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中怎样教学生提问题
强化问题情境的优化,提升提问实效。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的、必须要同学克服的带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同学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能促使他们去主动思索、去探究。心理学研究说明:同学的个性、水平存在差异,〔教师〕要针对这些差异,创设不同的任务情境。如果提问对象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提问应多以认知性问题为主,直问直答。
因此教师在〔制定〕课堂提问时,要针对不同同学的状况提出问题。对尖子生可适当"提升',对一般同学可逐步"升级',对学习困难的同学可适当"降级',满足不同胃口的必须要,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时,教师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同学制定一套问题,但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依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同学,这还是能做到的。
导入时提出问题。
俗话说,优良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新课导入虽仅几句话,仅占几分钟,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激发同学的兴趣,集中同学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而以制定问题作为新课导入的形式更能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启动同学思维的机器,激起他们深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并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从而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优良的基础。教师制定简洁、恰当而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导入问题,能一下子就抓住同学的注意力,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授"最小公倍数'时,制定了这样的导入问题:暑假到了,云云想让爸爸和妈妈一起带她到公园游玩。爸妈虽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可休息日却不同。爸爸连续上3天休息一天,妈妈连续上5天休息一天。云云的爸妈从7月1日起同时上班,请你帮她选一选,7月份最早哪天她可以和爸妈一起去玩?(出示7月份日历)有趣而富有思索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同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孩子们很快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了。
2数学教学怎样制定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留足探究空间。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问题的浮现要有利于展开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引导同学进行探究与交流。探究是数学的生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能引发同学探究的欲望,让同学有足够的探究空间。
譬如,在教学《加法》时,笔者出示题目:买一辆玩具火车44元,一辆玩具轿车25元,一辆玩具公共汽车38元,要求同学解决两个问题:1.买一辆玩具火车和一辆玩具轿车共多少元?2. 买一辆玩具火车和一辆玩具公共汽车共多少元?同学依据要求列式解答1.44+25=69(元) 2.44+38=82(元)继而笔者提出问题: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问题看似很简单,但里面留有很大的探究空间。有的同学说:都有44,都是两位数加法,口算时的思路44+25=69可以分解为40+20=60,4+5=9,60+9=69;44+38=82可以分解为40+30=70,4+8=12,70+12=82;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这是许多同学冥思苦想的问题。经过提问、讨论、组内交流、再次讨论、交流发现:44+25=69的个位上的4+5的结果仍然是一位数,44+38=82的个位上的4+8的结果变成两位数。这就是不同之处。这个规律的发现,关于下一层次更深入地探究两位数的加法法则奠定很好的基础。
抓住时机,看准火候
研究说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制定好。假设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同学情绪、活跃课堂气氛、确保思维质量、提升教学效率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以下状况:一是同学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同学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同学学习情绪必须激发、必须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同学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假设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升。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同学有一定的思索时间。我们在听课中常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经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同学能对答如流,如果同学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马上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合计同学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索、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说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同学一定的思索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同学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状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出色,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显然加强。
3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必须要反思的。我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干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就有必要让同学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穿。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同学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同学的学。只有这样做,教师才干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同学思索,才干更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
提问的指向性要明确
课堂提问不是随意的,总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进行的,如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新知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迁移性提问、归纳总结的概括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检测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等. 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制定提问,弄清楚每一个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安排好提问的顺序. 如果教师的提问指向性不明确,往往使同学不知该如何作答,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授圆的周长时,在同学测量出几个硬纸板剪成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后,老师提问:"通过测量和计算,你发现圆有什么特点?'有的同学说:"一个圆的周长比直径长. '有的同学说:"一个圆的直径大周长也大. '显然这一提问指向不明确,同学的回答也不符合教师提问的初衷. 如果改问:"通过测量和计算,你发现一个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多少倍?'"为什么会出现有的同学的测量结果不相符呢?如果尽可能地减少误差,那么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呢?'以上一步一步的提问,指向性明确,问在了关键处,有助于同学发现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4提升小学数学提问素养
重新熟悉制定问题的角度。
新课程理念要求制定问题的角度要有所革新。课堂提问由低到高有六个水平:知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据统计,目前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属于第一第二水平占80%,而其中要求同学回忆(或掌握)知识点的问题占到80%中的60%,与之相对比的是第五第六问题微乎其微。由此可见,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多属"低水平'的,而缺乏高水平认知的问题,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而恰是后者最能启发诱导同学的,也是促使同学形成新型学习方式,提升课堂效益的关键点。因此,课堂提问的制定必须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制定问题,竭力点燃同学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
重新熟悉课堂提问的功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和同学的讨论一般都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的答案,任何与这个答案不相一致的回答都将被老师否定。由此可见,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主要功能就是如何让同学的思维更好地跟着教师精心制定的课堂教学思路走下去,如果长此以往,同学对老师课堂所提问题,就不再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索和分析,而是推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这样就使得课堂提问所起的作用就是教师牵着同学的鼻子走。
课堂提问的过程实质上就简单成了知识的搬运(教师-同学)过程。这种提问,严重地束缚了同学个性的发展,这是有悖于新课程的。因此,必须对课堂提问的内涵有一个新的熟悉。新课程下课堂提问应更注重帮助同学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同学思维,提升同学素养。在热烈的讨论过程中,同学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获得了一些体会、心得和结论,对同学来说,这种知识是极其宝贵的。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