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LOGO,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联邦德国财政政策演变,1,内容简介,下面我将以时间为引线向大家介绍1949年以来联邦德国施行的财政政策。,1949-1966年:谨慎的收支平衡政策,1,1967-1981:“总体调节”的财政政策,2,1982-1997:新保守主义的紧缩政策,3,施罗德(1998-2004年在任)的“新中派”经济政策,4,2,1998年以来的德国财政政策简介,5,3,1、1949-1966年:谨慎的收支平衡政策,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新自由主义的主张,恶性通货膨胀的存在,谨慎的收支平衡政策,以稳定货币为首要目标,控制政府的财政支出,使财政收支平衡的财政政策。,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遏制了通货膨胀而且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1951-1960年,德国年均GNP增长11.9%,被称为经济奇迹。但确是以低工资,高失业,贫富分化加剧为代价的。,4,何为“社会市场经济”,所谓“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注重社会政策目标的实现,,强调要在国家完全不加干预的市场 自由经济和高度集权的国家计划经济之间走所谓“经济人道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即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建立适 当的国家总体调节,实现有效的社会保障。,与实现其“社会市场经济”目标的其他手段一样,联邦德国的财政政策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政府在不同时期实施特点鲜明的不同财政政策,在财政领 域 贯 彻“平等”、“公正”的“社会市场经济”思想准则。,1966年之前的收支平衡政策更加注重经济增长影响了“公平”原则。下面具体介绍政府在鼓励企业投资方面的措施。,5,鼓励企业投资的具体措施,1948年通过的“初步所得税法”规定,将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由94%降到90%,同时由行业统一税率50%代替差别税率(35%到60%)。,1949年8月政府通过新德国马克重新估价企业资产的法令,允许已注销资产加入到新估资产价值中,从而使企业可以更多的提取折旧。,1953年6月,实行“小税收在政策”,降低个人所得税;为鼓励资本市场,还减少了可分配利润的纳税。,1954年,实行“大税收政策”,将企业未分利润的税率由60%到45%。,1,2,3,4,6,2、1967-1981年“总体调节”的财政政策,增减税收,建立平衡周期储备基金,调节信贷,成立反周期委员会不,协调各级政府的财政政策。,M1,M2,M4,M3,1966年到1967年德国出现了战后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新自由主义作用微弱,直接导致了财政政策的改变。1967年通过了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法,标志着“,总体调节,”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即主张政府干预的政策开始施行。具体而言,在经济过热时通过增加税收,提高税率,减少政府投资以抑制需求;经济过冷时刺激需求。,7,总体调节与凯恩斯主义的区别,从“稳定法”规定的具体措 个 联 德 财已不再是偏离了周期的“中性”的收支平衡政策。即在经济萧条时期允许有赤字,通过繁荣时期的预算盈余达到整个周期内大体平衡。然而,联邦德国这个时期的财政政策不完全是凯恩斯主义的,其间的差别是凯恩斯主义者强调用赤字财政刺激经济增长,并且往往通过增发货币来弥补赤字,而联邦德国“稳定法”着重使用财政政策工具平抑经济周期,以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并避免可能的通货膨胀。,8,本期政策效果评价,1968年经济增长恢复到6.5%,1969年达7.9%,还清了前两年的巨额政府借债,1970年失业率降至0.7%。,稳定法颁布实施后,在应付1966到1967年的过剩危机上有一定成效,联邦德国反周期政策经过三次反危机实践与原来设想的效果相差甚远,而且导致了了结构性赤字和国债的不断上升。同期推行的居民工资福利增长过快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财政负担,相比上期,该期公平有余,平衡不足。,01,1968年经济回升后,采用紧缩政策;1973年石油危机后,转为扩张政策但效果不大。反而导致结构性赤字和政府债务直线上升。,02,在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影响下,联邦德国连续三年出现国际收支经常性项目巨额逆差,加剧了经济衰退,政府不得不再度增加借款,1981年创纪录达到690马克。,03,9,3、1982-1997年新保守主义紧缩政策,1882年以科尔为首的新联合政府上台,面对80年代初期的严重的社会民主党不切实际的“干预主义”财政政策关系密切。因此,新政府将改变财政政策作为政治经济的首要任务。