK1 )生姜柑橘213.34141.273.3611.1710.92间作(CI)(1)生姜植株叶肉细胞通过用文字和箭头表示)。(2)在 78 月观察 CK 模式下生姜植株,发现其叶片出现发黄、叶尖枯萎现象,推测主要原
17、因是(3)上述数据表明,与柑橘间作能有效提高生姜产量,从光合作用暗反应角度分析其原因。与 CK1 模式相比,生姜柑橘间作的好处还有 。(至少答出两点)上的色素吸收光能,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化过程为(。是(4)Rubisco 活性受到 RCA(Rubisco 活化酶)的调节,在高温强光下 RCA 活性极易受抑制,为了缓解高温强光胁迫造成生姜减产,可通过蛋白质工程对 RCA 进行改造,所需步骤有:预期 RCA 的功能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获得高温强光下活性较稳定的 RCA18(本题 10 分)科研人员发现中性粒细胞对癌症的预防发挥着重要作用。(1)细胞中与癌变相关的等基因突变,会引发细胞癌变。造成癌细
18、胞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的细胞表面变化是(2)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除了能吞噬细菌发挥功能外,其分泌的 E 酶通过作用于跨膜蛋白 CD95 的羧基端(C 端),诱导癌细胞 DNA 损伤,杀伤癌细胞。CD95 的 C 端位于细胞内,据此推测:E 酶须进入细胞内才能杀伤癌细胞。为验证该推测,有人用胞吞抑制剂处理癌细胞,检测 E 酶是否入胞,请评价并改进该实验方案。(3)科研人员在图 1 所示接瘤小鼠的某些肿瘤内注射一定量 E 酶(注射的 E 酶无法运输到非注射瘤),检测肿瘤的生长情况和 CD8+细胞(一种细胞毒性 T 细胞)相对数量,结果如图2。 请根据图 2 结果补充 E 酶抑癌的新机制。从下列表格
19、中选择能证明新机制的实验材料及对应的实验结果。实验材料实验结果A注射瘤重量差值:实验组小鼠小于对照组B注射瘤重量差值:实验组小鼠与对照组几乎相同C非注射瘤重量差值:实验组小鼠小于对照组D非注射瘤重量差值:实验组小鼠与对照组几乎相同、去除 CD8+细胞的接瘤小鼠、敲低 E 酶胞吞受体的接瘤小鼠、正常接瘤小鼠19(本题 12 分)水稻(2n=24)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栽培起源于中国。某些水稻品种存在着彩色基因,我国水稻育种专家采用传统育种方式与花药培养等技术手段相结合,选育出目标性状稳定的彩色水稻新品种。彩色水稻的叶色和穗色,除了野生型绿叶和绿穗以外,还具有其他颜色。种植过程施用生物农
20、药和绿色肥料,除能观赏外,产出的稻米还可以食用,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让两种纯合的彩色水稻杂交得 F ,F 自交得 F ,112F2 植株的性状表现及数量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性状 绿叶绿穗 绿叶白穗 黄叶绿穗株数2211)两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分别是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的依据是2)F2 植株中绿叶的基因型有 种。3)科研人员在研究中获得了紫穗植株突变体,已知紫穗性状由一对隐性突变的等位基因8019(。控制叶色和控制穗色的基因之间。控制。研究人员利用相关技术,对彩色水稻的穗色进行基因定位。单体(2n-1)可用于对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以野生型绿穗植株为材料,人工构建水
21、稻的单体系(绿穗)中应有 种单体。将紫穗突变体与该水稻单体系中的全部单体分别杂交,留种并单独隔离种植,当子代出现表现型及比例为 时,可将紫穗基因定位于。三体(2n+1)也可以用于基因定位。请设计实验,利用该水稻穗色纯合的野生型三体系植株对紫穗基因进行定位。实验思路:。结果分析:当时,可对紫穗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 20(本题 12 分)镰状细胞贫血是一种遗传病,患者会出现疼痛、贫血、手脚肿胀等症状。(1)此病是由于编码血红蛋白的珠蛋白基因中一个碱基对改变,导致多肽链中某谷氨酸被缬氨酸替换。此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2)血红蛋白由两两相同的 4 个珠蛋白亚基构成,不同珠蛋白基因在人体发育过程中
