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目录
第01辑:高擎多边主义火炬砥砺前行 4
作者:段虹《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1日02版) 4
第02辑:点赞!抗疫政策的人性化“温度”在提升 6
作者:郭艳慧《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1日02版) 6
第03辑:高校如何用好下放的职称评审权 7
作者:艾萍娇《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1日02版) 7
第04辑:鹤壁高中违纪通报不该出现在互联网时代 9
作者:李勤余《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1日02版) 9
第05辑:“盲盒热”,情感满足与消费非理性的矛盾 10
作者:盘和林《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1日02版) 10
第06辑:“现实樊胜美”背后的家庭观念流变 13
作者:施芸卿《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1日02版) 13
第07辑:从人类文明转型中把握智能革命影响 15
作者:成素梅《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2日02版) 15
第08辑:专为被隔离员工设“慰问办”企业获赞有何启示 17
作者:吉玲《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2日02版) 17
第09辑:推动学分互认的关键是高校开放程度 18
作者:谷泽《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2日02版) 18
第10辑:短视频发展中自律与创新同样重要 20
作者:蒋俏蕾《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2日02版) 20
第11辑:“博士当辅导员”是屈才吗 22
作者:陈志文《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2日02版) 22
第12辑:百年大党何以风华正茂 24
作者:祝灵君《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3日02版) 24
第13辑:提供多样文体活动让春节年味不减 27
作者:易之《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3日02版) 27
第14辑:我们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基础教育 27
作者:王学男《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3日02版) 27
第15辑:为“数字弃民”创造更多包容性干预措施 30
作者:胡泳《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3日02版) 30
第16辑:丰富市场供给,推动冰雪经济持续升温 32
作者:楼俊超《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3日02版) 32
第17辑: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 34
作者:马一德《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4日02版) 34
第18辑:留校留心,寒假不寒 37
作者:刘齐《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4日02版) 37
第19辑:户籍制度突破加速劳动力要素流动 38
作者:盘和林《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4日02版) 38
第20辑:讲文化故事,李子柒是个参考答案 40
作者:刘文嘉《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4日02版) 40
第21辑:是什么改变了“春运母亲”的命运 42
作者:封寿炎《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4日02版) 42
第22辑:“地板价”心脏支架平稳着陆,只是开始 44
作者:罗志华《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4日02版) 44
第23辑: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生态 45
作者:韩强《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5日02版) 45
第24辑:让孩子在手机外发现丰富多彩的世界 47
作者:储朝晖《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5日02版) 47
第25辑:“爸爸接送日”激发家庭教育“父能量” 49
作者:白晶晶《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5日02版) 49
第26辑:杜绝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电商平台责无旁贷 51
作者:于平《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5日02版) 51
第27辑:弥合数字鸿沟要做加法也要会做减法 53
作者:钟鸿钧《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5日02版) 53
第28辑:为防疫牺牲团圆,每个人都了不起 54
作者:张博令《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5日02版) 54
第29辑:跨省办事如跨国?破题需责任担当,更需机制支撑 55
作者:王俊禄李惊亚《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5日02版) 55
第30辑:全面理解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合理性 56
作者:贺俊《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8日02版) 56
