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 Ⅰ 卷
一、
阅读《想北平》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可是,我真爱北平。 甲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①〔令/讨〕她老人家喜爱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乙 ,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表扬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光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②〔融/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③〔啼/唱〕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 丙 ,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gū〕 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1. 在横线上填写加点字的注音和汉字的字形。
①黏 合 ②什刹 海 ③〔gū〕 负
2. 在文中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讨 融 唱
B. 讨 浸 啼
C. 令 融 啼
D. 令 浸 唱
3. 将以下三个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的甲、乙、丙处,前后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 ②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③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
A. ①③②
B. ②①③
C. ②③①
D. ③①②
4. 有很多诗人用“好听好看的字〞表达思乡之情,以下诗句不是表达乡思的一项是
A.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佚名〕
B.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唐·杜甫〕
C. 假设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唐·柳宗元〕
D. 人言落日是天际,望极天际不见家。〔宋·李觏〕
【答案】1. nián chà 辜 2. B 3. C 4.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识记现代汉语一般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知识储备正确书写。本题中,“黏合〞的“黏〞应读nián,意思是粘连,胶合。从黍,占声;字亦作粘。“什刹海〞的“刹〞应读chà。读chà时,梵语"刹多罗"的简称,寺庙佛塔。读shā时,止住。注意字形“辜〞。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选择。
本题中, “讨〞,含有讨好的意思,有主观性;“令〞,“役使、使、支配〞。 “讨喜爱〞,惹人喜爱,受欢迎。第一处,是想作一件事受老人家喜爱,应使用“讨〞。
“融入〞, 用于人的范畴是,更多的是指精神层级的融合和接纳。“浸入〞, 浸, 泡在液体里。第二处,语境是“在自己的心血里〞,应选“浸〞。
“啼〞, 鸟兽叫。“唱〞,依照乐律发声。第三处,是杜鹃叫,应使用“啼〞。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顾。甲处依据语境“这个爱〞指代“我真爱北平〞, 结合后面的“我说不出〞,应选“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乙处结合后面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应选“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丙处结合前面“我不是诗人!〞,说明自己不能像诗人那样表达情感,和后面的“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解释“我的爱〞的内容。应选“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应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常积存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
A项,“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译文是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此句不是表达思乡之情。
B项,“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意思是: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C项,“假设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假设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意思是,假假设能使我的身躯化为万缕清风,那么这万缕清风将能落在各个山峰顶上,眺望故乡。这是思乡诗。
D项,“人言落日是天际,望极天际不见家〞, 意思是人们都说太阳落下的地方是天的尽头,可是望到天的尽头也望不见家。是写外出之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应选A。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需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干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的“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是关键词。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纳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纳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二、课内选择题
5.以下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词开豪放一派;其文《前赤壁赋》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B. 老舍,人民艺术家。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此类作品的代表是《茶馆》《想北平》《雷雨》。
C. 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出色的戏剧家,作为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塑造了一位思索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的王子形象。
D. 孙犁,“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他的小说《荷花淀》以富有感情的笔触,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众的美好形象,表现了劳作和战斗的诗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同学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以下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存辨析正误。本题中,B项,“此类作品的代表是《雷雨》〞错误,《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应选B。
6.以下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遐:悠闲
B.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往、到
C.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
D.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常积存,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强化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A项,“时矫首而遐观〞的“遐〞,远。注意形近字“暇〞,悠闲,空闲。应选A。
7.以下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 侣鱼虾而友麋鹿
B. 舞幽壑之潜蛟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以下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依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
本题中,例句“非能水也〞中“水〞是名词作动词,游水。
A项,“侣鱼虾而友麋鹿〞中“侣〞也是名词意动,“以……为伴侣〞。
B项,“舞幽壑之潜蛟〞中“舞〞也是使动,“使……舞动〞。
