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高考 12 月模拟考试
历 史
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注意事项:
1
2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 48 分)
1
.(本题 3 分)有学者提出,黄河流域文明发展中存在“三条线”,以及原始社会末期夏商周
三部族集中分布的“三大块”(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商周三代政治势力未超出部族板块 B.先秦时期中原华夏势力向北进抵甲线
C.古代少数民族南下均定都甲乙线之间 D.历代大一统王朝都建都于丙线的附近
2
.(本题 3 分)南朝时期,荆楚人民“寒食节”吃“麦粥”、“六月伏日,作汤饼”,湘州人民“亟
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支援陈军。此外,陈朝也曾明确要求“租田米粟、夏调绵绢丝布
麦”。由这些现象可以推知南方(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
B.稻麦轮作制度相当普及
C.农副业多种经营日盛
D.农业生产呈区域化分工
3
.(本题 3 分)唐武德六年(623 年),按资产定户为三等,武德九年改为九等,以户等征
收户税,商贾等级即被列为上等户。唐玄宗天宝敕令中,把商人和“贫乏之人”加以区别,防
止其改易户等,逃避户课。据此可知,唐代( )
A.商税成为了政府收入的基本来源
C.政策调整助推商人社会地位变动
.(本题 3 分)据如表,可以推断当时( )
B.工商业者内部分化严重
D.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
4
-
清代前中期安徽歙县地价与地租统计
时期 地价(两/亩) 地租(斗/亩)
顺治年间 12.17
康熙年间 7.96
雍正年间 13.18
乾隆年间 23.15
嘉庆年间 20.92
/
20.27
18.29
23.86
24.22
A.通货膨胀异常严重
B.土地兼并得到遏制
C.农民赋役有所减轻
D.耕作技术发展缓慢
5
.(本题 3 分)近代中国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在确定中西文化关系时,最初使用“道”与“器”
的两分法,将西方技艺归入“器”,而中学归入“道”;稍后采用了更为有力的两分法,这就是
著名的“体”和“用”,即“中体西用”之说;同样的态度还表现为在中国传统中寻找支持现代化
的依据,这就是所谓的“托古改制”。材料旨在表明,这些“有志革新的绅士”( )
A.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
B.学习西方的态度呈现越来越灵活的态势
C.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时存在着矛盾心理
D.为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
6
.(本题 3 分)武昌起义之后,社会上一度出现了“革命军兴,革命党消”以及各种“毁党”之
说。正如同盟会元老的张继所言:“当革命初起,革命党人人欢迎……世局渐定,则觉革命党
为害,此殆公例不可逃。”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并未唤起民众
)
B.军人赢得民心向背
D.革命目的已经实现
C.社会阶层分化加剧
7
.(本题 3 分)民国十九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
进行了一场新军阀混战,张学良率东北军入华北拥蒋,并在战后获得华北地盘,转而关注于
华北事务;此战使“国力之疲,已如风前之烛奢”。这最适合用以研究(
)
A.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
B.“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可能性
D.国民政府“训政”建立的条件
C.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
8
.(本题 3 分)1934 年春,江西省会昌县召开的一次苏维埃会议,讨论的范围很广,包括“地
主的土地、房屋、财产、农具和富农多余的土地及耕牛、房屋、农具等没收和分配问题,农
业生产问题,经济动员问题,救济灾荒问题,群众卫生问题,优待红军家属问题,战争动员
问题”等。据此可知,当时( )
A.革命统一战线政权日益巩固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得到了应用
C.红军长征具有切实民主基础
D.农民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
9
.(本题 3 分)晋察冀边区建立后,改变了过去村级只有一个村长,区则只有区长和少数助
理员的做法,从边区到村各级都建立民政、财政、教育、实业、司法五个部门。村中除了村
长、副村长外,对应上级设置了五个委员会。每个委员会都由数人组成,这些职务除村长外
一般都是无偿义务性质。上述举措( )
A.实践了政权建设的民主原则
B.着眼于发展地方的武装力量
C.受到中国抗日战争特点影响
D.助于建立上下贯通的政权体系
1
0.(本题 3 分)下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几次重要战役示意图,这一阶段人民军队的主要
作战方针是( )
A.开辟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
B.自力更生,进行自卫战争
C.打到敌人腹地,扭转战略态势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1
1.(本题 3 分)1961 年 1 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社员的自留地由以前规定的占当地每人平均
占有土地的 5%提高到 7%。还规定:养猪是共养和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允许社员家庭
私养母猪。同时,鼓励社员经营其他小规模的家庭副业。这些政策( )
A.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
C.改变了农业长期薄弱的现状
D.顺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形势
1
2.(本题 3 分)与冷战结束初期相比,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更加重视社会主义元素,能理
直气壮地向国际社会推介“中国梦”“新义利观”“国际关系民主化”等理念,为世界贡献符合多
国国情的“升级版”发展道路选择。这表明新时代中国
A.成为世界发展的示范者
B.开始突破西方外交的封锁
C.积极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D.国际话语权意识显著增强
1
3.(本题 3 分)古巴比伦和亚述帝国是两河流域不同时期的主要政权。如表呈现了古巴比
伦与亚述帝国司法审判的变化。如表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 )
司法主体 审判方式
