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绪论)
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恒(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寒凉派: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攻邪派:以张从正为代表。主张治病当首先以祛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补土派:以李东恒为代表。他创立了 “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滋阴派:以朱震亨为代表。他创立了 “相火论”,提出了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汇通学派:以唐容川、朱佩文、张锡纯、恽(yin)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形与神俱:形即形体、神即精神。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以表知里: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类比。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殊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
推演络绎:又称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
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
反证:是以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就是指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和基本特点之一。
天人相应:天指自然界,天人相应指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和适应关系。
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
病:即疾病。病是指特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症:包括病症与体征。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即病人的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
证:即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
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明确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用,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辨病: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辨病的重点是认识疾病的全过程的本质。
脱营: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叫做脱营。词出《素问・疏五过论》。
失精:尝福后贫,五气留连,病从内生,叫做失精。词出《素问•疏五过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