C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日〞也是名词作状语,“天天〞。
D项,“或棹孤舟〞中“棹〞也是名词作动词,原意是划船的工具〔名词〕,此处意为划船〔动词〕。
应选D。
8.对以下句中画线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蚯蚓不是爪子尖利,筋骨强大
C.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D.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同学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别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用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选择。本题中,B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应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应选B。
三、〔共7分〕
9.在横线处写出作品的原句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②故九万里,_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培风。 〔庄子《逍遥游》〕
③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_________ , 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④年级要举行学习交流会,你作为班级代表将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言,其中要引用两句古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学习贵在保持,不能半途而废,要相信水滴石穿的古老哲理,正如《荀子》中所说“______ ,______〞。
【答案】 (1).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2). 羽化而登仙 (3). 则风斯在下矣 (4). 倚南窗以寄傲 (5). 审容膝之易安 (6). 锲而不舍 (7). 金石可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同学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关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忆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飘〞“倚〞“审〞“锲〞“镂〞。
四、课内阅读
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维奇。您是青年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当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人家常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
“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柯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爱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急急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惧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
“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说,“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
“报告他?去,无论报告去吧!〞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当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10. 以下对选文中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马马虎虎:在别里科夫看来,柯瓦连科行为举止不够当心,会闹出乱子。
B. 涨红了脸:别里科夫反对骑自行车,柯瓦连科为姐姐要嫁这样的人害臊。
C. 恐惧:柯瓦连科的前途会因其对上司不敬而受影响,别里科夫为此害怕。
D. 可怕:别里科夫怕华连卡看到自己的丑态后不愿意嫁给自己,因此紧张。
11. 有评论者认为,别里科夫是一个既可恶又可怜的人。请联系选文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其“可恶〞与“可怜〞的理解。
【答案】10. A 11. 可恶:①“可恶〞理解之一:别里科夫干涉别人的生活,限制他人的自由。如干涉柯瓦连科姐弟骑自行车等。②“可恶〞理解之二:别里科夫是无耻的告密者。如他要想校长汇报和柯瓦连科的谈话。
可怜:①“可怜〞理解之一:别里科夫谨小慎微,成天生活在担惊受怕中。如听到柯瓦连科对上司不敬就感到恐惧,担心自己闹出乱子来最终弄得奉命退休等等。
②“可怜〞理解之二:别里科夫已经被专制制度严重扭曲,不能享受正常生活。如他死亡居然和他试图尝试婚姻爱情的幸福有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解答本题时,需要把握关键字词,联系整个句子,分析内在含义。
B项,涨红了脸,“柯瓦连科为姐姐要嫁这样的人害臊〞,理解错误,别里科夫反对骑自行车,柯瓦连科因为别里科夫的说法感到气愤。
C项,恐惧,“柯瓦连科的前途会因其对上司不敬而受影响,别里科夫为此害怕〞,理解错误,依据语境“别里科夫心慌意乱,急急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惧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感觉恐惧是因为听到柯瓦连科对上司不敬。
D项,“可怕:别里科夫怕华连卡看到自己的丑态后不愿意嫁给自己,因此紧张〞理解错误,依据语境“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感觉可怕是因为担心自己闹出乱子来最终弄得奉命退休。
应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形象的能力。解答时主要抓住相关情节内容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概括。本文主要运用语言、心理描写刻画别里科夫的形象。可恶之处:他用套子套己也套人。有他在,人们不能自由言论,因为他把一切不合“规矩〞的言行报告校长。此外,他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同事骑车交游。他认为大逆不道,怕教室吵闹:出乱子就建议开除“彼得洛夫和叶果落〞。可怜之处:他就象是一只背着重重的壳的蜗牛,胆小、多疑、封闭、守旧,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极力维护现行的秩序,当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他就缩进自己的壳里
【点睛】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需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入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旬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需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诠释。
五、微写作〔共10分〕
12.请从下面的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请将你选择的小题号涂在答题纸上的相应位置。〔1〕我们这一届同学参加高考时,可以从多门学科中自由选择自己喜爱或擅长的科目。你觉得高考这种变化的好处何在?请你结合以下任意一则《论语》的内容,谈谈你的思索,150字左右。
①子曰:“君子不器【注】。〞
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器,像器皿一样,只有特定的用途。
〔2〕请从《红楼梦》中的贾母、《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呐喊》中的九斤老太、《边城》中的爷爷中任选一人,以他〔她〕的口吻,并从作品中选一个人物作为倾听者,以“如果我还年轻〞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明确倾听者,符合说话人物的身份,150字左右。
【答案】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古人给我们留下君子不是器物的警示,要求我们全面发展。高考从各门学科中自由选择或搭配学科,尊重我们的学习兴趣,更特别同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优质同学。人是一个多面体,不同的面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能力。不拘于一条小河,放眼于汪洋大海之中,君子不器,大概如此罢。
【解析】
【详解】这道题考查的是与名著阅读有关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在熟悉名著内容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依据题干要求,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语言表达要准确连贯得体。〔1〕理解“君子不器〞的含义, 分析多门学科中自由选择自己喜爱或擅长的科目的好处,注意表达要连贯得体。〔2〕“如果我还年轻〞为开头,结合所涉及的人物形象来作答。