第31辑:“小学作业不出校门”能否带动整体减负 58
作者:熊丙奇《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8日02版) 58
第32辑:借鉴他国中小学对待手机进校园的经验 60
作者:刘敏《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8日02版) 60
第33辑:移动社交中的原子人与社会化 62
作者:夏莹《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8日02版) 62
第34辑:预约挂号要等等老年人 64
作者:张建《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8日02版) 64
第35辑:新刑诉法解释的要旨在于保护权利 65
作者:栾紫粟《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8日02版) 65
第36辑:春节档电影市场值得期待 66
作者:黄西蒙《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9日02版) 66
第37辑:家庭教育比选择学校更重要 68
作者:刘巧利《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9日02版) 68
第38辑:“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一举多赢 70
作者:张翼《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9日02版) 70
第39辑:用更优的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72
作者:杜庆昊《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9日02版) 72
第40辑:年轻人为何已产生养老焦虑 74
作者:杨舸《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9日02版) 74
第41辑:抓住因果链、责任链把学生和家长“解放出来” 77
作者:朱昌俊《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9日02版) 77
第42辑:就地过年让文化创造更多可能性 77
作者:李思辉《光明日报》(2021年02月10日16版) 77
第43辑:用智慧城市建设为社会治理现代化赋能 79
作者:李齐《光明日报》(2021年02月10日16版) 79
第44辑:高校当在科技攻关中“揭榜挂帅” 82
作者:张筠《光明日报》(2021年02月10日16版) 82
第45辑:在线教育需秉持一致的教育逻辑 84
作者:熊丙奇《光明日报》(2021年02月10日16版) 84
第46辑:理解“累丑”背后的时代氛围 85
作者:张丰《光明日报》(2021年02月10日16版) 85
第47辑:在线教育需秉持一致的教育逻辑 86
作者:熊丙奇《光明日报》(2021年02月10日16版) 86
第48辑:理解“累丑”背后的时代氛围 88
作者:张丰《光明日报》(2021年02月10日16版) 88
第49辑:让大家过足一个“文化年” 89
作者:冯源《光明日报》(2021年02月10日16版) 89
第50辑:抵御“逆全球化”数字经济展现韧性 90
作者:马相东《光明日报》(2021年02月18日02版) 90
第51辑:为“暖心政策”点赞 92
作者:邹翔《光明日报》(2021年02月18日02版) 92
第52辑:“出圈”的文化节目给媒体融合带来启示 93
作者:梁君健《光明日报》(2021年02月18日02版) 93
第53辑:让社区成为老年友好型社会支点 94
作者:熊皇宫慧颖《光明日报》(2021年02月18日02版) 94
第54辑:建设智慧城市,非打破“数据桎梏”不能成 97
作者:盘和林《光明日报》(2021年02月18日02版) 97
第55辑:“消字号”需要大治理 99
作者:胡颖廉《光明日报》(2021年02月18日02版) 99
第56辑:减贫伟大奇迹彰显中国制度优势 101
作者:樊良树《光明日报》(2021年02月19日11版) 101
第57辑:移动社交改变的不只“经验”还有“理性” 103
作者:姜奇平《光明日报》(2021年02月19日11版) 103
第58辑:就地过年带来“新民俗”未来的年还可以怎么过 105
作者:封寿炎《光明日报》(2021年02月19日11版) 105
第59辑:时尚之美让传统文化破壁出圈 107
作者:张凡《光明日报》(2021年02月19日11版) 107
第60辑:独立学院转设破题之后还当善后 109
作者:熊丙奇《光明日报》(2021年02月19日11版) 109
第61辑:《平“语”近人》挺立文化自信 111
作者:田鹏颖《光明日报》(2021年02月22日11版) 111
第62辑: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 113
作者:王增福《光明日报》(2021年02月22日11版) 113
第63辑:尝试以“就地”思路破解留守儿童难题 115
作者:冰启《光明日报》(2021年02月22日11版) 115
第64辑:防止在线教育疯狂“烧钱”陷入恶性竞争 117
作者:艾萍娇《光明日报》(2021年02月22日11版) 117
第65辑:东北人口减少之问如何解答 120
作者:盘和林《光明日报》(2021年02月22日11版) 120
第66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122
作者:杨栋《光明日报》(2021年02月23日15版) 122
第67辑:短视频带来指尖上的城市形象传播 124
作者:任孟山《光明日报》(2021年02月23日15版) 124
第68辑:“李焕英”们需要更多公共支持 126
作者:施芸卿《光明日报》(2021年02月23日15版) 126
第69辑:我们需要那么多选秀节目吗 128
作者:李勤余《光明日报》(2021年02月23日15版) 128
第70辑:北大清华课程互选创新高校资源整合 129
作者:奚其谷《光明日报》(2021年02月23日15版) 129
第71辑:婚姻挤压下“剩男”“剩女”何去何从 131
作者:杨舸《光明日报》(2021年02月23日15版) 131
第72辑:传统文化与科学理论的最佳结合 133
——参与《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有感 133
作者:韩振峰《光明日报》(2021年02月25日16版) 133
第73辑: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135