上诉(再审)
古巴比 各级相对专业的法律人士; 一般由数人组成合议庭
伦 国王 共同裁决
一般由地方人员审理
亚述帝 国王;国王任命的各级行 往往一两位官员即可裁
政官员
往往直达国王并迅速裁决、
执行
国
决
A.审判方式的完善 B.行政效率的提高C.君主权威的增强 D.治理方式的多样
4.(本题 3 分)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
1
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
构的设立( )
A.推动了民主进程
B.颠覆了寡头统治
C.削弱了元首权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
1
5.(本题 3 分)在古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中,宙斯虽是众神之父、宇宙的主宰,但却
无法行使专制暴君的特权,女神可以拒绝他的求爱,普罗米修斯可以违背他的禁令偷盗天火
传给人类,埃斯库罗斯更是让普罗米修斯发出“宙斯的主权不打倒,我的苦难就没有止境”的
呼喊。这些反映了古希腊文化( )
A.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
B.具有悲剧性和宏伟性
C.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追求人文和理性精神
1
6.(本题 3 分)13 世纪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
酪、鸡蛋和小乳猪的价格。无独有偶,《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
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
映英格兰( )
A.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
B.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
C.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
D.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共 52 分)
1
7.(本题 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 2000 多年前的汉代。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
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参照物
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马来半岛等地。而广义的南洋还包括当今的印度、
澳大利亚、新西兰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直到 1949 年,移民人数飙升,仅 1922 年至 1939 年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
的移民就超过 500 万人。
进入 21 世纪,中国人下南洋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但原因和动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事实上,中国正在经历又一次大规模“海外移民潮”。富裕阶层和知识精英成为新一轮
移民的主力军。
—
—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采用一个合理的时间尺度,对中国人下南洋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做出合理解释。
1
8.(本题 8 分)批驳与辨析
材料一 《日本政府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1931 年 9 月 24 日)中有以下言论:
“
9 月 18 日夜半发生了在奉天附近一部分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袭击我守备队的事
件,以至引起双方冲突。’
“
9 月 19 日召开内阁紧急会议,已经决定极力防止上述事态扩大的方针……政府对于
满洲(指中国东北)毫无领土欲望。”
材料二
序号
①
史料
来源
日军参谋本部军官桥本欣五郎写道:“(关东军)预定于(1931
年)9 月 28 日举行(军事行动),没有特殊理由不许改变。后因消
息走漏提前 10 天,改为 9 月 18 日。”
《
记
桥本大佐手记》(1935 年
九一八事变的策划和参与者花谷正回忆:“(1931 年 9 月 18 日夜,
河本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数名向柳条湖方向走去。
一边从侧面观察北大营的兵营(中国军队的军营),一边选了主兵 【日】花谷正《满洲事变是这
②
营约 800 米往南去的地点。在这里,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
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时间是 10 点多钟。爆炸时‘轰’的
一声,炸断的铁轨和枕木向四处飞散。”
样策划的》
1
931 年 9 月 22 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鉴于驻朝鲜军既已出动
③
④
的这一事实(指 21 日驻朝日军越境进攻辽宁和吉林),结论是承
【日】关宽治《满洲事变》
认此事。既已承认事实,内阁决定支付其经费。”
9
月 19 日,日军侵占辽宁的沈阳、安东、营口、抚顺、海城、凤
城、辽阳、本溪、盖平、复县、四平街,占领吉林的长春;
陈觉《“九一八”后国难痛史
9
月 20 日至 23 日,日军侵占辽宁的昌图、辽源以及吉林的吉林市、 资料 》(1932 年)
敦化。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史实,对日本政府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谎言进行批驳。
1
9.(本题 2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 118年桑弘羊向汉武帝提出了一个盐铁官营的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
是(一)将煮盐、冶铁之事均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以补充赋税。(二)“愿募民自给费,
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三)“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四)“郡不
出铁者置小铰官”,管理铁器的专卖事宜。”(前 117年开始实施这一计划----编者)……据
专家断定“西汉的冶炼生铁的技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冶炼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汉阳铁厂于 1891年兴建,张之洞托人到英国购买设备,结果用买来的炼铁炉