第 Ⅱ 卷
六、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妣事略
〔明〕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同学。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②,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累假设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③,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有删改〕
注释: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孺人:明代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②纑:麻线。③龃龉:牙齿上下不整齐,指不顺畅。
13. 以下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期而生有光 期:一周年〔后〕
B. 于是家人延画工画 延:延请
C. 去县城东南三十里 去:距离
D. 室靡弃物 靡:浪费
14. 以下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淑静者,大姊也 儿女大者攀衣
B. 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 孺人之吴家桥
C. 户内洒然 余则茫然矣
D. 无一字龃龉,乃喜 世乃有无母之人
15. 以下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与村人拉起家常来,言辞和气,待晚辈也无不亲善
B. 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外祖父三天两头打发人来问有没有丢失的东西
C. 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
他们哪怕挨了打,也都不忍心在背后说坏话
D. 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
夜深人静时与爱妻谈及先母,两人忍不住相对而泣。追记母亲生平一点琐事。
16.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以二子肖母也
②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17. 归有光用往昔生活琐事勾勒的亡母形象,感人至深。请依据第四段内容说明母亲形象有哪些特点。
【答案】13. D 14. C 15. B
16. ①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最像母亲。
②过年时,吴家桥送来的鱼蟹糕点,〔全家不分主仆,〕人人都可以吃到。
17. ①勤劳能干:持家有道,常年忙碌;不辞辛劳,甚至常常劳作到深夜。
②崇尚简朴:让仆人将炭屑做成炭团晒在台阶上;家里的每一件东西都物尽其用。
③宽厚慈爱:对待奴仆厚道,公平;即使挨打,他们背后也不忍心埋怨。
④严于教子:催促儿子学业,严格且毫不懈怠。
【解析】
【13题详解】
文言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依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依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D项,“靡:浪费〞错误,“室靡弃物〞的“靡〞意思是“没有〞,这句话的意思是“屋里没有废物〞。应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以下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第一个“者〞 和“也〞是推断句标志。第二个“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B项,第一个“之〞,指代词,代“家人〞;第二个“之〞动词,“到,往〞。
C项,两个“然〞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D项第一个“乃〞解释为“才〞,第一个“乃〞解释为“竟,居然〞。
应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别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用对译法,逐字进行辨析选择。B项,“外祖父三天两头打发人来问有没有丢失的东西〞错误,正确译文是“外祖父三天两天差个人来送点东西〞。应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别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用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1〕“以〞,因为;“肖〞,像。
〔2〕“致〞,送;“率〞,皆,都。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主要抓住相关情节内容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概括。
“入城,则缉纑②,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孺人不忧米盐,乃劳累假设不谋夕〞,概括为勤劳能干;
“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概括为“崇尚简朴〞;“遇僮奴有恩,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概括为“宽厚慈爱〞;
“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概括为“严于教子〞。
【点睛】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我家。第二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姊。过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第二年生淑顺,过一年生有功。
有功生下以后,先母抚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女佣说:“孩子这样多,我真苦死了。〞有一个老婆子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常怀孕了。〞先母举起杯,把水一气喝完,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病逝。儿女都还小,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娘是睡着了。真是伤心啊!接着,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把两个孩子带到画工眼前,对他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象母亲。
先母名桂。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同学;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辈辈住吴家桥。吴家桥在昆山县城东南,离城三十里,经过千墩浦,到南直桥,沿着小河往东就到。村子里聚居着许多人家,全都姓周。
外祖父和他三个哥哥都因为富有而出名,为人忠厚正直。外祖父常常和和气气和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
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劳作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天差个人来送点东西。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累象是穷得揭不开锅。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环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
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间间房里干干净净。待佣人有恩惠,佣仆虽然被责打了,背后也不忍心责怪她。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
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常在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孺人故世以后,外祖母何孺人也病逝了。周家染上了瘟疫。舅母病逝;四姨妈嫁在顾家,又病逝;一连死了三十个人才停止。只有外祖父和二舅还健在。
孺人故世十一年后,大姊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孺人生前应允的。故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孺人生前给我订定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女儿,分外思念孺人。
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象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么!天啊,多么悲伤啊!
