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精选6篇)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精选6篇)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1一、主要成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
2、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龙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
3、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
4、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四)产业科
5、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五)产业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大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
6、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中国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中国台湾良种29个,引进中国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二、存在问题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12.6;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
7、总农户数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
8、性。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几点建议(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农业的认识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
9、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二)创新经营方式,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
10、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政府要
11、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
12、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四)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农业服务水平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
13、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五)突出明台合作,实现明台特色农业优势互补要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突出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农业产业对接和生态旅游观光等,加快实施林产品加工等六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全面提升明台农业合作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技术的
14、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积极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和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加、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2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我县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7月中旬,县政协经济委在于春华副主席的带领下组织调研组成员先后到灵溪、龙港、桥墩、马站等镇,走访
15、了日月潭农庄、油茶基地、四季柚基地、钱通现代农业休闲园等10多个现代农业项目基地,听取了县农办、县农业局、县林业局的工作汇报,并召集部分乡镇分管农业副镇长座谈。7月下旬,先后到山东寿光、栖霞等地考察学习,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一)现代农业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20_年起,我县历经5年时间现已建成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一是马站现代农业综合区,于20_年底通过省级验收,总面积约4.6万亩,涵盖农业和海洋渔业;二是沿江现代农业综合区,于20_年底通过省级验收,总面积9.04万亩,涉及桥墩、灵溪、龙港等乡镇,涵盖农业和林业。(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初见规模。我县目前已形成九大特
16、色产业基地:一是番茄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灵溪、龙港、马站、藻溪等乡镇,20_年种植面积3.94万亩,总产量24万吨、总产值8.4亿元;二是四季柚基地,主要分布在马站平原,种植面积1.1万亩,20_年总产量6948吨,总产值7000多万元;三是杨梅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桥墩、藻溪、马站等乡镇,种植面积1.78万亩,20_年杨梅总产量1331吨,总产值2298万元;四是葡萄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马站、灵溪、钱库、龙港等乡镇,种植面积2700亩,20_年实现产量1995吨,产值2980万元;五是茶业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桥墩及鹤顶山茶区,面积2.52万亩,20_年实现茶业总产量870吨,总产值6650万元
17、六是中药材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桥墩、马站等地,种植有黄栀子、太子参等,面积1.57万亩,20_年实现总产量2316吨,总产值6485万元;七是特色畜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矾山、马站山区、半山区乡镇,主要以发展羊、牛、兔等节粮型草食动物为主,20_年底肉牛存栏0.41万头、羊存栏3.3万头、兔存栏7.6万只;八是油茶基地,主要分布在桥墩、矾山、马站等地,面积3.5万亩;九是毛竹基地,主要分布在莒溪、桥墩等地,面积2.9万亩。九大基地一年为农民创收十几亿。(三)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建设初显成效。我县目前共建成和投入营业的休闲观光农业园13个,直接从业人员521人,累计投资1.35亿元,20_年共接待
18、游客172万人次,年产值1.85亿元,其中门票收入20_万元。目前主要以农业采摘型,如钱库喜丰葡萄庄园、马站中魁四季柚休闲观光园、岱岭富源早熟柑精品园;农业旅游型,如日月潭农庄、龙港梦江南休闲观光园;农家乐型,如灵溪鲜城有机农场。(四)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创新初见成效。一是创新经营机制,在耕地面积50亩以上的734个行政村组建了土地合作社,促进土地相对集中;出台土地流转实施意见及奖励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县财政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流转补助和奖励;不断完善形成县、镇、村三级全覆盖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截止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5.16%,其中规模经营面积(20亩以上
19、达16.5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86.1%。二是创新生产机制。自20xx年开始实施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计划,共实施农技推广项目267项,建立示范基地413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691项。三是创新服务机制。完善“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县已有19个乡镇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通过省市级验收。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虽然我县的现代农业发展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现代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产业的低、小、散状况,粗放的经营方式状况,无序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一)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县逐年增
20、加的投资,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然严重不足。首先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足,投资农业既要承担气候、环境等自然风险,又要承担市场销售风险,市场竞争力不强。其次农村经济缺乏金融支持,农民除在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外,在其他机构很难获得金融支持。一些涉农企业由于无资产抵押,也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再者,扶持政策多变,20_年开始,中央和省资金不再支持油茶发展,油茶产业面临资金问题,近年来,一直未安排资金用于毛竹、马蹄笋造林,影响林业产业提升。(二)土地问题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由于受国家农保政策限制和我县耕地农保率高等原因,农业配套设施用地很难落实,部分种粮大户及合作社无
