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3单元文言文语文复习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桃花源记
〔一〕解释括号前的字或词:
1、仿佛〔 〕假设有光 2、 才〔 〕通人
3、豁然开朗〔 〕 4、屋舍俨然〔 〕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6、便要 〔 〕还家
7、 皆叹惋 〔 〕 8、交通〔 〕 9、妻子〔 〕
10、绝境〔 〕 11、无论〔 〕 12、使扶向〔 〕路
13、遂〔 〕迷 14、规 〔 〕 15问津〔 〕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寻 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2、志 到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
〔三〕翻译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此中人语云:“不够为外人道也。〞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加横线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异义的一项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具答之
〔五〕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
〔六〕理解
1、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作和幸福生活的语句:
2、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
4.依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够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
一、请解释以下古今异义〔16分〕
1、小生:古义: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 。乃记之而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3、闻:古义: 。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 。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古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古义: 。影布石上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义: 。 今义:同意。
8、佁〔yǐ〕然:古义: 。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二、请解释以下一词多义〔24分〕
1、可:〔1〕 。潭中鱼可百许头;
〔2〕 。不可久居。
2、从:〔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1〕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 。以其境过清。
4、差:〔1〕 。参差披拂;
〔2〕 。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 。下见小潭;
〔2〕 。明灭可见。
6、乐:〔1〕 。心乐之;
〔2〕 。似与游者相乐。
7、以 〔1〕 。以其境过清;
〔2〕 。卷石底以出;
(3) 。全石以为底。
8、而 〔1〕 。乃记之而去;
〔2〕 。隶而从者;
〔3〕 。潭西南而望。
9、游 〔1〕 。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2〕 。同游者。
10、环〔1〕 。如鸣佩环;〔2〕 。竹树环合。
11、为〔1〕 。全石以为底;〔2〕 。为岩。
三、仿照例1,请解释以下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 。
3、皆假设空游无所依。空: 。
4、日光下澈。下: 。
5、俶尔远逝。远: 。
6、潭西南而望。西南: 。
7、斗折蛇行。斗: 。蛇: 。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
9、凄神寒骨。凄: 。寒: 。
10、如鸣佩环。鸣: 。
11、心乐之。乐: 。 12、近岸。近: 。
13、隶而从者。隶: 。 14、似与游者相乐。乐: 。
四、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20分)
【甲】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划横线词的意思。〔4分〕
皆假设空游无所依_____________怀民亦未寝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
③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甲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4.仿照示例,赏析甲文中的句子。〔4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 〔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核舟记》学习
一、解释以下加点的字。
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势象形( )〔 〕〔 〕
3.尝贻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
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 )
7.箬篷覆之( )〔 〕〔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 〕12.如有所语〔 〕
13.其两膝相比者〔 〕〔 〕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17.珠可历历数也(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
19.其人视端容寂〔 〕〔 〕20.假设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
23.长曾不盈寸〔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二、找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诎右臂支船( ) 2. 左手倚一衡木〔 〕
三、比较以下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⑦可:高可二黍许〔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
四、翻译以下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6.其人视端容寂,假设听茶声然。
7.细假设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第3单元文言文复习题答案
〔一〕1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2仅仅、只 3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4整齐的样子5类6同“邀〞,邀请。7感叹 8交错相通9妻子儿女10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1不要说,更不必说12先前的13竟,终于14打算,计划15访求、探求〔二〕〔1〕 寻找; 立即、不久 〔2〕做标志; 标志
〔三〕〔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朝
〔2〕〔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与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与外人断绝了来往。
〔3〕这里边的人告诉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向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4〕〔这里的〕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沼、桑树、竹子之类。 〔5〕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6〕这个人一一向〔他们〕具体地说出他所听到的〔事情〕,〔他们〕都〔感到〕感叹惊讶。
〔四〕C(因为题干中“皆叹惋〞的“皆〞字译为“全,都〞,而C项“具答之〞的“具〞解释为“具体、详尽〞,所以选C项)
〔五〕世外桃源、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六〕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为桃花源外现实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而叹惋。
5、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6、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这个社会理想各尽所能地参加劳作,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美好。
7、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一、答案: 1、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3、闻:古义:听到。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同意。
8、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二、一词多义
1、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1〕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看见。下见小潭; 〔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2〕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7、以 〔1〕因为。以其境过清;〔2〕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卷石底以出; (3) 把。全石以为底。
8、而 〔1〕不译,表顺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不译,表修饰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 〔1〕游动。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 〔2〕围绕。竹树环合。
11、为〔1〕作为。全石以为底; 〔2〕成为。为岩。
三、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假设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喜爱的意思。12、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14、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玩了。
四、1.假设:好像 寝:睡〔睡觉、眠、卧〕(2分)
2.①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不合适长时间停 留,于是就记下了这里的景色离开了。②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犬牙〕那样互相交错〔参差不齐〕(2分) ③想到〔合计〕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分) 3.甲文是〔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答“心乐之〞也可〕乙文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分)4. 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2分)
《核舟记》
……
三、1. 通屈 弯曲2. 通横四、①木头 树木②叫 是③奇异 零数④动词表示存在 通又⑤雕刻 是 有⑥表示并列 表示修饰 表示转折⑦大约 可以⑧句尾语气词 说
五、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