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音乐史与欣赏,此课件编写过程中参考了陈秉义教授,中国音乐通史概述,等文献资料,表示感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袁向辉本人申明保留此幻灯片版权欢迎交流 QQ29291762,中国音乐史古代篇(远古,1840,年),第二章 中国中古音乐(上),(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前,254960,年),教学目的:了解中古音乐发展的基本情况,对乐府的建立、任务及解体应重点了解。,重难点:西汉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第一节 西汉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乐府的建立,汉武帝时(前,140,年,前,87,年在位),西
2、汉帝国进入了全盛时期。“汉承秦制”,于前,112,年设立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音乐机构,-“,乐府”。,汉书,艺文志,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乐府的领导人是李延年,并由司马相如等文学家相配合,还有低级工作人员约八百几十人,大多是各地的民间艺人。,乐府的任务,适应宫廷的需要,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填写歌辞和改编、创作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等。,汉武帝“乃立乐府”,历史背景,:,1,乐府在秦朝就已有之。,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只秦代错金甬钟,
3、钟柄上镌有秦篆“乐府”二字,可作为秦时乐府存在的佐证。,资料记载,秦时“乐府”隶属“少府”,专掌供皇帝享用的世俗舞乐;而“太乐”则专管宗庙祭祀乐舞。至于秦时乐府的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汉承秦制”建立“乐府”早在汉高祖刘邦时就已提出。,史记,乐书,载:“王者功成作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也备,其治辨者其礼县”。由于高祖时“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食货志,),所以这一愿望,连后来的惠、文、景帝等也没有得以实现,直到汉武帝时方得实现。,2,西汉建立后,统治阶级比较重视封建教化的作用。至汉武时,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才把“乐府”建立起来。董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4、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四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科明,民所知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这是汉武帝定郊祀之礼于乐府在指导思想上的理论基础。,3,在经济上,汉武帝定郊祀于乐府也决定于西汉王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物质条件。至武帝时,西汉经济空前繁荣,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气象。所以,对旧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礼乐教化加以总结和贯通,已成为时代的实际要求。“定郊祀”、“立乐府”就是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必然的产物。,乐府采集民歌的范围,乐府采集民间音乐的范围很广,几乎遍及当时中国各地区以及当时北方及西域少数民族
5、的音乐,对当时我国音乐创作、演奏和演唱技术的发展及各民族音乐之间相互吸收、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乐府的衰亡,汉乐府是在汉代统治阶级上升时期,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但封建王朝的统治总要由上升进而衰落。到公元前,1,世纪的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加上吏制腐败,西汉的统治开始动摇。公元前,7,年,西汉王朝便取消了乐府这一机构,存在了,106,年的西汉乐府至此宣告结束。据记载,在乐府中工作的,829,人中,有,441,人被罢免。,不仅如此,在乐府中工作的乐工命运也很悲惨,负责乐府工作的李延年,也因其妹妹李夫人死而失宠,于前,90,年被汉武帝杀害,从中可窥见一斑。,乐府的意义,汉乐府的建立,对我
