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
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之者谁
酿泉为酒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
杂然而前陈者
古今异义词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 今义:
颓然乎其间者 古义: 今义:
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 今义:
射者中 古义: 今义:
游人去 古义: 今义:
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 古义: 今义:
一词多义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
负者歌于途〔 〕 临于泉上者〔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云归而岩穴暝〔 〕
太守谓谁〔 〕 太守自谓也〔 〕
乐亦无穷也〔 〕 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临溪而渔〔 〕
把酒临风〔 〕 执策而临之〔 〕
滁人游也〔 〕 又患无名人硕师与游〔 〕
巴陵胜状〔 〕 弈者胜〔 〕
佳木秀而繁阴〔 〕 蔚然而深秀者〔 〕
日出而林霏开〔 〕 连月不开〔 〕
假设夫淫雨霏霏〔 〕 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 〕
名之者谁〔 〕 不能名其一处也〔 〕 则题名其上〔 〕
溪深而鱼肥〔 〕 而年又最高〔 〕杂然而前陈者〔 〕
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 〕 而不知人之乐〔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名之者谁〔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1解释以下加点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日出而林霏开〔 〕
野芳发而幽香〔 〕〔 〕 至于负者歌于途〔 〕 伛偻提携〔 〕
杂然而前陈者〔 〕觥筹交错〔 〕 弈者胜〔 〕 临溪而渔〔 〕
云归而岩穴暝〔 〕 颓然乎其间者〔 〕非丝非竹( )( )
宴酣之乐( ) 风霜高洁( ) 环滁( )
佳木秀而繁阴〔 〕山间之四时也 〔 〕名之者谁 〔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 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 〕 林壑尤美 〔 〕
临溪而渔 〔 〕 泉香而酒冽 〔 〕 树林阴翳 〔 〕
觥筹交错 〔 〕 已而夕阳在山 〔 〕饮少辄醉〔 〕
2 以下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C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D 而乐亦无穷也 而不知人之乐
3 为以下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杂然而前陈者 ( )
A.摆开 B.陈列 C.姓氏 D.陈旧
(2)觥筹交错 ( )
A.酒筹 B.筹略 C.统筹 D.谋划
(3)负者歌于途 ( )
A.背着 B.拿着 C.带着 D.拉着
4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 〕
汤汤,横无际涯 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B.朝而往,暮而归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观也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间之朝暮也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5以下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在乎山水之间也
B 而乐亦无穷也 朝而往
C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人之乐
D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杂然而前陈者
6 与“朝而往〞一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泉香而酒洌 B 水落而石出者
C 杂然而前陈者 D 而不知人之乐
7 以下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翻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B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翻译:山势回环,道路转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一样坐落在泉水边,是醉翁亭啊!
C 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翻译: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集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D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翻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8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表现了欧阳修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B 作者写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实质上都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
C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滁州后政治失意,难掩内心消颓的表现。
D 全文用了21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而且文随意转,意蕴迭出。
9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语言铿锵悦耳,几乎都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穿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B 文中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则是景物与人物的动静对比。
C 第四段中作者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突显太守沉醉于山水之乐的情状。
D 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直到结尾处才明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有首尾照顾的效果。
10下面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A、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文:不久,太阳落山了,人影纵横散乱,太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
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那面容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就是喝醉了的太守。
D、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进山,黄昏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11关于本文写景的作用有下边几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是主要的?〔 〕
A、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这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
B、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C、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湖心亭看雪
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
客此
拥毳衣炉火
与余舟一芥
古义异义词
余拏一小舟 古义: 今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 今义:
是日更定矣 古义: 今义:
一词多义
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余拏一小舟〔 〕 上下一白〔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上下一白〔 〕
湖中人鸟声俱绝〔 〕 来此绝境〔 〕
绝巘多生怪柏〔 〕 沿溯阻绝〔 〕 哀转久绝〔 〕
是日更定矣〔 〕 是金陵人〔 〕
见余,大喜曰〔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强化训练
1 解释加点的词。
雾凇沆砀〔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及下船〔 〕
是金陵人,客此〔 〕 湖中人鸟声俱绝〔 〕 是日更定矣〔 〕
上下一白〔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是日更定矣〔 〕
余拏一小舟〔 〕 拥毳衣炉火〔 〕
2 以下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余住西湖 江干上下十余里
C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 及下船 及郡下
3 以下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而竖其左膝 B是日更定矣 是金陵人
C问其姓氏 其间千二百里 D更有痴似相公者 可爱者甚蕃
4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
其姓氏/其真无马邪 一白/而或长烟一空
5.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更有此人/是日更定矣 白/强饮三大白而别
C.余挐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够于民 焉得更有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6.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B.文章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包涵了对“痴〞字的称赞,同时以天际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C.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议论。
D.文章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7 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B 文章写景主要运用了工笔细描的手法,宇宙的空阔与人的微小构成了激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C 文章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D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碰到的赏雪人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碰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8 以下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作者住在西湖和观赏雪景的特按时间与环境,暗含着对西湖雪景的痴情。
B 文章通过对天、云、山、水浑然一白的全景描写和变幻视角对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舟、两三粒舟中人的特写,展现了雪中西湖的美好。
C 文中作者借所描写的西湖美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独特感受。
D 文章最后借船夫的话称赞作者比客居者更痴情于西湖雪景。
9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静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情,寄寓了幽深的眷念和感伤的情怀。
B 本文最大的特点时文笔简练,全文不够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C 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更是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
D “痴〞自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讲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述得生动逼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