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危险源管理制度
1目的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强化安全管理,有效地控制作业场所潜在的危险因素和危险源,保证职工的安全与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厂属各单位
3引用文件
公司《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文件》
4定义
4.1危险因素:是指可能发生事故的设备、作业场所和岗位以及相关作业活动中存在的不安全状态。
4.2危险源:是指具有能量的物质与行为,通过触发因素作用,可使其能量失控导致人体伤害和财产损失。
4.3 危险源控制:指由规定的部门或人员定期对危险源的管理、工作状况等进行检查、测定及工作评价。
4.4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5职责
5.1 成立以生产厂长为组长的厂危险源管理小组,各
科室、车间单位为小
组单位成员,对全厂危险因素的辨识与管理全面负责。
5.2 厂安委会委托安全科负责制定危险源管理制度,负责监督各责任单位对区域内危险源的日常监控管理工作。
5.3 各车间、班组第一负责人要依据区域危险源不同级别的项目,各自负责或指定专人对相应危险源进行监控管理。
6辨识与评估
6.1危险源的辨识
6.1.1有发生火灾、爆炸、煤气危害、锅炉受压容器爆炸、化学物爆炸、铁水爆炸等危险的场所;
6.1.2有提升系统危险的场所;
6.1.3有被车辆伤害危险的场所;
6.1.4有高空坠落危险的场所;
6.1.5有触电(包括雷击)危险伤害的场所;
6.1.6有烧伤、烫伤危险的场所;
6.1.7有腐蚀、放射、辐射、中毒和窒息危险的场所;
6.1.8有落物、锤击、碎裂、崩块、砸伤、飞溅、坍塌、淹溺危险的场所;
6.1.9有被物体辗、挂、夹、刺、碰、割、挤和撞击等危险的场所;
6.1.10其它容易致人伤害的场所。
6.2 危险源的评估
6.2.1 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分为四级。
6.2.2 A级危险源(1级):事故发生潜在危险性较大、机率高、难以控制、后果严重,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人员伤亡或主系统损坏,引起重大恶性设备事故或特大火灾等事故的危险岗位、作业场所。
6.2.3 B级危险源(2级):事故发生潜在危险性较大,并较难控制,容易发生伤亡或人身伤害的场所。
6.2.4 C级危险源(3级):虽然导致重大事故风险较小,但事故经常发生或潜伏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较大的场所。
6.2.5 D级危险源:(4级):虽然不会导致重伤以上的事故或重大设备、火灾事故,系统不会遭受损坏,但具有一定的危险,有可能发生一般伤害事故的场所。
6.3危险源的标示
6.3.1对评估后的重大危险源要设立明显的标识。
6.3.2 重大危险源标识牌应设在危险源附近醒目的地方,固定要牢靠。
6.3.3危险源标牌应定期检查,如发现有变形、破损或变色时,应及时修整或更换。
7危险源的监控
7.1对危险源进行分级管理和控制,应针对危险源潜
在的危险因素及预测
可能发生事故的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控制对策和控制措施。
7.2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危险源均由所属单位和业务主管科室严格控制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安全科负责监督。
7.3 A级危险源由厂危险源管理小组负责组织工艺、设备、安全等专业人员进行定期检查、测定和评价,每个月进行一次。
7. 4 B级、C级、D级危险源由车间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定期检查、测定和评价,每月进行二次,由各单位汇总。
7.5 严格按照危险源统计台帐、危险源危险因素分析监控表、危险源岗位检查表的要求认真检查,如实填报和汇总。
8危险源的增减
8.1当危险源潜在危险性增加或减少时,应按照危险源的评估程序办理升级或降级,经上级安全部门认可后,更换相应等级的标志牌。
8.2由于新增设备的岗位或设备腐蚀、磨损、环境变迁等,出现新的危险源均应按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估的程序办理增加,并同时增加相应的标志牌。
8.3 由于工艺改善或技术进步消除危险源时,应经厂级验收、认可后予以取消并摘除标志牌。
9考核
厂安委会每季度对各单位危险源监控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检查,不定期抽查各单位危险源管理工作的检查、记录、整改落实情况,并依据《安全生产奖惩制度》考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