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亡人逸事》教学实录.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203754 上传时间:2025-04-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亡人逸事》教学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亡人逸事》教学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亡者的悼念总会引发人们的悲恻之感,这篇作品也不例外。细细读来,在作品用真实的细节、朴实的语言所表达的旧事中,流露的是一种真情。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存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引导同学在真情体验中去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注重以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同学的情感是教学本文的主要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教学难点 在“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内疚和自责与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学会借鉴运用。 2.品味并理解作品朴实语言中所流露的真情。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帮助同学领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2.品味语言,心得真情。 3.引申拓展,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收获感动,收获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今天课前我们先放松一下,请大家来看一个小故事。 多媒体课件显示: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师 大家知道这个严监生吗? 生 这个人也太抠门了,小气…… 生 真是比小气鬼还要小气…… 生 也亏得有人能弄懂他的心思,不然他怎么断气啊…… 师 看来我们都不会像严监生这样被人笑话了。 师 是的,这就是晚清作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的一个有名的小气鬼的形象。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作者对这个为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的小气鬼进行讽刺时,借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生 〔纷纷发表看法〕夸张。 师 对。是用了夸张的写法。那么这种夸张是在哪一个细节上表现出来的呢? 生 一根灯草。 师 很好。就是这一根灯草带来的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正是今天我们在《亡人逸事》一文中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推动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 孙犁〔1913~2003〕,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27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高中毕业后任职员、小学教员。抗战突发后,在冀中从事抗日宣扬、教育、文化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这时发表的《荷花淀》等作品受到称赏。抗战胜利后回冀中编杂志、写小说散文,并参加土改工作。1949年1月随军入天津,在《天津日报》主编文艺副刊。早期作品后选编、修改收入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初版〕。50年代初出版反映抗战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1959年出版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历任中国作协理事、天津作协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1955年后因病远离文坛的主流,并开始阅读大量传统文化典籍。1977年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因自成风格而被称为“荷花淀派〞开创者,有诸多后人效仿。“文革〞后出版了《芸斋小说》《秀露集》《耕堂杂录》《尺泽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曲终集》等散文集。《孙犁散文选》于1989年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 早期作品明净质朴,勾勒出乡土民风,继承了废名一脉的抒情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荷花淀》《吴召儿》《叮嘱》等流传不衰。晚近所作由清新入于平淡,而在简洁之中更富有蕴藉。   师 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同学快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 下面请几位同学进行一下概括。 生 第一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生 第二部分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生 第三部分写妻子如何从一个人家的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生 第四部分写了作者对妻子的内疚以及回忆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师 大家概括得非常好,准确全面,能特别重点。从内容来看,这是一篇怀念妻子的悼亡之作,作者在回忆逝者时,借助一些具体的事情为我们展现了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看一看文中都具体地写了哪些事情呢? 生 在第二部分有这样一段话“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这是作者第一次和妻子见面时的情景。 师 为什么这个情景给作者的印象特别深呢? 生 这是第一次见面嘛!而且这里还用了“用力盯了我一眼〞这样一个细节。 师 所以作者在多年之后对这一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啊!〔略一停顿〕但我们再想想,仅止于此吗? 生 我觉得这么多年后作者仍记得这个情景,正是他对妻子怀有深情的一种表现。多年来,这一情景或许不只一次引起作者的美好回忆。 生 我认为“用力盯了我一眼〞这个细节表现了妻子对“我〞不加掩饰的一种埋怨,这也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生 依据下文来看,这一情景在作者印象中之所以如此深入还和他们多年来常常提到这件事有关。 