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决策研究】关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以中方县为例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为努力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以中方县为例,笔者深入基层走访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现状中方县共有各类学校72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专1所,完全中学1所,完全小学12所,初级中学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含1所民办),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民办),教学点36个;另有公办幼儿园19所、民办幼儿园26所。近年来,县委
2、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逐年加大教育投入,努力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日趋向好。目前,全县完成33所合格学校、7所公办农村示范性幼儿园、22个标准化教学点、910套教师周转(公租)房建设,全县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建成为合格学校,所有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班级均配备“班班通”,37个教学点互联网宽带全部接入,进一步促进了全县教育均衡发展,但是要建设教育强县,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还任重道远。(一)城乡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学条件不均衡。近年来,通过实施合格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总体来说,城区学校办学条件比乡镇学校要好。二是
3、教师资源不均衡。城区学校在教师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教学水平等方面要优于乡镇农村学校。三是生源不均衡。据2018年秋季统计:全县高中生2962人,城区占83.4%;全县初中生6440人,城区占38.9%;全县小学生16186人,城区占39.9%;全县义务教育大班额61个,城区占82%。(二)区域发展不均衡。根据县域特点,中方县可划分为东半县、西半县,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西半县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要高一些。目前,西半县有8所市级课改样板校,而东半县仅有4所。据2018年秋季统计,西半县共有学校42所(含教学点19个),学生20716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76.8%;而东半县共有学校3
4、0所(含教学点17个),学生6241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23.2%。(三)校际发展不均衡。总体来讲,城区学校办学条件较好,办学水平要优于乡镇农村学校。如,城区中方县一中目前占地面积203亩,在校人数达2329人,各班额均在60人以上;而铜湾区中方二中占地面积47亩,在校人数782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有的年级仅90余人。即使是同一区域,同样也存在校际办学水平差异,如泸阳镇小学在校人数达1890人,而同属泸阳区的聂家村小学学生仅381人。(四)教师结构不均衡。目前,全县有在岗教师2291人(含特岗教师),其中男教师1171人。1、年龄结构不均衡。教师队伍年龄整体偏高,时间上会持续数年,整体人数梯
5、队不均衡,年龄从高到低呈递减态势,中老年人数占比很大,中青年教师占比太少。2、学科结构不平衡。现有专任教师人数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各学科仍存有不少缺口。据统计,缺口占比较大的学科有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相对来讲语文、数学学科缺口较小。3、数量结构不平衡。教师数量结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矛盾上。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到城市生活,子女随读现象比较多,城区学校教师反比农村学校要紧张。如,2017年中方县中兴学校小学部学生2985人,专任教师数136人;中学部学生1759人,专任教师数120人;师生比分别人为1:22和1:15。而其它农村学校小学部师生比为1:12和1:10。二、全县基础教育发
6、展不均衡的原因中方县于1998年建县,紧邻怀化主城区,地理位置特殊,导致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旺市融城战略实施,中方县城进城务工、购房、经商、易地搬迁人员逐年递增。据统计,2017年秋季城区中兴学校、中方镇小学、城北中学、城北小学4所义务阶段学校共有学生7650人;2018年秋季人数8494人,增加844人,其中县城进城务工、购房、经商、易地搬迁子女达到1563人。相反,由于边远农村常住人口减少,边远薄弱学校学生人数有所减少。据统计,2017年秋季铁坡区6所学校共有学生2073人;2018年秋季人数2005人,减少68
7、人。(二)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近年来,中方县财政紧张,虽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年年增长,但却无力满足日益增长的各项工作需求。另外,边远薄弱学校规模虽然小,但开支却一样不少,中央下拨给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不足问题突出。以锦溪小学为例:2016年,中央按2015年事业统计的学生人数59人给锦溪小学核拨生均公用经费,但中央下拨该校的公用经费只占实际公用支出的41.2%,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三)办学条件和水平差异大。全县中小学校长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城镇学校年轻教师相对较多,而边远薄弱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如中方县花桥镇中心小学,共有教师83人,其中45岁以上的教师就有48人,占总数的58%