6、国汉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以及在促进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来虽然被撤消了,但那些被罢免而又在乐府中受过专业训练的民间音乐家,流落到民间去后,无疑对我国各地民间音乐的发展与提高会起到一定作用。,音乐欣赏:,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注,】,田田,:,莲叶浮水之貌。后四句是明写鱼游,隐喻青年男女在劳动过程中的友好嬉戏。此诗在乐府分类中属,相和歌辞,。“相和歌”原是一人唱多人和的,所以有学者认为“鱼戏莲叶东”以下四句是和声。从诗的结构来看,这种可能性很大。,作业:简述汉乐府兴起的历史原因。
7、秦错金“乐府”钟。,1976,年大年初二袁仲一在秦陵封土西北不远发现的,作为陕西最具价值的国宝之一,它和兵马俑一起被印在博物馆的门票上。,青铜铸,带鼻钮,高,13.3,厘米。虽在地下埋藏两千余年,钟体上错金花纹却清晰完整、线条鲜明,显示了秦代高超的青铜冶铸水平和工艺水平。,内壁有四条调音带,并有锉痕,说明秦人已经对钟进行过调音。,1982,年吕骥鉴定它的音调为,c,调,音质清脆悦耳,音准度很高。钟钮一侧刻有小篆字体“乐府”二字,证明以前认为汉武帝时才有的“乐府”机构,实际上早在秦代已经出现了。,曹操的,短歌行,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
8、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诗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短歌:乐府分长歌短歌,短歌一般节奏短促,适于抒发忧愁、苦闷;长歌一般比较热烈、奔放。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大概是用于宴会的歌辞。,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有两首,这里介绍第一首。,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尽快统一全国,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
9、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写作背景,赤壁大战前夕,曹军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并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作者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
10、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短歌行,全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概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咽,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1、曹操的爱才表现,爱才,曹操爱才成痴。关羽被困土山,曹操接受其所提“知刘皇叔去向,便当辞去”,招纳了关羽。,求才,曹操求才忘仇。贾诩辅佐张绣大败曹操。曹操折了长子、亲侄和爱将典韦,自己也险些丧命,后二人穷途末路降曹,他欣然接纳。,待才,曹操待才若知己。他礼贤下士,推诚置腹,有贤能之士来投,来降或阵上被擒,总以礼数相待,谦恭敬重。官渡大战的相持阶段,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对曹操的评价,述志令,曹操: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魏书,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注,),裴松之:“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乐曲的
12、唱法现在已无法知晓。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现在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音乐欣赏:琴歌,短歌行,。演奏者乔珊,琴歌演唱家,师从管平湖先生的亲传弟子王迪先生。,王迪(,19232005,),古琴家、民族音乐学家,自幼受业师承于管平湖先生,深得琴艺真传,后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53,年毕业后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事古琴研究五十余年。曾任北京古琴会副会长
13、因琴艺精湛、学术深粹、人品敦厚,受到人们的敬重。王迪先生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音乐学院走出的第一代民族音乐研究的学者,为抢救、挖掘许多濒临失传的民族音乐精粹竭尽心力。,1983,出版,琴歌,一书,收录琴歌五十余首,在海内外琴界影响广泛。,19911992,应美国哈佛大学音乐系邀请赴美讲学;,2001,在台北举办“琴歌琴韵”音乐会,两次赴台湾演出讲学。,经多年辛劳,陆续从,浙音释字琴谱,、,风宣玄品,等二十余种琴谱中发掘整理出琴歌百余首,并请专人以简谱、琴谱、歌词三行格式逐一缮写,以便于演唱和弹奏。她生前却没有给自己录制一盘演奏,CD,,更没有摄像制品。,第二节 歌舞音乐(上),教学目的:,了
