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地下结构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4.1施工技术准备
4.1.1组织各有关部门认真学习本工程设计的施工图纸,并熟悉相关的施工技术规范、规程、图集和有关规定。
4. 1. 2各分项分部工程开工前,应认真组织学习施工方案,并对各有关人员进行专项技术交底。
4.1.3绘制施工大样,提出各半成品、成品的计划及预埋件加工计划。
4. 1.4组织对进场原材料的复试工作及砂浆试配工作。
4.1.5基础施工用水:基础阶段用水主要是混凝土的养护,现场用水水管接到临水方案中指定的位置,满足用水需求。
4.1.6基础施工用电:二级配电箱按照现场临电方案中指定的位置布置好,以方便施工用电。
4.1.7基础施工排水:基础开挖一部分浇筑一部分垫层,以防止泡水,在基坑四周用水泥砖砌筑2高挡水墙,避免基坑进水。施工现场场地按0.2%找坡,水排入临时排水沟。
4.2、现场准备
工程轴线定位及控制:本工程测量放线精度要求高,定位放线采用一台J2全站仪和一台激光经纬仪进行坐标定位。在定位前,根据工程测量规范和业主提供的施工平面图,会同建筑师、监理等进行轴线交验,根据交验的轴线进行复核,确认无误后,再进行定位施测。
4.3、施工工序流程图
4.
4、锤击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
4.4.1、打桩的施工工艺流程
4.4.2、锤击沉桩施工流程的主要环节的实施方法
1 )测量放线定桩位
测量放线必须严格把关,反复校核,务求不出任何差错。
首先要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室内计算,对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和控制点进行
校对,在图纸上标明。然后利用全站仪进行精确测量放线,复核基准水准点和控制点,并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定出控制网,并将复核结果和自己设立的控制网交监理审核。如监理审核通过,则今后的测量放线均按复核结果及控制网进行。如未获监理认可,则需继续复核,直至监理审核通过为止,并以监理最终审核通过结果作为施工放线测量的依据。
经过监理认可的控制点和水准点要用水泥砂浆固定或在其四周用砖堆砌以
严加保护,防止发生偏位和变形。
根据复核控制网计算出每条桩桩中坐标并利用经纬仪放出桩位。测量放出桩位后,用30CM长中10钢筋在桩位位置打入土中,钢筋中上部用两道红绳绑扎牢固,留出约30CM长红绳在地面,施工时根据红绳即可找到精确的桩位,以防止错、漏施工。对将要施工的桩位用石灰粉按桩径大小划一个圆圈,桩位放线后的打桩过程中,考虑到土体的挤压移位,在打桩前需对桩位进行复核。
2)预制管桩的堆放与验收
预制管桩从管桩厂运输过来卸至现场堆放,地点选择要根据压桩的情况和有利于放大镜的原则进行堆放。堆放现场地要求平整,根据地面的坚实情况,可用枕木作支点,进行两点或三点支垫。管桩最高堆放层数三层,根据用桩计划,先用的桩应放上面,避免翻动桩堆。
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计划负责人根据当天桩机的施工情况统计出第二天可能施工的工作量及配桩要求以确定当天晚上的进料量。管桩每天进一批,现场施工计划负责人及施工管理人员要准确确定每天的进料量并报千监理工程师。
管桩进场后,材料员质检员根据规范要求严格检查桩身的外观尺寸和外观质量,防止断桩、严重裂缝的桩用于施工,同时要收集与每批管桩数量相对应的合格证、产品检验报告及出厂证明等资料。如发现不合格的管桩严禁使用,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管桩进场时,如有要求需监理工程师在场接收,质检员需会同监理工程师一
同验收。
4.5、土方开挖要求及概况
4.5.1. 、 本工程地下室基础顶标高均为-12.8m ;基坑开挖深度为
0.4m-2.0m,电梯井局部深度2.450m。整个基础从北向南逐步开挖。
4.5.2、本工程采用反铲式挖土机配合自卸汽车进行挖土。承台基础按基
础设计宽度每边加40cm为开挖线挖土,距离基底留置20-30cm人工清理。
4.5.3、机械开挖土方施工时应对平面控制桩、水准点、基坑平面位置、水平标高、边坡度等定期进行修复。
4.5.4、机械开挖在接近槽底时,用水准仪控制标高,预留20〜30cm 土层人工开挖,以防止超挖。
4.5.5、开挖到距槽底50cm以内后,测量人员测出距槽底50cm的水平标志线,然后在槽帮上或基坑底部钉上小木桩,清理底部土层时用它们来控制标高。根据轴线及基础轮廓检验基槽尺寸,修整边坡和基底。
4.5.6、土方开挖工程质量要求
项目
序号
项 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mm)
柱基、基
坑、基槽
挖方场地平整
管沟
地(路)
面基层
人工
机械
主控
项目
1
标高
-50
士 30
±50
-50
-50
2
长度、宽度(由设计中心线向两边量)
+ 2
-50
+ 3
-1
+ 5
-1
+1
-
一般
项目
3
边坡
设计要求
1
表面平整度
20
20
50
20
20
2
基底土性
设计要求
注:地(路)面基层的偏差只适用于直接在挖、填土方上做地(路)面的基层。
4.5.6.1 土方开挖完毕后,对基底要进行钎探。若设计无特殊说明,钎探布置按下表执行。
槽宽(cm)
排列方式
间距(m)
深度(m)
小于80
中心一排
1.5
1.5
80〜2
两边错开
1.5
1.5
大于2
梅花型
1.5
1.5
柱基
梅花型
1.5〜2.0
1.5,并不小于短边尺寸