21、法落实配套用地,建设农机仓库及烘干场所等功能设施,番茄大户不能建设初加工整理场地等。如马站昌蒲葡萄合作社,种植面积达1000亩,但是一直没有配套设施用地;日月潭农庄食宿等配套设施用地,也迟迟未能解决。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部分农民担心土地流转会改变土地承包政策,难以实现集中连片流转,如日月潭农庄内,至今还有部分土地没有流转,农民在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影响农庄的整体发展。(三)农业产业化进程比较缓慢。从产业结构上看,农业规模化以从事种、养殖业等初级原料生产为主,全县农业产业化整体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在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整体效益不高。全县从事农产品加工的
22、企业数量虽多,但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同时在加工中存在着加工初级产品、传统产品、低档次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少等问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较低。(四)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品牌建设滞后。组织程度高、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好的骨干企业还为数不多。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396家,总数占全省第一,但市级以上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39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绝大部分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停留在本村本组的小打小闹阶段,知名度不高,辐射力不够,带动力不强。如我县马站四季柚在我市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在全省的影
23、响力不高。我县的茶业品牌较多,但在全省知名度与周边县市区有很大的差距。(五)科技支撑力不足。一是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缺乏,部分乡镇农技部门名存实亡,仅有的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约。二是政府扶持的力度和精准度不够。三是科研方面存在无人员、无资金、无机构的现状。新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科技推广方式单一。三、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一)多措并举,健全现代农业投入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设施配套用地、融资、政策扶持等方面,要突破一些政策约束,使投资者有信心、干部有信心,农民有信心。一是增加县级财政投入。要保证对农业投入的增
24、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20_年中央和省级不再安排油茶提升项目专项补助资金没后续项目实施补助资金要由地方财政予以安排。二是要抓住国家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千方百计多渠道争取资金。要探索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方式。统筹安排使用支农资金,围绕发展主导产业进行整合,通过资金整合,既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也有利于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进一步优化农村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扩大农村担保品范围。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政策
25、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二)多轮驱动,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创新开发机制,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一是结合我县实际,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政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入股、出租、互换等方式,实现土地规模流转和集中经营。二是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土地指标适度向农业大镇如马站、灵溪等地倾斜,完善现代农业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多种模式的产业融合,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
26、能力的企业,与我县有条件的农村合作社进行合作,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三)加快农业品牌建设,促进我县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把全县主导产业做强,把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大,把地方性特色产业做优。一是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大、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实行重点扶持,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户的作用。二是围绕我县番茄、四季柚、茶业、杨梅、葡萄、油茶等产业,进行品牌资源整合,打造核心品牌,实现共创共享的品牌效应。三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各种“采摘节”、参加各地展销会和博览会,结合电视、广播、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宣传推介品牌,县财
27、政要加大投入,单独组团在省级或周边省市召开展销会,打响苍南农产品品牌,提高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四是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力,在加工中延伸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如山东招远的龙口粉丝产业模式,栖霞的苹果产业模式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民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一是以科技兴农为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三大服务组织网络,建立与高等院校合作机制,着重培育技术人才,培训从业人员。二是组建完善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根据我县确定的主导优势产业,安
28、排扶持资金,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避免千家万户闯市场带来的高风险。对已有的产业要做精做好,在生产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要给予指导、帮助,使产业更大、更精、更好、更长。对新的业态,要精心培育,有序发展。三要加大农产品生产经营对外开放度,鼓励和支持外来企业与区域内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经营,扩大规模,逐步实现分散到集中,形成整体优势。四要培育壮大农业营销队伍,创新营销方式,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各产业专业营销公司和民间中介组织,培养农产品销售经济人和营销大户,形成全方位的营销网络,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和空间。(五)合理规划布局,充分打造旅游观光农业。一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紧紧围绕马站、沿
29、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结合县情实际,做好我县现代农业总体功能定位,并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重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杜绝“遍地开花”。二要做好与旅游结合的文章,努力打造好一批新的生态旅游景点、休闲农业观光园、名贵花卉观赏园等旅游观光点,开发旅游项目,实现与旅游部门的无缝对接。三要统筹结合,结合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打造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体验、观光农业,使农业功能从单纯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篇3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
30、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
31、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也正在确立,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市场农业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种敢闯、敢干、敢拼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正在逐步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方向转变。2、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3、农产品不断丰富围绕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相继开发出了箕城牌白酱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杂粮面、赵国陈醋、西马酸菜、主力阿胶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产品、野狼山庄肉羊加工等优质农产品。所有农产品的标准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都设计了较为精致的包装。优
