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部编版九年级课内重点文段复习卷.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210969 上传时间:2025-04-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课内重点文段复习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版九年级课内重点文段复习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上课内重点文段复习卷 〔一〕 6《敬业与乐业》片段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惋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有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作,一面也是为劳作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踏踏实实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踏踏实实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关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干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干、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干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冀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关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什么是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采纳了什么论证方法?其具体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二者去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选文的语言来看,说说演讲稿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因自己的才干、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举一个例子吗?并加以短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故乡》片段   ①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慢慢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伤。 ②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代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思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劳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劳麻木而生活,也不原意都如别人的辛劳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通过生活过的。 ③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希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④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解释第②段中加点的三个“辛劳〞的含义。〔3分〕 “辛劳展转〞         ; “辛劳麻木〞           “辛劳恣睢〞           . 7、第③段中说“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害怕什么?〔2分〕                                                                  8、第④段中,作者在文章的最后结尾处为什么又重写这些美好的景物?〔2分〕                                                                  9、第④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入含义?谈谈你的理解。〔2分〕                                                                     10、人们都说“月是故乡明〞,你认为这次离开故乡的“我〞还会有这种感受吗?〔3分〕                                            (三〕《我的叔叔于勒》片段   果真,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经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的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1、“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12、“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用选文中的话作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论文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片段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或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期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显然,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荣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假设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需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够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5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实的观点又是什么?〔4分〕                                                                 16、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4分〕                                                                 17、“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画线词语的含义是什么?〔3分〕                                                                 18、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1分〕                                                                 19、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1分〕                                                                 20、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怀疑与学问》〔选段〕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关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怠。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经常怀疑、经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关于流俗传说,就是关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经常抱怀疑的态度,经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经常评判书中的学说,经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干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假设使后之学者都是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1.下面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经常怀疑、经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2.本文段为了证实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请问用了哪个事例论据?                                        23文中划实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                                                                  24.文中加粗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一〕 1.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来,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2. 道理论证;引用曾文正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敬业的重要性。〔或论证了不敬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3. 不好,因为作者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的,如果去掉一个,就少了一层意思,论证不严密。 4. 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容易与听众交流,产生共鸣。〔3分〕 5.示例:看大门的尹师傅天天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总是满怀热忱地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本分以内的事情,这种踏踏实实,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二〕 6. “辛劳辗转〞的意思是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 “辛劳麻木〞的意思是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萎靡而麻木。“辛劳恣睢〞的意思是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尖刻、泼辣、放肆、自私自利。 7、“我〞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8. 表现了“我〞对“希望〞的美好憧憬。 9. 希望的有无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施行就有希望,不去施行就没有希望。 10. “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有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变得衰败,人情变的冷漠的现实,深感悲伤和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是怀着对故乡美好将来的憧憬。〔3分〕 〔三〕 11.原先称于勒是“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后来则称“这个人〞“这个流氓〞。从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她嫌贫爱富、自私冷酷。〔4分〕 12.出发时,全家人“感到快活而骄傲〞,后来则“大家都不再说话。〞〔2分〕 13.前一段景物描写衬托出全家人当时快活而骄傲的心情;后一段景物描写则衬托出全家人失望沮丧的心情。〔意对即可〕〔2分〕 14.说明于勒很少得到这种温暖或进一步说明于勒确实很穷。〔意对即可〕〔2分〕 〔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5.所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证实“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 16.“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作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如李时珍等;“拼命硬干的人〞是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郑成功、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的官员,如海瑞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玄奘、谭嗣同等。 17.“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第二个“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御用文人。 18.因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19.作者的结论是:“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够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0.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五〕21.B 22.用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例。 23.前两句从反面说理,后两句从正面说理。 2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