作者:朱启臻《光明日报》(2021年02月25日16版) 135
第74辑:名校集团化办学为何仍难解择校热 138
作者:熊丙奇《光明日报》(2021年02月25日16版) 138
第75辑:影视创作要为党史教育鼓与呼 140
作者:杨洪涛《光明日报》(2021年02月25日16版) 140
第76辑:论文作者署名排序就应依学术规则 141
作者:储朝晖《光明日报》(2021年02月25日16版) 141
第01辑:高擎多边主义火炬砥砺前行
作者:段虹《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1日02版)
【光明论坛】
1月25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在题为《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的特别致辞中再次阐明中国坚定奉行多边主义的主张,提出维护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习近平主席强调:“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多边主义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世界之变和时代之问,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国际社会不同场合强调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坚定不移地维护经济全球化,坚定不移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各国议会联盟秘书长马丁·琼贡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认可和鼓舞,其重要性必将被越来越多的实践所证明。”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世界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一些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依旧盛行,不断影响着国际社会稳定与发展;区域经济差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异长期存在,世界经济正在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战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威胁全人类的生存家园……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发酵,构成了人类前进道路上共同的困难与挑战。
寒冬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黑夜遮蔽不住黎明的曙光。一直以来,中国不仅是多边主义的倡议者,更是多边主义的维护者和践行者。面对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援他国之所急,助他国之所需,为全球抗疫注入强大信心。当疫情在世界各地出现反弹时,中国积极推动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积极增加疫苗供应,毫无保留地与世界各国分享疫情防控和救治经验,用实际行动推动建设多边主义国际新格局。此外,中国在维护网络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领域为世界作出重要贡献,充分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大国担当。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倡导的多边主义不是一家独大,而是共同参与;不是你赢我输的零和博弈,而是相互成就的共赢互利;不是要建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的百花园。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选择。历史已经并将持续证明,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团结合作才是根本之道。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远未结束,世界经济尚未从过去一年的深度衰退中完全走出,全球公共卫生面临严重威胁,世界各国人民只有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方可乘风破浪、开创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高擎多边主义的火炬,构建一个相互依存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段虹,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第02辑:点赞!抗疫政策的人性化“温度”在提升
作者:郭艳慧《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1日02版)
【网言】
1月23日,上海市卫健委公布确诊病例情况时只列举了若干涉病例的公共场所,没有谈到病例的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1月24日,北京市公布的流调报告也隐去了确诊病例的个人信息;北京市大兴区日前表示,集中隔离家有宠物可留一人居家隔离,还专设了可携带宠物的集中隔离点……诸如此类尊重公众需求的政策,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事实上,以上政策的出台都是基于前期防疫经验作出的人性化调整。如今京沪两地的“只提地点不提人”,既能保护患者隐私,又可以提醒公众防疫;而将隔离期间无人喂养的宠物纳入考虑范围,也彰显了防疫措施的人情味儿,这些都反映出地方管理部门在防疫走向常态化过程中的管理智慧和人文关怀。从新冠肺炎疫情出现迄今,各地在防疫实践中已有充分的经验积累,也有不少做法值得参考借鉴,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防疫政策,是地方政府走向防疫常态化阶段的应有之义。临近春节,部分地区疫情散发,为各地的疫情防控敲响警钟。在防疫常态化阶段,有关政策的制定应当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保障保护公众安全的同时规避极端措施,用尊重公众权利和关怀公众需求体现防疫工作中应有的温度。(原载于半月谈新媒体作者:郭艳慧摘编:郝悦)
