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对爆炸性燃烧石油储罐火灾扑救对策的探讨
爆炸性燃烧石油储罐火灾,是特指储存在油罐内的石油产品由于雷击、操作失误等各种原因起火燃烧并发生爆炸所形成的火灾。该类型火灾的主要特征是爆炸使油罐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如造成罐顶向外掀开或向内塌陷,油品在油罐被破坏部位呈敞开或斜喷等形式燃烧,当油品从油罐破损处向外流淌时,还会形成立体式燃烧。
1 现行扑救对策分析
在扑救这种类型的油罐火灾时,由于位于罐顶的固定灭火装置多已在爆炸中受到破坏,故无法启动装置实施自动灭火,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使用水枪〔炮〕对罐体进行冷却降温,待油品温度下降到适宜灭火后,再通过向罐内施放泡沫或干粉等灭火剂进行灭火。从灭火施行状况来看,这种扑救方案虽然最后能够成功地将油罐火灾扑灭,但收到的灭火效益却往往不很好,分析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弊端:
连续性爆炸和沸溢或喷溅是这类油罐火灾的二种主要危险特征,从现行的扑救方法和对策来看,并未能够从根本上对这二种危害予以防止。关于连续性爆炸,一般是采用用喷雾水流、直流水流等形式对邻近油罐进行隔离保护和冷却降温等防御措施,但从实际状况来看,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防止连续性爆炸危害的发生;关于沸溢和喷溅危害的防御,一般是采用排除罐底水垫的方法防止喷溅的发生,但由于对存在于油品中的自由水分无法进行清除,因而发生沸溢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在火灾扑救过程中,这二种危险特征的潜在性对扑救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给扑救人员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都造成了庞大的压力和负担,直接影响到了灭火工作的顺利进行。而这二种危害如果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庞大的经济损失,甚至还会造成较多的人员伤亡,直接导致灭火战斗的失利。
油罐火灾的扑救不同于其它类型火灾的扑救,灭火战斗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即要求必须在有效的时间〔5 min〕内一次将火扑灭,否则就不能奏效,火势还会复燃。油罐发生爆炸性燃烧后,罐体出现破损、变形和塌陷,大量燃烧着的油品从罐内流出,会在防火堤内造成大面积的流淌火,并与燃烧着的油罐连为一体形成地下、罐上的立体式燃烧。在扑灭防火堤内的地面流淌火时,其燃烧面积可能达到数百平方米,面积如此之大,不易做到一次性覆盖灭火,而且堤内还有油罐以及破损的罐体、附件等,会形成灭火的死角,增大了灭火的难度;在扑灭罐内火时,塌陷到罐内的罐顶和罐壁也会构成灭火死角,一次性扑灭也很困难;灭火难度较大的另一个原因是指挥协同复杂。扑灭油罐特别是大型油罐群体火灾,需要投入的灭火力量大,参战的单位也多,到达火场的时间又不一致,指挥协同的问题很特别,各方面的保证工作也很复杂。
1.3投入较大,灭火周期较长,经济损失大
爆炸性燃烧油罐火灾发生后,在短时间内能够到达火场的灭火力量往往有限,冷却、灭火不能同时进行,先期到场的灭火力量只能进行冷却防御,待后续力量全部到达后才能实施灭火。这样一是丧失了火灾初期油品温度较低的有利灭火时机,使得后期灭火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和物力,以扑救一个直径数十米的油罐火灾为例,需要投入几十辆甚至上百辆的消防车辆,需要的灭火剂也多达数十吨,投入较大;二是延长了灭火周期,从而也加大了火灾的经济损失。
2 对“开放式〞灭火方法的探讨
灭火战斗中采用的一切作战行动取决于灭火战斗的指导思想,它是规定灭火作战决策和行动方向的基本准则,通过对现行扑救对策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将促使我们从理论的高度对灭火战斗的指导思想作出进一步的思索。应充分利用油品所具有的液体流动性、可分割性等特点,使之化整为零,化强为弱,利于扑灭。在作战形式上,也要趋利避害,要从“聚而歼之〞的方式向“分而歼之〞的方式转变。
具体设想如下:
泄油孔 在罐体底部相对应地开设数个泄油孔,其高度与罐内最低液位持平,泄油孔的直径与数量视罐体的体积和强度而定。
导油沟 沿防火堤内侧挖设导油沟,并与堤外导油沟相连。从罐体底部地基向导油沟也作一定坡度〔2%~5%的坡度〕,以使溢淌出的油品流向导油沟。堤外导油沟从防火堤下通过,与堤内导油沟相通。导油沟横截面应为敞开式,以防油蒸气聚集,外导油沟的宽度与深度应以1米左右为宜,两侧应有护堤,内导油沟的尺寸可以小一些,导油沟要用水泥做内抹面处理。
储油池 在距油罐或油罐群不应小于30米处设置储油池,并通过导油沟与防火堤内连接。其形状可为矩形或圆形,深度不宜过大,体积不应小于最大罐容积的1/2。以水泥做内抹面,横截面为敞开式,池底略呈凹形,在最低处设置管道,通过油泵室与外部相连。在储油池四周要建造护墙,为防止飞火,还应设置固定灭火设施和水雾隔离系统。
灭火系统 灭火系统布局的指导思想是“力争把火拦在堤内,保证在沟、池内灭火〞。在防火堤开口处设置固定喷雾水灭火系统,沿外导油沟两侧梯次设置数道喷雾水灭火系统,系统间的距离为2-3米。在储油池四周设置假设干个固定式泡沫或干粉灭火系统,数量视储油池面积而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