22、的表达情况如图。人体在胎儿期血红蛋白的 4 个珠蛋白亚基主要由亚基则主要由 组成。组成。出生后血红蛋白的 4 个珠蛋白(3)BCL 是成体红细胞中特异表达的转录因子,科研人员推测该转录因子关闭了 珠蛋白基因(简称“ 基因”)的表达,而启动 珠蛋白基因的表达。为证明该推测,实验组应选择的材料和检测指标为野生型小鼠检测 珠蛋白含量(从下面序号中选择),支持上述推测的预期结果为BCL 基因敲除小鼠 BCL 基因过表达小鼠 检测 珠蛋白含量检测 珠蛋白含量。(4)实验结果证实了上述推测。为确定 BCL 蛋白在 基因启动子中的结合位点,科研人员扩增了 基因启动子不同长度的片段 F F ,将这些片段分别构
23、建表达载体(如下图),导入敲15除 BCL 基因的受体细胞。成功转化后,检测出含 F F 的受体细胞有绿色荧光,含 Fs 的受体细胞无荧光。继续向培14养液中添加适量的雌激素,含 F F 受体细胞不再有荧光,而含 F 的受体细胞仍有荧光。据134此推测,BCL 蛋白结合位点位于(5)科学家还发现, 珠蛋白含量多的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症状较轻。请结合以上研究,提出利用病人的造血干细胞对镰状细胞贫血进行体外基因治疗的思路之间(用字母表示)。 题号答案题号答案12345678910DA11CB12DD13CB14DA15DBCBA16地理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QR不一定35%17(1
24、)类囊体薄膜光能ATP 和 NADPH 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2)在 CK 模式下,78 月光照过强,叶片灼伤指数高,叶绿素含量减少,导致叶尖枯萎、叶片发黄。(3)生姜叶片气孔导度增大、Rubisco 活性提高,有利于吸收和固定更多 CO2,促进暗反应,净光合速率增大,因此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土壤利用率、提高种植(4)设计预期的 RCA 结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找到并改变相对应的 RCA 基因18(1)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2)(非特异性)免疫/免疫防卫方案存在两处缺陷。应补充一组未用胞吞抑制剂处理的癌细胞作为对照。应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癌细胞的杀伤率(可多答 DNA
25、 损伤)(3) 1:E 酶通过提高 CD8+细胞数量,抑制肿瘤(注射瘤和非注射瘤)生长;答案: E 酶通过提高 CD8+细胞数量,抑制非注射瘤的生长案 2: E 酶通过提高 CD8+细2胞数量,抑制非注射瘤的生长I和 AC 答案 2:I 和 BC19 绿叶、绿穗 不遵循F2 中绿叶黄叶为 151,绿穗白穗为 31,如果控制两种性状的基因之间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2 性状分离比应为绿叶绿穗绿叶白穗黄叶绿穗黄叶白穗=451531,与实际不符 12 绿穗紫穗约为 11 该单体所缺少的染色体上 方法一:将紫穗突变体与三体系中的全部三体植株分别杂交,留种并单独隔离种植 F ,F 自交,收集种子 F 并单独隔离种植,观察 F 的表现型及比例方法二:将紫81122穗突变体与三体系中的全部三体植株分别杂交,留种并种植 F1,使其随机受粉,收集种子 F2并单独隔离种植,观察 F2 的表现型及比例F 出现绿穗紫穗约为 315 F 出现绿穗紫穗22约为 8120(1)基因突变 (2)2 个 、2 个 珠蛋白2 个 、2 个 珠蛋白(3) 实验组 珠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 珠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4)cd(5)敲除(或沉默、突变)病人造血干细胞的 BCL 基因,筛选 珠蛋白含量多的造血干细胞,体外大量培养后输入病人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