14、解中古时期的歌舞音乐,如相和歌。,重点、难点:,相和大曲、清商乐,1,相和歌,相和歌的概念:,两种含义:一是概括了汉代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乐府古题要解,说它是“汉世街陌讴谣之词”;另一种含义是对当时一种歌曲演唱形式的称谓。它最早为无伴奏的“徒歌”,以后发展为“但歌”(即一种有伴唱而无伴奏的演唱形式),一直发展到由各种管弦乐器伴奏的相和歌。,宋书,乐志,记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凡此诸曲开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一种竹制的节拍乐器)、琴、瑟、琵琶、筝、筑等。,由于历史原因,“相和歌”至今仅保留下来一些歌词,这些歌词被宋人郭茂倩收编在,乐
15、府诗集,之中。从郭茂倩,乐府诗集,所载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时相和歌的曲式一般较为简单,作品大多由单个“曲”组成。这些单个“曲”保持着民歌“有辞有声”的本色。这里说的“辞”即歌辞,而“声”则是衬腔所唱的虚词,诸如“羊吾夷,伊那阿”之类(,古今乐录,)。也有的和“楚辞”一样,在“曲”后加上了“乱”。,音乐欣赏:,相和歌,北京舞蹈学院编排。,2,相和大曲,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为“汉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经过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的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音乐形式。其特点是: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歌舞,并有纯粹乐器演奏部分的综合性歌舞大曲形式。
16、这是相和歌发展的最高形式。,曲式结构,:,从目前所见到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一般是由“解”、“艳”、“趋”、“乱”四部分组成。现分述如下:,“解”:组成大曲的每一小曲称作“解”。“解”是大曲主体部分,它包括多段歌唱曲及每段后面的“解曲”,其歌唱部分重于抒情、中速,大曲一般至少有,28,解。,“,艳”:大曲中艳丽、抒情部分称作“艳”,其音乐婉转抒情,舞姿优美。,“趋”与“乱”是大曲结尾部分,其速度比较快,一般采用较快的歌曲配合较快的舞步。“乱”的音乐,大都紧张而热烈,“可能没有舞蹈与它配合”(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44,页)。“解、艳、趋、乱”构成了乐句、速度上的对比,造
17、成了曲式上的变化,但尚无一定呈示规律,乃是视乐曲需要而使用。,在相和大曲中,“乱”的位置也不固定,中间放“乱”,有“半终止”之意:最后放“乱”,有掀起全曲“高潮”之感。,相和大曲所用调式:主要有平调、清调、瑟调(即宫调、商调、角调在当时的俗称)三种,称为“相和三调”。但也有说包括“楚调”共四种调式,叫作“相和四调”。,3,清商乐,公元,4,世纪,西晋灭亡,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但北方仍处于十六国频繁战争的局面。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宋郭茂倩在,乐府诗集,卷四
18、十四,清商曲辞一,中说:“清商乐,一曰清乐。,.,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已来旧曲”。清商乐同时又是东晋、南北朝期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并吸收了当代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总称。,历经南北朝,300,余年的战乱,天下礼坏乐崩,各地典章殆尽。隋文帝立国,锐意复兴礼乐,诏令太常卿牛弘等人增修雅乐。牛弘召集伶官,搜集清商乐遗迹,仅于郊外寺庙征得祭神所用,黄钟,一曲。,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国,才获得江东乐工和四县乐器。文帝召至宫廷演奏,赞叹“此华正声也,非吾此举,世何得闻”。于是调整五音,再生五夏、二舞、登歌、房中等,14,调。自此,隋朝有了清商乐,特设置,清商署,掌管。,可得出这
19、样一个结论:清商乐是我国北方音乐与南方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发展和继续。清商乐中包含:,(1)“,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的相和诸曲,由于清商乐中更多保留了秦、汉、魏、晋、宋、齐、梁、陈等各代民间的“俗乐”,所以到隋文帝时曾称之为“华夏正声”;,(2),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声、西曲(已不同于原始的吴歌、西曲)。,与相和歌不同,清商乐作品大多以爱情为题材,较少触及社会矛盾。其风格一般较纤柔绮丽,具清新自然之美,这和魏、晋以来“士族门阀”阶层的享乐需要分不开的。,清商乐所用的乐器比相和诸曲又有增益。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小序,载,清商乐