32、势产品的开发,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了市场占有量。4、市场销售能力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提高了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组织化、市场化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销售的有效对接。同时,新发展的优势农产品“一品三证”建设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应,增加了市场的占有份额,产品的市场销售半径也在逐渐向省内外延升,部分农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销售网络,销量也在逐年增长。(二)当前存在的问题虽然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思路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横向与周边兄弟县市比,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产业发展受地域条件的制约,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3、层次低。农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产品研发的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不大,大部分农产品的加工以传统工艺为主,特别是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初级产品,没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场占有量小。产量低。全县粮食产量在正常年份可稳定保持在5000万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杂粮特色产业产量偏低,特别是像笨鸡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或登记的省优产品、名牌产品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增收慢。对于农民增收来讲,虽然每年都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
34、务工,且大部分农业生产只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导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这仍将是“十二五”期间重点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三)主要成因1、自然资源条件的劣势所致。县域内的立地条件、资源条件相对差、产业发展难以突破自然资源制约,只能以小规模、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前进。2、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制约。县财政极度紧张,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缺乏原始积累,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受金融风险、产业规模、政策导向等门槛的制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上级政策优惠难以打破县级资金配套体制的束缚,特别优惠的政策和项目又难以落户。3、服务体制不健
35、全。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现行的体制下,条块分割、部门掣肘,导致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浪费。4、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主体、农民主体培育不充分,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发展空间,市场销售还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网络。二、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及重点在“十二五”期间,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审视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将优势变为强势,将劣势变为优势,突出发展方式和方向的转变,实现赶超式发展。为此,“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特色
36、农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统筹全县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产品优势、地理区位、生产技术等各种要素,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大系统,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生产精细、开放广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实现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具体目标是:要保护优良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围绕推进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在规划区域范围内,按照高效、集约、精准、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及产后加工业,使农业发展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标准化
37、作业、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开发的路子,最终实现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目标,以“四优”目标拓宽农民增收领域。(一)优良生态目标要通过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资源,构筑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在巩固好1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好交通沿线、环城、村庄绿化以及云竹湖周边绿化工程;结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实施种养畜工程;加强水资源的涵养保护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态游的需求。(二)优美景观目标要在维护好优良生态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沿线绿化、新农村建设,实施好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干水果经济林工程,建设一批人居环境优
38、美整洁的新农村和生态经济景观林。同时,按照全县“中增绿”产业布局规划,在浊漳河、泉水河、武源河、云竹湖下游沿线发展绿色生态景观农业走廊,开发农业的生态、美学价值,满足都市人农村旅途景观游的需求。(三)优势产业目标围绕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特点,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格局,满足都市人乡村综合游的需求。围绕此目标,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重点为:建设好“三区、四带、四基地”。三区:在以河峪、云竹
39、兰峪、讲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区为主的山地丘陵生态区,重点建设好以谷子为主的原生态小杂粮区8万亩;以箕城、西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云竹部分地区为主的川地建设高效果菜区10万亩;要以河峪、云竹的云竹湖周边村庄、北寨乡泉水河沿线村庄为主,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重点建设休闲、观光、采摘为主的旅游度假型综合农业园区。四带:在浊漳河、云竹河、泉水河两岸建设专用玉米、蔬菜产业带;在云竹湖周边、武源河、泉水河两岸建设水果产业带;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为主的东西部山区建设谷子杂粮带;在西马乡新村白北沟一箕城镇银郊片、东汇片、浊漳河沿岸和云竹、兰峪、讲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丰富的山庄窝铺分
40、别建设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产业发展,生猪生产和笨鸡养殖为主的生态畜牧养殖产业带。四基地:主要围绕全县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合理引导,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资源向四大主导产业合理流动、集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现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规模生产基地,并做好地理标志性品牌的保护。(四)优质产品目标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围绕现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费导向,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创意农业,突出品牌建设,做好优质农产品的文化注入,完成农产品的工艺化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生产满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绿色、营养、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满足都市人饮食需求。为