生产的钢轨,质太脆而不能用。1896年后,洋务派官员盛宣怀掌管汉阳铁厂,实行股份制
改革,购买了世界最先进的马丁炉改造全厂冶炼设备,大量聘用外国技术人员,落后状况有
所改观。但严重依靠买进外国先进设备来维持运转,缺乏独立性和后续力。张之洞也采取措
施培养自己的人才,却忽视了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为了“久
据其利”和“傲我之无”,“凡有益于我之事彼必挠之”。一战后, 钢铁价格剧跌, 国内
军阀混战,民国政府改变钢轨标准,到 1924年,汉阳铁厂全部停产。
—
—摘编自夏冬《中国近代和现代钢铁工业发展道路的得与失——汉阳铁厂和宝山
钢铁总厂比较研究的启示》
材料三 “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行业显著提升,2011年重庆钢铁工业产值达到 743
亿元,年均增长 24%,钢材产量首次突破 1000万吨,年均增长 24%;基本建成全国最大的
船舶用钢精品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涂镀板生产基地;重钢环保搬迁完成后装备水平跻
身全国先进钢企行列。当前,国际国内宏观形势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钢铁行业市场需
求萎缩,国内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等制约因素不断加强,与此同时,
重庆市还肩负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加速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工业
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农业化进程不断提速,这为重庆地区钢材消费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
—《重视本地用钢需求 优化钢铁产业布局 ——业内人士谈重庆钢铁工业发展趋
势》(2012年)
(1)根据材料一,归纳桑弘扬盐铁官营计划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政策的影
响。(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阳铁厂停产的原因。(8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6 分)
2
0.(本题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德华.卡尔批评李凯尔特将历史中的特殊与一般完全对立,他说:“语言的运用
本身使得历史学家就像科学家一样,要从事于概括。伯罗奔尼撒战争跟第二次世界大战截然
不同,而两者又都是独特的。可是历史学家却管两者都叫战争。”翻翻我们的历史著述,不
是充满着诸如“皇帝”“农民”“战争”“革命”之类的概括用语吗?
—
—摘编自张耕华《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
请任选一个能概括一类历史现象的“概念”,并结合史实论述其特殊性与一般性。(要求:不
能选择材料中已有的概念;史实准确,表达清晰,史论结合,逻辑性强。)
-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B
2
A
3
C
4
D
5
C
6
A
16
C
7
8
9
10
B
B
B
D
11
D
12
D
13
C
14
D
15
D
1
7.示例:划分依据:移民规模及结构变化。汉代到明之前。中国人下南洋,但是总体数量
少。主要受战乱与天灾;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地理位置毗邻等因素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人下南洋规模壮大。主要受郑和下西洋影响;国内人地矛盾突出;明末清初
战乱等因素影响。
1
840—1949 年。中国人下南洋的移民规模进一步壮大。主要影响因素为中国内地的战乱与
政治迫害;西方列强开发东南亚等殖民地需要大量劳动力;安土重迁风气的转变等。
建国尤其改革开放以来。规模大且富裕阶层和知识精英成为移民主力军。主要影响因素为改
革开放,经济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中国与南洋各国经济、教育的差异性吸引等。
1
8.【示例】谎言 1:日本谎称中国军队炸毁南满铁路导致九一八事变发生。材料二中①②
可以看出,九一八事变的策划者和参与者留下的史料说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是早有预谋的,
炸毁铁路是日军所为。
谎言 2:日本谎称不扩大事态、不侵占中国领土。材料二中③④说明日本政府承认日军的
侵略行为并提供经费支持,在短短几天里日军占领了中国东北的许多地方。
日本政府的声明是替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行径进行狡辩。20 世纪 30 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重
创日本经济,日本法西斯分子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
中国,最终征服世界。
1
9.(1)措施:政府管理煮盐、冶铁;招募百姓自备经费,使用官府器具煮盐;严禁私自铸
铁、煮盐;设置铁官管理铁器的专卖,役使奴婢、罪犯、自由民卖铁。影响:提高了冶铁技
术;解决了国家所需的部分经费。
(2)原因:西方列强的破坏和挤压;技术严重依赖外国;洋务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封建体
制僵化;关键人才的匮乏;战争导致的混乱动荡环境;钢轨标准的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3)条件:“十一五”规划;西南地区及中国市场的广阔需求;利用先进技术的改造;西部大开
发和工业化、城镇化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2
0.示例:
选择“改革”
改革”通常指对旧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全面变革以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
改革往往具有进步意义。例如秦国商鞅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以及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等。
同时,改革也有特殊性。例如清末新政,虽在形式上采取了适应近代化发展的改革措施,但
最终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也未能挽救清朝灭亡的命运。这说明,改革不必然具有
进步性。总之,要尊重历史事物的复杂性,避免简单理解和运用历史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