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0209066 上传时间:2025-04-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1. 整体观念: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叫做整体观念。 2. 辨证论治:(1)辨证: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病史和症状)在中医理 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 质的证候。 ⑵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和方药,以及采用其他相 应的治疗手段。 3. 证、病、症:⑴证:即证候,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生理反应状态的 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病变趋势及转归等本质。(2)症:即 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是病人主观感觉或医生检查所获得的 结果。(3)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 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 4.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5. 五行生克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维持着事物之间平衡协调的变化与发展。 6. 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于全身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 7.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8.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消化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将其吸收并将其转输至 全身的功能。 9. 肺主宣发肃降:宣发,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运动特性;肃降, 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运动特性。 10. 肾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 表浅的作用。 11. 水火既济:又称“心肾相交”根据阴阳水火升降互济理论,心火必须下降于 肾,资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资助心阴,使心阳不亢,从而 维持着心肾两脏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关系。 12. 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化,故称“肝 肾同源”。 13. 体质:是个体在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机能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 14. 痰饮: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15. 淤血: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 16. 正气:人体的正常机能活动,包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病邪的抵抗能力、 病后的康力。 17. 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适用于病证本质与临床现 象一致的病变。 18. 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治疗法则,又称“从治”。适用于病证本质与临 床现象不完全一致的病变。 19.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 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20.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 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21.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胆的决断作用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等不良影响,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 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间的协调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2. 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 名"膻中"。 23.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 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 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 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 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 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 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 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 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 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 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 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 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18、阴偏衰:是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 的一种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19、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 则,则称为“因人制宜”。 20、阳中求阴:是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理论而设立的一种治法,即在补阴的基础上 适当配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适用于治疗阴偏衰的虚热证。 21、泻南补北: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 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22、气门:即汗孔,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而且也是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 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故称之为“气门”。 23、宗气: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生化的谷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 而积聚于胸中的气。 24、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的总称。由于它们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则,与脏腑没有直接属络关系, 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有异于十二正经,故曰“奇经”,又因其数有八,故曰 “奇经八脉”。 25、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使病因,又称致病因素。具体地讲,凡 能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及心理活动障碍而发生疾 病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皆可称为“病因”。 26、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弱,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散 的病理状态。 27、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 作用的因素。 28、阳胜则阴病:即阳偏盛的实热证,大量耗伤津液和阴气,出现实热兼阴虚证, 进一步发展为“阴虚则热”的虚热证。 29、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对于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及治 疗方法。 30、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 真热假寒证。 31\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 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症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32、阴阳互跟: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 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人。 33、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依 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34、肺为娇脏:是对肺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生理上肺脏情绪而娇嫩,吸之则满, 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脉之所朝会;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鼻 而入,常易犯肺而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 35、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又称“十二经 筋”,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36、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 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37、辨证求因:中医探求病因,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症的症状、 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 38、阳偏胜:是指机体在疾病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胜,机能亢 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39、寒者热之: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物来治疗。记即以热药治寒证。 40、阳病阴治: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种针对虚热性病证的治法。 “阳病”,即指虚热证。因虚热证的病机是阴气虚衰不能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 故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41、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 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42、抑木扶土: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症的治法, 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43、天葵: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 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 44、中焦如沤:沤,即沤渍。它生动的表述了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的生理 过程。 45、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脉中的主要部分,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包括手 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共十二条。十二经脉又称“正经”。 46、从化:即病情随体制而发生的转化,又称为质化。如偏阴质多寒化,偏阳质 多热化等。 47、疠气:指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48、阴偏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胜,机能抑制, 热量消耗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阴胜而阳未虚的实 寒证。 49、实则泻之: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来治疗。即以攻邪泻 实药治实证。 50、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互跟互用理论而设的一种治法,即在补阳的基础上适 当配以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适用于阳偏衰的虚寒证。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医师/药师资料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