,当时整个西方世界都面临相似的情况 各国财政政策都处于调整时期,人们对流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进行反思,逐步形成了一种偏离、放弃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趋势。但具体的政策调整 上,各国有区别,如美国里根政府强调实行放开的紧缩政策,而法 国社会党当时仍采用过激的膨胀政策。德国政府根据本身情况选择了一种谨慎、保守的紧缩政策。提出了“扩大市场 自己净化能力和企业活动空 间,以恢复经济、扩大就业”的口号。,10,具体措施,:,压缩预算规模,减少国家干预程度。,减少预算赤字和国家债务。,调整福利制度,减轻政府负担。,鉴于发展过快、过于庞大的社会福利网不利于人们劳动积极性发挥而且成为财政赤字 日益扩大的原因之一,政府实行了谨慎的收缩政策。控制养老金和其他福利津贴增长速度,削减失业保险开支,减轻政府负担。,实行税制改革,减轻企业负担,鼓励投资。,11,1997年欧盟签订,稳定与增长公约,1990年,两德统一,1993年,欧盟成立,此公约主要对1988年之后的财政政策产生影响,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90 年代德国统一后,政府的财,政政策更注重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平衡,通,过给予东部地区巨额的财政转移支付,促,进东部的经济增长,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详见下页幻灯片。,3、1982-1997年新保守主义紧缩政策,12,表,1,德国财政人均支出按选定功能的构成,年份,人均支出总量,国防支出,公共秩序支出,教育支出,科研支出,文化宗教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卫生文体支出,区域建设支出,促进经济发展支出,交通通信支出,1990,9255,446,268,799,102,73,4357,397,346,361,262,1992,10272,347,285,922,105,90,5000,459,399,440,303,1993,10667,322,304,983,108,90,5294,473,389,456,289,1994,11170,304,314,1000,104,91,5568,481,407,432,293,1995,11643,299,330,1040,105,94,5883,501,405,446,292,1996,11755,295,335,1057,109,95,6009,495,383,473,292,1997,11233,287,339,962,105,91,5934,170,371,473,270,13,供给导向,和需求导,向经济政,策之间,国家同市,场之间,雇员与雇,主之间,社民党以前的领导人需求导向的执政理念不同,施罗德在伦敦宣言中大声疾呼“过去社民党人给人一种单一印象,单凭有效需求实现经济增长和高就业率。现代社民党人则承认供给政策应起核心和补充作用”,社民主义的核心是消除供给政策和需求政策矛盾的假象,以便于把微观的灵活和宏观的稳定有效的结合起来。,“新经济”政策就是在上述三种经济矛盾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并发展一个忠心知识经济!,4、1988年到2004年施罗德的“新经济”政策,14,(1)执行供给导向经济政策,兼顾 需求导向经济思想,减税。,采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量,使货币量的增长同潜在的增长潜力相适应。,大规模削减福利开支,提高个人和企业的投资能力。,增加就业能力,削减失业津贴。,缩减政府开支,平衡国家预算,消除赤字,鼓励储蓄和投资,加速资本形成,推动生产。,15,(2)强调市场,主张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以施罗德为首的德国社民党人重新掌权后,决定调整在国家和市场上的政策,提出“过去,国家靠对经济实行微调来保障经济增长和就业岗位的政策能力被高估了,而个人和经济界在创造财富方面的意义则被低估了。市场的弱点被高估了,市场的强点则被低估了”,“我们必须在一个新的、适应现状的经济框架内来执行我们的政策。国家应在此框架内全力推动经济的发展,但决不应认为自己可以替代经济。市场的导向作用必须得到政策的补充和改善,而不应受其阻拦。我们支持的是市场经济,而不是市场社会”。“当代社会民主主义者不是自由放任的新自由主义者,灵活的市场必须同一个重新定义的积极的国家结合起来”,“国家不应划桨,而应掌舵。应少一点监督,多一点挑战。”,16,(3)兼顾雇员和雇主的利益,成为中产阶级的维护者,在伦敦宣言中施罗德更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说:“对当代社会民主主义者来说,建设一个生气勃勃的中产阶层是极其重要的、优先考虑的目标,这里蕴藏着未来知识社会新经济增长和新就业岗位的最大潜力”,“我们希望让雇员获得分享雇主成果的机会,从而在工作中建立起真正的伙伴关系。”,17,(4)发展“新经济”,加快以信息技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施罗德“新中派”经济政策也突出反映在发展德国式的“新经济”上,他认为:“我们的国民经济正处于从工业生产型向未来知识导向型服务社会的转轨之中,社会民主主义者必须抓住这一经济变革的机遇,它给欧洲提供一个赶上美国的机会”,新技术要求“向人才资本投资,这样既使个人也使企业能为未来的知识经济做好准备。”