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互助导学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208713 上传时间:2025-04-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互助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互助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助学习〞导学案 科目:八年级语文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主备人: 王雪芹 课时: 1 编号: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班级: 姓名: 组 号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关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 章内容。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施行、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 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自主预习 1、 给加点字注音。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huáng〕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求得;知,熟悉。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熟悉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境况为难或心神慌乱。 3、 整体感知课文。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同学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同学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正村二中“互助学习〞导学案 科目:八年级语文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主备人: 王雪芹 课时: 2 编号: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班级: 姓名: 组 号 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学法指导】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第2段〕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究;第二,探究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最末段〕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原因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第3段〕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第11段〕缺乏对施行能力和革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同学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实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第13段〕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同学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施行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关于今天素养教育中要求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和施行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推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推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究,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究〞、“勇于施行〞、 “大胆革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二、聚焦论证方法。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论证和 论证 2、作者在罗列事实时,采纳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罗列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有计划的探测。 正面事例 中国同学课程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 中国同学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关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正面事例 举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某一论点,使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此外,文章还采纳了 的论证方法,能够使说明的道理更加通俗易懂,更能达到演讲的目的。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会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亮对比。通过这两种状况的对比,让人明白实验的重要性。 小结 本文由古代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同学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干在世界上有所建树。 当堂检测 完成本课学习册 正村二中“互助学习〞导学案 科目:八年级语文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主备人: 王雪芹 课时: 1 编号: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班级: 姓名: 组 号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关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 章内容。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施行、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 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自主预习 2、 给加点字注音。 肇( ) 埋没( ) 彷徨( )〔 〕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求得;知,熟悉。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熟悉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境况为难或心神慌乱。 4、 整体感知课文。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本文论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三部分: 正村二中“互助学习〞导学案 科目:八年级语文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主备人: 王雪芹 课时: 2 编号: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班级: 姓名: 组 号 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学法指导】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 ;第二, 。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原因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是因为 〔第3段〕传统的中国教育 , 缺乏对施行能力和革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 ;第二, ;第三,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4、推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推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 二、聚焦论证方法。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论证和 论证 2、作者在罗列事实时,采纳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罗列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 中国同学课程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举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某一论点,使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此外,文章还采纳了 的论证方法,能够使说明的道理更加通俗易懂,更能达到演讲的目的。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会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亮对比。通过这两种状况的对比,让人明白实验的重要性。 小结 本文由古代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 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同学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干在世界上有所建树。 当堂检测 完成本课学习册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