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校园欺凌的根源
一、家庭原因
没有任何一个孩子,生来就是校园欺凌者或受欺凌者。所有事件的发 生,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无论是欺凌者还是受欺凌者,我们 都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其父母的影子。
就如《少年的X》影片中,以魏莱为首的三个欺凌者因孤立和侮辱同 学胡小蝶,间接导致其跳楼自杀,她们不仅没有愧疚感反而找到下一个欺 凌的对象一一女主陈小念。之后开始对陈小念言语侮辱、肢体暴力(拍L 照、剪头发),她们内心阴暗和扭曲的原因可以在其家庭环境中找到根 源。
欺凌者魏莱:她的父母对其学习要求非常严厉,但因一次高考失利, 她的父亲一整年都没有跟她说话。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她不得不选择了复 读,努力学习。但是父母的高期望、父亲的不理睬都让她的内心十分痛苦 与焦躁,于是她将软弱的同学胡小蝶作为出气筒。而她惧怕陈小念将自己 的欺凌行为告诉警察,也是因为怕影响高考,再次让父母失望。
另一个欺凌者:她的父亲每天都会喝酒,喝多了就打她,她在忍受家 暴的同时又不得不用弱小的身体把喝醉的父亲扛回家,她内心的痛苦、创 伤与压抑也需要发泄,也是其成为欺凌者的主要原因。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都会让孩子背负过多的压力,产生 心理障碍与欺凌行为。
1. 不良家庭环境:没有幸福感、父母有暴力倾向、父母关系紧张、相 互疏离等,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使用暴力而非沟通的方式去解决问 题。
2. 家庭错误教育方式一:孩子犯了错不是打就是骂,打骂之后又不告 诉孩子错在哪里,亲子之间缺乏温情和交流,反而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容 易使孩子形成灰暗、叛逆的心理,无形中学会用欺凌的手段去征服别人。
3. 家庭错误教育方式二: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纵容,过度维护,容 易使孩子养成是非不分、骄横跋扈、无视他人利益的不良心理。
4. 家庭错误教育方式三:过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孩子性格 和人品的教育,没有教会孩子做人的底线和原则。
二、学校原因
(一)学校方面:
一些学校只重视成绩而忽视道德教育。处理学生矛盾时有偏袒行为, 出了事又急于息事宁人。导致学生得不到公平对待与尊重,在学校没有归 属感,因而采用欺凌手段来发泄报复或引起关注。
(二)教师方面:
1. 一部分老师因为害怕被扣上体罚学生的罪名而不敢对犯错的孩子采 取措施,造成学生不知畏惧、不知悔改。
2. 还有一部分老师在学生出了问题后,不仅不积极与学生沟通,反而 会言语辱骂,甚至体罚或殴打学生,无形中也为学生树立了负面的教育榜 样,学生在不断积累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同时,容易引发效仿行为。
(三)同学方面:
过重的学业负担占用了学生交流、交往的时间,同学之间只有学习成 绩和生活品质上的竞争攀比,多了一份冷漠和猜疑,却少了重要的社交与 合作,伴随同学间的摩擦、负面情绪的积累,最终出现校园欺凌行为。
三、社会原因
1. 暴力影片、书籍、网络游戏等,容易引起青少年模仿,形成攻击性 心理倾向。
2. 社会不正之风影响青少年是非观。
3. 部分媒体过度过细再现犯罪经过。
4. 法律界定不清晰、惩戒不严。
5. 法制教育的缺失。
四、个体原因
1. 青春期,即小学后期到中学,是青少年暴力行为的一个高发期。这 一时期的青少年一方面要适应身体向成熟的过度,一方面要适应繁重的学 习任务,一方面又要适应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因此有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 混乱的冲突。
2.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他们容易受到上述“家庭一学校一社会”三方 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自卑、敏感、怯懦、孤僻或者骄横、偏执、自尊 心强、嫉妒心强等心、理,从而引发校园欺凌行为,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 者。
3. 同时,青少年对于欺凌行为造成的后果及其严重性没有清晰的认 知。更有甚者,欺凌者包括面临欺凌行为的旁观者,也没有意识到欺凌行 为会导致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因而在许多情况下欺凌行为自然而然地发 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