20、用打击乐器节鼓为节;弦乐器除了原有的琴、瑟、筝、筑、琵琶外,又有箜篌和击琴;吹奏乐器除了原有的笙、笛、篪外,又有了箫、埙等;并增加了击乐器钟和磬,这在前代俗乐中是没有的。,“,清商乐”的曲式结构和相和诸曲略同,但又有了“和”、“送”的名目。,郭茂倩在,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小序中以相和大曲前有“艳”,后有“趋”、“乱”与清商乐相比较说:,“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清商乐”中的大型乐曲,称之为“清商大曲”或“清乐大曲”。,相和大曲中所用调式是“相和三调”(或“相和四调”),后来到了东晋和南北朝期间,相和诸曲逐渐演变成清商乐,“相和三调”也就随之逐渐改称为“清商三调”(清、平、瑟三
21、调)。“清调”,以“太簇”宫为主音;“平调”,以“黄钟”宫为主音;“瑟调”(又称之为“侧调”),以姑洗角为主音。由此可见,“相和三调”、“清商三调”皆为调式的名称。,这组伎乐俑每人手中分别持不同的乐器,形象地显示出了三国两晋时乐工演奏时的情形。,西漢陶舞俑,西汉加彩舞俑陶罐:高,38,厘米,底径,11.5,厘米,口上攀着六个舞俑,头饰黑彩,眼口分另用黑红彩绘,身绘绿彩,虽经二千多年,色彩依旧艳丽。,第三节 歌舞音乐(下),教学目的:了解百戏、鼓舞和公莫舞,掌握曲子和燕乐大曲,重点、难点:曲子、燕乐大曲,1,百戏、鼓舞和公莫舞,百戏,又叫“散乐”,是流行于汉代宫廷和达官贵戚家中的杂技、歌舞以及各
22、种民间武术的总称。后汉张衡的,西京赋,中曾对“百戏”的表演有非常具体、生动地描写,我们还可以从山东沂南汉、晋墓百戏画像中看到当时百戏表演的情况。,鼓舞和公莫舞,是汉代盛行的舞蹈形式,其表演形式多样,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汉代歌舞的情况。鼓舞一般是由表演者在建鼓旁一边击鼓,一边舞蹈;也有将几个小鼓平置于地上,一人或数人在乐队的伴奏下在鼓上及周围边歌唱边舞蹈,文献中称这种舞蹈为“般鼓舞”、“盘鼓舞”或“七盘舞”。,公莫舞也叫巾舞、长袖舞,在表演时以表演者双手挥动长巾或长袖为主要特点。,生动传神的百戏俑,-1999,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园的东南角发现了十余件如真人般大小的百戏陶俑,证实此
23、时“百戏”已登上秦王宫的大雅之堂。两汉时期“百戏”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倒立、柔术、跳丸剑、耍坛、扛鼎等杂技,七盘舞、鼓舞、剑舞、巾舞等俳优歌舞,以及幻术、斗兽、假面戏等都极为兴盛。,山东沂南东汉末年(或魏晋)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图,汉代长袖舞类似白纻舞。,白纻舞是一种起源于汉末的舞蹈,舞者着白色舞衣,质地细腻,色彩洁白,如同蓝天上轻轻飘动的白云,而且袖子很长。白纻舞的动作以手和袖的功夫见长,步法分轻缓和快节奏。,西漢彩繪陶樂舞雜技俑:此平台上共塑有,21,人,包括後排樂隊七人、前排雜耍七人,以及觀眾七人。構成一組完整的表演藝術團體。,東漢灰陶說唱俑:正在進行說唱表演的陶俑,頭戴軟帽,上半身袒裸,
24、下半身穿著低腰宽統褲。神態閉眼吐舌,聳肩縮頭,身體扭曲,左手捧鼓、右手拿鼓棒作敲擊的樣子,表情十分豐富。,2,曲子,隋唐时代,一些经过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提炼的民歌中一些好的曲调,经过文人选择、推荐、加工,并用新词配曲的音乐,叫作“曲子”。这种被选择、推荐、加工的民歌,已经不再是最初的民歌形式,而是一种艺术歌曲了。当曲子流传到都市以后,得到了文人们的青睐,并成为唐代市民音乐重要构成因素,同时也成为文人们写作新作品一种好形式。在音乐方面,曲子又有了新形式出现。,曲子的内容:,1),反映统治阶级的残暴剥削的;,2),反映农民起义的;,3),描写妇女坚贞不渝的爱情歌曲的,.,曲子的结构、特点与应用
25、曲子的结构形式有多样,一般以单遍的只曲为主,也有用前后两个单遍合成的双遍,或称之为“双阕”等。我们可以从敦煌发现中唐五代的,望江南,、,菩萨蛮,等曲子谱中,可以领略到唐代曲子的风貌。曲子新鲜而富有生气,形式自由,节奏活泼,其歌词接近口语;,在曲式上,曲子词大部分为“长短句”,这是为适应音乐需要而产生的新形式。,从应用范围来看,曲子有用于说唱的;有用于歌舞音乐的,也有用于扮演“戏弄”的。,曲子创作有两种不同的形式:,(1)“,由曲定词”,即把已有的曲调配上新词,也叫“填词”;,(2)“,依词配乐”,即根据新的歌词创作新曲调,叫作“自度曲”。,3“,燕乐”与大曲,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燕乐”是