4.5.6.2钎探完成后,钎孔要用干中细砂贯实。同时在钎探平面布置图上
注明特硬、特软点。
4.5.6.3基坑打钎探测完毕后,会请设计、监理、勘探及质监站等单位人员验槽。
对不符合要求的软弱土层等情况作出处理记录,处理完全符合要求后,参加各方会签隐蔽工程记录。
4.5.6.4雨期施工时,要加强对边坡的保护,可适当放缓边坡或设置支撑,工作
面不宜过大,应分段分期完成。坑面、坑底排水系统应保持良好;防止雨水进入坑内。
4.5.6.4.1注意事项:
1) 开挖过程中,严格控制开挖深度,避免基底超挖,个别超挖的地方经设计单位给出方案用级配砂石回填。
2) 尽量减少对基土的扰动,若基础不能及时施工时,可预留2〜3mm 土层不挖,待作基础时再挖。
3) 开挖基坑时,有场地条件的,一次留足回填需要的好土,多余土方运到弃土处,避免二次搬运。
4) 土方开挖时,要注意保护标准定位桩、轴线桩、标准高程桩。要防止邻近建筑物的下沉,应预先采取防护措施,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沉降和位移观测。
4.6、基础施工
基础施工顺序为:垫层T基础钢筋T支基础模板T墙柱插筋T浇筑基础承台砼^模板拆除^进入下道工序。
基础施工工艺为:
4.6.1. 清理及垫层浇灌
地基验槽完成后,清除表层浮土及扰动土,不留积水,立即进行垫层混凝土施工,垫层混凝土必须振捣密实,表面平整,严禁晾晒基土。
4.6.2 .钢筋绑扎
垫层浇灌完成后,混凝土达到1.2MPa后,表面弹线进行钢筋绑扎,钢筋绑扎不允许漏扣,柱插筋弯钩部分必须与底板筋成45°绑扎,连接点处必须全部绑扎,距底板5cm处绑扎第一个箍筋,距基础顶5cm处绑扎最后一道箍筋,作为标高控制筋及定位筋,柱插筋最上部再绑扎一道定位筋,上下箍筋及定位箍筋绑扎完成后将柱插筋调整到位并用井字木架临时固定,然后绑扎剩余箍筋,保证柱插筋不变形走样,两道定位筋在基础混凝士浇完后,必须进行更换。
基础顶标高
« ]-8驰立柱盘削丽辨扎示廉犀
钢筋绑扎好后底面及侧面搁置保护层塑料垫块,厚度为设计保护层厚度,垫块间距不得大于10mm(视设计钢筋直径确定),以防出现露筋的质量通病。
注意对钢筋的成品保护,不得任意碰撞钢筋,造成钢筋移位。
4. 6. 3.模板
钢筋绑扎及相关专业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模板安装,模板采用木模,利用架子管或木方加固。不得用重物冲击模板,不准在吊模的模板上搭设脚手架,保证模板的牢固和严密。
4. 6. 4.清理
清除模板内的木屑、泥土等杂物,木模浇水湿润,堵严板缝及孔洞。
4.6.5. 混凝土浇筑
每次浇筑混凝土前1.5h左右,由施工现场专业工长填写申报“混凝土浇灌申请书”,由建设(监理)单位和技术负责人或质量检查人员批准,每一台班都应填写。
用于承重结构及抗渗防水工程使用的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的,开盘鉴定是指第一次使用的配合比,在混凝土出厂前由混凝土供应单位自行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开盘鉴定。共同认定试验室签发的混凝土配合比确定的组成材料是否与现场施工所用材料相符,以及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需要。如果混凝土和易性不好,可以在维持水灰比不变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砂率、水及水泥量,至和易性良好为止。
混凝土应分层连续进行,问歇时间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一般不超过2h,为保证钢筋位置正确,先浇一层5 - 10cm厚混凝土固定钢筋。台阶型基础每一台阶高度整体浇捣,每浇完一台阶停顿0.5h待其下沉,再浇上一层。分层下料,每层厚度为振动棒的有效振动长度。防止由于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吊帮的根部砂浆涌出等原因造成蜂窝、麻面或孔洞。
浇筑混凝土时,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螺栓、预留孔洞和管有无走动情况,一经发现有变形、走动或位移时,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修整和加固模板,然后再继续浇筑。
4.6.6. 混凝土振捣
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插人的间距不大于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上层振捣棒插人下层3〜5cm。尽量避免碰撞预埋件、预埋螺栓,防止预埋件移位。
4.6.7. 混凝土找平
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比较大的混凝土,使用平板振捣器振一遍,然后用刮杆刮平,再用木抹子搓平。收面前必须校核混凝土表面标高,不符合要求处立即整改。
4.6.8. 混凝土养护
已浇筑完的混凝土,应在12h左右覆盖和浇水。模板拆除后要及时回填土方代替养护。
4. 6. 9.模板拆除
侧面模板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棱角不因拆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模,拆模前设专人检查混凝土强度,拆除时采用撬棍从一侧顺序拆除,不得采用大锤砸或撬棍乱撬,以免造成混凝土棱角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