第03辑:高校如何用好下放的职称评审权
作者:艾萍娇《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1日02版)
日前,教育部网站发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落实高校职称评审自主权,围绕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评价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
其实,早在2017年,教育部、人社部印发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就明确提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尚不具备独立评审能力的可以采取联合评审、委托评审的方式,主体责任由高校承担。这次发布的“意见”是对上述办法的具体落实。将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给高校,是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举措,而高校要用好这一评审权,需要推进学校内部治理改革,切实发挥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在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方面的作用。
如果这次职称评审权能彻底下放,我国高校职称评审将全面实现高校自主评审,解决职称评审的双轨制问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公办重点高校就开始获得教师职称评
审权。在过去30多年时间中,高校自主评审和行政(部门)评审同时进行。没获得职称评审权的高校,教师的职称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2018年,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发布后,我国把副教授职称评审权全部下放给高校,如此一来,加上之前已有部分高校获得职称评审权,就只有部分高校的教授职称评审还实行行政评审了。
所有高校都进行职称自主评审,有利于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制订本校的评价标准。同时,这也能消除行政评审带来的职称“身份化”问题。一名教师在一校被评为教授,到另一校也是教授,这影响教师的正常流动,在自主评审背景下,在某校被评为教授,到另一校还需要重新参加评(聘),如果达不到另一校的评(聘)标准,则不再是教授。
不过,把职称评审权下放给高校,需要防止名为高校“自主评审”,但依旧是行政评审的问题。这是因为,如果高校存在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不分的问题,由行政部门主导职称评审,制订评审标准,这样的评审就仍旧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我国之前已经获得职称评审权的高校,在评审职称时,重论文、专利、项目、经费,导致高校人才评价存在“唯论文”“唯专利”“唯项目”“唯经费”等问题,就是因为职称评审由行政部门主导,把行政部门追求的办学政绩,分解为职称评审以及教师考核的指标。而且,行政评价更在乎结果评价与数量评价,如对论文的评价,重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期刊档次,并不重视论文本身的创新价值。这也是催生论文代写、论文买卖交易的原因之一。
多来年,针对高校职称评审存在的SCI(核心期刊)崇拜等问题,我国有关部门一直要求高校调整评价标准。这次发布的“意见”,也提出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倾向,然而在具体落实时,教师们普遍担心,离开了论文、专利、项目、经费这些指标,职称评审会不会更讲人情关系,变异为关系评价?对此,舆论呼吁在把职称评审权下放给高校后,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在笔者看来,加强监管不是具体监管学校制定的评价标准,而应监管学校是否建立规范的评审程序以及健全的评审机制。不能因部分高校出现滥用评审权的问题,又把评审权收回,而要分析高校没有用好自主权的原因,坚定推进高校的内部治理改革。
高校要用好评审自主权,制订引导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做高水平学术研究的评价标准,防止职称评审受行政和利益因素干扰,需要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即实行专业同行评价。就此,高校要推进治理改革,让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真正发挥作用。结合现实来看,当前我国高校成立的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从委员的产生到委员会的运行,都需进一步增强独立性和专业性。(作者:艾萍娇,系教育研究者)
第04辑:鹤壁高中违纪通报不该出现在互联网时代
作者:李勤余《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1日02版)
鹤壁高中一定想不到,一份看似平平无奇的通报竟会在朋友圈刷屏,并且引发巨大争议。题为《1月18日—1月24日违纪情况通报》的文章,不仅是网友吐槽的对象,而且成为不少专业人士批评的标靶。
该通报中涉及的违纪行为确实有些匪夷所思:除了“上课睡觉”“考试睡觉”“旷课”等常见行为,还有“抹护手霜”“梳头”“坐姿不端”“第三节自习课向别人传爆米花”“写网络小说”“哈欠不断”等相对奇葩的内容。
这篇文章刷屏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违纪的具体内容,而是它本不该出现在互联网时代。不少网友表示,该情况通报让他们回忆起了自己的青少年岁月。这恰恰很说明问题:因为梳头、坐姿不端、哈欠不断等学习习惯上的毛病在课堂上受批评的经历,我们这些成年人都很熟悉,问题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怎么中学的教育模式依然一成不变?
