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新闻两则 毛泽东班级 姓名 评价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熟悉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发。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学习重难点】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一、预习导引:1、时代背景介绍: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
2、21日黎明发起了渡江战争。渡江战争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3、给加粗的字注音:区域 溃 退 锐 不可当 芜湖 歼 灭 要塞 绥靖 阻遏 管辖 逃窜 4、解释以下词语阻遏: 锐不可当:业已:5、常识填空: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所以新闻,又叫 ,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2、新闻的六要素: 、 、 事件发生的 、 、 。3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
3、 B、报道迅速及时; C、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 、 、 、 、 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6、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二、达标导学: 一初步感知课文: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同学自渎、讨论、交流。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二整体把握课文:1、请同学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经过与结果:口述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在文中注明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导语: 主体: 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 4、简要分析电
4、头内容: 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6、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三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3、三路大军的渡江状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状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状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加深了我们对新闻的了解,掌握了一些新闻常识,另外,还深入熟悉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更要珍惜我们
5、现在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回报祖国。四、堂上检测 1、以下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遗憾(hn) 舆论(y) 胸脯p B泄气(xi) 溃退(ku) 覆灭f C、歼灭(jin) 区域(y) 堵塞si D封锁(su)大厦(sh) 纤维xin 2、以下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英勇善战 兴高彩烈 放任奔流 B负隅顽抗 息了灯火 语速缓慢 C、横渡长江 当人不让 隐隐约约 D不堪一击 料敌如神 锐不可当 3、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
6、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状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4、此处敌军抵抗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五、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选三个词语造句。 2、完成书P8研讨与复习二前两题。 3、完成第二课时的预习第二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习目标】1、复习新闻的有
7、关常识。2、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感受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学习重点】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感受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 一、预习导引:1、时代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保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
8、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争。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争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争的前夜。2、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3、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二、达标导学:一初步感知课文: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二整体把握课文: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三合作探究1、这则新闻,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回忆南阳的历史?理解2、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成绩主要有三项:3、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9、两文的相同点: 两文的不同点: 三、小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四、堂上检测: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今日黎明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加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2、阅读以下对话,用一句话概括对话的主要意思。2002年5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
10、谈。在两国总统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武器已不再互相瞄准。普京总统说:“任何手拿武器,哪怕是拿猎枪的都知道,让它退出弹药,远离人群,是最安全的。 五、布置作业:完成书P8研讨与复习二前两题。1 新闻两则 毛泽东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引:3、给加粗的字注音:区域y 溃ku退 锐不可当dng 歼jin灭 要塞si 绥su靖jng 阻遏 管辖xi5、常识填空: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所以新闻,又叫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11、 。3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特别。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
12、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表达,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诠释。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5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6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二、达标导学: 一初步感知课文: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同学自渎、讨论、交流。重点指导:全文的朗诵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
13、气势。1“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2“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3“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二整体把握课文:1、请同学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14、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争胜利成功。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说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
15、实、报道及时。时间准确到“时,暗示战争在迅速发展之中。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争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争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说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庞大。6、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状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第三层从“
16、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状况。三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布暑。依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楚合理。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说明日期
17、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3、三路大军的渡江状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具体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具体报道。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状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状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
18、的两方面原因,显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入了新闻的思想性。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状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具体地写出来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争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特别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具体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第二课时 中原我军
19、解放南阳一、预习导引:2、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原因:蒋军因全军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和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展并巩固了依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假设干据点外,全部为我军解放。二、达标导学:二整体把握课文: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南阳
20、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南阳,回忆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忆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三合作探究1、这则新闻,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回忆南阳的历史?理解2、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
21、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依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展了老依据地。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第三,改正了“左的策略,采用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依据地。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定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4、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两文的相同点: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
22、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两文的不同点: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争结束,淮海战争前夜。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