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必修一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第一课时·复习《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状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
3、熟读成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文言知识梳理
【教学内容】
一、课前检测
1、文学知识填空
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具体的___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____所作。
②《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称为“______〞。
③春秋时期有__、__、__、__、__五等爵位。
2、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
氾___南;佚___之狐;夜缒___而出;共___其乏困;
阙___秦;杞___子;逢___孙;不知___
3、字形〔填空〕
①bì、___帚自珍;遮___;___端;
②xiá、___瑜互见;自顾不___;___迩闻名
二、课文内容复习
1、结构梳理
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填空〕
第01段:________;
第02段:________;
第03段:________;
第04段:________。
2、内容探究
⑴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___________
异:郑伯:________;烛之武:_________
⑵晋文公最终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缘由退兵,你如何看待晋文公的退兵?
⑶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3、语段赏析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曲折委婉,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庄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曲折委婉,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十分优美的外交辞令。
①“_____,________。〞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________________。
③“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_______________。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君之所知也。〞说明_______________。
⑤“夫晋,何厌之有?〞至“唯君图之。〞指出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知识归类〔填空〕
1、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
⑤失其所与,不知。
⑥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
2、古今异义
①且贰于楚也。
②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行李之往来。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亦去之。
3、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③夜缒而出。
④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
⑤越国以鄙远。
⑥共其乏困。
⑦既东封郑。
⑧假设不阙秦。
⑨阙秦以利晋。
⑩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4、一词多义〔实词和虚词〕
封、①既东封郑。
②肆其西封。
之、①唯君图之。
②子犯请击之。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臣之壮也。
其、①君知其难也。
②吾其还也。
③以其无礼于晋。
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以乱易整。
④越国以鄙远。
而、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
5、文言句式
⑴、推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定]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定]
⑵、宾语前置句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⑶、状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⑷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
③假设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四、学习和作业
1、完成“文言知识归类〞填空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见资料
●●必修1·第二单元
●《烛之武退秦师》
一、课前检测
1、文学知识填空
①编年;左丘明②春秋三传③公、侯、伯、子、男
2、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3、字形
二、课文复习
1、梳理结构
2、内容探究
3、语段赏析
三、文言知识归类
1、通假字:
①已,通 “矣〞;②共,通 “供〞gōng〕;③厌,通 “餍〞
④说,通“悦〞yuè;⑤知,通 “智〞zhì;⑥“阙〞通“缺〞
2、古今异义
①古义:动词,从属二主
②古义:把……作为;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③古义:使者,出使的人;④古义:那个人; ⑤古义:离开
3、词类活用:
①退,使动用法,使……撤兵。②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④亡,使动用法,使……衰亡。〕
⑤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⑥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⑦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疆界〕
⑧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弱。⑨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⑩敝,形容词用作动词,侵害。
4、一词多义
封、①以……为疆界,做疆界,动词;②疆界,名词
之、①代词,指阙秦以利晋;②代词,代秦军;③助词“的〞;④用在主谓之间
其、①此事,代词;②语气副词,表示商量希望;③郑国,代词
以、①连词,由于;②介词,拿;③介词,用;④表顺承,连词;
而、①连词,表顺承;②表修饰,连词;③表顺承,连词;④表转折,连词
焉、①语气词,表陈述;②疑问副词,为什么;③疑问代词,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