当然,违纪内容也有了一定的新发展。比如,有同学开始写网络小说了。只不过,时代在变,我们对新生事物的容忍度却似乎没有提高。一言以蔽之,通报里反映出来的教育方法还是以“管”为主,并没有掌握收放自如,让学生自由发展的诀窍。时间已经走到了互联网时代,这样的现象难免让网友感到失望。同样落后于时代的,还有这篇违纪通报的撰写方式。正如许多教育界人士所指出的,通报有侵犯学生隐私权之嫌。一些用词,比如“眉来眼去”之类,也不太妥当。虽然不知道这份通报的作者究竟是谁,但是他在发稿时的草率和不严谨显而易见。
该通报在朋友圈热传后,阅读量直线上升,之后被发布者删除。运营者可能认为,该文章的读者仅限于学校内部人员,但事态的发展出乎他的意料。显然,微信号运营者对网络传播的速度和影响知之甚少。把上述情况综合起来看,一份通报反映出的根本性问题是落后于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方法。
我们在朋友圈热传这份违纪通报,是因为它勾起了难忘的回忆,更因为我们心中都有一份诧异:2021年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前所未有,照理说,中国教育的理念也该与时俱进才是。当然,我们也大可不必将一份学校内部的违纪通报无限制地上纲上线。一来,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听课、学习,纵然方式值得商榷,但初心毋庸置疑;二来,虽然是违纪,但该通报并没有写明具体的惩罚方式,从涉及的学生数量之多来看,通报很可能属于一种提醒。所以,我们不妨冷静下来,先听听校方的说法。最新消息是,鹤壁高中表示该通报为强调课堂效率,不记入学生档案,已经责成年级主任深刻检讨,并要求年级主任对所涉及学生及家长进行公开致歉。
教育,都是为了孩子好。其方式方法有不足之处,那就好好改进;有不到位的地方,那就加强学习。舆论关注鹤壁高中的通报,不是为了用口水淹没这所学校,正相反,我们都希望该校的学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不再被不必要的“违纪情况”影响。
(作者:李勤余,系媒体评论员)
第05辑:“盲盒热”,情感满足与消费非理性的矛盾
作者:盘和林《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1日02版)
【光明时评】
近日,中消协针对盲盒市场发布了消费提示,对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商家过度营销、商家涉嫌虚假宣传、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和消费纠纷难以解决四类主要问题进行了提示,同时提示相关经营者,要从产品本身下功夫,不要一味蹭盲盒的营销热度,赢得了眼前的利益却丢掉了长远的口碑。
如果有留意,我们能发现在很多的商场、交通枢纽站等场所,传统的自动售货机里开始不再摆放普通的商品,而是摆着各式各样的盒子。不仅如此,盒子内的商品从最开始的泡泡玛特玩偶盲盒,到如今种类越来越多,包括手机、玩具、美妆等等。可能有不少人会认为盲盒是一种类赌博行为,完全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赌徒心理,对盲盒经济并不认同。但需看到,当前的盲盒经济实际要有所区分,一类是收藏玩偶类的盲盒,一类是商品盲盒,对于前者而言,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情感理性和消费非理性,而对于后者,要认识到其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实际上,中消协指出的四类主要问题只有第一个问题涉及了消费心理,其目的并不全在于否定,而是呼吁一种理性的消费,其余三个问题则均涉及产品本身的问题。因此也可以看出,中消协更关注的是盲盒热后引发的市场乱象,而并非盲盒本身。2019年8月,有机构发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每年有20万消费者人均一年在盲盒上花费超过2万元,甚至有消费者一年要耗资百万元来购买盲盒。