8、55岁以上的教师许多教育观念陈旧,不会利用教育信息化教学,无法胜任当前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不理想;大部分村小、教学点投入与办学效益不匹配。(四)师资力量难以保障。2018年6月,按照全省统筹调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要求,市编办、市教育、市财政局重新核定了中方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为1922名,与原有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2279名相比,共减少了357名。目前,该县共有中小学在编教职工2208名(不含特岗教师),超编286名,没有编制无法招聘教师。此外,全县患重病等长期请病假人数达40余人,全县督学责任区30名工作人员均占用学校的编制,二胎政策后仅2017年请产假教师就达98人,2017-2018
9、年全县流出教师82名,学校保安、寝室管理员、食堂管理员等后勤服务人员多为教师兼任。因此,呈现出教师编制总量超编,而实际站讲台上课的教师缺乏的现象。三、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对策为加快基础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综合本次调研情况,特提出以下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建议。(一)统筹优化城乡教育布局。统筹全县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发展,制定全县教育布局规划。一是相对集中办学。减少村小、教学点的教育投入,逐步撤销小而偏远的教学点,集中有限教育资源办好乡镇特别是中心镇月休式全封闭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此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配套,适当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补贴标准,引导部分农村学生回流。二是新建城区
10、学校。根据县城学生数增加情况,由政府牵头,组织规划、国土、教育、财政等部门制定教育远期、近期发展规划,适时在县城区域新建义务教育学校,以满足进城务工、经商、购房等人员子女就学需求,缓解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学位压力。(二)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要向城区薄弱学校和农村地区学校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和校际办学条件差距,解决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要严格对照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农村学校配齐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计算机、班班通等设施设备,完善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努力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三)强化城
11、乡师资力量保障。一是建立教师补充机制。科学核定城乡教职工编制,探索设立紧缺学科专项编制,不受教师总体超编制约,通过定特岗计划、定向培养等方式,及时配备紧缺学科教师;通过教育人才引进和乡镇超编教师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城区教师不足问题,以应对教师老龄化和学科结构矛盾。二是妥善解决教师编制占用问题。将全县督学责任区工作人员单独核定编制不占用学校编制;学校患重病等请长期病假人员不占用学校编制。三是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学校教师专项培训,提升农村教师综合素养和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四)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根据教师工作量和实际业绩,对全县中小学教师实行全员统一考核
12、与年终绩效奖、评先评优、晋升职称挂勾,多劳多得,业绩好多得。根据优化组合原则,赋予校长人员聘用自主权,定期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学校办学情况进行绩效评估,优进劣汰。积极推进县管校聘,特别是区域教师要统筹管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同时对不适宜在教师岗位工作的教师及时清理出教师队伍。探索多样化的校长、教师交流模式,健全交流轮岗制度,推进城乡学校之间、城区学校与村级小学和教学点之间的轮岗交流,不断提升薄弱学校的教学水平,有效盘活现有师资。(五)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是加强建设。建好本县教育城域网和全县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加强培训。通过
13、培训切实转变教育管理人员以及信息技术教师的观念,提高师生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三是加强应用。督促和指导全县师生建立并应用好个人空间,充分整合兼容现有的管理平台和资源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四是加强创新。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推进“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网络课堂”等建设与应用,探索利用“互联网+”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提升治理能力的实施路径。(六)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要想让农村学校教师招得进,留得往,就必须相应的提高教师待遇,不折不扣兑现各项惠师政策,积极探索农村教师待遇保障措施,为农村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一是严格落实教师武陵山片区人才津贴和乡镇工作补贴,让教师的生活有保障。二是探索建立健全教师绩效奖金发放机制,让教师工作有干劲。三是根据需要修建教师周转房或教育公租房,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七)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建立健全课程改革保障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课程改革。建立健全新高考改革保障机制,每年预算足额的新高考改革保障经费,有效应对新高考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教学计划,积极开发校本教材,通过校校结对帮扶、深度送教等措施,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为网络搜集整理,仅做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