26、一个含义很广的名词,在不同时期其含义也不尽相同。但一般讲燕乐,主要是指隋唐时期的燕乐。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一种在宫廷中饮宴时供欣赏娱乐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是宫廷中所设“俗乐”的总称。从唐初至开元、天宝(,618755,)的百余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音乐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燕乐成为新的宫廷艺术形式和中心,受到最高统治者高度重视并向多元的方面发展。这时的燕乐在继承了乐府音乐成就和隋代燕乐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外来音乐,成为盛极一时的音乐艺术形式。,“九部乐”:“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
27、礼毕”(一说曰“文康乐”)。,唐初,在隋“九部乐”基础上,改“九部乐”为“十部乐”:“燕乐”、“清商伎”、“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伎”等。,至玄宗时改“十部乐”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部。,唐大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素养,在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唐代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自周、隋以来,管弦雅曲将数百首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唯琴工犹传楚、汉旧声及清乐。”(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四,)唐大曲主要分以下三类:一类是在继承了汉魏以来“清乐大曲”(即“清商大曲”)传统基础上,吸收了
28、西域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和“印度”、“天竺”以及“高丽”等外国音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大型歌舞曲;第二类是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传入内地后不断汲取清乐的营养和经验而形成的大型歌舞曲;第三类是宫廷用于郊庙祭祀等重大典礼和用于宴飨、朝会和重大节日进行表演的“雅乐大曲”和“燕乐大曲”。大曲中的“法曲”,比较幽雅一些。,唐大曲是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是器乐与声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连续表演的一种综合性大型艺术形式。可以说,唐大曲达到了自汉魏以来歌舞音乐的全盛阶段。,唐代大曲兴盛的原因:,第一,唐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大曲。,第二,各族音乐的融合为大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第三,东汉以来,随着正统经学崩
29、溃和道教、佛教日益昌盛。唐代统治者实行了佛、道、儒“三教并重”的方针,并以佛、道两教更为重要,形成唐代中国文化的两大教派。,唐代大曲创作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唐初,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这时占统治地位的大曲是,破阵乐,、,庆善乐,、,景云河清歌,和,乌歌万岁乐,等。,至开元、天宝年间,由于社会经济繁荣,国势强盛,统治阶级开始纵情声色,追求神仙,社会各种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因此,这一时期的大曲创作,其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从中唐开始,李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这一时期,除宫廷中的,中和乐,等少数作品外,其它如,定难乐,、,越古长年乐,、,继天诞圣乐,等几乎都是各地节度使命令当地“衙前乐”里乐工们创
30、作的。,在唐大曲中,要属清乐大曲为最高。唐大乐署规定,乐工学一清乐大曲为,60,天,而学习其他大曲为,30,天。大曲中的“法曲”,因为接近清乐的传统,其艺术性也很高。,唐大曲的基本结构,唐代大曲的曲名可考者尚有百余首,从,霓裳羽衣歌,可以窥见唐大曲的表演过程。其结构如下:,散序六段:器乐独奏、轮奏,不歌不舞。,中序十八段:节奏有定,抒情的慢舞,可能有歌。,破十二段:节奏急促,有舞,可能无歌,结尾时,节奏放慢,最后一音拖长。,根据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大曲是由“散序,-,歌,-,破”三大部分组成。,散序,-,节奏自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散板的散序若干遍,每遍一个曲调;,中序,-,或称拍序、歌头。