从数据来看,盲盒的玩家群体并不大,因此,从整体上来讲,很多人并不理解消费盲盒的心理。
购买盲盒有着情感上的理性和消费上的不理性,对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来说,为情感买单成为其主要的消费心理。当前,对消费者而言,一件商品带来的使用价值和情感价值逐渐分离,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决定了其更注重于一件商品的情感价值,盲盒内部的萌娃给予的“家庭感”、盲盒收集带来的“成就感”以及盲盒社交带来的“归属感”都是消费者消费盲盒的主要动机。
不过,情感理性同时伴随着消费的不理性,不少消费者存在着“赌徒谬误”的观念,所谓“赌徒谬误”就是想当然地认为随机序列中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与之前发生的事件有关,即其发生的概率会随着之前没有发生该事件的次数而上升。如购买盲盒,之前没有买到,下一次买到的概率就会变大。理性来讲,我们当然知道每一次的购买是相互独立的,但对于购买时的消费者而言,赌博心理会受到“赌徒谬误”的强化,从而进行冲动消费。
商家正是利用了这样一种情感和消费心理上的矛盾,收割消费者的钱包。可能不少人会说盲盒经济也无可非议,其实不然。盲盒经济的问题出在了玩法上,因为消费者以及执法部门并不掌握某些玩偶的出品概率,这就导致了信息不对称,企业完全掌握出品概率会使企业拥有类似垄断市场上的定价权,如此一来,企业能够根据消费者的特点,榨干消费者购买盲盒所有的消费剩余。
商品盲盒与玩偶类有所不同,其不具有很强的情感价值,但商品盲盒往往用低价来进行营销,更加激发消费者的赌博心理,并且商品盲盒的信息不对称更为严重,其缺乏企业的长期利润导向,从而一般都持有赚快钱的思维。在赚快钱的营销导向下,很容易会伴生产品质量问题,特别是随着盲盒经济从线下转到线上,由于消费者维权的困难程度变大,更鼓励了部分商家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因此,中消协的提示非常及时,规范盲盒经济应该在消费者规劝方面下功夫,特别是针对商品盲盒,重视使用价值的商品购买不要被低价营销的盲盒所迷惑。但对于具有收藏性、稀缺性的商品盲盒,规劝的作用可能有限,应多注意规范玩法,特别是对于概率要作出一定的规范,不能让出品概率由企业随意调整。同时对产品生产销售上的违法违规行为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拓宽消费者维权渠道,增大违法成本。
(作者:盘和林,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第06辑:“现实樊胜美”背后的家庭观念流变
作者:施芸卿《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1日02版)
【新闻随笔】
近日,一位被钱塘江涨潮意外卷走失去性命的杭漂女孩,因被冠以“现实樊胜美”而上了热搜。在一档电视调解节目中,其父母要求其生前的公司追加补偿,以便拿补偿款为儿子支付买房首付。这个逻辑引发了全网愤怒,而视频所呈现出的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之痛”,更是戳中了众多女性的泪点。
“女性独立”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也在影视作品中频频出现,但讨论大多着眼于已婚女性,着眼于夫妻关系、养育责任,还很少有未婚但已经济独立的女性角度。对影响自己命运的要求,她们在多大程度上有选择和拒绝的权利?当经济独立时,她们是该为自己谋划,还是以整个家为单位谋划?尤其是当原生家庭的“责任感”以道德压力出现的时候,她们该怎么办?
