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中如何寓教于乐
1.运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首先让同学自主学习,主动探讨,让同学在自学中、讨论中去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唤起同学激烈的求知欲,激发同学思索问题、探究结论的兴趣和热情。
2.让同学走上讲台
在"兵教兵'这一环节,可以适时适当地让同学走上讲台扮演一个片断的〔教师〕角色。这样既满足同学喜爱参加及自我表现的心理,又充分发挥了同学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同时极大地激起了其他同学的好胜心理。当同学的精神状态达到顶峰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同学在快乐中接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3.让同学自编学习题
讲完一个章节后,适当地让同学自编学习题,可以使同学更为熟练地掌握与应用所学知识,对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十分有用。教师从同学自编的学习题中可以了解到同学的水平,并且还能够发现同学知识掌握不全面的地方。教师再把自编的学习题整理归纳去粗取精,返还同学进行学习。这样既开发了同学的潜在力量,使同学的心智活动得到改善,提升了能力和智力,又使同学兴趣倍增,加强了同学的学习信心。
4.让同学自己改错
让同学自己找出错误,能有效地提升学习效果。在改错的过程中,依据题目难易程度和视察角度不同,让不同程度的同学去改,这样既能确保改错的准确度,又能对不同程度的同学的积极性有所提升。施行证实同学参加教学,发挥了同学的主体作用。同学学得活、记得牢。培养了同学的想象、推断、分析等多方面能力,使同学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培养数学思维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同学观
提升数学素养首先要深入体会数学素养的涵义,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施行和熟悉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除了具有素养的一切特性外还具有准确性、思想性、开发性和有用性等特征。
提升同学数学素养最根本的要求是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数学观、教育观,不能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育人于教书中,树立"教师是主导,同学是主体'的思想,使数学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养教育〕,成为数学化的教育,让同学学习、参加数学化过程,充分发挥数学的形式训练价值及应用价值。
让同学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同学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同学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干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必须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干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同学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假设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推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同学的创造思维呢?同学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同学猜测: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同学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同学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同学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同学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测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同学们思索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测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测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同学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革新思维能力。
3营造数学氛围
师生互动,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教师过于依赖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我看来在教学中教师不是万能的,教师也会犯错误;在很多方面,同学们并不比老师差。要知道师生之间是互教互学的关系,好同学应当敢于质疑。在这种坦率的学习气氛中,教师非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使同学对教师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同学参加课堂教学。努力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同学勇于参加课堂教学,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让同学主动参加、交流、合作,使同学的身心和谐地发展,全面地提升同学的基本素养从而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和谐融洽。
民主的评价方式
1.让同学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接受评价
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学会,学会是为了会学。同学的准备过程实际就是学学会会学过程。在考核前要给同学充足的准备时间,可事先让他们把教材中涉及的数学公式准备好,回答时,同意他们看这些"纲要信号',这样,同学就胸有成作,优良的心理状态更能使他们发挥出水平。
2.把评价权力交给同学,使其主宰自己
在日常测验时,教师甚至可采纳"免监考'方式。教师的充分信任,必定会得到同学的回报。这种民主的评价方式更会增进师生间的信任感,并能够使同学在轻松的环境下充分地展现自己,发挥出应有水平。
4培养数学兴趣
在教学关系上,树立主体意识,把教师摆在裁判的位置上
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中,我首先为同学创立好的教学情境,让同学熟悉到自己是本节课的主体、主人,让同学自学找到本节的掌握目标是地培养同学自己主动参加学习的过程。在提问中,发现问题又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评定是在培养同学的合作学习,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培养同学的学习主动权。要培养同学的兴趣,不但要求老师要有坚实的数学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人曾形象地说,教师自己拥有一桶水,给予同学的那一杯水才会有分量和质量。所以,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强化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强化相关学科的学习,如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等;关怀时事学习,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
在教学中,既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又富有激烈的时代气息。由于数学课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问题联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同学提出的生活热点、焦点问题,如果老师能因势利导,启发同学运用数学知识理解这些生活问题,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升。相反,如果老师对同学普遍关怀的现实问题,一问三不知,或者采用回避、敷衍的方法,这个教师在同学中的形象就要大打折扣,也就谈不上提升同学的兴趣了。同学在学习中最反感的简单说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知识的单薄和陈旧。
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在教学目标上,由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发同学发展为中心我的具体做法是教学目标由"给出目标'转向"同学找出本节学习目标'。首先,由教师给同学5分钟时间,自学本节的内容,然后让同学在自学的过程中理清本节必须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并在自学过程中找出本节的属于自己的疑难之处。这样教师就由"关注知识'转向了"关注同学',让同学在自己亲自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拥有自信,最后,让同学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做适当的补充,以引起同学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育观念的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注重个性教育意识,整体性教育意识在这一点的运用上,我首先了解同学的现状,在对同学做了综合的分析以后,把本班的同学按实际状况进行了分类,同时把今天同学应掌握的教材也做了具体的分析,这两点结合起来,在上课的活动中做到了心中有数。有了这一底数,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可以每个同学的特点去做有目的的提问、讨论。从而促进每个同学的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以发现每个同学的价值,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从而改变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的现象,使每个同学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均有进步。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