师 〔激励〕几位同学的分析都不错,要么能入情入理,要么能结合上下文,这种理解作品的思路首先值得肯定。综合一下大家的意思,我想从这两个方面来总结:一是因为作者对妻子的深情;二是这个情景也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直率性格。所以这第一次见面永远留在了作者印象里。 生 老师,我想补充一点,这个情景还表现出了人物另外的一种性格,就是“她礼教观念很重〞。 师 很好!你的补充很重要。这可以看出作者的妻子是一个有着礼教观念的旧式妇女。 师 说到“旧式妇女〞,我们除了看到人物身上礼教观念较重的缺陷外,还会看到一些什么呢? 生 吃苦耐劳。比如第三部分说她开始“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作过〞,但到后来,“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 师 〔追问〕为了学会这些,她都付出了怎么样的辛劳? 生 “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师 好的,这又是一个表现人物形象的细节。这种因生活原因而给妻子带来的变化的细节还有哪些? 生 “她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到了集日,自己去卖线卖布,有时和大女儿替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而且“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 师 这说明在生活中她变得越来越—— 生 坚强。 生 还有她拉扯孩子的事,“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上走〞。 师 这些细节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 一个为了家庭的生计,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的母亲形象。 师 一个雨天牵出的一段姻缘就这样成就了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也成就了作者的一片深情,无论是当年戏台下那嗔怪的一“盯〞,还是那一双因为推机杼而变了形的手,在多年以后都成了一种回忆,一种寄托了作者对亡妻不尽深情的回忆。接下来请大家阅读第四部分,看一看在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样表达对亡妻的怀念的。 生 是借一位老朋友、老邻居之口来表现的,“他觉得她待我太好,帮助太大了〞,而且还提到作者“曾多次借用她的形象〞来写小说,并且指出作者也承认妻子是他的第二源泉。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妻子对作者影响很大,这也是作者怀念亡妻的一个原因。 生 当作者“衰年多病〞的时候,实在不愿再去回忆这些。到了“老年孤处,四壁生寒〞时,“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这些都是作者直接表达出的关于妻子的感情。 生 我觉得最后提到的一个细节最为感人,在妻子临终之前,还向作者问起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的事,“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师 她为什么要问起这件事呢? 生 因为作者为她做的事太少了,所以她一直记得这件事。 师 这真是一位少埋怨、多劳累的妻子啊!也正因如此,作者的内心才越觉得—— 生 内疚与不安。 知识拓展 师 是的。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内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存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翻开历史的记忆,我们发现,不独孙犁有此真情,曾经吟咏过“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沉郁顿挫的杜甫,曾经高歌过“大江东去〞的激昂澎湃的苏轼,也都抒写过对妻子的真情。 多媒体课件显示: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考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师 大家看看这两首作品,能看出哪些诗句是对诗人妻子的描写?这些描写又写了怎样的妻子形象? 生 《月夜》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几句写了月夜里的妻子形象,似乎是为什么事而悲愁。 生 《江城子》里“小轩窗,正梳妆〞是写妻子的。 师 是的。这里诗人也是借助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来刻画妻子的形象。 不同的是,《月夜》是杜甫写在安史之乱中的一首作品,此时,诗人与妻子身处两地,诗人回忆从前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的情景。如今却是诗人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这里的“忆〞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是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这也是诗人对妻子的挂念。 而苏轼的《江城子》和我们的课文一样,也是一首悼念亡妻的作品。“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正是因“不考量,自难忘〞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而产生的想象。夫妻相逢在梦中,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没有了,痛彻肺腑地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悼念。 课堂小结 师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的一种体现。回忆我们刚刚看过的这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布置作业 师 选择你所熟悉的一个人,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对其进行介绍。文章要力求写出对读者的感染力。 下课! 板书制定 步 骤 同学活动 教师组织 备 注 1 《亡人逸事》这一课的学习使你在人物描写的技法上又有哪些收获。 同学检查笔记、查阅资料。   2 教师参加交流并指导。 同学交流。   3 除了课文之外,你还读过哪些以怀念亲人为主要内容的写人记事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有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入印象。 同学小组讨论。   4 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全班同学总结、交流。   5 了解孙犁其人及作品,结合相关资料进行鉴赏评价。 同学互相交流、评价。   得与失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