41、此,今后农产品建设的重点是:要引导农业主体、市场主体,以市场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时尚、营养健康、质量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发挥我县无污染、无公害、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将产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品技术传统等劣势转变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护、文化美学价值内涵丰富的精致产业、产品优势,迎合当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别是要针对特色农产品的节日消费高潮和消费旺季,细划消费群体,实行分级包装、加工,打造农产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具体从产品的开发上要引导农业主体包装开发青、草、莲、鲤、鲫、银独具云竹湖淡水生态品牌的云湖水产品系列;打造笨鸡蛋、蜂蜜、笨鸡肉、羊肉等具
42、有地域保护的特色畜禽产品等;提升白灵菇、芦笋、西红柿、黄瓜、酸菜等取得无公害认证的绿色生态蔬菜的知名度,扩大销售量;策划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装,发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饮品;提升具有认证层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荞麦、苦荞麦等系列杂粮产品的包装档次,发展具有品牌的陈醋、酱油、食用油、白酒等小杂粮深加工产品系列。以此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和农民的增收幅度。在打造优质安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解决市场销售难题,才能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目标。为此,要围绕全县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打造,采取多元化的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量,形成稳定完善的市场网络。具体要引导农业主体,建设以蔬
43、菜、水果、畜禽水产类产地批发市场和外地鲜活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建立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销售网络,优化整合资源,创立具有纯天然、绿色品质和品牌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专营销售网络;借鉴岚峪笨鸡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关的经验、引导农业主体探索发展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直供的市场销售模式;吸收知名企业利用农产品原料的生态品质、定制特色农产品,走从包装设计、产品研发、宣传推介到市场包销全过程由企业负责的定制模式(如社城黑小米);发展由科研单位、客商、企业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服务、市场包销的订单销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芦笋种植
44、模式)。此外,还要继续引导农业主体发展节假日展销、会展销售、网络销售等模式,最终以多元化的现代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的通畅销售。三、构建完善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措施为快速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具体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七大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建设新农村四个方面保障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一)夯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制订出台
45、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利用好云竹湖、双峰水库、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资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服务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转变,为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实施打好物质基础。(二)建设完善七大保障体系1、建立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规划保障体系。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要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纳入本乡镇、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全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布局的框架内,结合本地资源、市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具体规划,尽可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实
46、用性。2、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保障体系。为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各涉农部门、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组,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参与、服务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形成县乡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3、建设好产业体系。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更要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具体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
47、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4、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科技、示范、服务、引导等职能,联动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信息网络等农业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农业科技队伍,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等办法强化科技、信息的服务功能。同时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畜禽防疫、综合执法等方面建设,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5、完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要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牵动农户型(如核桃产业)等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利用外援、招商开发、包装农产品模式(
48、如黑小米);创新定制、包销、直供等市场营销模式,以各种创新模式保障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6、建设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资金投入体系。重点通过资金集聚的办法,壮大农业投入。政府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扶优、扶强、教育培训、包装策划、宣传推介等方面;县直有关部门要将各种投入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项目整合实施,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要强化与金融部门的交流沟通,建立担保中介服务公司,争取更多的资金直接投入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要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对投保农户给予保费补贴;以招商引资的办法,集聚资金,发展农业项目,建设新农村。7、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要
49、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制定完善考核办法,把推进现代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作为考核各乡镇、各部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督查,打分排队,确保全县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抓好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时期兼业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在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增加农民科技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市场等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诚实、守信、淳朴、善良等民德民风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经营管理,既敢闯敢干,又淳朴善良的新型农民。(四)建设好都市郊区型新农村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整合“三农”发展的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和人力、文化、科技等人文资源,全面推进新农村试点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