,18,德国经济之所以裹足不前,高新技术落后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以电子商务为例,1999年德国网上购物的营业额仅为10亿马克,而美国为220亿马克,是德国的22倍。15整个德国失业大军近400万,但高科技人才却奇缺,施罗德认为,仅IT领域就缺15万人,是准备采取以下一些重大举措来改变这一现状:贯彻欧盟里斯本会议的10年规划,加强教育、培训和研究体制,放开电信市场,扩大参股市场;推行专利法,电子商务法和远距离销售法等等;制订了“21世纪信息社会的革新和劳动岗位”计划,“Internet属大家,进入信息社会的10大步骤”计划,和“联邦2005在线”计划;强调大学要向市场开放,多派留学生出国学习,2001年4月起每年增加10亿马克助学金,尤其要加强信息学专业;普及信息和通讯技术(IuK),2001年底前各类学校全部实行联网,2002年前教师要全部经过IT的培训;普及信息和通讯技术,组织失业者学习电脑,并发给证书,减免私人使用Internet的费用;2000年每月30个小时的上网费为18欧元,是欧盟各国中最低的;效法美国,决定引进2万名非欧盟国家IT尖端人才,向他们发放绿卡,截止2000年10月已有1.1万人提出了申请。大搞革新,颁布了一系列计划,如革新计划,用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科技水平;革新网计划,用以推动中小企业同科研单位搞联合项目;新技术计划,用以开发新技术领域;地区革新计划,投入5亿马克用以推进教育、科研和开发项目,在20002005年间建立25个样板地区。,19,5、1998年以来德国的财政政策概述,丛出不穷的外部事件,作为欧元区成员国,德国必须遵守1997年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年度财政赤字不超过其GDP的3%,公债不超过60%,世界经济陷入“增长性衰退”,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德国经济增长趋于0,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普遍存在沮丧和疑虑情绪,德国出口骤然下滑,经济增长减缓,为应付危机,一改前期紧缩的财政政策,新政策颇具扩张色彩,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2001年美国遭遇“恐怖主义袭击”,2008年次贷危机蔓延全球,20,1998年-2000年,德国以“欧元”诞生前最后冲刺的态势,把赤字比率降到了公约的标准。,2001年为应对恐怖袭击事件造成的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的状况,采取“逆风干预”的方式,不断扩张财政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刺激国内有效需求,该年财政赤字在经历多年的达标后,终于突破“稳约”规定的3%的上限,德国由此成为继葡萄牙之后第二个违约的欧盟国家。,2003-2004年,为了提振内需和早日复苏经济,德国政府仍然延续“赤字”惯性,实行加快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这两年间,德国年度财政赤字与GDP占比分别为4%、3.8%,公共负债与GDP占比则分别高达63.8%、65.6%,远远超出“稳约”的标准。,施罗德执政期间,21,默克尔政府上台后,2006年,为了强化政府的财政能力,默克尔政府通过以增税来稳定财政预算的“税收改革法”,该法将增值税率由原先的16%提高到19%,仅此项改革就为联邦政府增收约500亿欧元;修订所得税税法,提高高薪者的所得税,规定单身年收入超过25万欧元、夫妇年收入超过50万欧元的高收入者,适用税率由42%升至45%;完善财政“内在稳定器”功能,对失业救济的使用做出更加严格的规定,失业保险费由6.5%降至4.5%。从变动幅度看,此次税率变动堪称德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税收改革。显然,“税收改革法”以增税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体现税负公平原则,财政赤字的扩张之势受到遏制,当年德国财政赤字与GDP占比迅速降至1.6%,达到“稳约”规定的要求。,2007年,德国政府继续实行结构性较强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大幅削减联邦政府事务性开支,节约办公经费,同时对政府投资的新建项目进行严格审查,淘汰一批收益前景不好的项目,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德国2007年首度出现自两德统一以来的财政盈余,尽管盈余与GDP占比仅为微弱的0.1%,22,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政府被迫采取颇具扩张色彩的财政政策。2008年11月和2009年1月,德国政府启动经济刺激计划,先后向市场注资320亿、500亿欧元,这使德国预算平衡型财政政策将难以为继。,默克尔政府如何应对经济危机?,23,谢谢大家!,2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