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我们更需要反思,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权责边界在哪里?父母与孩子之间,抚育和回馈的平衡机制在哪儿?在二孩全面放开之后,一家多个子女之间,相互扶持的底线在哪儿?诚然,这不是个新鲜的问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正在增强的个人自主意识与转变较慢的家庭观念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张力。
不同于其他领域,在家庭中,实际利益与道德情感融合极深,使得个人边界难以画出。常言道“血浓于水”,家,是从小就浸润其中的环境,是以生命长度来预期的团队合作,是“一个人过得好不算好,大家都过得好才算好”的共同体。这些都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各兄弟姐妹之间,边界画分十分困难,也极不现实。这个案例中,正是因为这种边界的不清,加之姐弟的性别年龄结构问题,才引发网民的愤怒。而事实上,当前父母子女之间的边界不清,不仅表现在父母对孩子索取,更多地表现在孩子对父母索取,比如我们常说的“啃老”中。家庭成员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自主选择,与其在这个家中的性别、角色、成员之间的相互期待等息息相关。
另一方面,家庭又同时受到社会变迁带来的“分”与“合”的双重冲击。随着新一代独立意识的增强、就业能力的提升、消费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孩子从原生家庭中分离的愿望增强,希望能自主地掌控生活。但同时,物质进步同样带来了欲求的增加,房子、车子、子女教育等各方面压力,常常超出个人的经济能力,这又需要个人通过以家庭为单位的资源集中来解决问题。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在资源比较充裕的家庭还容易解决,比如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会逐渐形成一种以个人为中心、代际合作的模式。但如果家庭资源贫乏,如农村或是城市底层,尤其又在多子女的情形下,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就很容易出现矛盾和倾斜,而这也让成员的自主选择更为困难。
最后,在扼腕痛惜之余,我们应看到在城市打拼的外来年轻女性的处境,她们勇敢、优秀、独立,但在面临生活困境时却处于最无助的状态,更加重了其无以选择的艰难。她们往往在工作上承受着高强度的竞争压力;很可能租着房,早出晚归,在社区中不被看见,可得的邻里支持极少;而过大的环境和文化差异,又使得远在乡村或县城的父母,对于她们在大城市的生活难以想象,亲人的理解和支持显得遥不可及。在电视剧中,无论是《欢乐颂》里的樊胜美,还是《三十而已》中的王漫妮,最后支撑她们走过艰难时光的都是姐妹情谊,但这在现实中可遇而难求,且没有制度支持。因此,比起她们自己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整个社会能为她们做什么?如何能使这部分业已凭借自己的努力走了很远的女性,能在我们的支持系统中被看见,在她们需要时可以得到帮助,让她们想要自主选择时可以从内外压力中松绑、与自身和解,这是我们面向“美好生活”时依然待解的问题。
(作者:施芸卿,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社会学所性别与家庭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
第07辑:从人类文明转型中把握智能革命影响
作者:成素梅《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2日02版)
【光明论坛】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深刻把握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趋势,对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推进新一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赢得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的主动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全球科技创新前沿趋势的深刻把握,需要从人类文明转型的大视域来全面理解第四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深层影响。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以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革命。前三次科技革命是赋能,目标是拓展人的肢体能力,追求物质生产的自动化与最大化,其结果是将人类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和进入信息文明。第四次科技革命是赋智,目标是增强机器的感知力与判断力,追求物质与知识生产的自主化,这一发展过程将为人类实现劳动解放奠定物质基础,成为智能文明的缔造者。网络化使网络成为记录个人兴趣、追溯文化变迁、预测社会事件以及揭示社会境况等的新阵地。数字化使人的生活方式从购买有形实物向订购无形服务转变。智能化正在颠覆基于人与工具二分所建构的制度和法律法规。这样,当变革与颠覆成为未来发展的常态时,就迫切要求我们在深化智能革命的进程中,加强跨越传统学科的交叉研究,将曾经位于边缘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置于文明转型的中心,前瞻性地出台引导、约束和规范开发与应用赋智技术的相关政策,以此引领智能文明的健康发展。