七、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释】 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重阳后数日。当时词人在戎州贬所。
18. 以下对词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中“黄菊〞“晓寒〞既点出季节与时间,同时也自然引出下句饮酒之事。
B. “醉里簪花倒著冠〞塑造出一个头上插花倒戴帽的放浪形骸的醉中狂士形象。
C. “且加餐〞化用古诗十九首中“努力加餐饭〞一句,表达了要珍重身体之意。
D. “付与时人冷眼看〞,词人将黄花白发呈于世人,冷眼看世人对自己的态度。
19. “风前横笛斜吹雨〞一句中“风〞“雨〞,既指自然的风雨也指人生的困难,以下诗句中的“风〞“雨〞与其含义一致的一项是
A. 回首一直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B. 轻风拂柳冰初绽。细雨消尘云未散。〔晏几道《玉楼春》〕
C.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D.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20. 词中“舞裙歌板尽清欢〞一句中“尽清欢〞也作“尽情欢〞,你觉得哪一种表达更好?请结合这首词的相关内容及主旨简要分析。
【答案】18. D 19. A
20. 【答案示例一】
“尽清欢〞这一表达更好。“清〞强调“欢〞的性质,“尽清欢〞是说尽享清雅之乐。词人对花把酒,临风雨而吹笛为乐,欣赏舞裙歌板,这都是文人雅士之欢;最后两句写白发人钟爱菊花,更表示自己要保持士人的高雅。“尽清欢〞更符合作者被贬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
【答案示例二】
“尽情欢〞这一表达更好。“尽情〞强调“欢〞的程度,强调尽情欢乐。词人在“莫放酒杯干〞的同时还有“舞裙歌板〞,可谓尽兴;醉后倒戴帽子、头插菊花,不在乎时人的冷眼,更见狂放。“尽情欢〞更能表现出词人不以贬谪为意、傲视时人的狂放不羁的心态。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同学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纳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索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词人将黄花白发呈于世人,冷眼看世人对自己的态度〞理解不当,“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显然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特意〞非“冷眼〞。故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对意象的理解能力,采纳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涉及了诗歌的形象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例句中,“风〞“雨〞,既指自然的风雨也指人生的困难。
A项,“也无风雨也无晴〞,出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风〞“雨〞,既指自然的风雨也指人生的逆境,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B项,“轻风吹拂柳树,月亮刚刚绽放清辉,细雨消去了尘土,云彩还没有完全飘散。写的是雨后,轻风吹着绿柳,云彩马上消散刚好露出月色。〞“风〞“雨〞,就是客观景物。
C项,“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也是客观景物。
D项,“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是杏花浸湿过的雨,似乎更纯净;风,是杨柳筛滤过的风,杏花盛开时节,细雨蒙蒙,衣衫渐沾渐湿,杂着杏花的芬芳;杨柳吐青,天气转暖,春风拂面,醉人宜人,伴着杨柳的芳香,这里的“风〞“雨〞也是客观景物。