31、其节奏固定,慢板,以歌唱为主,器乐伴奏,舞或不舞;,破、舞遍,-,以舞蹈为主,用器乐伴奏的段落。,唐大曲的发展:,“摘遍”的形式,变为“词曲”;,保留了大曲的形式,如“宋大曲”;,逐渐演化为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音乐欣赏:,秦王破阵乐,、舞蹈,秦王破阵乐,、舞蹈,霓裳羽衣曲,;,唐代宴乐大曲,伊州,。,唐代宫乐图,唐代宫乐图,(局部),4,王维的,阳关三叠,是唐代一首著名艺术歌曲。其歌词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史安西,。因诗中有“渭城”、“阳关”两个地名,所以又称,阳关曲,、,渭城曲,;又因其曲式有“三叠”的结构,故又称之为,阳关三叠,。,王维(,701761,)字摩洁,精通诗词
32、音乐,做过“大乐丞”,同时在书画方面造诣也很深,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在诗歌创作方面尤为著名。晚年“弹琴赋诗,傲啸终日”。,阳关三叠,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歌,是王维送别友人元二赴安西之作。,原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唐代时,,阳关三叠,曾有过多种演唱形式。如“高调管色吹银字,慢曳歌词唱渭城”(白居易),这是用管乐伴奏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李商隐),这似乎又是一位美貌的歌女在载歌载舞时演唱的。,此外还有“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张祜);“长爱夫怜第二句,请君重唱夕阳关”(白居易);“我有阳关君未闻,若闻亦
33、应愁煞人”(白居易);“旧人惟有何堪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刘禹锡)。,五代的陈陶在其,西川座上听金五云唱歌,诗中有:“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军征戌词”。,宋代的叠法,关于,阳关三叠,的三叠唱法,苏轼在,志林,中曾专门作过探讨:“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之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有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唐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读乐天,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迟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第一句叠,则此句
34、为第五声矣。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苏轼的论述对我们了解和研究,阳关三叠,在宋代流传的情况极为重要。,三叠的具体唱法从今存之传本中可以看出是因人因时而异的。南宋时人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则另有一说:“至阳关句,反复歌之,之谓三叠”。可见,在宋、元期间,三叠也只是在某句上重复较多,但在明、清传谱中,其解释则更多,有的甚至是整段重复三次,而不只是某句的重复了。,宋左圭辑,三续百川学海,中所载,阳关三叠,都是在原句基础上三叠,与记载中唐人叠法相近。,在宋代流传的,阳关三叠,中就有这种增字增句和重叠的方法,如宋无名氏在王维原诗基础上衍展的由,103,字组成的,古阳关,、徐本立,词律拾遗,所载无
35、名氏,阳关调,和北曲,大石调,中的,阳关三叠,就比在原句上的三叠复杂得多,录其中一首歌词如下:,渭城朝雨,一霎浥清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翠色。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旧游如梦,(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北词广正谱,中的,阳关三叠,宋代出现印刷术,使琴谱得到了广泛刊行,因此从明开始,琴谱中有关,阳关三叠,的记载更加多样和复杂。从,1491,年开始至到,1922,年止,录有,阳关三叠,的琴谱共,27,种(其中
36、不算清,荣斋,弦索备考,中的,阳关三叠,)。,27,种琴谱中有与,阳关三叠,有关作品,30,首,令人惊叹。从唐到中华民国的千年间,,阳关三叠,有了近,40,种版本和唱法,其曲名多样,概括地来有如下几种:,1,王维原诗,“,送元二使安西”(亦称,渭城曲,),2,古阳关,3,阳关三叠,4,阳关,5,阳关曲,6,阳关操,7,春江送别,8,秋江送别,。,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在长期流传中所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其中,清,琴学入门,中的,阳关三叠,一曲与,太古遗音,中,阳关三叠,一曲基本相同,而且在歌词加工方面尤为出色。,敦煌莫高窟,112,窟乐舞图,-,一尊反弹琵琶的伎乐菩萨,秦王破阵乐谱图,阳关三叠,琴谱,-,据顾梅羹,琴学备要,音乐欣赏:琴歌,阳关三叠,,,演奏者乔珊。,