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将会带来第三次商业浪潮。在前两次商业浪潮中,“标准化处理”的流水线作业使工人成为生产线的“螺丝钉”。“自动化过程”使机器变为生产线的“灵魂”,工人成为机器的看管者,导致人的去技能化和经济发展的再设计,涌现出第三产业。第三次商业浪潮是基于人机合作优势的“自适应过程”。人与机器彼此赋智,提高了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人能够获得超强能力,并将人的知识与智慧沉淀到固定资产中,从而孵化出以数据、知识与技能为核心的创造型产业。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在拓展人机合作的商业模式时,治理能力、政策引导乃至个人素养跟不上科技创新的步伐,就会出现技术乱象和商业陷阱。因此,我们在借科技创新之力得经济发展之道时,首先需要确立“以治理促发展”的科技创新理念,以伦理关怀和法治建设为根本,积极探索规范人工智能开发应用的制度体系,在引导新一轮文明转型的过程中贡献中国智慧。
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与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核心的第二次科学革命直接相关。第二次科学革命的展开,涌现出激光器、晶体管、核能等新技术以及量子化学、量子生物学、量子医学等新学科。到20世纪末,以量子密码、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第二次量子革命,使量子纠缠、量子叠加态等奇特属性,像电磁波一样,成为宝贵的技术资源。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谷歌等科技公司纷纷部署发展量子科技,试图通过战略性投资来创造新的商机,通过借助量子资源为解决能源、健康、安全和环境等全球性难题提供方案。鉴于量子科技的基础性、通用性和革命性,从量子视域来重新看待世界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们需要为深化量子革命和推动量子产业发展,探索教育、科学、技术、工程和企业协同创新的一体化协作机制。
智能文明不仅是建立在科技基础上的文明,而且必须是植根于人文土壤中的文明。因为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将会彻底改变人类生活的物质环境,迫使人类必须面对“什么是人”的古老问题,展开关于人类未来的伦理拷问。这表明,向智能文明的转型,不是发展信念的转变,而是概念范畴的重建。如果说,早期人与自然的分离拉开了“人成之为人”的第一个过程,是人类超越自然神话和开始拥有真理的过程,那么,重新守望自然性和踏上回归自然的征程所开启的“人成之为人”的第二个过程,则是人类超越技术神话和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是将人的生存环境从科技环境转向人文环境的过程。
一言以蔽之,明方向,辨大势,赢未来,智能革命正在使人类文明发生新的转型,这种转型不仅将全人类的命运绑定一起,而且呼吁人文关怀为科技创新奠基。
(作者:成素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第08辑:专为被隔离员工设“慰问办”企业获赞有何启示
作者:吉玲《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2日02版)
【网言】
最近有一则暖闻:南京某企业员工庞先生一月初到石家庄出差,结果赶上疫情,抵达当天就被隔离。在酒店待了20天后,公司发现庞先生胡子拉碴、精神恍惚,担心他抑郁,火速成立了“隔离同事慰问办公室”,每天安排人远程陪聊、陪吃、开展心理疏导。网民纷纷为这家有爱的公司点赞,夸他们是“良心企业”。
网民热议此事,一方面是因为当事人“看发型就知道快疯了”“靠出差提升地位”的喜感,另一方面是因为从细节能感知这家企业的温度与人性化。此前,有企业为节省人力成本“在线解雇”正在隔离的员工,有企业纠结于隔离算不算旷工,有企业拒绝为因出差被隔离的员工承担费用……稍加比较就不难理解,为何网民说这家企业是良心企业。毕竟,特殊时期如何对待员工,更能看出企业文化的底色。也许是无心插柳,但抗疫时期的情怀与担当,效果堪比企业绝佳的“形象广告”。另外,用这些细节把员工凝聚起来,最终受益的还是企业。企业关怀员工成为新闻,也从侧面反映了某种职场现实。其实,网民的每一次点赞,都是对理想工作模式的投票。鉴于并非所有因疫隔离的人都像庞先生这样幸运,也提醒各地政府、各用人单位,在严格落实防疫政策的同时,也要像对待奋战在一线的抗疫人员一样,对于确诊者、被隔离者等群体,有更多体制机制层面的心理疏导和关怀。
(原载于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作者:吉玲摘编:王营)
第09辑:推动学分互认的关键是高校开放程度
作者:谷泽《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2日02版)
【光明时评】
教育部日前在答复《关于改进高校网络教学工作的提案》的函中指出,近年来,教育部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推动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并逐步健全线上学分互认机制。下一步,教育部将以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践为契机,引导高校逐步完善学分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分互认制度和标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为学生选择学分创造条件。
学分互认看似是一个技术性的评估评价并认定转换的标准体系,实际上是促进和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推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关键一环。从纵向看,学分互认联通了大学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立交桥,为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奠定关键基础;从横向上看,学分互认贯通了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利于高校整体的优质均衡发展。
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重要性在更早之前已得到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