应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依据诗歌内容、意境、思想情感来进行分析比较,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分析“清〞和“情〞不同的含义和效果。“清〞强调“清雅〞的性质,可结合对花把酒,临风雨而吹笛为乐,欣赏舞裙歌板〞来分析。 “尽情〞强调“尽情欢乐〞的程度,可结合“莫放酒杯干〞“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来分析。结合诗歌内容,自圆其说即可。
八、现代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旷古之香
①不久前去了一次汾阳。汾阳属晋。此行,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入晋。晋自古就属炎黄尧舜之率,禹夏殷商之土,周秦汉唐之源。唯其煌煌如此,巍巍如此,我这个自知行囊稀薄的辽东客在去的路上就摆正了姿势,那就是高山仰止,尊而敬之。好在此次来汾阳,行程非常简单,看杏花,喝汾酒。我不懂酒,也不擅酒,那就更简单了,只看杏花。
②关于杏花,出生在北方辽南乡村的我并不陌生。记忆里,河冰消融,燕子归来,都算不上热闹,只有杏花如雪,才是真正的锣鼓喧天。杏花从不挑肥拣瘦,农民村人随手将它栽种在田埂上或是自家院墙内。土生土长的杏花,曾陪伴了无数乡村孩子的童年。仲春时节,影影绰绰的杏花,与河面的晨霭、屋顶的炊烟便混成了团,在我的心底凝成化不开的一片离愁……直至今日,即使离乡好几十年,老家屋后那一树杏花的姿影,一直在我的念想里婆娑着。
③关于杏花,竟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不过是想缓解我在汾阳看杏花的惊讶。因为,我在这里看到了太多的杏花,看到了太多别处没有的杏花。
④汾阳的第一片“杏花〞,开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时代。时至今日,它们是以河滩淤积的姿态隐身在望不到尽头的、黄尘弥漫的史前烟火里。
⑤去时已是日影西斜,来看杏花的却不只我一个。所有的车和人,都静静地伫立在那条繁忙的国道边上,目光迷离地向那片凹地张望。以前皆为沃土良田,如今已大多弃耕,只见大片的荒草野蒿丛中,浮出一块醒目的石碑。想走到近前看个清楚,却被路边围护的铁网挡住了,而且被告知,四周一带没有缺口。我便问,碑上写的什么?答曰:杏花村文化遗址。原来,遗址所在之处,属于今天的汾阳杏花村镇东堡村,故以杏花村名之。一下子,我也有了好多人都在说的穿越感。
⑥我相信,六千年前,这里一定有杏花盛开。不只如此,这里还闪射出一道文明曙光:六千年前,这里不只有杏花,还有粟麦菽粱。细心的考古专家,在太多的陶碗泥盆里,拣出了一只小口尖底瓮,据此断言,在六千年前的汾水岸边,先民们就已经把蒸熟的谷物放入瓮中,酿出了华夏谷物酒的第一缕芳香。就是说,六千年前的杏花村,既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初始之地,也是中国汾酒的原乡。酒的发明者,既不是仪狄,也不是杜康,而是一群无名的黔首。
⑦汾阳的另一片“杏花〞,开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它以分行文字的形式,与一个诗人的名字一起,印刷在《唐诗三百首》里。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⑧此诗的作者叫杜牧,本想早一些走上仕途,却生不逢时。于是,在大唐晚季的某年某月,跌跌撞撞来到了汾州。天不作美,他被一场淫雨浇得狼狈不堪,只好问路寻酒,以释春愁。可是,他自己也断不会想到,不过是酒醉之后的随口一吟,怎就成了千古绝唱?
⑨世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因与果,瞬间生成。无论酒早就有了,杏花村也早就有了,可是杜牧没有来。它们只好耐心等一千多年前的那个雨天,因为牧童的一个手势,杜牧的一顿闷酒和一首诗,这个世界才有了一个诗酒相伴的杏花村。于是这片神情凄迷的杏花定格为一枚灿然不凋的村徽。
⑩杏花与酒,本不相干。因为杏花村的酒,并非杏花所酿。但是,正是他的一首小诗,在中国人长达一千多年的语境里,杏花村就是酒,酒就是杏花村。汾阳的杏花,已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